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鮮卑」的正確讀音是什麼?

作者:由 金波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5-03-28

鮮卑確實的起源時間不詳。

文獻中最早見於《楚辭大招》“小腰秀頸,若鮮卑只”。其中鮮卑是指袞帶頭,袞,大也,袞帶頭即是一種大帶鉤,或作胥紕,犀毗。《史記卷一一〇匈奴列傳》“黃金胥紕一”,集解:‘徐廣曰,或作犀毗’;索隱:漢書見作‘犀毗’。又《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黃金胥紕一”,孟康曰:要中大帶也;張宴曰:鮮卑郭落帶,瑞獸名也,東胡好服之;顏師古注;犀毗,胡帶之鉤也,亦曰鮮卑,亦謂師比,總一物也,語有輕重耳。周秦漢墓中有實物出土,或銅或玉,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六中論述帶鉤源自北方遊牧民族。因而此處的鮮卑指帶鉤無疑,帶鉤形制皆首大,身細,故以鮮卑喻好女小腰,細腰楚地習俗,史載楚靈王就好細腰。

鮮卑屬於東胡的一支,東胡一名最早見於《逸周書》,而《逸周書》發自汲冢,文法古奧,艱澀難懂,一般被認為為先秦著作,有很高史料價值。《逸周書王會篇》“東胡黃羆,山戎戎菽”,參照考古發掘資料,商周時期東胡應該位於蒙遼吉一帶,到了春秋時期,《史記卷一一〇匈奴列傳》記載“燕北有東胡、山戎”,那麼其應在燕國北部一帶,戰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和趙國北部,此時東胡最為強盛,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後被燕將秦開擊敗。秦漢之際,東胡逐漸衰落。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冒頓單于擊敗,餘部聚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後來的烏桓族與鮮卑族。

以鮮卑為部族名號最早見於《後漢書卷九〇烏桓鮮卑傳》“和帝永元中,大將軍竇憲遣右校尉耿夔擊破匈奴,北單于逃走,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又“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其言語習俗與烏桓同。”之後《魏書卷一帝記第一》“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兩者皆謂鮮卑的名稱來自他們所居地地附近的一座大山,名鮮卑山。鮮卑山具體位置,非常可能在今大興安嶺北麓,這一點史學界尚有爭議。

依照以上分析,應有兩種可能:(一)鮮卑出自古鮮卑或古東胡語,原始含義不詳,以山為名;(二)鮮卑可能出自古阿爾泰語系的一種,原始含義即為帶鉤,後漢人為區分不同遊牧民族,即以鮮卑稱呼之。

標簽: 鮮卑  東胡  匈奴  周書  烏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