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陳麗竹的小迷弟-開問精選:讀書筆記.林徽因《彼此》

作者:由 開問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9-18

“我們只要都為信仰忠貞地活著或死去,我們的大國家自會永遠地向前邁進,由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我們在這生是如此艱難,死是這樣容易的時候,彼此仍會微笑點頭的緣故也在這裡吧?”

民國時期,可謂百花齊放,眾多藝術流派蓬勃發展,梅蘭芳,徐悲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錢穆,胡適,徐志摩,哪一個不是響噹噹的大師。而林徽因正是民國時期中國女性建築師,建築學家,作家,詩人的重要代表。 一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現在大多數年輕人關於林徽因的第一印象,其綜合評價也可以說比蕭紅,張愛玲更顯得全面。但是最令我欽佩的,是她對於祖國的熱愛,如同錢學森等著名的科學家一樣,她將自己畢生所學奉獻給國家,而不是作為一個大家閨秀,去守腐朽的三綱五常。”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豐富的閱歷和家庭因素給了她足夠的眼界和遠見,更賦予她嶄新的思想,獨立自主的民主意識,和堅定不移的愛國情懷。

這篇《彼此》是我從網上買的林徽因作品集裡收錄的一篇散文,文章原載1939年,此時正值國家動盪,人民顛沛流離,自‘七七事變’以後,祖國北方大部分民眾向後方遷移,林徽因也去到了昆明,旅途之上一路所見也盡是國家之山河破碎,人民之顛沛不幸。

文章開頭就交代了時代背景,講述“七七事變”來臨之後,人民生活之迷惘,不知當下生活如何延續,未來生活如何改變。這裡奇怪之處在於人民飽受戰爭和流浪的洗禮,臉上卻不見明顯記載的痕跡。後來知道知曉這創痕已然不是極少數人獨特的遭遇,它縱橫整一個國土,整一個民族,是所有人都正在經歷的。“大家都是離散而相失,去故鄉而就遠“當這種傷痛成為所有人經歷的事時,每個人的傷痛並不使彼此驚訝,相反的卻需要笑一下,用這一抹微笑“幫助彼此咀嚼生活。”剛開始讀這裡還不是很明白在這樣迷惘的情況下怎麼能笑,剛好作者隨後說到“在迷惘中人最應該有笑,這種的笑,雖然是斂住神經,斂住肌肉,僅是毅力的後背,它卻是必需的,如同保護色對於許多動物,是必需的一樣”是的,迷惘,迷離,傷痛,流浪,這一切都是發生過的,正在發生的,將來一段時間也還是要有的。但當這種感受成為所有人共同需要承受的時候,人們會用這種哪怕是出自表面的微笑,給彼此安慰,更算是給自己安慰,在這亂世生存下去。

4。5。6段講述當時民眾對敵機從頭呼嘯而過的恐怖回憶。腦海裡想起曾

經的故鄉,去過的城市,全然變得陌生。文中用”地名”二字可謂暗示這些地方全都慘遭戰亂破壞,早已充滿了斷壁殘垣,一派破敗。就像文中所說“那陌生的城市,在地圖上指出時,你所經過的同他所經過的也可以有極大的距離。你同他當時的情形也可以完全的不相同”在這遭遇之中,作者再一次提到了彼此地笑笑,使人深思這“彼此“兩字於文中與當時的民眾的深刻意義。

第7段講盧溝橋事變之後,全國抗戰爆發,各個地區的聯絡密切了起來,人民在自己的身份中,或為難民背井離鄉遷移到大後方,或為軍人執干戈以衛家邦,深刻體驗塵土與血於國名之切身聯絡,每一寸山河,每一滴血的意義。

第8段講前線之軍民疲憊,生活之狀態僅僅處於睡與醒,飢與食,生與死之間。正如作者所言“生活只是一股力,死亡一片沉默的恨,事情簡單得無可再簡單”活著的人繼續維持這股力,死去的人又活著的人堆積著更大的恨,於是在這恨生力,力變恨的過程中,讓人民”惘惘地卻勇敢地迴圈著“。我想這也是在那個年代,中國軍民雖屢遭磨難但卻仍然頑強生存反抗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9段再講後方人民生活之弛緩,生死飢食的距離模模糊糊的,好像是長了。生活凌亂,瑣屑,人民目睹更飽受國家之危難,知道前線慘烈但似乎愛莫能助,唯求保住當下生活,感受不到前線英雄氣概的濃烈,渾渾噩噩,大多是惆悵,鬱悶,死氣沉沉。作者在段尾再次提到“彼此的笑一下”,並進一步解釋道“因為生活既不是簡單的火焰時,它本身是很沉重,需要韌性地支援,需要產生這韌性支援的力量。”那麼這股力量我們從何而來,它源泉是什麼。是“平日均衡的理智”還是“超乎理智的衝動”?現在後方的人民現在後方“被緩的生活、緊的情感,兩面磨擦得愁鬱無快”,到底怎麼才能撐下去讓我們找到希望。

作者借一個朋友之口回答了疑問,讓他“為這可愛的老國家帶著血活著,或流著血或不流著血死去,他都覺得榮耀,異於尋常的,他現在對於生與死都必然感到滿足。”這樸素情感的來源,正是“信仰”。

正如文章所說,信仰給予我們力量,更為我們儲存力量。緊接著正是文中的精髓“信仰所給予我們的力量不也正是那堅忍韌性的倔強?我們都相信,我們只要都為它忠貞地活著或死去,我們的大國家自會永遠地向前邁進,由一個時代到又一個時代。我們在這生是如此艱難、死是這樣容易的時候,彼此仍會微笑點頭的緣故也就在這裡吧?現在生活既這樣的彼此患難同味,這信心自是,我們此時最主要的聯絡,不信你問他為什麼仍這樣硬朗地活著,他的回答自然也是你的回答,如果他也問你。”再次充分解釋了所有的疑問,為何要笑?力量在哪,從何而來?

當我們如今回首這段往事也確如作者所說,當時的日子是艱辛的,顛沛流離的,佈滿了塵土,灑滿了血,但是大家心裡一樣的熱愛這個老國家,希望它越來越好。“客觀的無疑我們彼此所熟識的艱苦正在展開一個大時代。所以別忽略了我們現在彼此地點點頭。且最好讓我們共同酸甜的笑紋,有力地,堅韌地,橫過歷史。”

整篇文章讀完讓人心曠神怡,想來也必定在那個迷惘的年代給人民帶來了很好的鼓舞,使更多的人樹立信仰,瞭解信仰,堅定信仰並開始實現信仰。全篇讀完便瞬間明白了“彼此”二字的深刻含義,我想便是“同志”。不光是共同的信仰,更有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情感,所以彼此微笑,彼此安慰,彼此堅信。

本篇文章用意深刻,處處都非虛筆,毫無無用之詞,我作為一介晚輩,又不是專業學者,對作者的用意很難保證全部理解,甚至可能包含誤解,所以希望讀者還是多體會作者感情,領略作者的文學水平,愛國情懷,深入體會那個年代信仰對於所有人的作用,在借鑑到當下的生活中去得出自己一份感悟,這也是作讀書筆記於自身的益處。感謝各位的關注,感謝支援,祝各位讀者生活愉快,感謝。

陳麗竹的小迷弟-開問精選:讀書筆記.林徽因《彼此》

版權:開問簽約作者

標簽: 彼此  信仰  生活  作者  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