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關於元朝冷知識

作者:由 萊託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2-12

關於元朝冷知識

西方畫家復原的忽必烈“龍輦”

元朝皇帝龍輦是象輦

大象在中國歷史上首次以皇帝座駕的身份出現是在元朝。

據《續資治通鑑》記載,至元十七年(1280年),“(十月)丙申,始制象轎”,吏部尚書劉好禮言:“象力甚巨,上往還兩都,乘輿駕象。”關於“象轎”具體長什麼樣,沒有明確的記載,

《明史·輿服》僅略提到“元皇帝用象轎,駕以二象”;

元代詩人張昱《輦下曲》中說道:“當年大駕幸灤京(上都的別稱),象背前馱幄殿行”。

元世祖忽必烈每年在上都和大都之間往返巡幸都乘坐象轎,雖然兩地相隔五百餘里,但其實象轎並不慢,元熊夢祥在《析津志》中寫道:“其行似緩,實步闊而疾攛,馬乃能追之。”

忽必烈之所以採用大象作為乘御,正是希望藉助大象的龐然身軀彰顯皇家威儀,據鄭元祐《元故昭文館大學士榮祿大夫知秘書監鎮太史院司天臺事湯陰嶽鉉字周臣第二行狀》中所記載,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乃顏反叛,忽必烈最初念及黃金家族的情感,不願將乃顏處死,“故親御象輿以督戰,意其望見車駕必就降”,結果乃顏非但沒有被嚇跑,反而“悉力攻象輿”,最終忽必烈不得不下令“盡殲納延(乃顏)”。

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對此次出征忽必烈乘坐象輿的情景有更加具體的描寫:“大汗站在一個木製的塔上,周圍有許多弓弩手,木塔由四頭大象馱著,每頭大象都穿著用結實的皮革做成的盔甲,盔甲上又覆蓋上一層用金子和絲做成的織品,木塔頂上高高飄揚著象徵日月的皇旗”,後來西方畫家根據馬可·波羅的描述創作了忽必烈及其軍士乘坐象輦的想象圖。除此之外,元代的大象延續了北宋的傳統,充當了天子出行的儀仗,據《元史·志第二十九·輿服》中的描述,位於儀仗正中央的“頓遞隊”打頭陣的便是六頭大象,同時還配備了“導者六人,馭者南越軍六人”。

元朝有外嫁最遠的公主

關於元朝冷知識

美劇中的闊闊真公主

1286年,伊兒汗國統治者阿魯渾的妃子卜魯罕去世。遺言非本部落之女不得繼承其後位。於是阿魯渾派遣使者兀魯、阿卜失哈、火者三人前往前往大都見元世祖忽必烈,請元世祖選賜前妃同族之女為妃,元世祖忽必烈於是以卜魯罕部女闊闊真賜婚給阿魯渾。

闊闊真由伊兒汗國使者兀魯、阿卜失哈、火者等人護送,於1291年春天由泉州(今福建省泉州市)出發,先到達爪哇,從爪哇繼續航行,渡過印度洋,抵達伊兒汗國港口忽裡模子(今天的阿巴斯港),以水路經印度洋,總共航行了兩年零兩個月。

當闊闊真1292年年底抵達伊兒汗國時,阿魯渾已經於1291年去世,阿魯渾的弟弟乞合都在位。使者們將闊闊真送交乞合都,乞合都又命他們送給阿魯渾之子合贊。1293年八月,使者奉乞合都之命,將闊闊真送到了阿八哈耳,與阿魯渾之子合贊成婚。

合贊是阿魯渾的長子,精通多國語言,於1295年發動戰爭奪取伊兒汗國汗位,並在同年改伊斯蘭教為國教。

元朝編著的《經世大典 站赤》記載,“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使者兀魯、阿卜失哈、火者等出使諸王阿魯渾所,要求發給袛應”,阿魯渾即當時伊兒汗國可汗。使者的名字與馬可波羅說的完全符合。

伊兒汗國宰相拉施特(1247~1317),在他奉合贊汗之命主持編纂的《史集》關於此事有更詳細的記載:當合贊到達阿卜閤兒(Abher)時,先前“阿魯渾汗派到大汗處去娶已故卜魯罕合敦之族女為妃的使臣火者及其使團,攜帶闊闊真合敦以及中國的珍物來到這裡,合贊汗遂駐蹕與此並娶了闊闊真合敦。

東羅馬皇帝米海爾八世跟元世祖忽必烈是“遠房親家”

關於元朝冷知識

伊兒汗國畫作中那位金髮侍女服飾帶有明顯的中原風格

元朝寶祐四年(1256年),旭烈兀滅亡了阿薩辛派建立的木刺夷國,蒙哥正式封旭烈兀為擁有獨立領地的汗,建立了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伊兒汗國。旭烈兀此後繼續向西進攻盤踞在中西亞的各伊斯蘭政領主。在旭烈兀擴張的同時,東羅馬的米海爾八世開始了復興東羅馬帝國的大業。中統二年(1261年),米海爾八世攻佔君士坦丁堡,加冕稱帝,成為東羅馬帝國巴列奧略王朝的初代皇帝。對於旭烈兀和米海爾八世來說,盤踞在西亞北非的各個封建領主算是共同的敵人,雙方便結成了戰略同盟。為了加強兩大強國之間的關係,米海爾八世決定將自己的女兒瑪麗亞·佩利奧洛吉娜嫁給旭烈兀。瑪麗亞·佩利奧洛吉娜到達伊兒汗國首都的時候,旭烈兀已經因病去世了。於是瑪麗亞·佩利奧洛吉娜按照蒙古和羅馬的習慣嫁給了旭烈兀的兒子、伊兒汗國第二代大汗阿八哈,正式成為忽必烈的侄媳。

元朝歷史上發生過兩次伊斯蘭教徒叛亂

元朝歷史上的兩次由宗教引發的變故 - 萊託的文章 - 知乎

https://

zhuanlan。zhihu。com/p/46

4770219

元朝是紙鈔氾濫的朝代

關於元朝冷知識

元代至元之寶

“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

——《醉太平小令》

元朝最早的政權的是在1206年建立的,一直到1271年才改國號為元,1279年滅宋由此開始了爭霸之路,元朝也是橫跨亞歐大陸

,是名副其實的元帝國!元朝的主要貨幣是紙幣,銅錢版別多,但是數量少,早期的元朝除了蒙文大元以及至大通寶之外,其他的鑄造量都不是很大,當然後來的八思巴文也是現在大家見到比較多的元代錢幣,除了這些有些稀少的年號錢僅有苗玉錢存世,也被大家稱之為供養錢!由於元朝時期統治的疆域板塊相對較大,並且其中涉及到的不同民族和地區較多,沒有統一以前,各個地區所實行各種經濟制度和貨幣模式、商品物價等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地區之間相對來說較為封閉。但是在元朝統一以後,規定在自己的統治之內全部統一實行鈔制,並且這種鈔制在全國範圍內不能限制地區和時間的使用,國家和地區之間在進行各種貿易往來時,必須要使用紙鈔。紙鈔的統一使用使得國家內的各個地區,在經濟貿易方面形成統一的模式,這就進一步促進了地區之間更方便和更加公平的進行經濟往來,也就帶動了民族地區之間在國內的進一步融合和交往,對於國家的穩定和發展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更好的穩固了元朝的統治。為了更好地促進民間對於紙幣的使用,也為了更好地將金銀等金屬收回朝廷使用,元朝統治者還專門設立了平準行用庫,透過這一組織,人民可以用金銀來兌換紙鈔,同樣,用紙鈔來兌換金銀也是可以的,並且對於紙鈔與金銀的兌換比例也有了明確的規定,為了避免人們自己製作紙鈔,元朝統治者對於偽造紙幣的行為進行嚴厲的處罰。根據宋濂在《元史》中記載:“凡偽造寶鈔、同情者並處死,分用者,減死杖之。”

但是武宗即位花錢大手大腳,不得不用發行新鈔票來化解財政危機。而仁宗繼位,廢止了武宗頒行的至大交鈔,從延祐三年開始,一直用壓低鈔幣發行額來抽緊銀根,控制物價上漲。可到了延祐六、七年,因為延祐經理的失敗,財政狀況每況愈下,仁宗不得不增加鈔幣發行額來彌補收支虧負,結果引起又一次通貨膨脹。這次通脹一直延續到英宗末年,英宗即使想改變也沒有時間。

到了元朝的統治後期,隨著元朝統治者和統治集團的逐漸腐敗,鈔制已經在統治集團的領導下逐漸被破壞掉了。朝廷中的許多官員為了從中謀取私利,利用自身的權力私自偽造紙鈔,使得社會中出現了很大的偽鈔,百姓也遭受到了很大的經濟損失。鈔制的實行不當也成為了促使元朝走向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鈔制的實行不當也成為了促使元朝走向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國裕固族跟元朝很有淵源

關於元朝冷知識

關於元朝冷知識

現在裕固族服飾中仍然有元代風格

裕固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的丁零、4世紀的鐵勒和居住在色欏格河和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裕固族在元朝自稱“堯乎爾”,一般認為這一名稱與歷史上的“黃頭回紇”和“撒裡畏兀”有密切關係。“黃頭回紇”是宋朝初期出現於塔里木盆地東南部的回紇分支。元初,在黃頭回紇居住的地區,又出現“撒裡畏兀”的族名。現在公認,元朝的撒裡畏兀就是宋朝的黃頭回紇。元朝蒙古人征服撒裡畏兀後,在其地設立官府,進行統治。1953年甘肅省酒泉專署主持召開了“祁連山北麓各族各界人士座談會”,會議統一了裕固族的民族名稱。大家充分討論後同意定名為與自稱“堯乎爾”音相近的“裕固”二字作為族名,兼取漢語“富裕鞏固”之意。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天災最多的朝代

關於元朝冷知識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元代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可算是空前,鄧拓先生在《中國救荒史》中曾大略統計了元代的災害次數,其中有水災九十二次,旱災八十六次,雹災六十九次,蝗災六十一次,歉飢五十九次,地震五十六次,風災四十二次,霜雪二十八次,疫災二十次。不過,後又有學者對鄧先生的統計進行了核查,發現其數字統計過少,其最高數還不如江西一省在元代的災害次數 。但即使以鄧先生的資料,也足以使之感慨:“可知元代之災況,較其前之任何朝代,皆嚴重多矣。”

泰定帝繼位,處處都花錢,面對災變不斷,那麼就必須平抑物價並在縮緊銀根的基礎上增加國庫收入。既不能再發行更多的貨幣,又要平抑物價,還要增加收入。

泰定元年(1324年)五月,有賓州方二之亂;七月有思州平茶楊大車、酉陽州冉世昌之亂;十二月有夔路容米洞蠻田先什用等九洞之亂。泰定二年(1325年)五月,有柳州徭和潯州平甫縣徭之亂,達魯花赤都堅、都監姚泰亨在鎮壓變亂中戰死;六月有河南息州人趙醜廝、郭菩薩倡言“彌勒佛當有天下”,發動叛亂,直到十二月方才平息;十月有播州凱黎苗之亂。泰定四年(1327年),有苗人祭伯秧之亂。致和元年(1328年)五月,廣西普寧縣僧人陳慶安聚眾起事,並建號改元。

面對災荒,泰定帝並不吝惜府庫中的錢糧,有災必賑,而對於民變,泰定帝也並不手軟,派兵嚴厲鎮壓。他將很多宗王分鎮各地,雖有封賞之意,但加強地方控制,以宗王坐鎮鎮壓民變,則是他向宗王們索要的回報。最終導致元朝財政上的崩潰。

元朝重啟了五代之後的陸上絲路

關於元朝冷知識

在蒙古西征之前,中亞腹地範圍內的國際商隊貿易就有一定規模。成吉思汗為了征服亞歐大陸,除了以武力掠奪鄰近外族財富、還大力藉助回回商隊的長途販運來籌措軍餉。他曾多次派遣一些商隊前往中亞務國進行貿易。一二一八年,一支由蒙古帝國出資組織的四百五十人的商隊,裝運大批毛皮、絲綢、金銀製品前往中亞花刺子模貿易,但花刺子模卻劫奪了這批貨物,這次事件成為蒙古大軍第一次西征的導火線。三次西征及南征後,蒙元帝國版圖大大擴充套件。加之驛路的設立、歐亞交通網路的恢復,使歐亞廣大地域範圍內國際商隊長途販運活動再度興盛起來。蒙元時期中外關係史的一些名著,如《馬可·波羅遊記》、《通商指南》、《柏朗嘉賓蒙古行記》、《盧布魯克東行記》、《大可汗國記》、《馬黎諾里遊記》、《鄂多立克東遊錄》等都大量記載了絲綢之路上商隊貿易的情況。

《馬可·波羅遊記》中幾處寫道∶元大都外城常有“無數商人”、“大量商人”來往止息,“建有許多旅館和招待駱駝商隊的大客棧,。。…。旅客按不同的人種,分別下榻在指定的彼此隔離的旅館”。既為不同人種,無疑為外國客商。《通商指南》也指出,“。……。汗八里都城商務最盛。各國商賈輻犢於此,百貨雲集”。《通商指南》記載,“。……。汗八里都城商務最盛。各國商賈輻犢於此,百貨雲集”。

元朝是海上絲路的最盛期

關於元朝冷知識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李鳴飛博士考究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海上絲路的最鼎盛期。

當時的元代是世界第一大港就是泉州港。對外通商的國家和地區多達五十多個。通商物件是分別是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南洋群島、中南半島和東亞列國和地區,歷史文獻,如趙汝適《諸蕃志》、汪大淵《島夷志略》、周致中《異域記》和《元史》等記載了當時泉州港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