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娛樂

哪些抑鬱與焦慮的症狀,容易被人們忽視?

作者:由 KnowYourself 發表于 娛樂時間:2018-05-19

我們今天主要談談抑鬱症的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症狀。

一些心理學家把抑鬱的症狀分為內化的(internalized)與外化的(externalized),他們認為被DSM-5(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納為“診斷標準”的大部分都是內化的,比如,心境抑鬱,興趣減退,精力不足,感到沒有意義、自責或內疚等。這些也都是大多數人對於“抑鬱”的印象。

但他們在越來越多的臨床工作中發現,在很多人身上抑鬱症狀是“外化”的,但這些外化的症狀不被包含在診斷標準裡,於是這些症狀就往往很容易被人們所忽視。這些外化的、易被忽視的症狀,也被臨床心理學家Terrence Real稱為

“被遮掩的抑鬱”(covert depression)。

這些容易被忽視的症狀包括:

情緒和行為上的發洩(lashing out)

區別於抑鬱的典型症狀,比如低落、無價值感、自責、脆弱等等,那些“被遮掩的抑鬱”大多會表現出

急躁、易怒、衝動、敵意等等情緒,並可能會有暴力行為

。在Real看來,他們的衝動情緒、攻擊性行為,是

因為內在的情緒無法表達出來,而產生的一種極端的應對機制

(不當)的自我治療(self-medication)

這些“治療”行為,大多表現為成癮行為和危險性的行為,比如工作狂,完美主義,性癮,對女性的玩弄,習慣性出軌,賭博、遊戲、看影片等,他們用這些方式來試圖緩解痛苦。某些抑鬱症患者還可能會有一些特殊的“自我治療”行為,

比如,美國前總統林肯曾說,幽默是自己發洩消極情緒的方式,在他抑鬱症嚴重的時候,他反而會不停地講笑話。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更冷門的自我治療手段。其中有一種叫作“

強迫性購物

”。它雖冷門,但大家看完描述,可能會發現這種手段比想象中更加常見。

強迫性購物是“

由不可抗拒、無法控制的衝動引發過度的、價格高昂的購物,並在購物上花費大量的時間——通常由負面情感引起,最終導致社會、人際和經濟上的困難

”。雖然從字面看上去很像是強迫症或者衝動控制障礙的一種,但心理學界的研究都傾向於將其劃分為

成癮類(Addiction)

,也就是說,強迫性購物更接近酒癮、物質濫用等行為,因此也會被成為消費成癮(spending

addiction)。

購物狂在買買買的瞬間產生的欣快(euphoria),和有賭癮的人在放下賭注的那一刻的大腦活動類似。

在需求層次理論中,衣食住行本來是5個需求層次中最基本、最低層次的需求。但強迫性購物者會混淆需求(needs)和慾望(wants)的區別,他們會錯誤地認為,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也都是自己“需要”的。

當你對購物的狂熱到達一定程度,狂熱便只聚焦於“購買”這一行為本身,而與真正所購買的物品無關。

在沒有到達強迫性的程度時,購物的確是適應性行為的一種,能夠起到提升情緒的作用,甚至會有人開玩笑地提出使用“購物治療法”來處理情緒問題。但當你的情緒存在深層次的問題時,購物便只能對你起到暫時的麻木作用。

有時候,我們戰勝了一種障礙,它又會被另一種代替,這可能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叫做症狀替代(Symptom Substitution)。

這也是為什麼資料顯示,

強迫性購物多發於已有進食障礙(如神經性厭食症、貪食症)的女性,以及多發於從酒癮、毒癮、物質成癮中恢復的人。

而這多半是因為,

在強迫性行為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並沒有被發現和處理。

要說到強迫性購物形成的原因,童年還是無法迴避的:

當我們幼年的時候,如果遭到父母或他人的漠視,便會轉而尋求替代性的安慰——如玩具、零食等。

這種匱乏感會持續影響著我們,在成年後同樣要尋求情感的支援,這時,

購物便取代了玩具和零食,成為替代性的安慰品。

此外,研究表明,無法控制的買買買的背後,或許和焦慮與抑鬱都有一定的關係:

焦慮

你可能還記得,在經歷了一場失敗的面試,面對一件無法完成的任務,掛掉一個難纏的客戶的電話時,有多麼想要買點什麼來分散注意力,釋放壓力,安慰自己。

2012年針對美國和加拿大人群的研究表明,有強迫性購物行為的人,對情感的認知能力和對痛苦的忍受力都比較低,也就是說,他們比較“脆弱”。

有一些購物狂是焦慮水平非常高的人,並且無法解決和控制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產生的問題和壓力。

一些“被動攻擊型”的人也是強迫性購物者,

他們無法發洩出負面情緒,會用過度購物來表達不滿。

當然,在購物的狂熱過後,那些焦慮、憤怒、緊張的情緒並沒有真的消失,它們還在那裡。你可能反而會感到深深的失落、空虛和負罪感,並最終可能引發羞恥感。

抑鬱

你可能很難相信,那些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的抑鬱病人,會是強迫性購物者。1997年法國學者的研究證明,抑鬱症與強迫性購物的共病率非常高,

在參與調查的抑鬱症患者中,近三分之一(31.9%)有強迫性購物行為。

他們往往年紀較輕,以女性居多。這些人的

抑鬱症複發率也比其他患者更高

誰都想快樂起來,而商業廣告上那些笑嘻嘻的面孔、溫情或歡樂的畫面都在傳遞一種資訊:購買我們的產品,能夠讓你快樂。當我們不夠快樂,又無法找到能夠讓自己快樂的有效方法時,看到貨架或網頁上琳琅滿目的商品的那一刻,你會產生一種錯覺:

買下來,我就會快樂。

孤立/退縮(isolation/withdrawal)

與普通抑鬱患者更多地會有“力量被剝奪感”(disempowered)不同的是,非典型抑鬱症患者會產生更多的隔離感(disconnected)。典型患者會更多地傾訴和尋求幫助,更少地避諱談及自己的問題;而“被遮掩的抑鬱”者則會將自己和他人隔離開來,尤其會將自己和伴侶、孩子、家人、朋友隔絕開來。

由上可見,抑鬱與焦慮的確有一些常見、典型的表現與症狀,但如果一個人並沒有表現出那些“你以為”的特點時,並不代表Ta沒有在承受著同樣的痛苦。相反,Ta可能還承受著另一份因為不被瞭解和理解所帶來的痛苦。

* 最後想要強調,我們提供的這些資訊並不能作為診斷標準,或是輔助診斷的工具,如果大家(或是身邊的人)有關於自己心理狀態的疑惑和困擾,請大家一定要到正規三甲醫院精神科接受正規的診斷和治療。

以上。

想更有針對性地解決拖延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請關注KY心理課:

【KnowYourself】KnowYourself, 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學社群,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跟誰學官網

點選檢視過往高贊回答:

年輕人千萬別碰哪些東西?

有哪些看似聰明,實則很傻的行為?

有哪些看似很傻,實則聰明的行為?

為什麼有些人戀愛中感到不合適,就分手?

是不是文化程度越低的女孩,越把希望寄託於嫁人,而不是自己努力?

為什麼一部分女性不喜歡生孩子?

有哪些細微但是高效有用的習慣?

標簽: 強迫性  購物  抑鬱  抑鬱症  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