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法華經講記方便品第二01-妙法蓮華經原文講解

作者:由 天生髮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1-09-28

法華經講記·方便品第二

方便:

「方」是表根本,表真;「便」是表權宜、引導、逗機。佛之正法,難以用世間的語言文字來表達,難以用世間人的心態來理解。因為語言文字都是有形有相,世間人的心態又是著相,往外攀緣。可是不利用語言文字,不用世間人的心態來思議,我們也根本沒有辦法去體悟出真實的法理法義。於是,佛硬著頭皮指東說西,旁敲側擊,強詞奪理,說了無量萬法。雖然這些法並不是那無形無相的真實法,但是我們卻能從中悟出真實之理。為什麼?因為我們本來就是那個東西。

《法華經》《楞嚴經》即是開方便門,說真實義。具體的「方便」呢,諸佛出世又有所謂「三輪度化」:一者「意輪」,特指佛的大圓鏡智,根據眾生的根機來考慮說什麼法;二者「口輪」,用嘴巴開示佛法真義,接引眾生;三者「身輪」,示現種種的神變,放光現瑞,以此去除眾生的疑惑。

也有另外一種「三輪」的說法,叫「轉法輪」:一者,示轉法輪,即開門見山、直截了當說出佛法的真實法理。大根機之人,幾句話就能解決問題;二者,勸轉法輪,即透過拐彎抹角、講因緣、套近乎、打比喻等等方法反反覆覆地勸導,所以中等根機的人能以此成就;三者,證轉法輪,即透過種種的神變神通,使下等根機的人不得不相信佛法。

要注意!「方」不離「便」,「便」不離「方」;「便」就是「權」,「方」就是「實」;「開權顯實,權實並重」,叫〈方便品〉。此品歷來被祖師大德判為《法華經》之精品。下面我們來看這段經文。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諸佛智慧」:在這裡是說根本智慧、真實智慧,即證得「一心三藏」:一切的萬法從有情到無情,上至諸佛菩薩,下至六道眾生,旁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無非一人一念之所變現,這就是宇宙人生本來面目,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諸佛證得這個智慧,大解脫自在;眾生迷於這個智慧,六道輪轉。

「甚深無量」:「甚深」是從縱向而言,過去、現在、未來始終不離當下一念,當下這一念是「深」;「無量」是從橫向上、從空間上來看,十方虛空森羅永珍不離當前一處。任何一法堪為整個宇宙之中心,任何一法堪為整個世界全體,你看妙不妙?叫「甚深無量」。好好作如是觀照。這是講諸佛智慧難解難入。

「其智慧門」:這是表權智,表方便門。若能信解「一心三藏」,智慧門即已開啟。證果被判為圓教初住位或別教初地位的菩薩。「難解難入」,通教菩薩已經明心見性都入不了這個門,他執著於「空」;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別教的「三賢位」菩薩,他即使已經證得「位不退藏教」,「行不退通教」,他都入不了這個門,只有初地以上的境界才可以。佛反反覆覆講《法華經》在所有的經典中最難信,最難解。如果一聽《法華經》就能生歡喜心,這個法一聽就相信,說明你已在十萬億佛法中積累了善根。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聲聞、辟支佛」屬於小乘人,雖然證得人我空,但法執一分不破。即使證到四果羅漢、辟支佛的聖人,他沒有辦法理解這個大法。如果能夠信解,你就知道你是什麼根機。

所以者何:

我為什麼這樣說呢?「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作雙重解釋:一者方便說,本師釋迦已在無數的老古佛座下修行;二者究竟說,佛對十法界一切萬法都已經通達明瞭,沒有哪一法不是佛,已經證得「萬法一念,一念萬法」。

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在《楞嚴經》講,松樹為什麼直?荊棘為什麼彎?烏鴉的頭髮為什麼黑?天鵝的羽毛為什麼白?乃至恆沙界外一滴毛毛雨有多少個頭數?如來盡知。泥巴在怎麼修行?樹木花草在怎麼行道?佛都知道,他能夠與一切有情無情溝通。

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在見道之前,我們感到勇猛精進是一種負擔,「哎呀!還有十萬聲佛號沒有念吶!」「哎呀!還有八百拜佛沒有拜呀!」見道以後你法喜充滿,精進也精進,不精進也精進,念念在道,觸目菩提,連睡覺都在菩提之中,叫「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是指對萬法之名,你統統通達明瞭。

比如說:當你看到一個人嘴巴能發出聲音來,你當下知道所有的人嘴巴都能發出聲音;你不需要看看李四能不能發聲音,然後再看看王五能不能發出聲音……這叫「一修一切修,一聞一切聞」,所以這個法很妙。無量的萬法、無量的智慧,你可以一步登天。關鍵在於你有沒有「聞」到《法華經》《楞嚴經》「一心三藏」這個圓頓大法。若不聞此法,你按照人道、天道、阿羅漢道、辟支佛道、藏教菩薩、通教菩薩,乃至別教菩薩修無量法門,在佛法裡叫「加法修行」,最後仍然難以成就。唯有《法華經》《楞嚴經》講「如來藏」大法,叫「減法修行」。減到什麼程度?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這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看你聞不聞。我們在研究這段經文的時候,首先要解放思想,放下沉重的包袱。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特指「一心三藏」。未曾有,指前面的七種方便沒有這個法,權宜說為「三乘法」沒有這個法。唯有在佛臨終之前講了《法華經》,經雲:「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隨宜所說:

即為「因病施藥,觀機逗教」。由於眾生的種種執著,佛如果一開始講:嗯!這個茶杯就是釋迦牟尼啊!那堆狗屎就是阿彌陀佛啊!誰相信啊?大家肯定認為這個人是神經病或者邪魔歪道傳邪法。所以佛只能恆順眾生,說了三藏十二部經。

意趣難解:

只要我們把心放鬆,特別是放下逆反心理,隨文入觀,一點都不難解。佛在《楞嚴經》講「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吶!講到「真」,有些人就執著於那個「空」;講到「非真」,又執著於有形有相的萬法,認為自己行善斷惡、持戒就一定能成就。告訴大家,這是不能成就的。講到不能成就了,那好!他又造成偏激了:既然這樣,我也不要去持戒,我也不要去行善,也不要去斷惡。所以眾生呢,往往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他不知道東風西風是一,所以「意趣難解」。對老師的說法,他都能斷章取義。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因緣、譬喻、言辭,都是方便引導。

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方便」,即「方便智慧」,屬於「緣因佛性」;「知見」,是「真實智慧」,它屬於「了因佛性」;「波羅蜜」是智慧的種種手段。「方便」也好,「知見」也好,它是一種能量,「波羅蜜」是一種手段。這種能量必須透過手段,才能顯現出妙用。比如語言是「波羅蜜」,我的智慧要透過語言表達出來,是不是「語言波羅蜜」啊?語言波羅蜜表現出來的法理法義就是「方便智慧」。那表現出來的方便智慧,在沒有表現之前是不是存在啊?在,那就是「真實智慧」。

無量無礙:

「無量」說為「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無量」跟「大」同一個含義,表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一即是無量,無量即是一。「無」是表「如」,「量」是表「來」;「無」是「無相之實相」,「量」是「有相之實相」,合起來即「無相無不相之實相」,都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以「大」、以「無量」來描述「慈悲喜捨」,妙不可言啊!

慈:世間人有親緣關係、有恩緣關係,便有「慈」。而慈無量心是「無緣大慈」——不管冤親債主、親疏遠近,一概以平等之心給其快樂,給其利益。「無緣」實際上就是大緣、無量緣,一切都是我的親緣,幫他了生脫死成佛就是最大的利益。「悲」為拔苦濟難。悲無量心叫「同體大悲」——一切的萬法都是我。「慈」字,上「茲」下「心」,是不是「此心」啊?「悲」字,上「非」下「心」。慈悲,義為「此心非心」。破除我執,證大無礙。悲心救苦從空間上(橫向)來講叫「無苦不救」;從縱向上來看,要救拔眾生離開兩種生死之苦:「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之苦。喜:世間情執之一。而喜無量心呢,是歡喜一切眾生皆成佛,歡喜一切眾生皆在我前面成佛。舍:更滑稽了,把前面的「大慈」、「大悲」、「大喜」統統舍掉,舍掉之後,舍無量心變成「自性流露」。如果你老在想我是「大慈」,我是「大悲」,這已經落入分別。證得四無量心,便成就下面的「無礙」。

力無所畏,

簡單歸納為佛的十種智力:

一、知覺處非處智力,即能知真空(非處)妙有(處)的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的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即知眾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

佛對眾生說法的「無所畏」,概說為四種。具體說來:

一者,「一切智無所畏」。一切智是「從有入空智」,知道萬法都是我一個念而已。知道一切的萬法都是一種幻相、假名而已。真正來講,就是一個念,這叫「一切智無所畏」。這個「一切智」,也叫「見性」。所以以此法來教化眾生,佛沒有膽怯。因為他證到了這種真實境界。

二者,「漏盡無所畏」。也就是「永斷習氣」。佛把走過來的路告訴別人,有沒有什麼困難呢?所以叫「漏盡無所畏」。

三者,「說障道無所畏」。「障道」,作雙重觀照:行惡業,行迷惑業,障礙我們證菩提,障礙證「涅槃」;而行菩薩道,障礙我們六道輪迴,障礙身心塵勞之苦。因為佛是障道過來之人,故說法無所畏。

四者,「說盡苦道無所畏」。眾生具無量之苦,三界苦、界外苦、菩薩無明微細煩惱之苦等等。佛證金身,永離諸苦,故說盡苦道無所畏。

十力也好,四無畏也好,實際上都是「智慧門」。佛曾經由此門而入,成就以後,由此門而出,教化眾生。

禪定解脫三昧:

實際就是「禪定三昧、解脫三昧」。「三昧」,這裡解釋為「正受」,「正受」是與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相對應。簡單說來,離開「苦、樂、憂、喜、舍」這五受,為「正受」。對苦、樂、憂、喜沒有執著,為「舍」;到最後連「舍」都不執著,這叫「正受」。

要達到這種「三昧」呢,就要透過「禪定」。禪定功夫成就了,那就是「解脫」。「禪定」有無量,就必然得到無量的「解脫」。沒有哪一法不是「解脫」。

比如茶杯,是不是從工廠模具裡造出來的?那是不是對工廠鐵爐子的解脫啊?解脫為茶杯;工廠鐵爐裡的鐵水是不是從礦石裡煉出來的?是不是對礦石的一種解脫?那礦石、泥巴從哪裡來的?是不是從無形無相的實相里解脫出來的?「有」是從「空」裡解脫出來的。千法萬法無非是從有出空,從空出有,從上出下,從下出上,此一法即是對彼一法的解脫。大解脫不著一切相,而住於一切法,叫「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深入無際:

佛對無量的諸禪解脫統統圓滿成就。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只有成佛,才能說「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佛證金身,虛空世界、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纖一毫,無非諸佛法身真常。唯有諸佛親證,在菩薩位我們能夠信解就不簡單。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此處概述佛的良苦用心和智慧分別。

種種分別巧說諸法:

就是前面的種種因緣、譬喻、談空說有、三乘法、七方便法,等等等等。

悅可眾心

:要求講經說法一定要達到與聽法者道交感應。「可」是認可,「悅」是法喜。

佛悉成就:

佛與一切的萬法融為一體。佛當下就知道:張三也是他;李四也是他;古佛也是他;未來佛也是他;二十八層天是他;妖魔鬼怪也是他;香花毒草、老鼠藥、甘露水統統都是他。這個法很重要啊!「無量無邊」,也就是講一切的萬法「佛悉成就」。這個法無上甚深,全靠我們用智慧來觀照。

有些人怎麼樣都想不明白: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他就是他,桌椅板凳就是桌椅板凳,泥巴瓦塊就是泥巴瓦塊,憑什麼說這些東西都是一個人一個念?所以祖師大德勸導把做夢的道理想明白。夢到我、你、他,夢到人、鬼、畜,夢到泥巴瓦塊、香蕉蘋果、黃金白銀。在夢中,從有情來講,各有心事,各有言說,各有動作;從無情來講,也各有形相,各有特徵。夢中還跟老爸撒嬌,還跟同學們說笑、跳舞,可是都是你一個人變出來的。心法不可思議啊!你不能用世間凡夫的心態來觀照,這樣沒有辦法觀照,只有按照佛的開示來隨文入觀。許多人從做夢開智慧。那我們現在是不是也是在做夢啊?

諸佛到世界上來,叫作「夢中佛事,水月道場」。明白這個道理,夢也是我。你還以為夢是假的啊!如果我們做一個好夢,總是在天堂裡騰雲駕霧,最好這個夢永遠不要醒。你是不是大自在啊?夢也是真的。沒有哪一法不是當人當下這一念。如果一個人一直都做好夢的話,他往生的時候不會落三惡道。甚至不會在人道,就在天道。為什麼?「八識田中強者牽」,他老是在天上騰雲駕霧,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氣。這種習氣在整個這個阿賴耶識裡佔有主導地位。一個人如果在平時總是行善積德,總是想好事,它做夢都會相應。醒中、夢中都是在自在快樂的境界的人,他死了以後一定是自在快樂的境界;如果在白天老是想勾心鬥角、做傷天害理的事,始終提心吊膽,做夢的時候也是心驚肉跳。所以惡習難改,善習難改,佛習、菩薩習是不是更難改啊?那是「金剛習」。

命自我立,上天堂下地獄全在我們怎樣把持好這一念心。心把持好了,口業、身業自然而然隨之而好。言為心聲,行為心使。《楞嚴經》講「修心」,心修好以後,那個修行才是真修行。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這是佛的良苦用心啊!他日思夜想,就是要把這個法告訴大家。只有佛與佛才能「究盡諸法實相」,話中有話啊!這是使大眾生起一種好奇心。

諸法實相:

就是「諸法如是、諸法阿彌陀」。「實」就是「如」,「相」就是「是」;「實」就是「阿」,「相」就是「彌陀」。沒有哪一法不是「阿彌陀」,沒有哪一法不是「如是我」。一切的經典你只要把第一句話「如是我聞」搞明白了,你高枕無憂,你成就了。你就說「如是我聞,我現在什麼也不幹」,這是不是《妙法蓮華經》啊?「如是我聞,我現在什麼都幹」,這是不是《妙法蓮華經》?「如是我聞,我只知道吃飯睡覺」,是不是《妙法蓮華經》?統統是啊!如是我不聞,你一天十萬聲佛號都是白念,盤腿一盤幾萬年你都是修臭骨頭,是坐鬼窟窿!這都是祖師大德的教誨啊!

諸佛已「究盡諸法實相」;菩薩來講,可以進入「諸法實相」之門。入了這個門,你永遠不落三惡道,乃至十地等覺。但是要「究盡實相」,你還要修證,要把這個次第搞明白。

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如是相」,「相」即「不空如來藏」。比如我坐在這裡,有皮肉筋骨之相,有紅黃黑白之相,總有個相。

「如是性」,要解釋「性」必須先解釋「體」。按別教而言,「體」是無形無相的真實存在。比如,我在這裡講「一二三四五」,這就是「相」。在我沒有講、沒有想的時候,這個一二三四五在不在?在,就是「體」,它無形無相。那無形無相的「體」變成有形有相的「一二三四五」,就是「如是性」的這個「性」,它起這個妙用。所以這「十個如是」一開始就等於是總講,從根本上講。

為什麼把「相」放在第一呢?這是《法華經》所講,「佛種從緣起」。這個「緣」是有形有相之萬法,不透過「相」,我們在凡夫位不足以見「性」——由「相」而悟到「體」。注意!我們是倒過來走回頭路。本來是由「體」先現出「相」。但是由於眾生迷惑顛倒,所以倒過來從「相」上開始悟到「體」。這個「性」的智慧妙用,是不是緊隨「相」後啊?不隨「相」後,你到不了「體」。所以這「十如是」在開頭這三炮最重要,以此為基礎,對後七個如是作進一步的分別概述。

「如是力」,力,一般是在出現了有形有相的萬法之後,在作為「道種智」、「分別智」的基礎之上來分析。前面的「相、性、體」是從「根本智、真實智」上來分析,這後面來講已經進入了「方便智」來分析。

下面是「如是作」:「作」就是造業。那在我「作」之前,我「能作」的這個東西在不在?在,那就是「力」。比如我現在具備吃飯的力、穿衣的力、走路的力,但是我吃也好,不吃也好,穿也好,不穿也好,這個「力」是不是就存在啊?起心動念產生身口意三業,它現出來就是「作」。

「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沒有「因緣」不能成「果」。「因」和「緣」都是「因」——「因」是「主因」,「緣」是「次因」;或者講「因」和「緣」都是「緣」——「因」是「主緣」,「緣」是「次緣」。一般把過去世之因叫「因」,今生世之因叫「緣」;或者把自己的因叫「因」,把外界環境之因叫作「緣」。

「如是果」:在「因」的當下就是「果」。但是要「報」呢,要待機緣成熟。比如說你殺雞,這隻雞被下飯菜,當下是不是就是果?那你殺雞的這個殺是不是因?「因」即是「果」,你將來也要變成雞被殺。你殺雞的當下這個因,就是你將來作為雞被殺的果,這是肯定的。也許到下一世,也許到下十世,哪怕是百世千世萬世,你所造之業、所作之因,都要作為果報現前,叫作「因緣果報」。

「如是本末究竟」,實際上就是「否定之否定」規律。它既有一個大的整體過程,又有無量漸進的過程。我們時時事事處處都處於「本末究竟」——否定之否定規律中。

所以第十個「如是」,也是對前面九個「如是」的概括總結。我們本來就是佛,這是「本」;由於我們的無明妄想而墮落為眾生,這就是「末」;當我們由眾生位回到佛的位置上去了,這叫「究竟」。所以眾生是對原本佛的一次否定。那麼究竟成佛又是對在眾生淪落位的一次否定,是不是第二次否定?叫否定之否定。我們成了佛,還是不是原來的那個佛了?不是了。在「原始佛」之後,我們經歷了不同的時間、空間和萬法,吸收了經驗教訓而重新回到自在位置,所以叫「究竟佛」。看上去好像回到了原來那個自在的位置,好像與原來一樣,但是中間經過了不同的時間、空間和萬法。他把這個「後得智」跟「根本智」已經圓融起來了。所以對這十個法,我們是從縱向這個角度來看待一切萬法的演變規律。這第一步是打基礎。

第二個角度呢,我們再來看為什麼這每一個法都是講「如是」。「如是」就是幫助我們開智慧,「如是」就是講「如是我聞」。那麼為了講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把「如」解釋為「真空」,「是」解釋為「妙有」;「如」解釋為「阿」,「是」解釋為「彌陀」;「如」解釋為我們的真心,這個「是」解釋為我們的假名、俗名、俗相;「如」解釋為道理的「理」,「是」解釋為事情的「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我已悉知見。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

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於恆河沙劫,鹹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恆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世雄不可量:

「世雄」是佛的別號之一。「世」包括世出世間,「雄」是表一種殊勝的氣氛,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不通達,叫「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

下位不知上位,自位不知他位。在某些情況之下,上位也不一定知道下位,因為你還沒有圓滿,除非你究竟成佛。

本從無數佛:

再次強調,並不是僅僅指已經成就的無數諸佛。「本」,圓滿之佛對十法界一切萬法皆能刻骨銘心證得為自己的一個本體,無所不通。

具足行諸道:

無量萬法各有各的門道。

這裡的「甚深微妙法」,仍然從時間上、空間上來解釋。「微妙」就微妙在「如是我聞」,這是「本」。無形無相的那個真實存在就是我,進而體會到有形有相的萬法也是我,進而再體會到無形無相當下即是有形有相,有形有相當下即是無形無相。

難見難可了:

「難見」,是指以肉眼凡夫心難見;「難可」,見都不能見,很難認可;「了」解決問題。比如說拳頭變現為手掌,你眼睛能不能看到拳頭啊?不能,叫「難見」。他不認可手掌就是拳頭,就不能了生脫死。當我們明白了——眼見手掌,心見拳頭;眼見拳頭,心見手掌,這就是「明心見性」。哦,手掌拳頭都是一啊!你是不是心態轉變就自在了?這個手掌是不是就可以變成錘子,變成剪子,變成木排,變成個九?這千變萬化都是拳頭啊!那麼既然都是拳頭,這個錘子是不是剪子啊?剪子當下是不是這一塊布啊?

十法界一切萬法有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啊?都是一個人吶!當下釋迦牟尼也是我,阿彌陀佛也是我,豬八戒白骨精也是我,牛馬豬羊也是我,人民幣是不是我?牛屎狗糞是不是我?都是我,都是一個念變出來的。可是我們在迷惑顛倒中,硬是作分別:這是我,那是他……而且互相傷害,不免六道輪迴。所以這個「難見難可了」,我們「見」了沒有?「可」了沒有?「了」了沒有?那麼我能見、能認可,是不是就能了了?所以按照《法華經》《楞嚴經》圓頓大法:只愁悟,不愁證;只愁見、只愁可,不愁了。明白這個道理,你當下了生脫死。

道場得成果:

一切時間、一切空間、一切萬法,無非「道場」,這是成究竟圓滿之佛。「我已悉知見」,這個「我」既可以理解為釋迦牟尼,又可以理解為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我」遍於十方三世一切萬法,小我與大我圓融為一個本體。

我已悉知見

:「悉」全部知道,「見」就是證果成就。

如是大果報:

講到底就是一個「如」,一個「是」。「如」是「一」,「是」是「無量」;「如」是「性」,「是」是「相」。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一多無礙。「大果報」就是「成就」。「大」就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這個「果」一般地是理解為「菩提果」和「涅槃果」這兩種功德圓滿。「菩提果」是從「心法」上、從智慧上來看;「涅槃果」是從「色法」上、從身相上來看,統統具足圓滿。

標簽: 如是  無量  萬法  眾生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