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作者:由 屹峰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16-11-29

Introduction

我11月16日拿到的機器,現在是11月27日。終於可以稍微談一談 “深度使用” 以後的感受了。

先說說前提:我買的是15寸低配,CPU2。6,GPU 450,升級到500GB。

我上一款電腦是MacBook Pro 15‘’ 2011 early, 2012年1月購入。2012-2015之間的Retina MBP 摸過,但是沒有實際用過,所以我的體驗只能基於老款,可能有些過時,但是一臺MBP 在手裡用好多年然後才更新,這應該是正常的使用情境。

說一句廢話,這篇文章就是談

我的使用感受

,而且我也不是很想重複一些老生常談的東西(新產品還熱乎呢就老生常談了?)

之前寫過的文章

解釋關於Type C 介面的一切

那些喊著iPhone 怎麼不送lightning to type C 資料線的,你們都已經用上帶 type C 的電腦了?

有哪些必備的Type C 配件

解釋關於MBP ‘16 的一切

[如果你有認真考慮新MBP 的事,那麼這些你應該已經知道了。](

https://

zhuanlan。zhihu。com/p/22

798555?refer=yifeng-tech

去Apple Store 親自提機

嗯……新MBP 到手了啊……

Overall

更快、更輕、更強(更貴)

很明顯,我的2011MBP 在這款2016MBP 面前直接灰飛煙滅,沒有任何一個方面不被碾壓的。(750GB HDD 比現在的500GB SSD 多了一點點容量算嗎?)

雖然說蘋果把MBP 做成可以外接2個5K 顯示器,外接Thunderbolt 高速儲存硬碟,甚至外接顯示卡,打造一個桌面dock 系統 —— 一個筆記本計算機終究是筆記本計算機。做得超級厚重,確實是一種思路,但是做得極致輕薄,yet 依然有相當強勁的效能,也沒有任何錯誤的地方。

如果有的人需要的是這樣一個東西: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你去平行世界吧……或者其實Windows 陣營還有一些廠商做工作站的。(OK,我知道你們離不開macOS……那就接受現實吧)

還有,

我發現我個人的使用習慣(系統設定),和預設設定有這麼幾個不一樣的地方:

觸控板,

開啟 Tap to click(後來發現好像不用,下面說)

加快游標移動速度,滾動的速度

在Accessibility 裡面

開啟三指拖動(dragging)

當然還有一些個性化設定採用dark theme,系統顏色選擇graphite,highlight 調成黃色

隱藏dock,縮小dock 圖示尺寸,桌面圖片迴圈等

外觀

我不得不說,就這個效能做到這個外觀,就值回票價。

我這裡得引用一句話:

The most useful laptop is the one you have with you, not the one sitting at home on a table。

— reddit

不論是蘋果一向堅持的續航時間,還是更小,更輕薄,他帶來的便攜性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你買了一臺你不想帶出去的膝上型電腦,你最好買一臺iMac,或者是垃圾桶(當然,現在這款過時的就算了)

我對於帶著我的老MBP 出門,已經是一種「能不帶我就絕對不帶」的態度了,尤其是在可以用iPad 完成任務的時候。例如,普通的網頁瀏覽+文字處理+PDF or Keynote,加上一些Terminal 操作。程式設計方面目前iPad 平臺只有Pythonista 可以一戰,其他的比如Ftp + 文字編輯器的軟體也有,但是我沒有興趣嘗試。話題扯回來,和我的老電腦相比,這款MBP 小了一圈,重量從2。54 -> 1。83(還可以算上充電磚,Type C 以後你很可能不用帶著充電磚了,因為通用介面充電,顯示器充電等原因)。這種巨大的改變讓我重新願意揹著電腦出門了。真的,就算是Pro,也請對自己好一點。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太美了,太美了,太美了。在這裡我想表達一個觀點,對於一個自己最親密的工具來說,外貌真的是極其重要的,是會影響你的生產力的。如果你對著一個你很討厭的機器,很笨重,很醜,就好像當你面對的軟體也很醜,很笨重的時候,你如何能保持一個相對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當你什麼都還沒做,就覺得環境對你是一種折磨的時候,還談什麼生產力。

哦,還有一句忘了說了,Space Gray 太酷了……很少有人能抵抗住它的誘惑買銀色吧。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硬碟

我上一款是750GB HDD,容量夠用,速度緩慢。現在的大家看各種評測也知道了,用的是NVMe SSD,速度秒天秒地(然而你一般用不到極限速度吧大概)。總之現在用任何軟體都是飛一般的享受了……

但是一個新的問題就是容量不夠用的問題。

一方面是因為,我從舊機器到新機器,用的是restore from Time Machine,也就是從老的時光機器備份裡直接恢復過來的,這樣的優點是我的所有檔案,軟體和系統設定全部都複製到這個新電腦上,完完全全沒有任何麻煩(恢復需要的時間倒是有一點長,我是晚上睡覺時候讓它去恢復的)。我原來的電腦有750GB,如果我原來的硬碟完全備份,那我肯定沒有辦法恢復到500GB 的新電腦上,所以我在原來的電腦上使用空間已經有意識的節約,把一些資源儲存放到行動硬碟上面,控制在正好500GB左右的大小上,然而真正遷移的時候還是不夠(廢話,新電腦的500GB 也不是洗白白了等你來用的),所以我就暫時把一些大型檔案給移動到行動硬碟上了(比如:虛擬機器,10+GB,Xcode Beta(是的,除了Xcode 我還有Xcode beta)每個分別10+GB,Final Cut Pro Library,iMovie Library,Photos Library……等)

我用的是 About this mac —> Storage —> Manage 來很容易的定位我的大檔案的。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有人有個憂慮,硬碟焊死在主機板上了,如果主機板掛了,硬碟沒掛,我不是也連不上我的硬碟了麼,這多危險?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為此蘋果在主機板上面留了一個介面,專門用來遷移硬碟資料用。

螢幕

這次的螢幕採用了P3 色域,這個我講道理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感受(因為跟我老的電腦比,無論如何都是全方位秒殺)亮度提高很明顯,螢幕邊框收窄,真是美麗多了,雖然上下左右黑邊寬度不一樣。解析度還是原來的retina,但是系統開機預設解析度提升了一檔,1680x1050,所以明顯感受到字怎麼小了一號,但是很快就習慣了,就接受了這個設定。Retina 螢幕看起來就算是非點對點的尺寸,依然非常犀利清晰,可用工作空間還變大了,何樂而不為。

隨便拍兩張照片看看(沒什麼實際意義),我從肉眼上看覺得筆記本亮度還是差手機和平板一點,顏色也稍微有點區別。3年前,我因為太氣憤iPad mini 的偏色,寫過這麼一篇東西發洩,一個不嚴謹的iDevice 螢幕色彩對比。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Touch Bar

關於Touch Bar,我個人而言是覺得挺好的,很少有不方便的時候,不用在意它的存在,在適當的時候會提供讓你覺得很方便的按鈕。

不過也有一些尷尬的設計: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比如在Photos 裡,在所有圖片的介面,不像上圖顯示的,是圖片的縮圖,而是下圖中顯示的,「縮略棍」。嘛,都細成棍了,還有什麼縮略的意義嘛。

esc 的區域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像我圖裡面所畫的,螢幕最左側,和右側Touch ID 對稱留下的空白,雖然沒有液晶顯示,但是是識別觸控的,所以最左側頂端這個長條狀的區域,都是esc 的按鍵範圍。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讓人懷疑這個無Touch Bar 版本的esc 的謎之長度和Touch Bar 版本那個是非常接近的……

Touch Bar 目前的狀況是,許多Apple 的軟體已經支援,一批第三方軟體,已經提供支援,比如1Password,OmniGraffle,Day One 之類的。像我目前感覺用到Bar的比較多的是,Final Cut Pro,Mail,Safari,Finder 之類的。

在支援Bar 的應用裡面也分兩種,就是支援/不支援自定義按鈕了。不支援自定義的,基本都是Apple 自己的,比如Photos 和FCPX,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支援,不支援自定義的話,有一些按鈕自己完全是用不到的,比較不實用。

Touch Bar 分成三個區,最左側的「系統按鍵區」(esc/Done,X 按鈕等),中間的「程式區」和右側可以摺疊展開的「系統控制區」

關於自定義,不光是程式區,邊上的系統區也是可以自定義的。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上圖可以看到,首先是自動聯想區,講道理其實這個部分偶爾我也是會用到的,一般是正好我眼睛下去看鍵盤的時候(因為我比較懶,所以按數字選字的時候有時候會按錯,有時候猶豫一下眼睛就去看鍵盤了,所以說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邊上的系統控制區,我拿走了一個Siri 按鈕(是的,你也可以全部拿光)而螢幕亮度調節,音量調節,和一鍵靜音我留了下來。靜音可以考慮拿走,不過安全起見留下了。然而偶爾也會不小心摸到。基於同樣的原因,原本在最右的Siri 按鈕也是很容易誤按的。誤按Siri 會導致電腦說話,所以還是有一定後果的,我推薦大家把最右側的按鈕換成別的。於是它就被我放到展開選單裡了,嗯,展開和摺疊時候是分別設定的,所以展開裡我沒有放螢幕亮度調節了,音量為了和邊上媒體播放保持一致留下了。事實是我這裡確實沒有太多需要放的按鈕,但是都拿走空空蕩蕩的也不好看,所以我連輸入法和手寫輸入這種極其不常用的也放著了。

但是也有我老的操作習慣在Bar 上不相容的情況發生。例如Mission Control 和Launch Pad 兩個按鈕,雖然是和手勢操作可以替代的,但是在特定情況下也會習慣用左手去按fn區來使用。現在由於這兩個鍵躲在摺疊條裡面了,要用先要右手按一下展開,這樣就失去了單次操作的便利性了,於是我就改掉這個習慣了。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再說一下,這個螢幕亮度和音量按鈕,是一個可以快捷操作的按鈕,按上去不鬆手,直接滑動就可以調節了。這樣一個按鈕就可以代替原來兩個按鈕的位置,而且操作更直接(否則你要連續反覆按一個按鈕多次)。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再來,是看一下Touch Bar 的亮度問題。Bar 的亮度現在是完全自動調節不能手動干預的。這張圖是我在全黑環境下拍的,螢幕和按鍵燈應該都調到最低了,於是Bar 的最低亮度似乎還是有點亮?嘛,無傷大雅,我只是好奇而已。Bar 似乎是一分鐘左右會變暗,一分半的時候會熄屏休眠,觸控Bar或者按按鈕或者觸碰到TrackPad 都會重新喚醒,介於超大TrackPad 你的手自然會碰到它,所以自然使用完全不用在意Bar 休眠問題。

最後,推薦一個App,叫Rocket。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功能就跟cmd+tab 一樣,把你執行中的程式在Bar 上顯示出來,可以直接切換。相比cmd+tab 然後一個個輪過去,方便一些,而且高畫質屏上看這些圖示也很美啊。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Touch Bar 很多時候真的會很自然的出現一些你需要的按鈕,比如這是電話/FaceTime 時。還有一些系統對話方塊的【Cancel】【Done】按鈕也會出現,會在你輸完輸入框的內容以後,很自然的想去按這個按鈕。

最後總結一下,Touch Bar 的互動,其實是非常自然的。如果你正在瘋狂熟練打字(或者操作鍵盤)你視線自然是不需要離開螢幕。當你有一個什麼功能不能馬上打出來,只要你猶豫一瞬間,其實這個時間你眼睛自然就到鍵盤上去了,這個時候再找組合鍵快捷鍵或者Touch Bar 快捷鍵其實是差不多效率的。另外,Bar 上的按鈕功能,雖然一定是在螢幕上有或者有鍵盤快捷鍵可以做到的,但是它有它特殊的方便之處。拋開滑條,縮圖等高階控制元件不談,但就一個按鈕,有時候會更方便你單手操作。例如你右手正在用觸控板,或者正在Wacom 繪圖板上,左手一隻手負責所有的快捷鍵操作,這時原本設計在右手邊的快捷鍵就不方便左手操作了,尤其是組合快捷鍵。這樣的場景下,在Bar 上你就可以設定一些左手方便操作的按鈕。就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cmd+delete,就是一個右手或雙手的組合快捷鍵。

總之,我目前來說是喜歡這個Bar 的,並且對第三方軟體的支援充滿信心,十分期待。

鍵盤

終於說到這個鍵盤了。一句話,這個鍵盤對於懂得如何不發力快速打字的人來說,簡直是太棒了。

我雖然在MacBook 剛釋出的時候去Apple Store 摸過那個一代蝶式鍵盤,但是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完全沒有鍵程」和『但是我能接受』了。這個第二代蝶式鍵盤,稍微有了一些鍵程,按鍵面積變大,鍵帽本身極其薄,而且反應速度極快。跟原來軟趴趴的薄膜鍵盤相比,那個搖搖晃晃的按鍵,那種鍵程反而成了多餘的累贅。現在的鍵盤只需要一點點發力就可以立刻得到反饋(你用力過猛會造成噪音,而且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覺得在打鋼板,你自己的打字習慣太誇張了,需要適應)當你完全適應以後,極薄的鍵帽能夠讓你的手指在不同按鍵之間平移就可以觸及。手指的用力減小,移動更快,按鍵反應更快,這一切加起來,意味著一旦你習慣了這個鍵盤,你的打字效率只會上升,並且省力。副作用是什麼?副作用,就和許多『機械鍵盤』使用者一樣,對於軟綿的薄膜鍵盤,或者搖搖晃晃的按鍵,或者鍵程長得跟黑洞一樣的鍵盤,都會產生不習慣,不舒服的感受。因此我連原來一直使用的蘋果藍芽鍵盤都不用了,因為太費力了。我連微軟的便攜摺疊藍芽鍵盤都覺得鍵程太長,手感太軟,反應太慢了。

微軟這個摺疊鍵盤本身還是很棒的,我推薦給朋友以後他們也很喜歡。可以摺疊,按鍵手感適中,Bluetooth 4 延遲低,續航久,防水濺設計,很優雅,支援2個裝置快速切換,支援多系統切換。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當然鍵程短也有一個缺點,就是你如果手指放在鍵帽上,手稍微重一點,就會觸發按鍵,但是這個只是個習慣問題,等你習慣這個重量以後就沒有問題。

---------------------------------11/29更新------------------------------------------

為了給一些朋友更好的參考,我隨便找了個打字速度測試網站 Typing Speed Test - Online Typing Test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上面是2016MBP,下面是2011MBP

兩臺我都反覆測試了幾次,盡力打得最快。不盡力的時候大概300出頭點,兩邊也都沒有明顯差異,但是老MBP 更費力點。

CPM 每分鐘字元數,WPM 每分鐘單詞數

效率都是一樣的,累不累?你自己去試。打中文的話還有選詞的問題,如果都是第一備選詞那效率應該也就稍微比英語慢一點點。

TrackPad

接下來說一下這個2倍大的TrackPad。太棒了……除了有一點軟體方面的小瑕疵。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比一代的Magic TrackPad 還要大(難怪2代做那麼大……)

Force Touch 名不虛傳,而且手感真的很好。眾所周知,觸控板有一大問題,就是click 操作費力。Force Touch 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你不需要那麼大的力量去完成一次點選,你不需要在意位置去點選,因為處處的手感都一樣。因為click 操作費力,所以大家才都習慣開啟Tap to click 的功能,因為直接tap 比較省力。這點在我用了新的觸控板再回去摸舊Mac 的時候感受尤其強烈。我可以用「堅如磐石」來形容老的MBP 觸控板了,太可怕了。而現在這個,因為省力,我已經更習慣按下去,而不是tap 了。所以說科技就是讓你最自然的去操作,當你發現一種本來抗拒的操作變得毫不費力,更自然的時候,你的身體會自動的去改變去適應你的裝置。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接下來就是小瑕疵的部分了。因為觸控板的面積極大,所以你的大拇指根部和手掌部分,一定會接觸到觸控板。那麼,這個觸控板一定是有防誤觸演算法的。總體而言,這個防誤觸演算法是成功的,90%的場景沒有問題。那麼剩下的是什麼呢?比如,你在用雙指滑動,三指拖動的時候,偶爾會有一些小延遲,或者出現不識別的現象。就像iPhone 上的home 鍵,如果你開啟了3次點選的功能,那你雙擊home 鍵一定會有延遲一樣(系統在等待你是不是有第三次點選),這個觸控板的防誤觸演算法會有一定的「等待」,雖然不影響使用,但是如果你去對比老的觸控板,就會覺得有那麼多少毫秒的差距,直觀的說就是「似乎沒那麼靈敏了」。希望蘋果能繼續改進這方面的演算法,現在雖然不影響使用,但是你能夠感受到這些小瑕疵。

音響

差點忘了提了,這次MBP的音響提升極大,讓我淘汰了我的藍芽小音箱。聲音這種東西沒法直觀形容,但是提升極其明顯,你如果有對比就很容易明白,如果沒有……那就相信自己吧。

P。S。 從iPad 開始4喇叭提升音響效果,iPhone 7 也改進了立體聲,現在MBP 也提升了……雖然是不同形式,但是蘋果還是care 自己旗下產品效果的一致性的嘛

(藍芽鍵盤藍芽觸控板藍芽音箱這下都被閒置了……)

介面

最後了,說說介面。

4個Thunderbolt 3,不是吹,這可以說是最強的I/O port 也不為過了吧。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請無視上面安利過的微軟摺疊鍵盤。這兩個是我在買電腦同時買的配件,算是底線吧。一個A to C 的轉接頭,用處下面說。另一個是lightning資料線,Type C 版本更粗,感覺比以前的更耐操了。用來連線iPad 和iPhone,用來iTunes 本地備份/升級,和連線iPad 做為外接顯示器用。在剛過的Black Friday,我又買了一根A to C,一根0。5m的Thunderbolt 資料線(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夠用上Thunderbolt 外設,人活著要有夢想)還有兩根 MicroB to C 的資料線,用於我的兩塊行動硬碟,和偶爾使用的藍光光碟機。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這是我原來就接電腦的配置……嗯,通常是不接三個硬碟的,放心。所以轉接頭什麼的根本毫無壓力……早就活在轉接dock 的世界裡了。MagSafe 沒有以後,換來的一個優點是充電方式更自由了,左右方向都可以插,各種個樣的奇怪電源都可以充電,有顯示器你還能從顯示器供電。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說到SD卡介面,我就笑笑不說話,你看圖吧……其實我相信很多Pro 也是不用SD卡的,或者說用高速SD 卡,必須用其他讀卡器的。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最後說說用資料線連線做外接顯示器。用一個叫Duet 的軟體,必須用資料線連線。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這是用FCPX 剪影片的樣子,嗯……掛在牆上的那個是預覽視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續航

這個東西,電池容量是縮小了的,整體功耗也是縮小了的。具體續航因為每個人系統不一樣,用的軟體不一樣,差距很大也正常。具體到我,普通使用6小時,重度使用2~3小時,沒試過極限輕度使用(亮度調暗,關閉不需要的軟體等)

再見

最後一圖表明身份吧,寫了這麼長,感謝觀看。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深度使用2016 MacBook Pro 是怎樣的體驗

標簽: bar  按鈕  鍵盤  TOUCH  M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