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細讀何延之《〈蘭亭〉始末記》

作者:由 故紙堆裡寄此生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1-12-12

1.原文及釋義

《蘭亭》者,晉右將軍、會稽內史、瑯琊王羲之逸少所書之詩序也。右軍蟬聯美胄,蕭散名賢,雅好山水,尤善草隸。以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宦遊山陰,與太原

孫統

承公、

孫綽

興公、廣漢

王彬之

道生、陳郡

謝安

安石、高平

郗曇

重熙、太原

王蘊

叔仁、釋

支遁

道林,及其子凝之、徽之、操之等四十有二人,修祓禊之禮。

《蘭亭》法帖之文,是東晉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瑯琊人王羲之(字逸少)所書寫的一帖詩集之序。王羲之是當時世家大族王家的貴公子,也是瀟灑不拘名重一時的賢人雅士。喜好遊山玩水,特別擅長草隸。

東晉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節,王羲之因在會稽山陰做官,便與同好相約共聚蘭亭,歡度一年一度的「祓禊」之禮。與會的人有山西太原人孫統(字承公)、孫綽(字興公),四川廣漢人王彬之(字道生),河南陳郡人謝安(字安石),山東高平人郗曇(字重熙),山西太原人王蘊(字叔仁),釋僧支遁(字道林),及他的兒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等共

42

人。

【注】

宦遊

山陰:在山陰做官。宦遊:外出

求官

做官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相如)素與臨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長卿久

宦遊

不遂,而來過我。』

祓禊

之禮:一種祭名。濯於水濱,祓除不祥。《後漢書·志第四·禮儀上》「

是月

上巳

,官民皆

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潔。潔者,言陽氣布暢,萬物訖出,始潔之矣。

」。南朝梁劉昭《注》:「

謂之

也。……禊者,潔也。……蔡邕曰:《論語》『

暮春者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風乎舞雩,詠而歸。』自上及下,古有此禮。

今三月上巳,祓禊(fú xì)於水濱,蓋出於此。

細讀何延之《〈蘭亭〉始末記》

《蘭亭集·序》:二十八行(列)三百二十四字

揮毫制序,興樂而書。用蠶繭紙、鼠須筆。遒美勁健,絕代特出。凡

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字有重者,皆構別體。其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許字,變轉悉異,遂無同者。是時殆有神助;及醒後,他日更書數十本,終無及者。右軍亦自愛重此書,留付子孫傳掌。至七代孫智永。

(王羲之)持筆為《蘭亭詩集》作序,趁著酒酣興致來臨,一揮而就。書寫所用的是蠶繭紙和鼠須筆。(寫完後的文字)遒美勁健,絕代特出。一共28列324字,重複的字,均造別體(以免字形同一)。其中「之」字出現次數最多,大約有二十幾個,(但是它們的用筆都)變轉各異,終究沒有相同混一(字形)。當時大概有神力相助吧!等到酒醒恢復過來(羲之想要再書一次,看看能不能與向《序》媲美),幾天後王羲之刻意重新書寫了數十本,最終也沒有一本趕得上之前的神作。王羲之自己也非常珍愛寶重這帖《蘭亭集序》,留傳交付給子孫承繼掌管。一直傳到七世孫智永和尚。

永即右軍第五子徽之之後,安西成王

諮議

彥祖之孫、廬陵王

胄曹

昱之子、陳郡謝少卿之外甥也。與兄

孝賓

俱舍家入道,俗號永禪師。禪師克嗣良裘,精勤此藝,常居永欣寺閣上臨書。所退筆頭,置之於大竹簏。簏受一石餘,而五簏皆滿。凡三十年,於閣上臨得真草《千字文》八百餘本,浙東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猶直錢數萬。

智永是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後代,安西成王的諮議參軍王彥祖的孫子,廬陵王的胄曹參軍王昱的兒子,陳郡謝少卿的外孫。與哥哥王孝賓一起棄家遁入空門,俗稱永禪師。智永能夠繼承王氏家學(書法),專心精勤於此藝。常在永欣寺閣樓上練習書法。在這期間,智永所寫壞的筆頭,都全部放進大竹箱裡。一個竹箱子可以裝一石左右,(沒想到最後寫壞的筆頭竟)裝滿整整五箱。前後凡三十年,他在閣樓上共寫得真草《千字文帖》八百餘本,浙江東面諸佛寺各放一本。現在倖存下來的書帖,仍然值數萬錢。

【注】

盧陵王

胄曹

昱之子:胄曹,官職名。

「諮議」

「胄曹」

相對。一作「盧陵王

昱之子」,脫「曹」字,恐誤。

《新唐書·卷四十九上·志第三十九上·百官四上》:

胄曹

,府三人,史三人。武后長安初,改

鎧曹

胄曹。

中宗即位復舊,先天元年又曰

胄曹

。開元初,諸衛司倉、司兵、騎兵參軍,改曰

倉曹、兵曹、騎曹、胄曹

參軍事。

胄曹參軍事

各一人,掌兵械、公廨興繕、罰謫。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五十八·職官考十二》:

胄曹參軍

:左、右衛各一人。東晉元帝為鎮東大將軍,有

鎧曹參軍

。宋武帝為相亦有之。齊有

左、右鎧曹

各一人。隋左、右衛府有

鎧曹行參軍事

一人。唐因之。長安初改為

胄曹

,神武初復為

鎧曹

,開元初復為

胄曹

。凡自十六衛及東宮十率府錄事及兵、倉、騎、胄等曹參軍,通謂之衛佐,併為美職。

禪師克嗣

良裘

:克,能夠;嗣,接續繼承。良裘,指王氏家學(書法)。

真草

《千字文》

:法帖名。王羲之七代孫智永集王羲之法帖上一千個字,臨得真草《千字文帖》八百餘本,便於學書人臨寫。

孝賓改名惠欣。兄弟初落髮時,住會稽嘉祥寺,寺即右軍之舊宅也。後以每年拜墓便近,因移此寺。自右軍之墳及右軍叔薈以下塋域,並置山陰縣西南三十一里蘭渚山下。梁武帝以欣、永二人皆能崇釋教,故號所居之寺為永欣焉,事見《會稽志》。其臨書之閣,至今尚在。禪師年近百歲乃終,其遺書並付弟子辯才。

智永的哥哥王孝賓後改名惠欣。兄弟倆剛剛剃度出家時,住在會稽的嘉祥寺裡,此處即王羲之當年的舊宅所在之地。後來因為這個地方掃墓近便(怕被塵俗打擾),智永就遷移了此寺。並把自王羲之的墳墓到王羲之叔叔王薈的墳墓以下的墓地,均移置山陰縣西南三十一里蘭渚山下。

梁武帝蕭衍以惠欣、智永二人都能尊崇佛教,故敕名所居之寺為永欣寺,具體始末見《會稽志》。智永臨寫書帖的閣樓,至今尚存。智永禪師活了近百歲才去世,他留下的書法作品及藏品全都交付給了弟子辯才。

辯才姓袁氏,梁司空昂之元孫。博學工文;琴棋書畫,皆臻其妙。每臨禪師之書,逼真亂本。辯才嘗於寢房伏樑上,鑿為暗檻,以貯《蘭亭》。寶惜貴重,甚於禪師在日。

辯才俗姓袁,南朝梁司空袁昂的長孫。博學工文,琴棋書畫,均臻至妙境。每次臨摹智永的法帖,人不能辨識,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辯才曾經在臥室房間的伏樑上,特地鑿開一個暗櫃,用來珍藏王羲之的《蘭亭序》法帖。其寶惜貴重,超過智永在時。

至貞觀中,太宗以聽政之暇,銳志玩書。臨右軍真草書帖,購募備盡,唯未得《蘭亭》。尋知此書在辯才處,乃降敕追師入內道場供養,恩賚優洽。數日後,因言次,乃問及《蘭亭》,方便善誘,無所不至。辯才確稱往日侍奉先師,實嘗獲見;自禪師喪後,洊經喪亂,墜失不知所在。既而不獲,遂放歸越中。

至貞觀中,唐太宗藉助執政後的閒暇時間,專心於玩賞書帖。(為了)臨摹王羲之的真草書帖,出重金購求王氏書帖備盡,只差《蘭亭》法帖。不久獲知此帖在釋僧辯才那裡,乃頒佈詔令召辯才入皇宮佛道場供養,恩賜優厚。數日後,在不經意的談話間,太宗問及《蘭亭》法帖一事。太宗趁機循循善誘,想盡話題,無所不至。

辯才堅定地宣稱,以前侍奉先師智永時,確實看到過;但是自從智永去世後,屢經喪亂,墜失不知其所在。

太宗在這短時間內未能套得《蘭亭》法帖的訊息,(看著辯才十分肯定的樣子只好下令)放辯才歸越中。

【注】

言次

:言次,交談、言談之間。 胡三省《注》曰:「

言次

,謂

言論之次

,猶今雲

語次

」晉裴啟《語林》:「

(桓玄)與荊州刺史殷仲堪

語次

,二人遂相為嘲。

後更推究,不離辯才處。又敕追辯才入內,重問《蘭亭》。如此者三度,竟靳固不出。上謂侍臣曰:「右軍之書,朕所偏寶。就中逸少之跡,莫如《蘭亭》。求見此書,勞於寤寐。此僧暮年,又無所用。若為得一智略之士,以設謀計取之?」尚書右僕射房玄齡奏曰:「監察御史蕭翼者,梁元帝之曾孫。今貫魏州莘縣,負才藝,多權謀,可充此使,必當見獲。」太宗遂召見翼。翼曰:「若作公使,義無得理。臣請私行詣彼,須得二王雜帖數通。」太宗依給。

唐太宗事後再次推究,(覺得此事可疑,《蘭亭序》這麼寶貴的法帖,又不是什麼大宗物品)肯定還在辯才手上。遂再次下詔將辯才召回皇宮,再度詢問《蘭亭》的訊息。如此者三次,辯才始終守口如瓶吝惜而不肯交出《蘭亭》法帖。

太宗只好對身邊的侍臣們說:「王羲之的書帖,朕所偏愛的寶貝。在眾多的真跡之中,《蘭亭》洵為第一。欲見此帖,日思夜想,寢食難安。辯才已經處於人生暮年,此帖對於他來說幾乎已無任何用處。你們誰能替朕找來一個智謀之士,讓他設計取來《蘭亭》法帖?」

尚書右僕射房玄齡上奏曰:「(臣知道一人),監察御史蕭翼,梁元帝的曾孫。今籍貫魏州莘縣,負才藝,多權謀,可以充當此任,他一定能取來《蘭亭》法帖。」

太宗遂召見蕭翼,蕭翼答曰:「如果作公使(以官方的名義前往索取),按常理顯然是不能得到的;臣請以私人名義前往拜訪辯才(以騙取此帖)。但需要皇上所藏的王氏父子法帖數通。」太宗依言給予蕭翼數通二王法帖。

翼遂改冠微服,至洛陽,隨商人船下至越州。又衣黃衫,極寬長潦倒,得山東書生之體。日暮入寺,巡廊以觀壁畫。過辯才院,止於門前。辯才遙見翼,乃問曰:「何處檀越?」翼因便前,禮拜雲:「弟子是北人,來此鬻蠶種。歷寺縱觀,幸遇禪師。」寒溫既畢,語議便合。因延入房內,即共圍棋撫琴,投壺握槊,談說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頭如新,傾蓋若舊,今後無形跡也。」便留夜宿。設缸面、藥酒、茶果等。江東雲「缸面」,猶河北稱「甕頭」,謂初熟酒也。酣樂之後,請賓賦詩。辯才探得「來」字韻,其詩曰:

初醞一缸開,新知萬里來。

披雲同落寞,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風長旅雁哀。

非君有秘術,誰照不然灰。

蕭翼於是將官帽官服褪去(隱藏身份),趕至洛陽,坐著商人的船南下至越州。(到了辯才居住點附近)又換上一襲黃衫,既寬又長,整個人看起來非常潦倒,一副山東書生的形象。傍晚進入寺廟,沿著走廊邊走邊欣賞牆上的壁畫。經過辯才居住的院子時,故意停在了門前。

辯才看見遠處的蕭翼,便問道:「施主是何方人士?」蕭翼趁此上前,施禮道:「弟子是北方人,來到這裡賣蠶種。經過這裡順便縱觀一番,沒想到能有幸遇見大師。」寒暄完畢,頗為投機。

辯才於是邀請蕭翼進入房內。兩人相與下棋彈琴,投壺飲酒,玩握槊博戲,談說文史,若合一契,賓主盡歡。辯才感慨道:「蕭施主與貧僧一見如故,今後就不要見外了。」於是便邀請蕭翼留下來過夜。辯才又設缸面、藥酒、茶果等招待蕭翼。缸面,是江東地區的叫法,河北地區則稱甕頭,意謂剛剛釀熟的酒。

酒酣宴樂之後,辯才請蕭翼賦詩助興。辯才選得「來」字韻,作詩曰:

初醞一缸開,新知萬里來。

披雲同落寞,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風長旅雁哀。

非君有秘術,誰照不然灰。

【注】

何處

檀越

:檀越,施主。 《搜神後記》卷二:「晉大司馬桓溫,字元子,末年忽有一

比邱尼

,失其名,來自遠方,投溫為

檀越

。」

偽書,非陶淵明撰。

投壺:

古代宴會禮制,亦為娛樂活動。賓主依次用矢投向壺口,以投中多少決勝負,負者飲酒。《禮記·投壺》:「

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

請以樂賓

。』賓曰:『子有旨酒嘉餚,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辭。』

握槊:一種博戲。魏收《魏書·卷九十一·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趙國李幼序、洛陽丘何奴並工

握槊

。此蓋

胡戲

,近入中國,雲胡王有弟一人遇罪,將殺之,弟從獄中為此戲以上之。

白頭如新,傾蓋若舊:白頭如新——指朋友間

相交雖久

卻並不瞭解對方,像

新知

一樣。傾蓋若舊——

一見如故

,指剛結交的新朋友卻像友誼深厚的舊故交一樣。本文用來

形容蕭翼與辯才志趣相投,一見如故。

《史記·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鄒陽》本傳:

諺曰:「

有白頭如新

(《索隱》:案:服虔雲『

人不相知,自初交至白頭,猶如新也

』。),

傾蓋如故

(《索隱》:服虔雲:『如吳札、鄭僑也。』按:《家語》『

孔子遇程子於途,傾蓋而語』

。又《志林》雲『傾蓋者,道行相遇,軿車對語,兩蓋相切,小欹之,故曰傾也。』)。

何則?知與不知也。

(《集解》:桓譚《新論》曰:

『言內有以相知與否,不在新故也。』

今後無

形跡

也:形跡——拘禮;見外;客套。

蕭翼探得「招」字韻,詩曰: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勝招。

彌天俄若舊,初地豈成遙。

酒蟻傾還泛,心猿躁自調。

誰憐失群翼,長苦葉空飄。

妍媸略同,彼此諷詠,恨相知之晚。通宵盡歡,明日乃去。辯才曰:「檀越閒即更來。」翼乃載酒赴之,興後作詩,如是者數次。於是詩酒為務,僧俗混然。遂經旬朔,翼示師梁元帝自畫《職貢圖》,師嗟賞不已,因談論翰墨。

蕭翼選得「招」字韻,作詩曰: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勝招。

彌天俄若舊,初地豈成遙。

酒蟻傾還泛,心猿躁自調。

誰憐失群翼,長苦葉空飄。

兩詩妍媸略同,高山流水,彼此唱和,遺憾相知太晚。歡度通宵,蕭翼第二天才離去(沒有刻意逗留)。辯才意猶未盡叮囑道:「蕭施主記得有空再來呀!」

蕭翼此後便常帶酒而來,酒酣賦詩,如此者數次。兩人以飲酒賦詩(論文談藝)為淡如水式的交往,可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蕭翼並沒有急切談及《蘭亭》法帖),不再秉持僧俗之別。

就這樣過了半月左右,蕭翼藉機向辯才展示梁元帝的親筆畫作《職貢圖》。一番玩賞後,辯才讚歎不已。於是兩人順勢便論及起書畫之事來。

翼曰:「弟子先世,皆傳二王楷書法。弟子自幼來耽玩,今亦有數帖自隨。」辯才欣然曰:「明日可攜來看。」翼依期而往,出其書示辯才。辯才熟詳之,曰:「是則是矣,然未佳善也。貧僧有一真跡,頗亦殊常。」翼曰:「何帖?」辯才曰:「《蘭亭》。」翼佯笑曰:「數經亂離,真跡豈在?必是響搨偽作耳!」辯才曰:「禪師在日保惜,臨亡之際,親付於吾。付授有緒,那得參差!可明日來看。」

蕭翼自然而然地說道:「弟子的先輩們,家傳王氏父子的楷書法與墨寶,我因此自小便沉迷熟識二王法帖,現在就隨身帶著數帖。」辯才欣然邀請道:「蕭施主明日可攜來共同把玩。」

蕭翼按期而來,拿出二王法帖展示給辯才。辯才仔細鑑賞了一遍,嘆息道:「確實是真跡,但卻不是寫得最好的真跡。貧僧有一真跡,藝術成就超過其他法帖。」

蕭翼假裝追問道:「請問是哪一幅墨寶?」

辯才曰:「《蘭亭序》!」

蕭翼假裝一副不相信的樣子,笑道:「數經改朝換代,兵燹之災,真跡恐怕早已湮滅無存了吧?一定是後人的摹本偽作!」

辯才解釋道:「仙師智永在時,異常珍重寶惜此帖,在去世之際,親自把它交付給我。我親歷此次交接,怎麼可能是假的!你若不信,可明日前來一觀!」

【注】

必是

響搨

偽作耳:古代

複製法書

的方法。把紙、絹覆在墨跡上,向光照明,雙鉤填墨。宋·趙希鵠《洞天清祿·古今石刻辨·響搨偽墨跡》:「

以紙加碑上,貼於窗戶,間以遊絲筆就明處,圈卻字畫,填以濃墨,謂之

響搨

。然圈隱隱猶存其字,亦

無精采

易見。

及翼到,師自於屋樑上檻內出之。翼見訖,故駁瑕指類,曰:「果是響搨書也。」紛競不定。自示翼之後,更不復安於伏檻,並蕭翼二王諸帖,並借留置於几案之間。辯才時年八十餘,每日於窗下臨學數遍,其篤好也如此。自是翼往還既數,童弟等無復猜疑。

等第二天蕭翼來到時,辯才就從屋樑上的暗櫃裡把珍藏的《蘭亭序》拿出來,蕭翼裝模作樣鑑賞完畢後,故意吃毛求疵、信口雌黃,刁難道:「(這不是真跡)果然只是響搨複製本而已!」(兩人繼續爭論,誰也不能說服對方)終未達成一致共識。

自從把《蘭亭序》法帖拿出來展示之後,辯才就不再把此帖安放在伏樑上的暗櫃裡了。加上蕭翼留下的其他二王墨寶,辯才把它們(像普通書法作品一樣)隨意放在几案之間。

辯才此時已經八十餘歲了,仍然每日在窗下臨摹法帖數遍,他對書法的愛好之情之深之誠由此可見一斑。

而蕭翼此後也像往常一樣多次前來辯才處,寺院的僕僮弟子們也不再懷疑蕭翼是別有用心的。

後辯才赴靈汜橋南嚴遷家齋,翼遂來房前,謂弟子曰:「翼遺一物在此。」童子即為開門,翼遂於案上取得《蘭亭》,及御府二王書帖。便赴永安驛,告驛長凌愬曰:「我是御史,奉敕來此。今有墨敕,可報汝都督知。」都督齊善行聞之,馳來拜謁。蕭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善行走使人召辯才,辯才仍在嚴遷家未回寺,遽見追呼,不知所以。又遣散直雲:「侍御史須見。」及才來,見御史,乃是房中蕭生也。蕭翼報雲:「奉敕遣來取《蘭亭》,《蘭亭》今得矣,故喚師來作別。」

後來辯才外出前往靈汜橋南嚴遷的家裡化緣,蕭翼趁機來到辯才住處,對旁邊的弟子們說:「我遺漏一物放在這裡(現在來取,可否幫我把門開啟)。」童子們(也沒多想)就替他給門打開了,蕭翼終於成功在案上取得《蘭亭》法帖,並取回太宗交給他的其他二王書帖。

(蕭翼拿到後)急赴永安驛,向驛長凌愬表明道:「我是監察御史蕭翼,奉命來此(獲取《蘭亭》真跡)。我手上有太宗親筆書寫的詔令,可以報給你的都督使其知曉。」都督齊善行聽到後,連忙驅車趕過來拜見蕭翼。

蕭翼於是宣示太宗法旨,告知事情的全部經過。齊善行了解後,連忙派遣走使小吏前去召見辯才。辯才此時仍在嚴遷家而未回寺,突然收到上級命令,但卻不知有何緣由。善行又派遣散直向辯才傳達:「侍御史要見你。」等到辯才趕來,見到所謂的御史時,才發現這御史竟然就是那個與自己把酒暢談的蕭施主。

蕭翼解釋道:「卑職奉聖上命前來獲取《蘭亭》法帖,現在如願得到了,所以召喚禪師來專門告別(並說明緣由)。」

【注】

善行

走使人

召辯才:走使——供奔走差遣使喚的小吏。《文選·張衡〈東京賦〉》:「

雖不敏。

」三國吳薛綜《注》:「

,公子自稱

走使之人

。如今言

矣。

」唐鄭棨《開天傳信記》:「

安祿山初為張韓公帳下

走使之吏

又遣

散直

雲:官名。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五十八·職官考十二·殿前司》條:「

騎軍

有殿前指揮使、內殿直、散員、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金鎗班、東西班、

散直

、鈞容直及

捧日

以下諸軍指揮。」(

宋·髙承《事物紀原·卷十·軍伍名額部五十一·捧日》:唐兵志中有捧日都頭李筠,則是唐以捧日名軍也。五代有鐵騎指揮,宋朝防要曰:太平興國二年正月,改鐵騎曰日騎。雍熈四年五月,改日騎為捧日。宜取唐軍名也。

辯才聞語,身便絕倒,良久始蘇;翼便馳驛而發,至都奏御。太宗大悅,以玄齡舉得其人,賞錦彩千段;擢拜翼為員外郎,加入五品,賜銀瓶一、金鏤瓶一、瑪瑙碗一,並實以珠,內廄良馬兩匹兼寶裝鞍轡,莊宅各一區。

辯才瞭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後,氣極而倒,過了一會兒才恢復過來。蕭翼則拿著《蘭亭序》真跡急馳離開永安驛前往長安覆命。蕭翼回到京城後,連忙向唐太宗上奏(報告喜訊)。太宗非常高興,因房玄齡薦人有功,賞賜錦彩千段。

而獲得直接功勞的蕭翼則被提拔為員外郎,加入五品,賜銀瓶一、金鏤瓶一、瑪瑙碗一,並賞賜若干珠寶,贈皇宮內養的良馬兩匹、並加上精美的寶裝與鞍轡,賞賜莊宅各一區。

【注】

莊宅各一

:區,用於建築物的

量詞

。相當於「棟」「間」「所」「座」「個」。《漢書·揚雄傳上》:「

有田一㙻,有宅一

,世世以農桑為業。

」劉禹錫《奏記丞相府論學事》:「

貞觀中增築學舍千二百

太宗初怒老僧之秘吝,以其年耄,不忍加刑。數月後,仍賜物三千段、谷三千石,敕越州支給。辯才不敢將入己用,回造三層寶塔。塔甚精麗,至今猶存。老僧因悸病,不能強飯,惟歠粥,歲餘乃卒。

太宗剛開始很生氣(辯才竟然敢欺騙自己這個九五至尊),隱瞞吝惜不肯將《蘭亭》法帖獻給他。(本來準備處罰他的)但因其年老,(且《蘭亭》真跡已到手)就不忍心再另行追加刑法了。

幾個月後,太宗仍然下令賞賜辯才錦帛三千段、糧食穀物三千石,讓越州當地政府支付。

辯才(心有愧疚)不敢將這些賜物歸於個人所有,就把它們用來新造三層佛塔。此塔非常精美華麗,至今還存在。

辯才因為悸病,勉強進食,不能吃粗谷乾糧,只能喝粥,歲餘就去世了。

帝命供奉搨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各搨數本,以賜皇太子、諸王、近臣。貞觀二十三年,聖躬不豫,幸玉華宮含風殿。臨崩,謂高宗曰:「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耶?汝意何如?」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聽命。太宗曰:「所欲得《蘭亭》,可與我將去。」及弓劍不遺,同軌畢至,隨仙駕入元宮矣。

太宗非常推崇王羲之的書法,尤其寶藏《蘭亭》法帖,遂命令供奉搨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各自搨摹數本,用來賞賜皇太子、諸王、近臣。

貞觀二十三年(649),太宗生病,親臨玉華宮含風殿。在駕崩之前,對高宗說:「我想向你求得一物。你是一個孝順的兒子,難道忍心違背為父最後的遺願嗎?你意下如何?」

高宗哽咽,涕泗橫流,恭敬地聽著太宗的吩咐,遵從了他的遺命。太宗接著說道:「我想要的是王羲之的《蘭亭》真跡,把它給我,讓它陪我而去。」

等到太宗仙去,什麼也沒留下;朝廷上下的重要官員都前來恭送先帝。太宗應該是跟著仙人前往天宮了吧!

【注】

聖躬

不豫

:天子有病的諱稱。《逸周書·五權》:「維王

不豫

,於五日召周公旦。」朱右曾《校釋》:「天子有疾稱

不豫

。」

弓劍

不遺:弓劍,黃帝事。本文指太宗駕崩仙去。《魏書·肅宗紀》:「何圖一旦,

弓劍莫追

,國道中微,大行絕祀。」杜甫《送覃二判官》詩:「

先帝弓劍遠

,小臣餘此生。」

《列仙傳》捲上《黃帝》條:「

黃帝

者,號

軒轅

。能劾百神朝而使之。弱而能言,聖而預知,知物之紀。自以為雲師,

有龍形

自擇亡日,與群臣辭

。至於卒,還葬

橋山

。山崩,柩空無屍,唯

舄在焉。《仙書》雲:黃帝採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鼎成,

有龍垂鬍髯下迎帝,乃昇天

。群臣百僚悉持龍髯,從帝而升。攀帝

及龍髯,拔而

弓墜

,群臣不得從,仰望帝而悲號,故後世以其處為

鼎湖

,名其

烏號

焉。

同軌

畢至:本指帝王去世,各諸侯王派遣專員前來參與祭祀。本文當指朝廷重要官員。

《左傳·隱公元年》:「

天子七月而葬,

同軌

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

杜預《注》:「言

同軌

,以別

四夷之國

。」

孔穎達《疏》:「

同軌、同盟

至者,謂

遣使來至,非諸侯身至

。《釋例》曰:『

萬國之數至眾,封疆之守至重。

故天王之喪,諸侯不得越竟(境)而奔,修服於其國。』」

楊伯峻《注》:「同軌,指諸侯。」

細讀何延之《〈蘭亭〉始末記》

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

今趙模等所搨在者,一本尚直錢數萬也;人間本亦稀少。絕代之珍寶,難可再見。吾嘗為左千牛將軍時,隨牒適越。泛巨海,登會稽,探禹穴,訪奇書。名僧處士,猶倍諸郡,固知虞預之著《會稽典錄》,人物不絕,信而有徵。

現今趙模等所響搨的摹本,還存在的,一本仍值數萬錢。次級的民間書家摹本,也很稀少。《蘭亭》法帖是當之無愧的絕代珍寶,很難再見了。

我曾任左千牛將軍時,拿著委任書前往越州。泛過大海,登上會稽,探尋夏禹藏書之處,以訪求珍本奇書。(這裡的)名僧高士,明顯比其他郡更多。果然如虞預所著的《會稽典錄》一樣,此地人物不絕,是真實且有證據的。

【注】

登會稽,探

禹穴

:(1)夏禹的葬地。(2)

禹藏書處。

《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二十而南遊江、淮,

上會稽,探禹穴

」裴駰《集解》引張晏曰:「

禹巡狩至

會稽

而崩,因葬焉。上有

孔穴

,民間雲禹入此穴。

李白《送二季之江東》詩:「

禹穴

藏書地,匡山種杏田。

」王琦《注》引賀知章《纂山記》曰:「

黃帝號宛委穴為赤帝陽明之府,於此藏書。

大禹始於此穴得書,復於此穴藏之,人因謂之禹穴

名僧

處士

:處士,指隱居不仕的人。近義詞

隱士、處士、逸民、高士

。故紙君有《高士傳校註》,可參。

其辯才弟子玄素,俗姓楊氏,華陰人也。漢太尉之後。六代祖佺期為桓玄所害,子孫避難,流竄江東,後遂編貫山陰,即吾之外氏近屬,今殿中侍御史瑒之族。長安三年,素師已年九十三,視聽不衰,猶居永欣寺永禪師故房,親向吾說。聊以退食之暇,略疏始末,庶將來君子,知吾心之所存。付之

永、明、溫、超

等兄弟,其有好事同志者,亦無隱焉。於時歲在甲寅季春之月上巳之日,感前代之修禊,而撰此《記》。

辯才的弟子玄素,俗姓楊,陝西華陰人,漢太尉楊震的後代。六代祖楊佺期被桓玄所殺害,子孫因而避難,流離至江東地區,穩定下來後即入籍山陰,即我的外祖父母的近親,現今殿中侍御史楊瑒的族人。

武后長安三年(703),玄素已經九十三歲,不過視力聽力都沒有衰退,仍然居住在永欣寺智永當初住的地方。他親口告訴我《蘭亭》法帖被騙的始末經過。

我姑且以閒居之餘暇,略微疏理事情始末,希望將來的君子,能知道留藏在我心裡的這個故事。寫完後我把它交給了何永、何明、何溫、何超等四兄弟。將來對《蘭亭》法帖、故事感興趣的人,也可以透過這篇文章,瞭解事情經過,讓真相不致被隱藏而遺失。

寫於玄宗開元二年(714),暮春三月三日上巳節。有感於前代蘭亭雅集故實,遂撰此《〈蘭亭〉始末記》。

【注】

外氏:外祖父母。 韓愈《河南少尹李公墓誌銘》:「

公諱素,字某,生七歲,

喪其父,貧不能家,母夫人提以歸,教育於其外氏

清·勞格《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卷一·楊瑒》:《舊良吏》下〈楊瑒傳〉:「

初為麟遊令,擢拜

殿中侍御史

。開元初,遷侍御史,歷選御史中丞。

」(《新傳》同)何延之《蘭亭記》:「

辯才弟子玄素,俗姓楊氏,華陰人也。漢太尉之後。六代祖佺期,為桓玄所害,子孫避難,潛竄江東,遂編貫山陰,即吾之外氏近屬,今

殿中侍御史

瑒之族。

」(《法書要錄》三)

聊以

退食

之暇:退食,指退朝就食於家或公餘休息。引申指歸隱、退休。語出《詩·召南·羔羊》:「

退食

自公,委蛇委蛇。」朱熹《集傳》:「

退食,退朝而食於家也。自公,從公門而出也。

其有

好事

同志者:好事,指有某種愛好的人。同志,志趣相同。此處指對《蘭亭》法帖、故事感興趣的人。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詢訪遺蹟,翻覆再三。事皆摭實,輒

編錄成傳

,以資

好事

歲在甲寅:指唐玄宗開元二年(714)。

主上每暇隙,留神術藝,跡逾華聖,偏重《蘭亭》。僕開元十年(722)四月二十七日任筠州刺史,蒙恩許拜掃。至都,尋訪所得委曲。緣病不獲詣闕,遣男昭成皇太后挽郎、吏部常選、騎都尉永寫本進。其日,奉日曜門宣敕,內出絹三十匹賜永。於是負恩荷澤,手舞足蹈。捧戴周旋,光駭閭里。僕跼天聞命,伏枕懷欣。殊恩忽臨,沉痾頓減。輒題卷末,以示後代。

朝議郎、行職方員外郎、上柱國何延之記。

玄宗閒暇之餘,留心於書法藝術,作品水準已超過不少前代聖手,於前代作品則偏愛《蘭亭》法帖。

我開元十年(722)四月二十七日任筠州刺史,受聖上恩准可回京掃墓。到達長安後,聖上欲尋問我獲得《蘭亭》法帖故實的經過(辯才弟子玄素曾親口告訴何延之此篇所記之故事)。然而臣因不幸生病,不能親自前往朝廷面見聖上,遂派遣我的兒子——昭成皇太后挽郎、吏部常選、騎都尉——何永,拿著寫本上呈聖上。

玄宗得到後,即於日曜門宣敕,賞賜何永皇家所制絹三十匹。

於是我們一家便享受著聖上的恩澤,異常自豪。周圍鄰里知道了都趕來祝賀、交結,如此榮光羨煞旁人。

臣既惶恐又恭敬地接受了聖上的嘉獎,伏在枕上又暗自高興。皇恩忽降,久病突然好了起來。

(如此光耀門楣的事必須記錄下來)於是就題在卷末,以示後代。

朝議郎、行職方員外郎、上柱國何延之記。

【注】

蒙恩許

拜掃

:拜掃,掃墓、上墳。宋高承《事物紀原·歲時風俗·拜掃》:「

《後漢·光武紀》雲:『建武十年八月,幸長安,有事十一陵。』蓋躬祭於墓也,即今

上墳

拜掃

蓋起於此。

尋訪所得

委曲

:委曲,指事情的原委、經過。

2.校勘

細讀何延之《〈蘭亭〉始末記》

何延之《蘭亭始末記》

細讀何延之《〈蘭亭〉始末記》

何延之《蘭亭始末記》

細讀何延之《〈蘭亭〉始末記》

何延之《蘭亭始末記》

本文以日本東京大學所藏之《舊小說·乙集》第二冊《唐何延之〈蘭亭始末記〉》為底本,並參範祥雍點校本《法書要錄》

[1]

。補苴罅漏,以為完篇。

異文

擇優而

徑改

,如無特殊情況,限於行文

體例

,不做其他說明。

日本所藏之

《蘭亭始末記》

(蕭翼)告驛長凌愬曰:「我是御史,奉敕來此。今有墨敕,可報汝都督知。」都督齊善行聞之,馳來拜謁。

《法書要錄》卷三所載之

《蘭亭記》

(蕭翼)告驛長凌愬曰:「我是御史,奉敕來此,有墨敕,可報汝都督齊善行。」

善行即竇建德之妹婿,在偽夏之時為右僕射,以用吾黃門廬江節公及隋黃門侍郎裴矩之策,舉國歸降我唐,由此不失貴仕,遙授上柱國,金印紱綬,封真定縣公。

於是善行聞之,馳來拜謁。

《法書要錄》所引《蘭亭記》

增加了一段文字

(齊善行的個人遭際)。

3.賞析

唐·何延之的小說《〈蘭亭〉始末記》,又叫《〈蘭亭〉記》,記載唐太宗讓蕭翼到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的弟子辯才那裡設計騙取法帖《〈蘭亭集〉序》的故事。

關於本文

「文字本身」

中規中矩,沒什麼好評價的。唯一值得評價的當然是

《記》文的傳主

——

《蘭亭集序》

。此處略而不談,筆者不久後會單獨另撰一篇文章——

《漫談王羲之及其〈蘭亭集·序〉》

,集中談談與《蘭亭集序》相關的問題。

此文

《漫談王羲之及其〈蘭亭集序〉》

是對知乎問題

〈蘭亭集序〉中的「集」應如何理解?

下的回答的重新潤飾補充。可點進連結先行一觀……

最後,關於《蘭亭始末記》記載的

故事

到底

敷衍

了多少?幾分真幾分假?故事真假影響

基本史實

嗎?好事者可溯源相關

史料

及按

研究歷史順序

(學術史)

依次

參閱相關論文。

細讀何延之《〈蘭亭〉始末記》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區域性)

唐代畫家

閻立本

以此

故事

創有《蕭翼賺蘭亭圖》,原本已佚,現存三本宋代摹本。北宋摹本藏於

遼寧省博物館

,南宋摹本藏於

臺北故宮博物院

,一本藏於

北京故宮博物院

臺北藏本 寬65cm,高28cm

遼寧藏本 寬158cm,高28cm

北京藏本 縱26。6cm,橫44。3cm

標簽: 辯才  蘭亭  蕭翼  法帖  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