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懶解《論語.陽貨》:君子與小人

作者:由 巹菟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3-09

一、陽貨與孔子

1、 陽貨

陽貨,又叫陽虎,是魯國家臣,想邀孔子輔助於他,魯國是周朝禮樂最全的諸侯國,是周旦公的長子伯禽的封國,當時繼周朝禮樂崩析後,魯國也是禮樂崩析,在魯定公時代,早已經是君不君,臣不臣的境況。

陽貨作為一代權臣,知道孔子有能力,故想招他來輔助自己,最後逼孔子就範,但孔子不為所動,在這篇陽貨探討了君子與小人的問題。

陽虎,生卒年不詳,姬姓,陽氏,名虎,一名陽貨,春秋魯國人,孟孫氏的族人,季孫氏的家宰,一度“陪臣執國命”,控制三桓,掌握魯的實權,囚禁主公季桓子三年,最後造反失敗,逃奔晉國。

陽虎原是季平子季孫意如的家臣。前505年,季孫意如死後,陽虎知道季孫氏的季寤、公鉏極、公山弗擾不得志,叔孫輒不被叔孫武叔寵信,叔仲志在魯國不得志,陽虎拉攏了這五人,想以季寤掌握季孫氏,以叔孫輒掌握叔孫氏,自己掌握孟孫氏,以奪取三桓輪流擔任魯國執政的機會。並在魯國擔任執政長達三年之久,甚至囚禁已故主公的繼承人季孫斯。

前502年十月初三,陽虎計劃在蒲圃設享禮時,暗殺季孫斯。陽虎驅車在前,林楚為季孫斯駕車,陽虎的從弟陽越走在最後。將到蒲圃,季孫斯策反了林楚,命林楚射殺陽越,陽氏大敗,陽虎劫持魯定公和叔孫武叔以攻打孟孫氏。公斂處父擊敗陽虎。季寤祭拜了季氏的祖廟,然後逃走。陽虎入讙邑(今山東寧陽)、陽關(今山東泰安)而叛變。次年,陽虎失敗,逃到晉國,投奔趙簡子。————引自維基百科

2、 篇中的孔子

孔子其人一生以禮樂教育,宣揚有教無類,在這篇文章中,收集的皆是孔子於君子小人的關係,從孔子對陽貨以及子貢的做法,來講到儒家的仁“性”如何保持,不受“習”影響。

3、孔子與陽貨的不解之情:遠親

孔子的生父乃是宋國後人,紂王后代,後來輾轉到魯國娶了孔子生母顏徵在,顏氏乃是山東仕族,源於魯國初代君主伯禽。

而陽貨是孟孫後代,也就是伯禽的後代,故二人是遠親,故二人長得有些相像。

因而被錯認。

孔子周遊列國時被誤認,孔子與陽虎長相神似,但是孔子不齒陽虎專橫跋扈的作為。陽虎曾興兵攻打匡邑(今河南省長垣縣張寨鄉孔莊村),匡人恨之,當時周遊列國至匡邑的孔子曾被誤認。————引自維基百科

二、原文精解:

1、本篇開端:陽虎想勸孔子當官

(1)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送給孔一隻熟乳豬,想讓孔子去他家致謝。

古代送肉給別人,是需要謝禮。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

孔子乘他不在家時,去拜謝。卻在半路上碰到了,他對孔子說:“來,我有話要說。”

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

他說:“身懷本領卻任憑國家混亂,能叫做仁嗎?”孔子說:“不能。”

“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 曰:“不可。”

想做大事卻總是不去把握機遇,能叫做明智嗎?”不能。”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時光一天天過去,歲月不等人埃”好吧,我準備做官。”

陽虎在遊說孔子沒法推辭,可是孔子後來還是沒有輔佐三桓

2、人,上有上智,下有下愚

(2)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習氣改變了人,然後人就慢慢有了差別。”

(3)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孔子說:“只有有最高智慧的人和最低的愚蠢不及的人是不受習氣影響。”

(4)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孔子去武城,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微一笑說:“殺雞哪用得上宰牛的刀?”

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游對他說:“以前我聽您說過:‘君子學會道理就會愛護別人,愚蠢的人學了道理就會服從指揮。’”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孔子說:“同學們,子游說得對,剛才我是在開玩笑。”

(5)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公山弗擾佔據費市反叛,來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不高興地說:“沒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到他那裡去?”孔子說:“他來召我,難道是說空話?如果有人肯用我,我會把它建立成東周那樣禮樂國家。”

(6)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張問仁,孔子說:“能在天下推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了。”哪五種?”說:“恭讓、寬厚、信用、勤敏、恩惠,恭讓就不會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擁護,信用就會受到重用,勤敏就會獲得成功,恩惠就能夠滿足他人而甘心為用。”

3、仁的維持:君子不懼不善者

(7)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去。子路說:“以前我聽您說過:‘接近做過壞事的人,有德行的人是不會靠近。’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佛肸佔據中牟反叛,你卻要去,怎麼解釋?”孔子說:“對,我說過。沒聽說過堅硬的東西嗎?磨也磨不壞;沒聽說過潔白的東西嗎?染也染不黑。我難道是個個瓠瓜?光掛在那裡而不讓人吃呢?”

(8)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

孔子說:“仲由啊,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六種弊病嗎?”沒有。”

“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坐下,我對你說。有仁義而不效法,容易令人變笨;有智謀而不效法,容易放縱自己;講信用而不效法,容易變得狡猾;正直不效法,容易變得複雜;好勇不效法,容易引起動亂;剛正不效法,容易狂妄。”

(9)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說:“同學們,為什麼不學詩呢?學詩可以激發熱情,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團結群眾,可以抒發不滿。近處可以用在事奉父母,遠處可以用在事奉君王;還可以多知道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10)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周南》《召南》:

周朝民間歌謠,意為是一種中正和氣的曲樂,也指是君子內心端正,則不懼前行。

孔子對伯魚說:“你讀過《周南》《召南》嗎?一個人如果不讀《周南》《召南》,就好像面對著牆站著而無法前進。”

(11)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孔子說:“禮啊,禮啊,難道只是紙張在說話嗎?樂啊,樂啊,難道只是鐘鼓在發音嗎?”

4、小人不仁

(12)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孔子說:“外表威嚴而內心怯懦的人,用小人作比喻,就象挖牆洞的小偷吧!”

(13)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孔子說:“好好先生是敗壞道德的人。”

因為“好信而不學”,則賊也。好好先生,就是甚麼都沒問題。

(14)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孔子說:“道聽途說就是道德敗壞。”

(15)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孔子說:“卑鄙的人可以共事嗎?這種人他沒得到時,怕得不到;得到後,怕失去。只要他怕失去,他什麼壞事都敢做。”

(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孔子說:“古人有三種偏激的毛病,今人或許沒有:古代的狂人肆意直言,今天的狂人放蕩不羈;古代的高傲者威不可犯,今天的高傲者兇惡蠻橫;古代的愚人天真直率,今天的愚人狡詐無賴。”

(17)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

(18)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說:“我厭惡用紫色代替紅色,厭惡用鄭聲攪亂雅樂,厭惡用妖言顛覆國家。”

紫色、雅樂、國家都是排在第一位,不可以亂了次序

(19)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說:“我沒話可說。”子貢說:“您如果沒話可說,誰傳授我們知識呢?”孔子說:“上天說過什麼?天不說話,照樣四季執行,百物生長,天說過什麼?”

(20)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孺悲想見孔子,孔子推說有病不見。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就取瑟彈唱起來,讓他聽見。

(21)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宰我問:“三年守孝期太長了,有德行的人三年不做好禮的榜樣,禮節必壞;三年不奏樂,樂必崩壞。

“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陳谷吃完,新谷又長,鑽木取火的老方法也該改一改了,守孝一年就夠了。”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

孔子說:“三年內吃香飯,穿錦衣,你心安嗎?”心安。”

“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

“你心安你就做吧。君子守孝,吃魚肉不香,聽音樂不樂,住宅不安,所以不做,現在你心安,那麼你就做吧。”宰我走離開。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孔子說:“宰我真不仁德,嬰兒三歲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三年的喪期,是天下通行的喪期。難道他沒得到過父母三年的愛護嗎?”

(22)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孔子說:“整天吃飽了飯,飽腹後沒法用心做其它事,做事是十分困難!有下棋的嗎?下棋也比甚麼也不做好。”

安樂無事可以下棋,何不能守喪?

(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子路說:“仁義的人提倡勇猛嗎?”孔子說:“仁義的人以道義為上,有仁義的人只有勇猛而不講道義就會擾亂國家,外強中乾的人只有勇猛而不講道義就會成為強搶平民盜取他人財物。”

(24)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人嗎?”孔子說:“有,厭惡說別人壞話的人,厭惡以下謗上的人,厭惡勇敢而無禮的人,厭惡固執而不通情理的人。

你也有厭惡的人嗎?

子貢想暗示孔子就是討厭宰我才說宰我不孝,孔子就反問子貢你也是討厭(孔子)我,所以你才這樣說我(孔子)?

子貢說:“厭惡把剽竊當作聰明的人,厭惡把不謙遜當作勇敢的人,厭惡把告密當作直率的人。”

(25)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女:

通“汝”,你,你的。(帛書版《老子》第五十九章 女以重之,同樣解作“汝——你”)

子:

對人的通稱。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詩·邶風·匏有苦葉》

女子:

則解為“汝子”,意譯則為你這種人。

孔子說:“只有你這種人和內外不一的人難以教養。與這些人太過親近,就會變得不尊重人;和這些人疏遠了,又會被這些人憎恨。”

孔子說宰我不孝,然後子貢認為孔子只是討厭宰我

(26)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孔子說:“四十歲還是看什麼都覺得厭惡的人,他的一輩子都可以預見了。”

三、君子與小人

1、 君子是什麼?

君子,指的是上智,也就是一種不隨習氣影響的人,要做到“恭、寬、信、敏、惠”,施行於天下,則做到了“仁”,但只有“仁”卻還不夠,要防止“六言六敝”(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2、 小人又是什麼?

小人與大人相對,《易經》之乾卦上有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大人者則是仁德兼備,聖人之者,在孔子時代,則是君子乃是“準聖人”,故小人是與君子相對。

小人的特徵:”色厲而內荏、鄉原、道聽塗說、巧言令色、不行孝道、有勇而無義、惡稱人之惡者“。

要做到不能內外不一、不能做好好先生、不能道聽途說、不能亂說話、不能有勇無義、更不能毀壞他人名聲等等。

3、 君子與小人是何關係?

君子與小人都是不隨習氣所改變,君子內外如一,心正而行事,行事端正,一貫如一,故外來的習氣都是各種人的性情混合而成,故不如君子端正,力量不如君子之強,故只能習氣以君子為引領。

小人者內外不一,本是亂者,遇之外來習氣,只會亂上加亂,不可能導其向正。

故小人者難以教育,但不是不能教育,只是非君子之人及非聖人者才會被小人所影響。

4、 陽貨篇講的什麼仁義?

(1)陽貨是個小人,難以教養

孔子不想輔佐陽虎這類小人,故想方設法推辭,卻是無法推辭,後來也只能行一步推一步,以身體語言推辭,在此期間,面對了子路的質疑,孔子則說君子不懼小人,陽虎不遵從東周的禮樂,宗法制度,以庶奪嫡,下場必定是悲慘。

(2)當時的子貢是個小人,唯他這類人與小人難養也

當時的宰我不想遵從孝道,認為孝道不必要,此行徑與陽虎一致。

這只是孔子引他入正途,可是當時的子貢卻猜忌孔子,故他也和小人一樣難以教養,在於孔子對其引正,子貢卻在惡言君子也有厭惡之物,只想到孔子只是討厭宰我,而非無私教育,認為君子也就是小人而已。

最終孔子說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如果四十前,還是不知悔改,那這一輩子也就可以預見得到了,孔子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所以說

四十歲是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最後期限,而子貢和宰我,他們跟隨孔子,終成了孔門十哲,成為了成功的人。

本文版權所有,已託知乎維護,禁止轉載,如需授權,請私信筆者。特此宣告,盜文者莫以為刪文可止,筆者必追究到底。

標簽: 孔子  君子  陽虎  小人  其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