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遴選哪有什麼案例分析?寫材料而已!

作者:由 果醬君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2-08-02

所謂案例分析,就是考寫材料,只要順著寫材料那股勁寫,答案自然就能用。現實中,對於會寫材料的人來說,做案例分析題不需要什麼技巧,而不會寫材料的人即使用了什麼技巧,往往還是答不好。

舉個例子,寫啟示是寫調研報告的功夫,調研報告寫的多,啟示自然就寫的溜。具體寫法可以很靈活,如果非限定一種寫法,比方說 “動賓短語列出小標題”,這就僵化了。實踐中,啟示寫法多了去了,可以是自問自答,可以是祈使句、命題句,可以是“揭示趨勢+定性分析”等等,具體選哪一種,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時要看被調研物件的情況,有時要看調研報告的用途,有時要看題目的具體問法,還有時要考慮如何和一篇材料中其他部分(或者和同一大題中其他小題)區別開來。

2022年十堰市遴選第一問是“國際上碳達峰碳中和做法對我國啟示,”第二問是“我國雙碳工作的著力點是什麼”,寫這個啟示就要考慮第一問和第二問相區別的問題。如果第一問使用 “注重工作統籌……”的動賓短語(強調中國怎麼辦),第二問又使用“最佳化頂層設計……”的動賓短語(還是強調中國怎麼辦),二者間沒有涇渭分明的區分,這就非常的不合理!道理很簡單,命題人得是有多無聊,故意讓你寫相似的問題呢?

你可能說,以上說的可以歸納為“做題得有前後眼”,這本身就是一個技巧啊。但其實這背後還是寫材料,經常寫材料的人都知道,像做法和成效、做法和經驗、經驗和啟示,這些既可以合著寫,也可以分著寫,一旦分著寫,就需要刻意用有區別的表達實現更清晰的區分,否則文章會寫成一團亂麻。既然一篇文章不能寫成一團亂麻,一道大題的不同小題也不應該寫成一團亂麻。因此,所謂“做題得有前後眼”還是源於寫材料的邏輯。不懂這個邏輯,單純用什麼“怎麼辦”“動賓短語”來寫啟示,就是生搬硬套,出醜而不自知。

再舉一個分析原因的例子,2022四川省直遴選真題第一題讓分析“縣中塌陷的原因”,市面上的答案主要是三個問題,一是混淆了原因和問題表現。例如有人說縣中塌陷原因是N個困,什麼生源之困、質量之困、師資之困等等,這種寫法看起來體系性很強,但禁不起推敲,更像是在分析縣中塌陷的問題表現。二是貼標籤。腦子裡先有一套“頂層設計不優、保障力度不夠……”的模板,再生搬硬靠,就算縣中之間互不隸屬,也來個“頂層設計不優”。三是不成題。總以為裝模作樣的寫幾個字數一致的標題就叫寫材料了,不知道有的內容沒法並列成為標題,更不知道材料不一定都要拉標題,有的不拉標題比拉標題更好!

而之所以出現上述三個問題,不是因為不懂某個技巧,而是不會寫材料。會寫材料的人,自然知道材料要求準確,說原因得像原因,說問題得像問題。怎樣才叫像?不是套用某種語言結構,像“……不到位”“……不優”之類,關鍵在於一種力道。比如原因就得有一種深入的勁,不能留在表面,而是要切入進去說透徹,換句話說,不是簡單說問題,而是說導致問題的問題。當然,事物處於非常複雜的因果鏈條中,原因和問題有時很難區分,但難區分不是不區分,寫材料就是對網狀認識進行有條理的線性表達,就是把模糊的東西寫透徹,把混亂的認識理清晰,這是寫材料能力之所在,也是遴選考察素質之所在。否則,寫材料也太簡單了,如果只是考標題字數一致,識字的人都會。

你可能還會問,怎麼寫出原因的勁呢?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四川這道題,就可以選擇一種適當的分類的視角,但知道這還是不能答好這道題,因為能不能找到適當視角,還取決有沒有寫材料的功夫。

說句大實話,很多人學遴選始終學在表面,其根源就是不想學會寫材料,只想在不會寫材料的前提下,透過一些奇淫巧技裝出會寫材料的樣子,再和一群會寫材料的人比拼寫材料。遴選問題加V

標簽: 材料  問題  啟示  動賓  遴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