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每週讀書 #120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劍橋藝術史:20 世紀藝術》

作者:由 楓影JustinYan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16-04-27

一、20 世紀藝術

每週讀書 #120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劍橋藝術史:20 世紀藝術》

每週讀書 #120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劍橋藝術史:20 世紀藝術》

1897 年完成這幅巨畫的時候,高更已身患重疾,

大溪地

荒蠻原始的環境給了畫家無窮的創作源泉,也給了他貧病交加的苦痛,是不是非得經歷常人無法體會的苦難才能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東西?這個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放射在無窮無盡的資訊,我們從可見光接收的,我們從聽覺接收的,我們從自己的腦海中構建的既不可視也不可聞的。當瘋狂的資訊流不可阻擋地湧入我們的大腦,哪些無法過濾資訊噪音的人,很可能就成了所謂的“瘋子”。藝術家是可以接受比常人更多資訊的人,不過他們與

瘋子

不同,瘋子分辨不出來幻覺與真實世界,但是藝術家可以。

不過藝術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藝術家無法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內心瘋狂的世界。梵高和高更是 19 世紀末後印象派的代表,他們的作品中所表達的個人情感明顯要比古典作品狂放得多,這是當時的一種趨勢,藝術家透過表達自己的想法,企圖去應對這個瞬息萬變,可愛又可恨的世界,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對這個世界的態度。為了達到驚世駭俗的效果,為了充分表達藝術家內心洶湧澎湃的資訊狂潮,越來越多的人採用反傳統的藝術手法進行創作。印象派的手法已經足以給觀眾造成感官上的刺激,無論是莫奈的明暗交錯、轉瞬即逝的光影效果,還是梵高色彩豔麗、氣氛詭怖的惶惑不安,都是跳脫文藝復興以來學院派的透視技巧,跳脫和諧平衡寧靜美好的傳統美學,試圖以藝術家自身的強烈思緒感染觀者的手段。

到了 20 世紀這個充滿鉅變的時代,這種突破傳統的趨勢獲得無與倫比的發展。在這個時代,兩次世界大戰給全球帶來災難同時也帶來重組,科技的高速發展給社會帶來新的思想也帶來對傳統的質疑,人們不再關注過去,而是把目光放到當下與將來。歷史也好傳統也好,在我們所生活的今天,已不再是主導地位。以前社會變化緩慢,有豐富人生經驗的老人備受尊崇,但在今天,年輕人的好奇心與學習能力越來越成為主流,社會變革太快,也變得越來越寬容,我們可以質疑任何一種傳統權威,可以提出任何在以前看來驚世駭俗的問題。

每週讀書 #120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劍橋藝術史:20 世紀藝術》

每週讀書 #120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劍橋藝術史:20 世紀藝術》

1907 年西班牙藝術家巴勃羅·畢加索的畫作《

亞維農少女

》展出,這幅人形扭曲扁平,幾乎沒有提現空間的畫作在當時頗具爭議。這幅畫描述的是西班牙一所妓院的場景,畫中人似乎是由女性身體上的許多小平面構成的,它們是從多個不同的方向觀察而成,但是拼在一起卻很難一眼辨認出來。畢加索還借用了原始藝術,左邊第一個女性的臉像古埃及的人物形象,右邊兩個則彷彿戴著非洲面具一般。畢加索的這幅畫是背離傳統的,即使是畢加索的朋友也有人對這幅畫持批評態度,野獸派的代表

馬蒂斯

就認為這幅畫不過是個玩笑。

但是不管評論的聲音是批評也好不解也好,以畢加索為首的“

立體主義

”仍然是 20 世紀的第一個新藝術運動,也是影響十分深遠的一個運動,這個運動,就從這幅《亞維農少女》開始。

立體主義運動分三個階段,從探索到分析解構再到最後的綜合立體主義,形體越來越不受重視,被越來越多地分解,但實際上藝術家又不能完全拋棄形體,否則畫面上的東西就認不出來是什麼東西。無論再怎麼抽象,繪畫始終是一種視覺藝術,如果不能讓我的眼睛看見什麼,就無從表達任何東西了。當然有人說什麼都沒有可以表達“空”,但是“空”真的什麼都沒有嗎?一張空白的畫布放在展覽館精心佈局的空間裡,燈光的顏色打在畫布上,畫布的紋理,燈光的角度造成的牆上的陰影,這些可都是作品的一部分啊。20 世紀有許多藝術運動,其中至上主義就是追求用最為“純粹”的形狀與顏色來表達“純粹”的意識或者無意識,並且不受任何思維形式的干擾,按照這種思維發展,最後至上主義的代表馬列維奇在白紙上畫下了一個白色的方塊,這就是這種追求所能到達的極限。

每週讀書 #120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劍橋藝術史:20 世紀藝術》

每週讀書 #120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劍橋藝術史:20 世紀藝術》

20 世紀之所以出現這麼多“奇怪的”抽象藝術流派,是因為藝術家要突破傳統,於是他們往往抓住藝術形式中的某一個方面進行最大程度上的發揮。立體主義就是從形體的解構上入手,把傳統繪畫中描繪實物的技巧徹底分解,可以說,這些藝術形式都是一種試驗,是在探索新藝術形式的方式。理論上立體主義藝術家可以儘可能多的表現物體的方方面面,但是在實踐中,人們卻往往難以識別這些破碎支離的形狀,比如立體主義的另一位代表

喬治·布拉克

的兩幅畫作,房屋、靜物與魚的形體被分解四散,以及畢加索的拼貼畫,這些東西抽象到簡直不知所云。

每週讀書 #120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劍橋藝術史:20 世紀藝術》

每週讀書 #120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劍橋藝術史:20 世紀藝術》

關於立體主義為什麼要反對使用繪畫來造成真實的錯覺,我們不得而知。事實上如果把繪畫侷限於傳統的對真實世界的模仿,那麼藝術所能表達的內容就有些狹窄。從前幾周的介紹中大家可以發現,古代的藝術家在事實上更像是一名工匠,古希臘的工匠在製作雕像的時候不滿足於從埃及模仿來的僵硬形態,於是在解決一個個技術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出現實主義的審美與技藝,古羅馬則是統治整個歐洲大陸的帝國,帝國的藝術最耀眼的地方在於恢宏的建築以及無與倫比的大工程。到了中世紀,藝術家們為宗教服務,這時與其說藝術家是為了藝術而創作,還不如說是為了教會而製作傳教的工具。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們得以在一個相對寬容的環境下工作,雖然也需要根據贊助人的要求來製作藝術品,但是已經開始慢慢脫離匠人的束縛而追求藝術家內心的美學嚮往。

那麼在今天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裡,藝術到底是什麼?藝術家又是什麼?以前可以說希臘人需要建設神廟,藝術家就是設計神廟,雕刻塑像的人,文藝復興時期的貴族與商人們需要建設自己的宮殿與公館,藝術家就是設計建築,製作裝飾畫與雕像的人。在這樣的時代,沒有攝影術,能夠真實地描繪出現實世界的樣子的藝術家是很吃香的,肖像畫在很長一段時間是王室的專利,普通人是沒有自己的肖像畫的。但是攝影術出來了,書籍成為了廉價的消費品,電影電視劇幾乎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觸及的娛樂,還有電子遊戲,還有網際網路,在這樣一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藝術已不再是人們認識世界,學習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藝術家在當代,亟需找到自己新的位置。

可以說 20 世紀的藝術史,就是圍繞著這兩個問題在進行探索與討論。立體主義是第一個打破傳統的運動,它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打破了西方繪畫中的一切禁忌和傳統,雖然立體主義到底想要表達什麼,我們並不清楚,甚至藝術家本人也說不清其中帶有神秘主義的部分,但這並不妨礙立體主義對後世的影響。藝術家從這個時代開始,極大地解放了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整個藝術史看下來,20 世紀的解放是最令人激動的一段。但是也是最危險的一段,探索的過程總免不了走彎路,可以說,現代藝術中最好的那部分作品,與傳統藝術中的經典相比較,少了許多內容。儘管評判一件藝術品不能單以技術作為衡量標準,但是我們既然允許質疑傳統,當然也應當允許質疑現在,我覺得包括畢加索、馬蒂斯等大師在內的最著名的作品,在觀感上確實不如古典主義作品來得細膩與精緻。所以我個人的內心是期望在未來有一種新的藝術,能夠既包含古典主義的細膩和精緻,又具有現代藝術的奔放與自由,可以想見,那將是一種多麼令人興奮的藝術啊!

16。04。26 / 夜

於自居

二、關於當代藝術

今晚杜蕾斯直播百人試戴保險套,最後發現是一場大忽悠,有人說這是一場行為藝術,我倒覺得“行為藝術”這個詞用得太濫,實際上網路上流傳的所謂“行為藝術”並不被多數人承認屬於“藝術”的範疇。在這個寬容的時代,你必須允許不同的藝術形式的出現,但是氾濫的概念又容易混淆公眾的視野,導致“藝術”的界限日漸變得模糊。

畢加索在《

格爾尼卡

》(題圖)這幅畫裡,是當時所有抽象藝術中使用大眾語言表達大眾意識最為清晰的一件作品,也因為這一點它顯得如此與眾不同,值得被大家一遍又一遍地提起。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常常試圖用自己的理解去表達大眾的共同意識,大眾在觀看藝術品的時候透過自己的想象去完成一件作品,如果藝術家的傳達技巧足夠好,情感足夠飽滿,內涵足夠深刻,主題足夠動人,這件藝術品就很能與大眾取得共鳴。當代出名的藝術家往往在大眾語言這一點上做得很好,所以他的作品流傳足夠廣,他的商業價值也就足夠高。比如國內的當代藝術家

嶽敏君

的代表形象:大笑的男人。

每週讀書 #120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劍橋藝術史:20 世紀藝術》

每週讀書 #120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劍橋藝術史:20 世紀藝術》

他所使用的表達手法足夠新穎,足夠吸引大眾目光,同時又針對當下社會作出強烈的嘲諷,觀眾從這個大笑的男人臉上的表情看到不和諧,看到可笑,感到不安,於是感到內心的觸動。但是在國內進行文化創作有太多限制,許多敏感的話題藝術家們沒法觸碰,一碰就死,所以最多隻能消費“革命”,消費當下,消費不觸碰底線的內容。

每週讀書 #120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劍橋藝術史:20 世紀藝術》

每週讀書 #120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劍橋藝術史:20 世紀藝術》

這點上日本的環境要寬鬆得多,不管是罹患精神疾病使用波點來表達世界的

草間彌生

,還是使用高額頭邪惡小女孩形象的

奈良美智

,抑或直接嘲諷日本火熱的動漫行業,把動漫手法與傳統日本畫結合的

村上隆

,他的“五百羅漢圖展”以 2011 年造成日本核洩漏事件的“東日本大地震”為靈感,號稱要構建日本人心中新的精神寄託。這些藝術家都是商業上的成功者,我們活在當代所以還會有很多聚光燈以外的東西我們看不到。

卡拉瓦喬

是在死後很多年才被考古學者和藝術史學者重新發現的,歷史上許多有名的畫家不管在他生活的年代是光芒四射還是籍籍無名,都有可能因為時間的原因而被埋在歷史的沙堆中等著有一天有人去發掘。我相信當代藝術家裡還有許許多多默默無聞但是極富創造力的人,20 世紀以後的藝術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也是我們正在經歷的藝術,所以是我們所無法歸納進史書,一句話講清楚的藝術。

在這個藝術史系列結束之前,我想發一句感慨,我覺得我在學習這個主題之前,對於所謂的“藝術”的瞭解實在太少。都怪 20 世紀,都怪這短短的幾十年就把整個藝術史搞得天翻地覆的現代藝術,我們現在看不懂的,我們現在覺得新奇又陌生的這些東西,其實不過近期才出現的,更早以前它全然不是這個樣子。以前有朋友跟我說過,你這樣看書沒有主題呀。那時候我覺得自己讀書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娛樂,跟看電影電視劇一樣,不過在娛樂之餘做點筆記,可以順便學點東西,即便是一本小說,你也可以學習作者寫作的技巧。到了今年年初,我是不是該做點改變了,於是“要不要挑一個主題來看書呢?”這樣的念頭很自然地就跑出來。

當時我正在讀毛姆以高更為原型的小說——《

月亮與六便士

》,便想學學歐洲的文化與歷史。於是從北歐神話到希臘神話到藝術史,閱讀的過程中我透過維基百科與網路上的歐洲歷史介紹影片補充背景知識,一路下來竟然從一個藝術小白到能夠稍稍理解藝術作品了。

“挑一個主題來看書,好像也不是什麼壞事嘛。”

不過這樣連續不斷地只看一個主題會有點累,所以雖然下一週的讀書還沒寫,不過我已經看了幾本小說調劑一下了(笑)。後面我會把學習的過程分享一下,比如如何從一個藝術小白慢慢學會欣賞藝術,比如如何在閱讀完一本書之後能把重要的東西記在筆記中和腦子裡,這過程中筆記是我個人用得最多的工具,看過的東西很快就還回去了,唯有寫下來的東西能成功腦中的一部分。

共勉。(好老土,你是哪個年代的啊喂

16。04。27 / 凌晨

於自居

每週讀書 #120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劍橋藝術史:20 世紀藝術》

每週讀書 #120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劍橋藝術史:20 世紀藝術》

相關閱讀:

每週讀書 #120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劍橋藝術史:20 世紀藝術》

每週讀書 #119 從浪漫主義到印象派——《劍橋藝術史:19 世紀藝術》

每週讀書 #118 從洛可可到新古典主義——《劍橋藝術史:18 世紀藝術》

每週讀書 #117 所謂巴洛克——《劍橋藝術史:十七世紀藝術》

每週讀書 #116 天才輩出的時代——《劍橋藝術史:文藝復興》

每週讀書 #115 教堂!教堂!教堂!——《劍橋藝術史:中世紀藝術》

每週讀書 #114 古希臘羅馬藝術為何令人著迷——《劍橋藝術史:古希臘羅馬藝術》

每週讀書 #113 學會欣賞畫作——《劍橋藝術史:繪畫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