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沒事找事聊諸葛:不神化,不黑化(二)

作者:由 平頭阿銘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1-06-27

原創 平頭阿銘 李家村言

6月8日

(緊接上期)

諸葛亮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提起,似乎誰都知道,要細問,卻並不知道其人生經歷的具體過程,比如他在荊州隆中隱居這段時間究竟做了些什麼,恐怕沒多少人知道。

史書沒有明確記載諸葛玄死於哪年,只能推算。朱晧接替諸葛玄任豫章太守後死於197年,此後不久諸葛玄去世,那時諸葛亮16週歲,就算諸葛玄多活了一二年,諸葛亮也才18歲。以此計算,諸葛亮在隆中住了十年左右。

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可以一事無成地一晃而過,也可以做許多事情,那麼,諸葛亮這十年裡都做了些什麼呢?

沒事找事聊諸葛:不神化,不黑化(二)

首先是求學。十九歲時與潁川人石韜、徐庶、汝南人孟建等一起遊學,從師於避難客居襄陽的水鏡先生司馬徽。另外還有博陵人崔州平、襄陽人向朗等也是司馬徽的學生。

諸葛亮少年即有大志,經常把自己比為春秋戰國時著名將相管仲、樂毅的那樣的人才。不過沒多少人相信,只有徐庶、崔州平等幾個同學相信。

諸葛亮求學不像其他同學那樣對所學書籍務必要達到精熟,而是隻學重點,不求細解。對一個十九歲的青年來說,這點很難得,也很重要,起碼反應出此時的諸葛亮已異於常人,超越常人。

能夠這樣做,表明其:一、領悟力強,觀大略而知全貌;二、目的性強,求實用,而不是要做尋章摘句的書蟲;三、獨立性強,詳略得當,重實避虛,取捨由己。

閒暇時光,同學之間坐在一起閒談。諸葛亮曾經對石韜、徐庶、孟建說:“你們三人今後要是做官的話,可以做到刺史郡守那一級。”這三人反問諸葛亮能做到哪一級,諸葛亮笑而不言。結合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的自信來看,其仕進目標應該遠在刺史郡守之上。

沒事找事聊諸葛:不神化,不黑化(二)

諸葛亮不是一個開朗明快的人,有些少年老成。平常看不出什麼,但他經常會“抱膝長嘯”。所謂“長嘯”,就是突然從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或者是聲嘶力竭的大吼,或者是長長的口哨,不管是什麼,都表明其胸中有鬱悶,有壓抑,相信許多人都有過這種感受。這種鬱悶和壓抑,有可能來自家世的不幸,也有可能來自生活的重壓,還有可能來自不知道能否實現自己理想的迷茫。

從其平時特別喜歡吟誦《梁父吟》的行為,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徵和所向往的理想事業:

步出齊東門,遙望蕩陰裡。裡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子?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梁父吟》是喪葬之歌,相當於現在的哀樂,一個年輕人整天吟誦哀樂,其心境不會開朗燦爛,而是凝重深沉。其吟誦的《梁父吟》內容為戰國齊晏子二桃殺三士的故事,這個充滿謀略的故事讓諸葛亮心往神馳整日吟誦,亦可見其熱衷於此類運用智慧計謀的事情,是其一生喜用計謀的心理基礎。

沒事找事聊諸葛:不神化,不黑化(二)

其次是持家。前面說過,本來這應該是長兄諸葛瑾的責任,但不知道什麼原因諸葛瑾滯留江東,主持家庭的重擔就落在了諸葛亮的身上。

沒有諸葛亮如何持家的記載,在修史者看來,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瑣事,不值得記載,以至於現在不知道諸葛亮是靠什麼來維持生活。從其任丞相後還自種桑麻來看,應該還是靠以農桑為主的自給自足。

確實,對歷史來說,這些都是瑣事,不重要,但對諸葛亮來說,卻很重要。兩個姐姐、一個弟弟,包括自己,一家四口怎麼過日子,柴米油鹽醬醋茶,是諸葛亮每天都得面臨的問題。

許多人忽略了諸葛亮承擔家長責任的這段經歷,幾乎沒人提到過,這是個很大的疏漏。戰亂時期,一個外來戶,無親無戚,怎麼樣才能安全穩定的生活,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問題,稍有不慎,就難以生存。

都說“諸葛一生唯謹慎”,為什麼?不光是後來蜀漢時期的現實原因,也有諸葛亮自身的性格原因,而這種性格特徵就形成於這段經歷。按照心理學的說法,青少年時期是人的性格定型階段,一旦形成,就積習難改。

沒事找事聊諸葛:不神化,不黑化(二)

除了這兩件事情以外還有什麼事情嗎?必須有,如果只做這兩件事,諸葛亮也就是個有點文化的農夫罷了,怎麼能實現其胸懷的大志呢?

十年裡,諸葛亮做了一件很大的事,下了一盤很大的棋,編織了一張很大的網,為未來做好了精心的準備,精心的程度讓人歎為觀止。

諸葛亮的《出師表》曾經進入教材,大家都不陌生吧?裡面對自己“躬耕於南陽”的目的作了個說明,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前半句是真,後半句是假。不管亂世盛世,保全性命都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只是亂世中保全性命尤為艱難(側面證明諸葛亮的謹慎)。諸葛亮選擇在當時最為安穩和平的荊州定居,安全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但要說自己“不求聞達於諸侯”,則與事實相差甚遠。

前面說過,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仕進目標也遠在刺史郡守之上,如不能聞達於諸侯,怎能出將入相、建功立業、博取功名呢?如無出仕之心,又何必自比於管仲、樂毅?又何必與同窗好友笑談仕進前途之事呢?

沒事找事聊諸葛:不神化,不黑化(二)

有大志,又聰明的諸葛亮為了聞達於諸侯,在這十年裡,運用了許多策略,可謂有條不紊,佈局周密,滴水不漏。

首先,利用聯姻和荊州官府、豪強、名流建立聯絡。

襄陽世族豪強很多,勢力雄厚,其中最為顯赫的世族有蒯、蔡、龐、黃、向、馬、習、楊等八姓。一個外來人,在以宗族勢力為主構成的宗法社會體系裡,如果得不到本地世族豪強的認可和支援,很難立足。劉表單馬入荊州,如果沒有上述豪強世族特別是蒯、蔡的支援,基本不能成事。

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蒯氏家族的蒯祺(曹操時為房齡太守,為孟達兵所殺。後面聊到諸葛亮北伐時還會提到這件事)。

小姐嫁給了龐氏家族的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龐統的弟弟龐林娶了另一世族豪強習氏家族的習禎的妹妹。

諸葛一家就這樣與蒯、龐、習三家有了直接和間接的姻親關係。這兩個聯姻究竟是諸葛玄還是諸葛亮時做的不是很清楚,只能說諸葛家裡做的。

沒事找事聊諸葛:不神化,不黑化(二)

諸葛亮自己則透過聯姻與黃氏家族建立了關係。

黃氏家族名士黃承彥聽說諸葛亮在找媳婦,直截了當地向諸葛亮推薦自己的女兒,並且對女兒醜陋的相貌也直言不諱。他對諸葛亮說:“聽說你要娶妻,我有個醜陋的女兒,頭髮黃,面板黑,但是有才,和你可以相配。”諸葛亮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諸葛亮是個身高八尺(約1。86米),英俊偉岸的帥哥,居然娶了個醜陋的女人。鄉親們都感到詫異,把此事作為茶餘飯後的笑談,還編了個諺語來諷刺諸葛亮,“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諸葛亮怎麼會不顧世人的嘲笑娶個醜女呢?其中的原因就是這是樁政治婚姻(以後還會聊到)。黃承彥的妻子是太尉張溫(原董卓、孫堅、陶謙的上司,後被董卓所殺)的大女兒,劉表的後妻是張溫的小女兒,黃承彥和劉表就是連襟。諸葛亮娶了黃承彥之女,就成了劉表的外甥女婿,蔡瑁就成了諸葛亮的舅舅。諸葛亮就與荊州最高行政長官劉表和荊州最具勢力的蔡氏家族建立了姻親關係。

沒事找事聊諸葛:不神化,不黑化(二)

其次,和世族豪強中的名士建立聯絡。與荊州官府、世族的姻親關係使諸葛亮具備了進入荊州上層人士社交圈子內結識並深交荊州名士。

龐德公是最富盛名的荊州名士,淡泊名利,不入仕途,德行操守俱為人稱道,深受時人尊崇。諸葛亮是其姻親,對其也非常尊重,每次到龐德公家中,都要單獨到龐德公床前叩拜。龐德公對諸葛亮也十分器重,稱其為“臥龍”。(臥龍,鳳雛,水鏡等綽號都是龐德公取的)

司馬徽(字德操)是隱居荊州的潁川人,與龐德公一樣極富盛名,諸葛亮是他的學生。他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

馬氏家族兄弟五人都有名氣,諸葛亮和他們也有著親密的聯絡。劉備入蜀攻克雒城後,留在荊州的馬良就給入蜀增援劉備的諸葛亮寫了一封信,信裡稱諸葛亮為“尊兄”,並認為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的決策是正確的。

為陳壽《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認為諸葛亮與馬良或者已結拜為兄弟、或者是有親戚關係。諸葛亮與馬良的弟弟馬謖的關係更是特殊親密。馬謖臨終前給諸葛亮的信中說:“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諸葛亮平時對馬謖特別器重,首次北伐時不惜違背眾人的意見提拔馬謖,和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有很大的關聯。

沒事找事聊諸葛:不神化,不黑化(二)

向氏家族以向朗最為知名。向朗也是司馬徽的學生,和諸葛亮是同窗學友。向氏家族在(蜀)漢的成員中最受重用的是向朗的侄子向寵。諸葛亮《出師表》中還特別提到將軍向寵,並給予高度讚賞,願意將軍營中所有事務全部交給向寵處理。

向寵的弟弟向充,歷任射聲校尉、尚書。從其與習隆一起請求後主劉禪為諸葛亮在沔陽(今陝西勉縣)建廟祭祀的行為看,應該是很敬重諸葛亮的。

史書中沒有諸葛亮在襄陽時與楊氏家族來往的記載,但楊氏家族的楊儀、楊顒在(蜀)漢深受諸葛亮重用。

前面說過,因為習氏和龐氏聯姻,諸葛亮與習氏也有間接的姻親關係。與向氏家族的向充一起聯名向後主劉禪上表,要求為諸葛亮立廟祭祀的另外一人就是習氏家族的習隆,也反映出習氏與諸葛亮的關係。

除了與楊氏家族的關係找不到直接或間接的史料證據外,諸葛亮和其他七家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絡。

沒事找事聊諸葛:不神化,不黑化(二)

最後,決定隱居和巧妙的選擇隱居之地。以諸葛亮的智慧、能力和與荊州官府、世族豪強的良好關係,完全可以定居襄陽城中,並謀得一官半職,但他卻選擇了隱居。

隱居一直是古代士人入仕為官的終南捷徑,欲顯先隱,愈隱愈顯。諸葛亮選擇離襄陽城二十里的隆中隱居的用意就在這裡,表面上隱居於此,實際上隨時可以進出襄陽瞭解時局動向,決定自己的去留。要是真的隱居到一個荒蕪人煙的偏僻之地,世人難以知曉,劉備也無從尋找了。

諸葛亮透過這些周密的安排使自己在名士雲集的荊州顯得更加出類拔萃超凡脫俗。與世族豪強的聯姻是安身之計,應該給諸葛亮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同時也是諸葛亮瞭解荊州動向及全國形勢變化的最佳渠道。

與名士俊傑的交往聯絡,既能夠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吸取智慧精華,也有助於提高諸葛亮的知名度,引起人主的好奇心和關注度。劉備就是在司馬徽、徐庶對諸葛亮的讚譽中激發了求賢之心。

沒事找事聊諸葛:不神化,不黑化(二)

恰到好處的隱居有效地彰顯了自己的名節,還因為隱居的神秘更為人所注目。又沒有從公眾視野裡完全消失,使自己無人問津,還可以隨時保持和外界的聯絡和交往。從劉琦非常器重諸葛亮,以及諸葛亮經常到龐德公處的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和外界是有經常性來往的。如沒來往就沒了解,劉琦憑什麼器重他,龐德公又憑什麼稱其為“臥龍”,馬良又怎麼和諸葛亮建立起兄弟相稱的關係呢?

上述所有活動,都是一個16-18歲青年在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十年間完成的,不簡單吧?到此真可以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等著那一個人諸葛亮希望的需要的人的出現。當然大家都知道這個人是劉備,但諸葛亮並不知道,他還在等候,或者說還在尋找。

諸葛亮可投奔的人多,為什麼會選擇劉備呢?劉備又為什麼會選擇諸葛亮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續)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歡迎轉發

標簽: 諸葛亮  龐德公  荊州  世族  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