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金累絲鑲金剛石腰帶

作者:由 天風海雨踏莎行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1-09-03

1272年2月,元朝皇帝忽必烈下詔改中都為大都,指定漢臣劉秉忠負責設計及建設大都。劉秉忠參照漢族傳統的風水理論,按照“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格局,歷時近20年,建成了一座內有壯麗宮殿,外有11座雄偉城門的大都城。

在帝都建設期間的 1276年,元朝攻入南宋首都臨安,真正掌握了全國性政權。此後,忽必烈從暫住的金朝別宮大寧宮搬進了新竣工的大明殿。從那時起,大都依靠“天子腳下”的天時地利,吸納了蒙古人,漢人,色目人,阿拉伯人,非洲人,南洋各地的商人在此混居雜處。隨著海外邦國紛紛來此朝供,世界各地奇珍異寶透過直通帝都的大運河源源不斷匯聚大都,大都成了享譽四海的大都市。來自義大利的馬可.波羅也帶著教皇的禮物來大都拜見了忽必烈。他後來寫的《馬可.波羅遊記》,使包括大都在內的許多中國城市成為西方人嚮往的繁華富庶之地。

大都的繁華程度,單從金銀器的普及程度就可見一斑。

蒙古人做為長年征戰的遊牧民族,為了適應多變的生存環境,他們選擇將那些輕便而且價值高的金銀製品隨身攜帶,以便儘可能地保有財富。金銀製品不易破損、生鏽,又可作為財富進行積累,在需要時還能與貨幣進行等價兌換,因此,蒙古族養成了全民崇尚黃金的習俗。而元代統治者透過武力征服了廣大領土,獲得了巨量金銀財富,他們更是養成了奢侈富麗的日常生活習慣。喝、喝茶、飲食必用金銀玉器器皿。就連馬鞍、馬蹬、馬鞭、劍鞘也必用金銀裝飾。光彩奪目的黃金成為蒙古貴族地位象徵和炫富載體。大都的酒樓飯莊也都普遍使用工藝精美的金銀器皿待客。雖然朝廷對金銀器使用如同玉器一樣嚴格控制,只准五品以上官員使用金銀、玉製作的茶具、酒器,但是因為全國物質生產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富裕,金銀製品已經成為整個元代社會不可或缺的物品。

#FormatImgID_1#

不僅日常用品,就連蒙古貴族身穿的衣物都是用黃金織成。元代出現了大量的織金錦,就是一種以金縷或金箔切成金絲做維線織成的錦。這種源自波斯的特產被元代貴族稱為“納石失”。此織金錦製成的用品備受元朝帝后、貴族的推崇。元朝統治者的官服、帳幕、被褥、坐墊、馬鞍等多用織金錦製成。就連元朝軍隊的很多營帳都是用織金錦做成,大量的富裕人家也不顧朝廷禁令,大量地使用織金錦製成的各類物品,以炫耀財富。

全民尚金,加上社會對金銀製品的巨大需求,使元朝的金銀工藝得到了長足發展。

蒙古人有善待金銀工匠的傳統,在西征屠城時往往不殺工匠,所以在西征後俘獲了大批能工巧匠,為元代金銀手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元朝建立後,官營手工業主要包括工部將作院、大都留守司等機構。官營手工業不僅擁有充足的原料供應,還擁有西域、中原各地的匠人,這些世襲的工匠子孫,代代相傳,不能脫籍,終身為官府服務。元代金銀工藝以掐、累、鑲嵌技術為尖端,也稱細金工藝。除了以金銀製成器物外還削金為泥,錘為箔、絲等。

#FormatImgID_2#

中國曆代皇帝都曾擁有無數珍貴的金玉腰帶。作為視腰帶為生命的蒙古男子,有一條名貴材料製成的腰帶,不僅是生活必須,也是其地位財富的象徵。作為蒙古族建立的大元帝國至高無上的皇帝,忽必烈在他的戎馬生涯中已經獲得了數不清的金玉腰帶,但正如前文描述之全民尚金傳統,身為帝國領袖的忽必烈仍感到,他必須動用全國最優秀的金銀工匠,為他打造一條由最珍貴寶石鑲嵌的舉世無雙的金腰帶!以彰顯他作為大一統皇帝的無上權力。

#FormatImgID_3#

當時大都皇宮的內府,堆滿了蒙古士兵從世界各地掠奪或者各國使節進貢來的巨量金銀、各色寶石。而一種產自印度的金剛石,因為極為稀少,自然成為忽必烈皇帝的最愛。

#FormatImgID_4#

當初成吉思汗發兵進攻花剌子模屠城後,花剌子模太子扎蘭丁,帶著本國的殘餘勢力南下逃亡印度,繼續抵抗蒙古人。成吉思汗聞迅就派兵進攻印度西北部德里蘇丹,劫掠信德和旁遮普地區,這些戰利品中,就有一些印度產金剛石。但是因為蘇丹伊杜米思的抵抗,加之氣候炎熱導致蒙古將士水土不服等原因,成吉思汗最終下令暫時從印度撤軍。

#FormatImgID_5#

#FormatImgID_6#

1246年,不甘心失敗的蒙古大軍在西征後再次侵擾印度河流域,由於德里蘇丹的頑強抵抗和將士水土不服,蒙古大軍如前一樣,在搶劫了大批的財物後撤出印度,返回草原。而從此以後,印度蘇丹皇宮中堆積如山的金剛石也就不可能成為蒙古軍隊的戰利品了。如此一來,蒙古大軍二次侵擾印度邊境得到的那些少量的金剛石,就成了非常珍稀的寶石,專供忽必烈一人使用。

#FormatImgID_7#

前面說了元朝社會對黃金的崇拜,身為大元皇帝的忽必烈當然也對黃金情有獨鍾。

1281年是元朝建立10週年。為了紀念這個光輝的時刻,

皇帝命令工部將作院用從皇宮內府積存那些大小不一的各色金剛石中,挑選質優者,用元朝最先進的花絲鑲嵌工藝打造一條龍紋嵌寶金腰帶。將作院的官員們從府庫挑選了26顆各色金剛石,有金黃色、藍色、粉色、白色、淺黃色,它們都是透明的粒狀,大約由於當時工藝切割水平的限制,這些金剛石在印度經過簡單的初步打磨、琢型,雖然大小形狀不一,仍具有晶瑩閃亮的刻面,這些在光線下反射出五彩金剛光澤的寶石因為極為罕見,成為皇帝獨享的寶石。

#FormatImgID_8#

前面說過元朝金銀工藝的成熟和工匠們高超的技藝。

這件金腰帶經過西域和中原的金匠們日以繼夜的勞作,終於在33天后完成。33是蒙古人崇拜的數字,將作院的官員在這一天來到大明殿,將這條金腰帶呈送給忽必烈。滿朝的文物大臣發出由衷的讚歎。這件金腰帶由26件花絲編織的鑲寶石帶跨、2件金帶扣及1件金插銷組成。工匠們用純金做原料,拔成粗細不等的金絲,採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技法,編結成26個或方形或橢圓形的游龍圖案帶跨。這26個由花絲編織的帶跨上的游龍,或騰於雲端之上,或遊於大海之中,或躍起或蹲伏或翱翔,每一隻游龍的神態和形態無一雷同。26個游龍圖案編織成形後,工匠們再以挫、搜、捶、悶、打、崩、擠、鑲等技法,將預留的圖案空隙處的黃金片做成託和瓜子型凹槽,“花絲為骨,鑲嵌做飾”,將26顆各色金剛石按照顏色的色調過度和視覺烘托效果,鑲在26塊金龍圖案中間。

#FormatImgID_9#

這鑲嵌金剛石的活兒可不容易。忽必烈的這條金腰帶一改前朝的“抱鑲”,即游龍圖案的底胎採用“開金”配方,降低黃金程度以取其質地堅硬,做成把爪將寶石抱住。因為金剛石這類寶石用“抱鑲”不能勝任,工匠們改為採用白金(鉑)鑿、擠、鑲、固,名為“擠鑲”,鑲嵌的活兒做到了“鑲好,鑲平,鑲俏”,雖然這些金剛石在印度做過簡單的刻面加工,它們仍然具有古代寶石的那種不規則形狀,往往同一塊寶石安放的角度不同,就會直接影響外觀是否華貴、大氣。而這條金腰帶鑲嵌的26顆彩色金剛石由於元代工匠們高超的鑲嵌工藝,它們最終與26只形態各異的累絲游龍圖案做到了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因為蒙古族對“13”這個數字非常迷信,“26”個金累絲游龍帶跨和26個顆金剛石分別就是兩個“13”,聽起來就更為吉利,加上3個配件共29件,“9”這個數字在蒙古文化中也是大吉大利的象徵。

#FormatImgID_10#

這條代表了元朝金銀、鑲嵌工藝最高水平的鑲金剛石龍紋金腰帶令忽必烈龍顏大悅,他重金賞賜了參與制作金腰帶的工匠。監督金腰帶製作的將作院官員也得到了提拔。忽必烈從此將這條鑲金剛石金腰帶視為至寶,除了國家慶典的時候貼身佩戴,平時就將其珍藏在寢宮的臥榻之上,每日把玩欣賞,以為消遣。

然而從1281年開始,一些令元朝不愉快的事情出現了。

就在忽必烈1274年第一次東征日本失敗後,忽必烈經過充分準備,在1281年再次派兵進攻日本。由於颱風襲擊,元朝水師的這次東征又失敗了。

忽必烈的皇后察必也在這一年去世。

1286年忽必烈親自選定的皇位繼承人真金早逝,打亂了他的政治安排。這突如其來的喪子之痛,使他感受到了難以言狀的挫折。

因為這些國事、家事的輪番刺激,年逾古稀的忽必烈開始酗酒、毫無節制地暴飲暴食。他的體重迅速增加,越來越肥胖。有一天他準備參加慶典,居然發現自己的腰圍再也不能繫上那條他視為至寶的鑲金剛石龍紋金腰帶!他大發雷霆。將作院的官員們只得從內府所剩不多的金剛石庫存中,挑選了粉、藍、淡黃、無色金剛石各1顆,由原先製作金腰帶的工匠們加制了4個花絲編織的游龍圖案帶跨,再將這4顆金剛石分別鑲嵌在4個新增制的帶胯之上,這樣,原先的花絲游龍帶跨變成了30個,加上2件金帶扣、1件金插銷共33件元件,符合蒙古人崇拜33這個數字的信仰。

#FormatImgID_11#

金腰帶加寬後,忽必烈終於可以在參加重要國事活動中重新系上它,這也使宮廷的金匠們舒了口氣。但是忽必烈因酗酒而引起的疾病開始爆發了。這位70 多歲的老人被諸如消化不良、心臟跳動加速、哮喘之類的疾病折磨得異常痛苦。加上繁重的國事需要他殺伐決斷,這又耗費了他的一些體力和精力,在這樣的狀態下,忽必烈的身體健康每況愈下,即使招來全國最有名的醫生,也無法減輕他的頑疾。

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在大都皇宮內病逝,享年79歲。忽必烈三子鐵穆耳繼位,即元成宗。

元成宗繼位後為忽必烈上廟號世祖。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他按照忽必烈臨終前“舉行密葬,不許起墳”的指示,元成宗在忽必烈死後沒有舉行隆重的治喪典禮,而是遵照蒙古風俗,秘密地為忽必烈準備葬禮。這些蒙古祖先留下的風俗就是:王公貴族埋葬的地方絕不能像漢族顯貴那樣起墳頭!下葬的地點確定後,屍體掩埋後需帶幾匹馬來回賓士,將墓地踏平。

元成宗遵照蒙古大汗死後薄葬的習俗,為這位身體肥胖的皇帝挑選了一棵樹齡3000年、五人合抱的楠木,將其一分為二後挖空,鑿成僅能容納屍體的棺槨。鑑於忽必烈肥胖的身軀,元朝參照了皇帝入殮服飾會典的標準,將貂皮襖、皮帽、皮靴等臃腫的皮毛類衣物改殮成由工部將作院負責用織金錦織成的輕薄蒙古衣袍,鞋襪、鈸笠冠,這樣才得以將體重嚴重超標的忽必烈安放進那顆絕世僅有的特大楠木段鑿成的棺材中。

忽必烈遺體裝殮完畢後,工匠們再用四條粗大的黃金箍將一分為二的楠木段束縛合攏,稱為“殮訖”。除了一些簡單的金器,如金壺、金瓶各2個,金盞、金碗、金碟、金匙各一殉葬外,忽必烈織金錦衣袍腰間的那條鑲嵌30顆印度金剛石金腰帶和織金鈸笠冠頂那顆碩大鴿血紅寶石,則這是這位偉大帝王僅有的2件價值連城的陪葬珍寶。

元成宗派出2000名士兵護送忽必烈遺體出大都時,對外宣稱因皇帝遺體運回漠北進行安葬,不允許漢族官員參加送葬儀式。忽必烈遺體實際上被運回蒙古起輦谷進行埋葬。那裡埋葬著歷代蒙古大汗的遺體,所有的陵墓都不做過分顯眼的地面建築標誌,也沒有漢族帝王那樣巨量的陪葬品,甚至不設定墓碑。起輦谷在歷史記錄中從來都是含糊帶過。所以,哪怕注重歷史記錄的漢族史學家們對此也是一無所知。

護靈的元朝士兵們從大都出發前,全部在忽必烈的靈柩前發誓:永遠不洩露皇帝的埋葬秘密。他們一路向漠北前進,把護靈路上遇見的每一個人,無論男女老幼全部殺掉。當這些士兵到達元朝在起輦谷為忽必烈陵墓事先建築完工的簡單地面建築後,他們用隨身攜帶的專門挖土掘地的鍬、鏟、鎬等,挖出一道深溝,將裝殮忽必烈遺體的千年楠木段置於深溝其中,再將隨葬的那些金質壺、瓶、碗碟等安放在楠木段左右,隨後剷土回填深溝。當楠木棺槨和隨葬品被掩埋後,士兵們便騎馬在此地來回賓士,將墓地踏平。這之後,護靈隊伍中的元朝官員便從2000名士兵中挑選出千餘人馬,讓他們再次發誓保守忽必烈陵墓的秘密,然後命令他們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圈,設為禁地,待到次年墓地上青草長出之後,元朝派出的官員巡查後,認為墓地上的青草與周圍青草融為一體無異,方將帳篷和護靈人馬全部撤走。

#FormatImgID_12#

後來又有歷史傳說,每當護靈部隊撤走後,守軍當著一母駱駝的面殺死其親生的一隻小駱駝,,將小駱駝的鮮血撒在墓地。而那隻母駱駝來年會因想起被殺的小駱駝前去哀鳴從而引導祭奠者找到墓地。這只是一種異想天開。因為這隻母駱駝能來到墓地悲痛流淚還好,萬一它生病死了,墓地再也找不到了,盛大的祭祀還怎麼進行呢?!除非殺死成千上萬個小駱駝來確保來年母駱駝引導祭祀的成功機率。而且萬一草原上發生了瘟疫,母駱駝死光了怎麼辦?所以這樣的傳說只是後人的一個附會而已。元朝皇帝同中原帝王畢竟有著不同的文化風俗,他們沒有每年在帝陵舉行祭祀的傳統。這從他們神秘的薄葬制度中就可見一斑。

先期返回大都的1000名士兵也沒有如傳說中那樣,被元朝殺人滅口。留下守陵的1000名士兵,在來年返回大都後也都安然無恙。當朝皇帝要士兵發誓保守皇帝埋葬秘密,只是一種宗教傳統,並不是像漢族朝廷做的那樣,是為了先穩住他們,待皇帝入葬後再找機會將他們殺掉,以防他們洩密。元朝皇帝根本不需要這麼做。因為不起輦谷一帶在元朝是皇家禁地。除非又有皇帝死了,那些護靈送葬計程車兵才可以踏入此地。平常時期閒人免進,否則抓住了要殺頭。就算是有人僥倖混進了起輦谷,如果想在遼闊的山谷中找到一具楠木段做成的棺槨和幾件陪葬金器,且不說能不能找到,就算找到了這楠木段和金器,為此掉了腦袋還值不值?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元朝歷史對皇家墓地的刻意掩飾,人們想找到某位蒙古大汗或蒙古皇帝的確切墓址,恐怕也是件殊為困難的事情。這使得九泉之下的忽必烈皇帝同他的祖先、後代們不願在死後被打擾的遺願得到了實現。

忽必烈死後的800多年裡,中原地區那些氣勢恢宏,陪葬品豐厚的帝王陵墓,大多在戰亂時被盜墓賊們惦記著,然後被按圖索驥地挖掘出來,這些盜墓行動中常常可以看見軍隊的身影。軍隊參與盜墓是為了有組織地盜掘寶物,以便將在將寶物變賣後衝抵軍餉,支撐戰爭。與漢族皇帝陵墓悽慘的結局相比,元朝皇帝的陵墓因為神秘莫測,成為盜墓賊們求而不得的海市蜃樓一般的存在。公開的報道顯示,儘管從20世紀開始,無數個外國考古團體動用衛星遙感成像技術,在起輦谷進行了一波又一波大規模搜尋,或者用特製的金屬儀器在山谷中開展地毯式探測,他們無一例外地空手而歸。

#FormatImgID_13#

然而一則揭秘打破了這個定論。

據一位90年代叛逃英國的蘇聯克格勃官員揭露,蘇聯考古專家從50年代開始在蒙古境內大規模發掘探測元朝皇帝陵寢。他們1985年夏天在距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東北部約160公里的一座被稱為肯特山的山峰下面,探測到一個木製棺槨。那是一截長2米左右、五人合抱尺寸的楠木段。當他們挖出楠木段,試圖開啟由4道金箍固定束縛的棺槨時,重見天日的棺槨瞬間腐朽,並沒有如東方國家傳說的那樣,楠木是可以千年不腐。

這位克格勃解密,蘇聯考古學家當時在棺槨內發現一具身著織金錦衣袍的白骨,白骨的腳下有一雙織金靴,頭部有一頂織金錦製作的鈸笠冠。冠頂綴有一顆碩大的鴿血紅寶石。織金錦衣袍的腰間圍有一條鑲嵌各色寶石的金累絲龍紋腰帶。這條金腰帶由30來個或方形或橢圓形的游龍圖案的金飾牌組成。每一個游龍金牌上都鑲有1顆有簡單刻面的不規則形狀各色寶石。遺憾的是,在棺槨開啟後幾小時內,白骨身上的衣、帽、鞋等很快風化成成一堆金絲。

#FormatImgID_14#

蘇聯考古學家清點了這些黃金飾品,發現共有30塊或方形或橢圓形的鑲寶石游龍金飾牌(帶跨),3件黃金配件。30顆各色寶石經鑑定為各色金剛石。這條金腰帶當時已經斷為2截。有關專家經研究認為,這條斷為2截的鑲金剛石腰帶就是中國古代漢族帝王常用來陪葬的白玉腰帶的變種。專家們根據所挖掘的棺槨樣式和白骨身上的衣帽特徵,推測此楠木段應為中國元朝某位皇帝的棺槨。由於元朝皇帝的棺槨的發現在世界上屬於首次,蘇聯考古學家們決定擴大挖掘範圍,以便尋找可能存在的陪葬品。

“這在當時是一件非常艱鉅的挖掘工作。”這位克格勃官員告訴英國軍情處的一位官員。

#FormatImgID_15#

蘇聯政府聽聞這項重大考古發現,立即從國內調來2臺巨形挖掘機和1臺港口作業升降機,在發現楠木棺槨的地方耗時2個月、深挖了附近2萬平方米,找到了一個金瓶,2個金壺,黃金碗碟各1個。

#FormatImgID_16#

蘇聯考古專家後來研究認為,這具楠木段棺槨和墓主身上的織金錦之所以風化,是因為蒙古地區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夏溫差極大。冬季嚴寒漫長,夏季炎熱短暫。由於此地降水量稀少,氣候乾燥,那些在中原地區可以儲存千年的楠木,在蒙古高原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就不易儲存。就連棺槨周圍陪葬的幾件黃金器物,也因為金屬自重的作用每年都在下沉、漂移。因此就導致蘇聯考古人員花費近2個月的時間,才找到了原本埋在棺槨周圍的那幾件金器。同理,就連這件楠木段棺槨,蘇聯考古人員發現的地點同800年前元朝士兵掘坑掩埋的地方也早已相距甚遠了。

#FormatImgID_17#

在克格勃官員後來寫了一部回憶錄。其中有一篇是記錄這段考古機密的,他寫道:這件楠木棺槨中的白骨後來被蘇聯考古人員秘密運回莫斯科一家基因研究所。專家們透過骨齡測量,蘇聯考古學家認定死者死於1294年,正是忽必烈皇帝死的那一年。他們據此推斷,這具白骨就是忽必烈的遺骸。

#FormatImgID_18#

上述論斷曾在蘇聯上層引起轟動。蘇聯政治局考慮到此次考古發掘可能會帶來的政治和外交風波,尤其照顧到蒙古方面的民族、宗教感受,蘇聯政治局決定永久封鎖這一考古發現。他們對蒙古國考古部門宣稱,蘇聯考古學家僅在肯特山附近發現了一些遠古人類化石。

由於當時處在蘇美冷戰時期,蘇聯人在蒙古常年具有大量軍隊。作為蘇聯衛星國的蒙古國並沒有追問此次考古發現的確切成果。蘇聯考古界的這次重大發現自然就不可能引起外交風波。

#FormatImgID_19#

那條斷為二截的鑲金剛石龍紋金腰帶被蘇聯考古學家修復後同鈸笠冠頂上那顆256克拉的鴿血紅寶石、5件同時出土的日用金器一起,被存放在克林姆姆林宮地下室。後來又被移送到國家珍寶館儲存。蘇聯解體後,這些幾件蒙古出土文物由俄羅斯國家貴重金屬寶石管理委員會接管。

#FormatImgID_20#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當年參與肯特山元代棺槨發掘的前蘇聯考古學家在此後1年內,接二連三地因疾病、車禍等死亡。倖存的一位名叫科羅廖夫的蘇聯漢學家兼蒙元史專家認為,這些考古學家遭遇的天災人禍都是因為他們私自發掘了忽必烈的棺槨導致。而蘇聯在此次考古發現後4年後的1989年解體,就是這次盜掘事件帶來的終極懲罰。他一直相信這樣一種說法,正是因為蘇聯考古學家在1941年發掘了突厥蒙古國王帖木兒的陵墓,才導致蘇聯隨後被納粹軍隊入侵,蘇聯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才贏得衛國戰爭的勝利。

這些個人看法已經或多或少地在世界上引起了一些反響,以至於蒙古國一些政府官員開始私下裡向俄羅斯官員徵詢忽必烈棺槨被髮掘一事。俄羅斯官方自然給予了及時的闢謠,但卻導致了蒙古國始料未及的新一輪元朝皇帝陵墓考古熱。

#FormatImgID_21#

從2000年開始,許多西方國家考古隊紛紛透過同蒙古國政府合作的方式,來到烏蘭巴托附近的肯特山附近探險。他們用各種先進裝置勘測蘇聯考古專家發現忽必烈棺槨埋葬地點的地表資料,運用人工智慧加以分析,以期尋找到其它元朝皇帝的棺槨,並聲稱“即將找到成吉思汗陵墓”。但這些西方公司的勘測活動進行得並不順利。這些勘探公司抱怨,他們總是在一些“節骨眼上”被當地民眾和蒙古政府以種種藉口加以阻止。蒙古人也不否認他們想“拖後腿”。因為他們相信成吉思汗的遺囑。這位大汗說,他的陵墓永遠不想讓人世人知道。

雖然蒙古政府也有同外國政府聯合發掘、尋找成吉思汗棺槨的意願,它也不得不考慮本國民眾的感受。絕大多數蒙古人討厭外國人為了傳說中的珍寶來打擾自己的祖先。他們不希望成吉思汗棺槨被找到,尤其是被外國人找到。而西方國家探險隊在經歷種種挫敗後,也放棄了尋找成吉思汗棺槨的努力。他們乾脆將艱難的探險歸結為一種神秘力量的暗中阻撓,這種力量又被解釋為蒙古大汗們的一種詛咒:世界將隨著成吉思汗墓的發現而終結。所以人們找不到元朝皇帝們的棺槨,反而是這個世界的幸運。從反的方面來看,蘇聯人挖掘忽必烈棺槨導致蘇聯帝國的崩潰,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當然,如果有人堅持這種說法,肯定會招致美國人的不滿。蘇聯的崩潰是“和平演變”的必然結果,這功勞可不能被一次肯特山的考古發現奪走。美國人為了這個解體可是從政治、軍事、外交、宣傳滲透上下了本錢的。這可是幾十年冷戰的結果呢!

#FormatImgID_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