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飛將軍李廣為什麼封不了侯?三個時期,三個原因

作者:由 歷史研究袁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2-03-30

漢文帝時期,李廣多次隨漢文帝打獵,憑藉出色的騎射水平獵殺猛獸,讓漢文帝感嘆道:“李廣可惜了,如果在高祖時,封個萬戶侯也不在話下呀!”

漢文帝看人是很準的。親自去慰勞軍隊,看到周亞夫統領的軍隊備戰積極、軍紀嚴明,認為他是真正的將軍,去世前,告誡太子,如果有危急情況,周亞夫是真正能擔當領兵重任的。

吳楚等七國叛亂,已為皇帝的太子,也就是漢景帝,任命周亞夫為太尉,領兵攻打叛軍。周亞夫不負重望,擊敗平定吳楚叛軍。

所以由漢文帝的評價可見,李廣當時封不了侯,是因為沒有大大小小的戰鬥,讓李廣沒多少機會作戰立功。

飛將軍李廣為什麼封不了侯?三個時期,三個原因

漢景帝時期,吳楚等七國叛亂,李廣做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攻打吳楚叛軍,奪得了叛軍的旗幟。這可是大功一件。

李廣的兒子李敢做校尉,隨從驃騎將軍霍去病進攻匈奴左賢王,作戰勇猛,奪得左賢王的戰鼓和軍旗,斬殺很多敵人,論功封為關內侯。

李敢封侯有三個條件:一是奪得戰鼓;二是奪得軍旗;三是斬殺很多敵人。李廣奪得叛軍旗幟,這就已經有封侯的三分之一條件了。封不了侯,其他獎賞應該是有的,可惜的是,李廣接受梁王的賞賜。

你李廣接受梁王賞賜是什麼意思?你倆是不是一夥的?是不是也要來一場叛亂?漢景帝心裡直嘀咕。

梁王是漢景帝的弟弟,漢景帝和梁王喝酒,喝得高興,隨口說,以後會把皇位傳給他。漢景帝只是隨口說說,但梁王信了,可能李廣也信了。

朱元璋殺戮功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擔心自己死後,自己的皇子皇孫鎮不住他們,皇位坐不穩。

所以,漢景帝無論是擔心自己皇位坐不穩,還是擔心自己的皇子皇孫皇位坐不穩,都不得不防著李廣,立了大功,也沒有給他獎賞。

李廣後來被調為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來挑戰,李廣勇猛,經常硬剛回去。轉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太守,都以作戰勇猛聞名。

漢景帝不相信李廣的忠心,但相信李廣的能力,派來一名寵臣跟隨李廣學習軍事。寵臣帶領幾十名騎兵,在邊境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和他們打了起來。

三個匈奴人射傷寵臣,幾乎殺光了幾十名騎兵。寵臣逃到李廣那裡,李廣帶著一百名騎兵追那三個匈奴人,殺了兩個,活捉一個才罷休。

史書中沒有記載李廣在漢景帝時期總共斬殺多少敵人,但戰鬥頻繁,積少成多,加上之前奪旗的功勞,按理說,早夠封侯的標準了,只是因為站錯隊,被漢景帝猜忌,他的功勞都被視而不見了。

飛將軍李廣為什麼封不了侯?三個時期,三個原因

漢武帝時期,梁王已經病故,一朝天子一朝臣,漢武帝不在意李廣站錯隊的事,身邊人都誇李廣是名將,就把李廣由上郡太守調為未央衛尉。

漢武帝主動對匈奴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李廣參與的有五次。

第一次是元光元年,漢武帝用馬邑城引誘單于,派大軍在馬邑旁的山谷中埋伏。李廣在大軍中任驍騎將軍,由護軍將軍統領。單于發覺漢軍的計謀逃跑了,漢軍各部都沒有作戰立功。

第二次是元光五年,李廣由衛尉調任為將軍,率領一萬騎兵,從雁門關出發進攻匈奴。匈奴兵多,打敗李廣的軍隊,活捉李廣,李廣抓住機會逃回。李廣軍隊損失傷亡太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應當被斬首。李廣花錢贖了死罪,被削職為平民。

第三次是元朔六年,李廣已被重新起用,被調任為後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從定襄出塞,攻擊匈奴。有很多將領殺敵俘敵達到標準被封侯,而李廣的軍隊沒有戰功。

第四次是元狩二年,李廣任郎中令,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張騫率領一萬騎兵和李廣一同出塞,兩支軍隊分行兩條路。行軍約幾百裡,匈奴左賢王率領四萬騎兵包圍了李廣。

李廣佈成圓形兵陣,和敵人對戰,匈奴猛攻,箭如雨下。當天,漢兵陣亡過半,箭也快用光了,堅持到第二天,張騫的軍隊趕到,匈奴軍隊解圍退去。李廣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回去後,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第五次是元狩四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大軍出征匈奴,李廣多次請求隨行。漢武帝認為他已經年老,沒有同意,過了好久才同意,任命他為前將軍。

衛青俘虜到敵人,知道單于所在的地方,自己帶領精兵去攻擊單于,命令李廣和右將軍的隊伍合併,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迴繞遠,李廣請求做前鋒。

衛青暗中受漢武帝警告,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對敵。救過衛青的公孫敖剛剛丟掉侯爵,衛青想讓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敵。所以衛青沒有答應李廣的請求。

李廣非常惱怒地前往軍部,領兵和右將軍合兵,從東路出發。軍隊沒有嚮導,迷路,落在衛青後面,沒有打成仗。衛青詢問李廣迷路的情況,李廣接受不了現實,拔刀自刎。

飛將軍李廣為什麼封不了侯?三個時期,三個原因

李廣參與的五次大規模軍事行動,三次勞而無功,兩次被敵人以多打少。

史書記載,李廣駐軍的時候,會遠遠地派出偵查兵。那李廣行軍的時候也會。所以,李廣兩次被敵人以多打少的戰鬥,大機率已經提前發現敵人了。

提前發現敵人,如果敵人數量多於己方,就應該撤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李廣沒有撤,兩次以少戰多。

李廣勇猛,也很機智,打不過敵人,不會硬來。漢景帝時期,率領一百名騎兵追擊三個匈奴人,離開自己的大軍幾十裡,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他們看到李廣,以為是誘敵的騎兵,都很吃驚,跑上山去擺開陣勢。

李廣的一百名騎兵都很害怕,想策馬奔逃。李廣制止,給敵人來了一出空城計,讓敵人堅信他們是誘餌,不敢攻擊他們。敵人上當,到了半夜,又以為漢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襲他們,於是撤走,李廣得以和大軍會合。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李廣兩次以少戰多呢?

想起李廣第一次參與漢武帝組織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用馬邑城誘殲單于。這次行動是漢武帝採取王恢的建議實行的。

王恢在這次行動中,任將屯將軍,負責和李廣、李息從代郡攻擊單于的輜重部隊。單于發覺漢朝的計謀逃走,王恢還是有機會攻擊單于的輜重部隊,因擔心和單于精兵交戰,勢必失敗,權衡利弊後罷兵。

漢武帝對王恢不攻擊單于的輜重部隊很生氣,把王恢交給廷尉審判,廷尉判王恢怯陣避敵,應當斬首。王恢花重金請丞相說情,丞相不敢說,請太后說,漢武帝說:“王恢建議用馬邑城誘殲單于,調動天下幾十萬人馬聽從他的建議。即使單于逃走,王恢攻擊他的輜重部隊,仍會有些收穫,可以安慰眾將士的心。現在不殺掉王恢,沒法向天下人謝罪。”王恢聽到這些話就自殺了。

這就給以後的戰鬥樹立了典型,有機會打擊敵人必須要打,如果不打,王恢就是下場。所以李廣遇到敵人比自己多,也會毫不猶豫地衝上去,幹上一仗再說。

那李廣為什麼兩次遇到敵人數量都比自己軍隊多呢?

在漢景帝時期,李廣轉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太守,都以作戰勇猛聞名。

元光五年,匈奴活捉李廣。單于一向聽說李廣賢能,下令:“俘獲李廣,一定要活著送過來。”

李廣駐守右北平,匈奴聽說後,稱他為“漢朝的飛將軍”,躲避他好幾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由以上三件事可以看出,李廣成名早,名氣大。造成的結果就是,在戰爭中,被敵人重點照顧,要麼敵人不和他交戰,要麼就被敵人集中優勢兵力以多打少。

就算李廣參與的第五次軍事行動,漢武帝和衛青讓李廣做前鋒,大機率也會遇到相同的情況。

總結:

漢文帝時期,李廣封不了侯,是因為沒有多少戰鬥立功;漢景帝時期,李廣封不了侯,是因為站錯隊,被漢景帝猜忌,作戰功勞都被視而不見;漢武帝時期,李廣封不了侯,是因為成名早,名氣大,被敵人重點照顧,要麼敵人不和他交戰,要麼就被敵人集中優勢兵力以多打少。

標簽: 李廣  漢景帝  匈奴  單于  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