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經典之思》堯舜不化丹朱,禹湯不訓桀紂;舜有四放之罰,孔子兩觀而誅。(NO.4564)

作者:由 八大貓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10-14

堯舜不化丹朱,禹湯不訓桀紂;舜有四放之罰,孔子兩觀而誅。

【語出】

臣聞《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故賢聖之君,博觀終始,窮極事情,而是非分明。王者必通三統,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獨一姓也。孔子論《詩》,至於“殷士膚敏,裸將於京”,喟然嘆曰:“大哉天命!”善不可不傳於子孫,是以富貴無常;不如是,則王公其何以戒慎,民萌何以勸勉?”蓋傷微子之事周,而痛殷之亡也。

雖有堯、舜之聖,不能化丹朱之子;雖有禹、湯之德,不能訓未孫之桀、紂。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昔高皇帝既滅秦,將都雒陽,感寤劉敬之言,自以德不及周,而賢於秦,遂徙都關中,依周之德,因秦之阻。世之長短,以德為效,故常戰粟,不敢諱亡。孔子所謂“富貴無常”,蓋謂此也。——《漢書·楚元王傳》

自古明聖,未有無誅而治者也,故

舜有四放之罰,而孔子有兩觀之誅

,然後聖化可得而行也。今以陛下明知,誠深思天地之心,跡察兩觀之誅,覽“否”、“泰”之卦,觀雨雪之詩,歷周、唐之所進以為法,原秦、魯之所消以為戒,考祥應之福,省災異之禍,以揆當世之變,放遠佞邪之黨,壞散險詖之聚,杜閉群枉之門,廣開眾正之路,決斷狐疑,分別猶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則百異消滅,而眾祥並至,太平之基,萬世之利也。——《漢書·楚元王傳》

【喵解】

一、釋典

1.釋義;

臣聽到《易》說:“安全不忘危險,生存不忘滅亡,因此自身安寧國家可保。”所以賢聖的君主,廣泛觀察結局和開始,透徹地瞭解事理,而做到是非分明。王者一定要通曉三統,明白天命所授廣博,不衹是一姓。孔子講《詩》,到“殷的卿士美好敏捷,在周京舉行灌酒助祭”,喟然嘆道:“天命真偉大啊!善不可以不傳給子孫,這是因為富貴無常;不如此,那麼王公為什麼要警戒謹慎,百姓為什麼要勸導勉勵?”大概是傷感微子事奉周朝,而痛惜殷的滅亡。

即使有堯舜的聖明,不能教化丹朱這樣的兒子;即使有禹湯的美德,不能教訓作為末代子孫的桀紂。

從古到今,沒有不亡的國家。以前高祖滅了秦,將建都於雒陽,感悟劉敬的話,自以為德不如凰,而比童賢,便遷都撾生,仰仗固的美德,沿用塞的險阻。世道的短長,以德行作為徵驗,所以時常戰慄,不敢避諱滅亡。叢王所說的“富貴無常”,大概說的是這個意思。

自古的明聖之君,沒有不殺人而達安定的,所以

舜有放逐四凶的刑罰,孔子有在兩觀施行的誅殺

,然後聖德教化得以施行。現在依靠陛下的明智,誠懇地深思天地之心,循兩觀之殺的餘跡而考察它,看《否》《泰》之卦,察雨雪之詩,選擇周、唐如何進用人才作為成法,思考秦、魯如何檳棄人才作為警戒,考察吉兆之福,反思災異之禍,來測度當今的變故,放逐佞邪之黨,拆散險僻之聚,閉塞群邪之門,廣開眾正之路,決斷狐疑,分辨猶豫,讓是非明白可知,便可消除諸多災異,而各種祥瑞一起到來,這是太平的基礎,萬代的福利。

四放,舜為天子,有四個部落不服從領導,舜就懲治了這四個部族的首領:流共工與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尚書舜典》

《左傳》記載不同,以為懲治的是:混沌、窮奇、檮杌、饕餮。

兩觀之誅:魯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魯國大司寇,上任後七日就把少正卯殺死在兩觀的東觀之下,暴屍三日。少正卯也是一位私學的興辦者,孔子的學生往往離開孔子的課堂而去聽少正卯講課,只有顏回沒去。孔子認為少正卯有五種罪,就把他殺了。

2.《漢書》。

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二、認識

1.恩威並施;

能攻心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時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俗話講“多好的草地都有瘦馬”,現實生活中總會有那麼一部分人難於溝通。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出,這就需要“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有普遍的存在就有特殊的事實。這就需要道德、法制的約束,否則過分的強調自由,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周圍的影響,勢必很難融洽。這就如同菜園裡的蔬菜一樣,儘管長還是要自己長,但完全放任不管,雜草、蟲害的困擾勢必使其難以成長。孩子的教育亦如此,過分的介入會降低其主動學習的慾望、,完全不管也很難主動去學。貪玩是孩子的天性,大人亦然。人與人相處,一味的恭維不好、一味的貶低也不好。以上種種正驗證“

攻心、審時

”是關鍵。個人的觀點和認識亦應與時俱進,老觀念、老固執的干預將會適得其反。

2.本性難移。

涉及本性、觀念的東西難於改變、固執己見!

一是觀念;

每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堅信不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越是認知有限,越是固執。這一現象很普遍,比如夫妻雙方觀點的分歧,各說各的理,誰也說服不了誰!

二是本性;

本性和觀念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本性更傾向於本能、不由自主的一些東西,可以理解為習慣養成的慾望、慾望形成的一種癮,諸如購物、好吃、嗜睡、好色、好賭、吸毒、運動等等,一旦養成難於改變。

三是“威逼利誘”。

觀念和本性的東西,觀念的固執有時更甚於本性,本性的力量也不容低估。有一個貶義詞“威逼利誘”,其效果是明顯的、其道理是直接的。製造威勢逼其就範、提供利益予以引誘,既有外在的壓力、又有內在的動力,雖然不一定能夠長久,但一時的改變還是可以實現。

標簽: 兩觀  孔子  本性  漢書  富貴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