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物質究竟是不是原子組成的?——暴躁皮皮

作者:由 SummerTriangle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04-05

2021-07-09

原子最早是德謨克利特提出的。古希臘最初的哲學分兩派。一派是自然哲學派,也就是自然科學。一直到牛頓的時代,自然科學仍被稱為自然哲學,而哲學也經常稱自己為科學。哲學和科學不分家。這些最初的自然哲學家認為物質由一些基本元素組成,水、火、土、氣,類似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在這些元素裡顯然包含了一些象徵思維,和機械論的現代科學無關。德謨克利特在元素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原子說。科學神漢認為那是天才的猜想。蘇聯教義還無厘頭地把他吹捧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鬥爭中的唯物主義代表。但是馬克思對他極為蔑視,毫不客氣地說他或許在科學上有那麼點價值,但根本不配被稱為哲學家。因為德謨克利特把元素說裡包含的象徵思維全丟掉了,把活生生的水火變成了毫無意義的抽象原子,他的自然哲學是一堆根據機械論的假設提出的猜想,是現代科學的鼻祖。古希臘哲學的另一派是人文派。蘇格拉底在《斐多篇》裡諷刺自然哲學:根據自然哲學,他坐在這裡是因為組成他身體的那些血液、骨頭、肌肉的作用,然而正常人都知道,他坐在這裡是因為他被雅典法庭判決有罪關在這裡。

現代科學裡的原子模型經歷了五代。最初的道爾頓原子模型是一個實心球體,和德謨克利特的思維完全一樣。到了1904年,由於發現了電子的存在,出現了湯姆遜模型:原子由正電荷和負電荷組成,電子帶負電荷,原子仍然是實心的,電子像芝麻撒在面裡一樣均勻地分佈在這個實心球體裡。後來盧瑟福用放射線粒子撞金屬箔片,發現有些粒子穿過去,有些被彈回來,說明原子內部物質分佈絕不是均勻的。於是出現了盧瑟福模型:帶正電荷的原子核位於原子中央,直徑雖小,卻集中了原子的絕大部分質量。電子繞著原子核運動,整個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原子就像一個太陽系,電子像行星,原子核像太陽,所以放射線粒子穿過原子就像彗星隨意穿過太陽系,但運氣不好也有可能撞到太陽和行星上被彈回去或者彎一個角度。但是根據電磁場理論,電子的加速運動必然產生電磁波,而不停發射電磁波的過程就是能量衰減的過程,於是這個電子的速度越來越小,最後落到原子核裡。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波爾修正了盧瑟福的模型:電子只能在一系列固定的軌道上運動,吸收足夠能量跳到更高的軌道上,失去能量跌到更低的軌道上,所謂能量就是光子。為何電子的向心加速度變化不產生電磁波,為何電子只能在一系列固定軌道上運動,波爾也解釋不出來,只是認為用這個模型能解釋氫原子的光譜。目前的中學和大學物理教科書裡教的就是這個三、四代的盧瑟福-波爾模型。一提原子,大家腦子裡就是行星繞太陽轉的畫面。我記得有些神漢科普還據此猜測微觀世界是一個個小太陽系。

但是這個模型是錯誤的,現代科學普遍接受的是量子力學裡的模型:電子的軌跡是不可預測的,甚至不知道電子是否當真在運動,它只是這下出現在這裡,那下出現在那裡,沒人知道它透過何種方式從這裡到那裡。甚至也不知道是否當真有這個電子,它沒被觀測的時候很不可能不存在,觀測的時候才出現。唯一知道的是電子出現的機率,它在一定範圍內出現的機率極大,而到了離原子核一定的距離,機率基本為0,所謂原子的半徑就是電子出現機率基本為0的地方到原子核的距離。

實際上究竟有沒有原子這種東西呢?誰能看到原子呢?誰也沒見過。只是根據微觀物質表現出來的特性進行猜測罷了。而猜測所憑的依據是類比律。我們每到一個新地方,必然會把這個地方和我們熟悉的地方相比,根據過去生活中熟悉的東西去推測新地方的特點。我們每遇到一個新事物,必然都是拿自己熟悉的事物去類比、推測的。日常接觸的物質都可以分割為無數微粒,甚至似乎可以無限分下去,所以物質應該由非常微小的微粒組成,這種最小的微粒就叫原子。這只是機械論的思維推論到微觀世界的必然結果。但是機械論即便在日常世界中也絕不是真理,憑什麼微觀世界倒要符合機械論呢?所以,原子的存在只是一種假設,絕不是什麼已被科學證實的客觀事實。不是科學發現了原子的存在,而是科學的機械論思維必然產生原子!

在機械論思維指導下,一切皆成了粒子的碰撞問題。他們把沒有物質的空間叫真空,還扯出真空裡的光速。同時他們又認為,場也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場是無處不在的,“真空”裡也有場。他們還認為,光是一種物質,可以穿越真空。怎麼穿越的呢?光子的運動。於是“真空”裡又有場,又有光子,但依然是“真空”!既然光可以被解釋成光子的運動,電磁場、萬有引力也都可以解釋成電磁介子、引力介子。於是,各種奇形怪狀的“原子”都出現了。楊振寧為何反對中國造超級粒子加速器?他自己就是在機械論思維指導下幹了一輩子的統一場理論,試圖把這些奇奇怪怪的“原子”統一成一種單一的“原子”。最後他搞出了一個毫無實際用處的理論,稍為“統一”了一下,靠這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很清楚這種思維有沒有前途。歐美科學界用粒子加速器撞粒子,都撞了半個多世紀了,屁毛也沒撞出來,只是撞出了越來越多的謬論。而愚昧的強國人卻相信洋人有的自己也一定要有,自己也撞上半個世紀才算趕上了潮流、進入了主流社會。

對那些把原子當真理的人,我們無需提原子模型遇到的各種複雜的理論上的困難,只需問幾個簡單原始的問題:原子核是球形嗎?電子是球形嗎?夸克是球形嗎?你是怎麼知道它們是球形或非球形的?它們是實心的嗎?實心了裡邊是啥?不實心裡邊是啥?你連它們是什麼形狀都不知道,怎麼信誓旦旦地認為原子存在的?

為什麼量子力學是可靠的?量子力學裡那些所謂荒誕的地方,恰恰證明了機械論的破產。所謂荒誕,不就是不符合機械論嗎?量子力學應該慶幸自己產生於一個富有想像力的年代。那時沒有現在這樣等級森嚴的學閥制度,沒有學術工頭,沒有自命真理的科學神漢,更沒有猶太佬操縱、不允許任何質疑的相對論鬼話。那時的科學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按哲學的方式進行的,研究是為了探索自然的奧秘,探索奧秘是人的尊嚴的體現,是一種個人化的東西,允許各種想象。

將來物質理論的突破,一定在於足夠的想象力,而不是在機械論指導下拿越來越複雜的數學公式瞎扯淡。而現在,我可以肯定地說,微觀世界的原子模型、粒子理論肯定是錯的!那裡存在的不是原子,而是一種我們未知的東西。原子只是機械論思維必然導致的一個概念,只要機械論是錯誤的,原子就不可能存在。

標簽: 原子  機械論  電子  模型  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