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法語隨摘(9)

作者:由 黃隨求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1-06-19

2021年1月共41篇於知乎想法

1。

大品經雲。諸佛五眼。觀眾生心。及一切法。畢竟不見。華嚴經雲。無見乃能見。思益經雲。非眼所見。非耳鼻舌身意識所知。但應隨如相見。如眼如乃至意如。法位亦如是。若能如是見者。是名正見。

~《楞伽師資記》之求那跋陀羅三藏

01-01

2。

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首楞嚴經》

01-02

3。

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夾山和尚)

光不透脫,只為目前有物。 (歸宗和尚)

心光透時,餘瑕自盡。(宗鏡錄)

~隨錄

01-02

4。

爾時佛告月光童子。菩薩摩訶薩若與一法相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諸法悉皆剋獲。云何一法。若菩薩摩訶薩於眾生所。起平等心。救護心。無礙心。無毒心。是為一法相應。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獲如是功德之利。

~《月燈三昧經》卷一 那連提耶舍譯

01-03

5。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離生住滅見。謂如幻夢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隨入自心分齊。故見外性非性。見識不生。及緣不積聚。見妄想緣。生於三界。內外一切法不可得。見離自性。生見悉滅。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離生住滅見。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楞伽經》卷二求那跋陀羅譯

01-03

6。

堅持五戒。一心念佛。孝養父母。亦勸其一心念佛。求願母子。同生淨土。隨緣度日。來供則受。莫行募化。莫作唸佛會。守分修行。即是末法中。大善人真居士也。

~淨宗八祖蓮池大師示某居士

01-04

7。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圓覺經》文殊章

01-05

8。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若比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

~《文殊般若經》

01-07

9。

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痴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焰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不滅,離分別故。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佔察善惡業報經》下卷

01-08

10。

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問曰:「若如是義者,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

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

~《大乘起信論》梁真諦譯

01-09

11。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慈心?」

佛言:「不生眾生想。」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悲心?」

佛言:「不生法想。」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喜心?」

佛言:「不生我想。」

「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捨心?」

佛言:「不生彼我想。」

~《思益梵天所問經》

01-10

12。

善男子!譬如虛空,若受垢汙無有是處;心性亦如是,若有垢汙無有是處。又如虛空,雖為煙塵、雲霧覆翳,不明不淨,而不能染汙虛空之性;設染汙者,不可復淨,以虛空實不染汙故,還見清淨。凡夫心亦如是,雖邪憶念起諸煩惱,然其心相不可垢汙;設垢汙者,不可復淨,以心相實不垢汙,性常明淨。是故心得解脫。善男子!是名入淨明三昧門。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三

01-10

13。

舍利弗!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是一義,所謂離也。何等為離?離諸欲、諸見。欲者即是無明,見者即是憶念。何以故?一切諸法憶念為本,所有念想即為是見,見即是邪。舍利弗!善法中見,我亦說之名為邪見。何以故?舍利弗!離欲寂滅中無法無非法、無善無惡,是事皆空,遠離諸結一切憶念,是故名離。舍利弗!無上道中諸欲永息。何等諸欲?謂邪不善念,若我若我所、作相事相。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諸欲永息。

~《佛藏經》卷中 鳩摩羅什譯

01-11

14。

問。真妄二心。行相各異。如何融會得入法性之圓宗。

答。但了妄念無生。即是真心不動。此不動之外。更無毫犛法可得。如經雲。預流。一來果。不還。阿羅漢。如是諸聖人。皆依心妄有。

~入宗鏡門第三

01-12

15。

諸法實相觀者,當知諸法從因緣生,因緣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畢竟空相,但有假名無有實者。若法實有不應說無,先有今無是名為斷。不常不斷亦不有無,心識處滅言說亦盡,是名甚深清淨觀也。

又觀婬怒痴法即是實相。何以故?是法不在內不在外。若在內,不應待外因緣生;若在外,則無所住。若無所住亦無生滅,空無所有清淨無為,是名婬怒痴實相觀也。

又一切諸法畢竟清淨,非諸佛賢聖所能令爾。但以凡夫未得慧觀,見諸虛妄之法有種種相。得實相者觀之,如鏡中像,但誑人眼,其實不生亦無有滅。如是觀法甚深微妙,行者若能精心思惟,深靜(信)實相不生邪者,即便可得無生法忍。

~羅什法師《思惟略要法》

01-12

16。

世尊!何謂菩薩家清淨?

佛言:「善男子!菩薩若生轉輪聖王家,不名家清淨;若生帝釋中、若生梵王中,亦不名家清淨;在所生處乃至畜生,自不退失善根,亦令眾生生諸善根,是名菩薩家清淨。又,網明!慈是菩薩家,心平等故;悲是菩薩家,深心念故;喜是菩薩家,生法喜故;捨是菩薩家,離貪著故;不捨菩提是菩薩家,不貪聲聞、辟支佛地故。」

~《思益梵天所問經》姚秦鳩摩羅什譯

01-13

17。

如龐居士偈雲。

昔日在有時 常被有人欺

種種生分別 見聞多是非

後向無中坐 又被無人欺

一向看心坐 冥冥無所知

有無俱是執 何處是無為

有無同一體 諸相盡皆離

心同虛空故 虛空無所依

若論無相理 唯有父王知

~入宗鏡門第四

01-13

18。

觀世音白佛言:「世尊!何等為違波羅蜜事?」

佛告觀世音:「當知有六事,一者欲樂錢財,自在增上主,自見安樂功德福利;二者隨其所欲縱身口意;三者於他輕慢心不堪忍;四者於諸善法不勤方便;五者習近世間雜亂眾事見聞覺識;六者世間戲論作福利見。」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01-13

19。

爾時日月光佛國,有諸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得大利,不生如是惡眾生中(指釋迦佛之娑婆世界)。」

其佛告言:「善男子,勿作是語!所以者何?若菩薩於此國(日月光佛國)中百千億劫淨修梵行,不如彼土(娑婆世界)從旦至食無瞋礙心,其福為勝。」

~《思益梵天所問經》

01-14

20。

十忍。菩薩斷無明之惑,證得諸法本來寂然時,所得之十種安住心。即:(一)音聲忍,又作隨順音聲忍、隨聲忍。聞說一切真實法不怖畏,能信解受持,愛樂順入,修習安忍。(二)順忍,如實觀察諸法而無違,隨順了知,令心清淨。(三)無生法忍,略作無生忍,即觀一切法無生無滅平等寂靜。(四)如幻忍,觀一切法皆如幻,一備一切,一切成一,因緣虛集無定性。(五)如焰忍,覺悟一切世間如熱時之焰,為誑相之虛集,無有真實。(六)如夢忍,解知一切世間如夢中所見,非有非無,不壞不著。(七)如響忍,善覺究竟彼岸,知一切法皆如響,不從內出、外出、內外出,但從緣起,而亦能以種種巧便說法。(八)如電忍,又作如影忍。菩薩照見一切法,如電光照諸色像,無有分別。(九)如化忍,菩薩知一切法非有非無,如世之化法,故不取不捨。(十)如虛空忍,又作如空忍。如虛空之寂無所有、清淨體性、平等無差別、不生不滅,菩薩知一切法亦復如是。又菩薩之心如虛空無所分別,於一切法無所不容,菩薩之身口意如虛空之廣大無邊、不生不滅。

01-15

21。

複次善男子!譬如女人貧賤醜陋,眾人所惡而懷貴子,當為聖王王四天下;此人不知經歷時節,常作下劣生賤子想。如是善男子!如來觀察一切眾生,輪轉生死受諸苦毒,其身皆有如來寶藏,如彼女人而不覺知。是故如來普為說法,言:『善男子!莫自輕鄙,汝等自身皆有佛性,若勤精進滅眾過惡,則受菩薩及世尊號,化導濟度無量眾生。』

~《大方等如來藏經》佛陀跋陀羅譯

01-15

22。

十年前,諦閒法師有一徒弟,名顯蔭,人極聰明,十七八歲出家。但氣量太小,一點屈不肯受。初次講小座畢,拜其師,其師並未說他講得不好,但云音聲太小,由此一語便生病。而諦公之人,一味令彼心常歡喜,故傲性日增月盛。後由日本學密宗,彼所發揮密宗之文字,通寄上海居士林登林刊。其自高位置,已是唯有我高。後回國,至觀宗看其師。諦公雲,汝聲名很大,惜未真實用功,當閉三年關,用用功方好。彼一聞此語,如刀割心,即日便病。次日帶病往上海居士林,年餘而死。死後不久,光到上海太平寺,林員朱石僧來,問其死時景象。言糊糊塗塗,佛也不會念,咒也不會念。此乃顯密圓通,自覺世無與儔之大法師,以不自量,仗宿慧根,作二十二三歲短命而死之糊塗鬼,豈不大可哀哉。設使顯蔭能不自高,謙卑自牧,中國學者,未能或超出其上者。光愍顯蔭以因此而死,為汝作前車之鑑。

~《印祖文鈔》復遊有維居士書

01-15

23。

楞伽經。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又經頌雲。如世有良醫。以妙藥救病。諸佛亦如是。為物說唯心。 ~心賦注(1)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六祖壇經咐囑品

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佔察經下卷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華嚴經梵行品01-16

24。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奇特想。何等為十?所謂:於一切善根生自善根想;於一切善根生菩提種子想;於一切眾生生菩提器想;於一切願生自願想;於一切法生出離想;於一切行生自行想;於一切法生佛法想;於一切語言法生語言道想;於一切佛生慈父想;於一切如來生無二想。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無上善巧想。

~《華嚴經》卷53之離世間品

01-16

25。

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大慧。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薰。是分別事識因。

~《楞伽經》卷一

01-17

26。

大智度論雲。譬如調馬。自見影不驚。何以故。自知影從身出。如信入一乘調順之人。見一切怖境不驚。自知境從心出。

~宗鏡錄鈔(147)

01-17

27。

陳大心奉教唸佛。極其誠至。菩薩示偈曰。

八德池中蓮已種果然一念甚宏深

滋培雖藉如來力長養全憑決定心

又喻諸人曰。此土有發願往生者。彼土即生蓮花。故作是語。汝等應生深信。

是日陳大心後至。菩薩問曰。汝云何修持。答雲。惟修淨土。

菩薩曰。舍此別無勝門矣。囑汝一偈。

道無他說唯心而已

蓮胎始成專精勿二

~《西方確指》

01-18

28。

如萬回和尚歌雲。黑白兩亡開佛眼。不繫一法出蓮叢。真空不壞靈智性。妙用恆常無作功。聖智本來成佛道。寂光非照自圓通。

~入宗鏡門第十

01-19

29。

得本方了末。執末則違宗。若不觀心。法無來處。若但修有為事行。不達自心無為。則迷事失宗。果歸生滅。若體理行事。雙照無違。只恐一向偏修。理事俱失。如大寶積經雲。假使造寶塔。其數如恆沙。不如剎那頃。思惟於此經。又只為一心是萬行之原。因茲能起同體之悲。無緣之化。

~入宗鏡門第十一

01-20

30。

問。有念即眾生。無念即佛。云何言凡聖一等。

答。眾生雖起念。不覺念本無念。與佛無念等。妄墮有念中。佛得無念。知念本無。眾生雖現在唸中。佛知念即無念。斯則佛無念。與眾生無念義同。

又以眾生不知念空。於念成事似有差別。若實了念空。則於苦樂境。不生執受。何者。以境從念生。心空則境何有。既無有境。相縛自除。能所俱空。誰生取著。既不取著。生死自無。如圓覺經雲。知是空華。即無流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入宗鏡門第十二

01-21

31。

夫身受心法。俱無自性。了不可得。即四念處。觀善不善法從心化生。即四正勤。心性靈通。隱顯自在。即四神足。信心堅固。湛若虛空。即五根五力。覺心不起。即七覺支。直了心性。邪正不幹。即八正道。眼如乃至意如。心境虛融。即六神通。所以舍利弗不達常寂三昧。目連通不現前。說法不當。以未得法空神通故。臺教雲。觀於一心欻有一切心。觀一切心倏無諸心。心無有無。通至實相。即神通也。

~入宗鏡門第十三

01-22

32。

金剛三昧經雲。大力菩薩言。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禪。佛言。存三者。存三解脫。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來禪者。理觀心如。入如是地。即入實際。

01-22

33。

師(達摩)述安心法門雲。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則識攝色。迷則色攝識。但有心分別計校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

~《宗鏡錄》引證章

01-24

34。

如大智度論雲。空有二種。一者善空。熾然修一切行。而了性空。二者惡空。恣行惡法。而欲撥令空。今論不可得空。此空不離諸法。諸法不離此空。當知一切法趣空。如瓶處空。十方界空不異瓶空。故十方空皆趣瓶空。

~入宗鏡門第十五

01-24

35。

大法炬陀羅尼經雲。佛告毗舍佉。應當先為說彼六波羅蜜。次第修已。然後為說空解脫門。若為眾生說此空法。或有得聞。或有思惟。或能證者。是亦不應。但有言說。何以故。如是空法。不可惟以心想知故。若彼空法。但以心想能證知者。一切眾生未修道時。亦應即是阿羅漢也。毗舍佉。彼空法者。亦不可說相貌形體。若可說者。則是作相。若有作相。則有願求。若有願求則是三世。何以故。毗舍佉。無相法中。一切三世皆不可得。所以者何。過去未來現在等事。皆寂滅故。云何起願。

複次應觀是色。作無相想。云何觀色作無相想。當知此色。生滅輪轉。念念不停。毗舍佉。如是色相。不可眼見。當知彼是心識境界。唯意所知。是故不可以眼得見。毗舍佉。一切眾生。所有心意。不可言說。唯佛智知。雖可慮知。而不可見。念念不住。猶如幻化。云何可取而可得見。如是毗舍佉。不可以彼眾生心識。取心真相。既不可取。云何可說。何以故。以愛憎事違平等故。毗舍佉。若欲滅除愛憎想者。當勤精進。觀一切法悉皆空寂。無有取著。

~入宗鏡門第十八

01-27

36。

安國和尚雲。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者。不住色。不住聲。不住迷。不住悟。不住體。不住用。而生其心者。即是一切處而顯一心。若住善生心。即善現。若住惡生心。即惡現。本心即隱沒。若無所住。十方世界唯是一心。信知風幡不動。是心動。

有檀越問。和尚是南宗北宗。答雲。我非南宗北宗。心為宗。又問。和尚曾看教不。答雲。我不曾看教。若識心。一切教看竟。學人問。何名識心見性。答。喻如夜夢。見好與惡。若知身在床上安眠。全無憂喜。即是識心見性。如今有人。聞作佛便喜。聞入地獄即憂。不達心佛。在菩提床上安眠。妄生憂喜。

~《宗鏡錄》卷九十八

01-28

37。

入楞伽經雲。如實知一切諸法。唯是自心。是故不生分別之心。以此文證。佛知他心即是自心。離外分別。但緣自心。意言為境。為諸眾生心識無邊。各各異解。差別難量。佛離外念。一心遍知。如水不動。萬像現中。此佛一心知諸心時。一作多解。多即是一。如彼一水照諸萬像。雖即一水。而與水外萬像相應。佛心亦爾。遍照他心。雖是一心作諸心解。而與一切他心相應。由久修學唯識觀成。故離外念。方能遍知。

~入宗鏡門第十九

01-28

38。

夫證唯識理而登佛果。從初資糧位至究竟位。具幾智而得成就。

答。唯一無分別智。約初後有三種。一加行無分別。謂尋思等智。即是道因。二無分別智。即是道正體。三無分別後智。即是出觀智。謂道果。

~入宗鏡門第二十(集「宗鏡錄」要語共11萬字終)

39。

大乘佛法修行者。信解五法,五位修習,成三智六義。

五法者。名,相,妄想,正智,如如。

五位者。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

三智者。加行無分別智,無分別智,無分別後智。

六義者。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真實識知義,自信清淨心義,常樂我淨義,清涼不變自在義。

~隨記

01-30

40。

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於他,離見妄想;上上升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

~《楞伽經》卷二

01-31

41。

大慧!復有沙門婆羅門,觀一切法皆無自性,如空中雲、如旋火輪、如乾闥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夢所見,不離自心;由無始來虛妄見故取以為外。作是觀已斷分別緣,亦離妄心所取名義,知身及物並所住處,一切皆是藏識境界,無能所取及生住滅,如是思惟恆住不捨。大慧!此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二種平等,大悲方便無功用行,觀眾生如幻如影從緣而起,知一切境界離心無得,行無相道漸昇諸地住三昧境,了達三界皆唯自心,得如幻定絕眾影像,成就智慧證無生法;入金剛喻三昧,當得佛身恆住如如,起諸變化力通自在。大慧!方便以為嚴飾遊眾佛國,離諸外道及心意識,轉依次第成如來身。大慧!菩薩摩訶薩欲得佛身,應當遠離蘊、界、處心因緣所作生住滅法戲論分別,但住心量觀察三有,無始時來妄習所起,思惟佛地無相無生自證聖法,得心自在無功用行,如如意寶隨宜現身,令達唯心漸入諸地。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於自悉檀應善修學。

~《大乘入楞伽經》唐實叉難陀譯

01-31

標簽: 01  菩薩  一切  如是  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