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晝短夜長秉燭遊(江遠閣詩話03) - 知乎

作者:由 參知政事信陽君.css-1cd9gw4{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1-12-15

晝短夜長秉燭遊(江遠閣詩話03) - 知乎參知政事信陽君.css-1cd9gw4{margin-left:.3em;}2021-12-15 14:08:14

苦晝短

(唐)

李賀

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食熊則肥,食蛙則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

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為服黃金、吞白玉?誰是任公子,雲中騎白驢?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

縱觀中國歷史,“長生”似乎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上至王侯將相,下到乞兒流氓。似乎都有追求長生的願望,就算是飄逸出塵的李白,也會留下“仙人撫我頂,結髮受長生”的期望。求仙成風的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唐王朝的十八位皇帝,有五位是死於嗑藥,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和唐朝後期有著“小太宗”美稱的唐宣宗李忱。但是李賀的這首詩卻像是用談話的形式平鋪直敘,對求仙者進行無情的嘲笑。

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一開篇,李賀就用彷彿在勸酒的語氣來與“飛光”對話,飛光是誰?是亙古不變的時光,而這“勸爾一杯酒”卻給人以朋友間勸酒的感覺,無形間就把李賀的身份從一個凡人拉出三界之外,與時光共同冷眼看待這人世間的枯榮變化。在不經意間作大變化,真詩鬼也。

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俗語有稱“不知天高地厚”,本來是出自《莊子》,在這裡被李賀化用來形容自己的安於現狀,不盼長生。其實是對那些渴求長生的修仙者的一種諷刺,“你們知道天高地厚,要去得道成仙,我不知道,那就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好了”。

而下一句,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則是對時光最為無情也最為真實的書寫,無論天地如何變化,滄海桑田,斗轉星移,能夠消磨人壽,把這三千青絲變為白髮的,只有日月交替,月寒日暖。而點睛之筆,在於一個“煎”字,仿若把人擬作一塊塊肥肉,放在這時間的丹鼎中煎烤。人生的渺小就在這一個字中展露無疑。

食熊則肥,食蛙則瘦。這八個字是對上文的巧妙補充,李賀在對那些渴求長生的人進行了無情的嘲諷之後,不鹹不淡的補上一句“吃點好的,才會長胖”,其中情感大抵如此。詩歌行到這裡,看似落入一個低谷,其實是對求仙者的第一次強烈的抨擊,青天黃地、月寒日暖、熊肥蛙瘦,每一句便是進一步,三步三進,三個層次。而站在與時間同高的角度上,這三句每一句都是對於求仙者最為致命的諷刺,彷彿一把又一把的尖刀。

從下面四句開始,這篇詩歌進入第二階段,也就是對於神仙的懷疑,從對求仙者的諷刺,到對於神仙本身的懷疑。使得這首詩跳出了單純的諷刺詩,在行文和境界上都顯得更為不落窠臼,也使得苦晝短成為了真正的千古名篇。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劈頭便是兩個問句,神君、太一都是屈原在楚歌中提及的神靈,而在李賀這裡,卻是“何在”“安有”。常人看來,這分明是瀆神之舉,而在李賀這,卻顯得絲毫不突兀。何也?還是要回到他前面的文字去看,在第一句中,李賀就已經把自己和時光放在一個級別的位置上了。所以,神仙對於他來說,不是可以玩弄的玩物,也是不那麼高大的存在了。這個問題有答案嗎?沒有,神仙到底存不存在是一個未知數。那麼下面如何展開呢?自然是做一個假設,假設神仙存在,才能引出下面的句子。

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這便是李賀的假設,就算長天以東有著若木,下有銜燭之龍,那又如何?這便引出了下一句,吾將斬龍足,嚼龍肉。就算是有神靈又如何,殺了吃肉,砍斷它的腳。別看這句用語平常無奇,但是其中的深意卻是令人觸目驚心。李賀想要殺掉的,不是平常的生物,而是燭龍,也就是傳說中太陽的化身。這不禁令人聯想到后羿射日的傳說,畢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存在於中國炎黃的血脈之中,神仙不幹活,就殺掉換一個。在其他民族無法想象的故事,在中國人眼裡卻是司空見慣。至於下面那兩句,便是這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的後續,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燭龍已經被吃了肉、砍了腳,自然無法移動,那麼這日月星辰也將無法輪換,永遠的停駐在那裡。時間已經停駐,自然是老者不死,少者不哭。在這一連串瑰麗雄奇的想象中,詩人倚天仗劍、斬龍食肉,而讀者也跟著詩人一起上天入地。詩篇達到了第二個高潮。

想象雖然好,但是隻是想象。作了這一番春秋大夢之後,還是要面對生老病死,和那求仙者的滾滾洪流。那李賀又該怎麼辦呢?只能向前人求教,正好,在他之前五十年,已經有一個千古詩仙留下了一篇奇文,作為這個問題的答案。便是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多麼酣暢淋漓,一語驚醒夢中人。既然晝短夜長,不如秉燭夜遊?

何為服黃金、吞白玉?既然已經從這輪迴中解脫,又何必服金吞玉,妄求長生?誰是任公子,雲中騎白驢?任公子是出自《莊子》中的人物,記載中他曾經用五十頭牛在東海,耗時一年釣上來一頭能夠餵飽方圓千里地方的人民的大魚。後世用他來和那些普通的釣者相互比較,而闡發出“小知不及大知”的智慧,在李賀看來,那些妄圖追求長生的人,與他這樣懂得享受人間樂趣的人,便是小知與大知的區別。放棄眼前的一切去追求長生,卻不知至樂正在身邊,以至於任公子能夠騎驢雲中,而求仙者還在苦苦掙扎。說到騎驢,一般人第一反應就是八仙中的張果老,倒騎白驢。而騎驢在傳統詩歌中,也是仙人隱士的象徵,真正的任公子已經騎驢而去,而愚氓還在求門不得。李賀在寫下這一句的時候,嘴角應該是帶著冷笑吧。

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全詩的最後,李賀以兩個著名求仙帝王的結局收束全文,不僅僅是對那些求仙的諷刺,也是在告誡人們,珍惜當下的生活。畢竟,威名赫赫如秦始皇;雄才大略如漢武帝,到頭來也不過化作陵寢之下的一捧土。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李白的文正是李賀詩文的最好註腳。王羲之說“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李白說“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兩文一詩,似乎是在隔著時空交相唱和,把那長生的妄想,打的粉碎。

苦晝短?且秉燭!

標簽: 李賀  求仙  長生  飛光  燭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