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5.1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作者:由 瘦妖姬bb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0-12-26

文/瘦妖姬bb

圖/來源於網路

5.1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在漫長的人生中,經常是細節決定成敗。有時候一個細小的動作就能決定整件事情的進展。對於人自身來說,一句好話,會勝過千言萬語。

古往今來,因為一句好話改變一切的例子有許多。人類擁有最深奧的智慧。常常可以說出一句話就改變了事情的方向,一句好話可以影響一個王朝的興亡。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這個道理,

唐太宗問魏徵:“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徵說:“一個人的智慧到底有限,君王若多聽各方面意見,就明智;若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他還列舉了歷史上堯、舜等名君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昏君的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麼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們想矇蔽他也就做不到了。”太宗聽了連連點頭稱是,並時刻提醒自己時刻牢記。

隋朝皇室與唐皇室有親戚關係,唐太宗對隋在很短的時間裡亡國的歷史記憶猶新。有一次,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對左右大臣們說:“隋煬帝這個人,學識淵博,也懂得堯、舜好,夏桀和殷紂王不好,為什麼幹出事來那麼荒唐?”

魏徵介面道:“一個皇帝光靠聰明和學識淵博還不行,還應該虛心聽取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越來越糊塗,就自行滅亡了。”魏徵乘機勸太宗以隋亡為鑑,並引用《荀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君喻舟,以民比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勸太宗體恤民眾。

太宗皇帝廉政愛民是眾所周知的,正因為他器重人才,虛心納諫,親賢遠佞,深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為了唐王朝的繁盛做出重大貢獻:他減輕賦稅,農業上水稻種植的推廣,新型農業器具的發明應用,絲綢技術的進步,對外貿易繁榮,城市中的東市西市的劃分等。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嘆曰:“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鏡矣。” “以人為鏡”。乃指以人為借鑑。即將其成敗得失,引以為鑑,以免重蹈覆轍。

無意間拿起一本書,翻開了首頁寫了一句話: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說的是站在溪淵附近,望著肥美的魚,徒然羨慕著,是永遠得不到它們的,還不如回去織好漁網來把它們帶走。望著羨慕的東西,想得到它,卻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這也是人生的一種悲哀。 我們要學會將羨慕變成現實,經常去請教那些比你能力強的人,那些有經驗又豁達的人。總有一天我們都會變得跟他們一樣的出色。這句話告訴人們努力爭取主動出擊才會成為現實。而不是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