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作者:由 遙遠經典 近在眼前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6-11

系列連載,目錄: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孝道故事)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2)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兄弟友悌故事)

本文是第3篇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4)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夫婦恩義)【附:舉案齊眉古畫】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5)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朋友義氣)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6)聖諭二:篤宗族以昭雍睦(家風美德故事)【附:張公藝《百忍歌》】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7)聖諭三:和鄉黨以息爭訟(以德化糾紛)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8)聖諭四:重農桑 以足衣食(憫農故事)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9)聖諭五:尚節儉以惜財用(古人簡樸事蹟)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0)聖諭六:隆學校以端士習(尊師興學)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1)聖諭七:黜異端以崇正學(以正道對待神仙之事)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2)聖諭八:講法律以儆愚頑+聖諭九:明禮讓以厚風俗(化治民風)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3)聖諭十:務本業以定民意(重農桑的故事)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4)聖諭十一:訓子弟以禁非為(古人教子故事)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5)聖諭十二:息誣告以全良善(古代官司)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6)聖諭十三:誡窩逃以免株連(義僕、惡僕故事)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7)聖諭十四:完錢糧以省催科(代償義舉、急人所難)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8)聖諭十五:聯保甲以弭盜賊(以德化賊,古人仁風)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9)聖諭十六:解仇憤以重身命(寬容化解怨仇)【附:元自實奇遇】

【提醒:文末有更多連結】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康熙皇帝聖諭第一條:敦孝悌以重人倫。

重君臣之倫 三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104:聖諭第一條:敦孝悌以重人倫 - 重君臣之倫 三【1184x1748畫素】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105:聖諭第一條:敦孝悌以重人倫 - 重君臣之倫 三【1199x1757畫素】

【閱前提醒:】

以下皆為

高畫質較大圖

(在圖片名稱末尾會標明畫素)。

點開圖片可檢視大圖。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105【仰贊聖學】(商代宰相傅說)【1181x1718畫素】

上圖:

【仰贊聖學】(商代宰相傅說)

傅說是商代宰相,輔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國,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武丁中興”輝煌盛世,並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說命》三篇。

武丁,名昭,子姓。商朝第22個國王。武丁是商湯第10世孫,小乙之子。相傳當初他為太子時,小乙欲知民疾苦,特意把他送往民間。即位後,他發下誓願,要使殷商王朝復興。

然而,他在位的頭三年中,居然連一句話也不願說,像個啞巴似的,老是臣下來找他稟報軍國大事,他不是用手勢表示可否,就是用書面來傳達旨意。人們說他患了喑啞病,他一笑置之,並不在意。

關於傅說與武丁君臣際會的傳說,有唐代孔穎達《尚書正義》引述西晉皇甫謐的一段記載,說

殷高宗武丁夢見上天賜予他一位賢人,這個人蒙著奴隸穿的衣服,說自己姓傅名說,正在做苦役。

武丁醒來以後想:

“傅者,相也。說者,悅也。天下當有傅我而悅民者哉!”

認為這是個好兆頭,要得到一位治理天下的好幫手了。天亮以後,他把這個夢告訴百官,卻沒有一個人相信。武丁就讓人把夢中人的形象畫出來,在全國尋找,果然在傅巖找到傅說。

有關傅說的記載,東晉時期的《偽古文尚書》中有《說命》上中下三篇,上篇敘述傅說初見武丁的過程,以及勸武丁虛心納諫的言論;中篇為傅說向武丁陳述治國方略,其中有傳頌不絕的名言“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下篇為君臣共勉之辭。

傅說隱居傅巖(傅險),隱室命名為“聖人窟”。傅巖旁的澗水為“聖人澗”。三千多年來,傅說故里(今山西省平陸縣)人民建祠豎碑,追念這位上古時期的偉人。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108【願為良臣】(唐太宗名臣魏徵)【1175x1729畫素】

上圖:

【願為良臣】(唐太宗名臣魏徵)

唐太宗聽說魏徵過於不注重自己的儀容舉止,便派人去譴責他。

魏徵受到責備,來到朝廷對太宗說:“臣聽說,君臣同心,這才成為一體。而做臣子的把國家大事拋在一邊,只顧個人的儀容舉止,還怎麼與君同心,成為一體。如果上下都不顧國家大事,國家的興亡就很難說了。”太宗顯出驚慌的樣子說:“我明白了。”

魏徵又說:

“願陛下讓臣做良臣,不要使臣做忠臣。”

太宗說:

“忠臣和良臣還有什麼不同?”

魏徵解釋說:“像古代

稷、契、皋陶

那樣,他們盡心國事,最後使自己落個美名,國君也享了顯赫的稱號,子孫得以繼承,這就是

良臣

。而像

夏代末年的龍逢,殷商末年的比干【注】

,都因極諫而遭殺戮。最後國家滅亡了,他們只不過落了個

忠臣

的空名而已。這就是良臣與忠臣的不同之處。”

唐太宗說:“你說的很好。”

【注:】《封神演義》裡,比干被剖心的故事,詳見文末連結。

【提醒:】魏徵進諫等事蹟、唐太宗治國之道,系列連載,見文末連結。

歷史上犯顏直諫的大臣很多,可樹為楷模的非唐代魏徵不可。

據《資治通鑑》記載,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戊辰,(魏)徵薨,(唐太宗)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給羽葆鼓吹,陪葬昭陵。上登苑西樓,望哭盡哀。上自制碑文,併為書石。上思徵不已,謂侍臣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魏徵的去世,使得唐太宗失去了一面“知得失”的鏡子。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116【直諫澤民】(唐玄宗宰相韓休)【1164x1681畫素】

上圖:

【直諫澤 民】(唐玄宗宰相韓休)

唐玄宗也有一位犯顏直諫的諫臣

,就是

宰相韓休

據記載:上(唐玄宗)或宮中宴樂及後苑遊獵,小有過差,輒謂左右曰:“韓休知否﹖”言終,諫臣疏已至。上嘗臨鏡默默不樂,左右曰:“韓休為相,陛下殊瘦於舊,何不逐之!”上嘆曰:“蕭嵩奏事常順指,既退,吾寢不安。韓休常力爭,既退,吾寢乃安。吾用韓休,為社稷耳,非為身也。”

唐玄宗說“吾貌雖瘦,天下必肥”,而且說“吾用韓休,為社稷耳,非為身也”,說明他對於進諫的態度是開明的。

相關史料摘錄【白話譯文:】

韓休生性耿直,常諫言時政得失。

韓休升任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對於為政寬博隨和的肖嵩,生性方直的韓休,對朝政利弊得失言之猶恐不盡,曾多次犯顏直湅,被名相宋璟譽為“仁者之勇”。

唐玄宗每次稍有過失,便問左右侍從:“韓休知道嗎?”話音剛落,韓休規勸的諫疏就已送到。有一天,玄宗率一干文武在皇苑狩獵,大肆鋪張,超越規定,玄宗不安,私下問左右大臣:“可惡”的韓休是否真的此事。事後韓休得知,自然沒有放過規湅皇上的機會。

後來,唐玄宗悶悶不樂。侍從道:“自從韓休拜相,陛下沒有一天歡樂,為什麼不將他貶謫呢?”玄宗道:“我雖然瘦了,但國家卻富裕了(原文是“吾貌雖瘦,天下必肥”)。蕭嵩每次奏事,都會順著我的意思。我退朝之後,常睡不安穩。韓休多次諫言,我退朝之後,反而睡得安穩。我用韓休為相,是為國家社稷考慮(原文是“吾用韓休,為社稷耳,非為身也)。”

清朝韓璋在1812年撰寫考訂的《韓氏歷代世系考》裡描寫韓休:“上小有過,輒明知否,臨鏡默然,群言帝瘦,社稷攸關,非為身口。朕得良臣,魚遊淵藪。”

韓休拜相後,萬年縣尉李美玉獲罪,唐玄宗特命將其流放嶺南。韓休諫道:“李美玉只是一個小官,所犯的也不是大罪。如今朝廷有大奸,尚且未被懲處,怎能流放這麼一個小官。金吾大將軍程伯獻依恃恩寵,貪圖財利,住宅車馬,多有僭越。臣請先懲處程伯獻,再治李美玉之罪。”唐玄宗不同意。韓休堅持道:“李美玉這樣的小官都不能容,那麼像程伯獻這樣的巨猾怎能不問!陛下如不懲處程伯獻,臣便不會流放李美玉。”唐玄宗認為韓休懇切率直,便同意了他的請求。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118【虛己求賢】(唐憲宗宰相李吉甫)【1164x1692畫素】

上圖:

【虛己求賢】(唐朝大臣李吉甫)

李吉甫

是唐朝時期著名大臣,還是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他是當朝御史大夫的兒子,同時也是後世

著名宰相李德裕的父親

。他擅長寫文章。曾擔任過多地的地方官員,治理過明州,柳州等地方,後來進入吏部考取功名成為了中書舍人。之後又

兩次被拜為宰相

,深受皇帝重用,這期間曾擔任過淮南節度使,在他的策劃下一舉平定了西川等藩鎮勢力,輔佐唐憲宗開創了“元和中興”。

李吉甫被貶官時曾去找術士袁隱居推算自己的官運,袁隱居對他說你官運亨通,能夠出將入相,壽數為93。李吉甫感到很奇怪,他怎麼可能活到93歲呢?袁隱居說:“按照佔卜的命數來看,就是九十三。”

後來,李吉甫果然復出,出將入相,出掌淮南節度使,協助唐憲宗開創元和中興。元和九年十月三日,李吉甫暴病而亡,時年57歲,

他去世的年月日合起來正好是九十三。

《舊唐書·李吉甫傳》節選:

【白話譯文:】

李吉甫字弘憲,是趙郡人。父親李棲筠在代宗朝擔任御史大夫,當時的名聲很大,國史上有他的傳記。李吉甫年輕時好學,能夠寫文章。二十七歲時任太常博士,學識淵博,見聞多,尤其精通本朝的掌故和沿革的評斷,當時很多人稱讚他。

後來升為屯田員外郎,仍舊擔任太常博士,又改任駕部員外郎。宰執之臣

李泌、竇參很推崇他的才幹

,對他很器重。

及至陸贄任宰相,貶調他出京任明州員外長史,過了很久被赦免,起用為忠州刺史。當時陸贄已經被貶謫到忠州,有人議論,認為李吉甫一定會在陸贄身上出氣,重新羅織他的罪名;

等到李吉甫到職,卻與陸贄相處很好,並沒有把舊日的嫌隙放在心上。

李吉甫六年沒有調官,因為生病的緣故被免職。不久,被授予郴州刺史,又調任饒州刺史。在此之前,州城因為連續死了四個州官,城池廢棄不住,生出了怪異的東西,郡中百姓都相信它的靈驗,

李吉甫來了之後,開了城門的鎖,剪除了荊榛而住在這裡,後來人們才安定下來。

……

李吉甫天資聰慧敏銳,熟悉通曉事務,自任員外郎出京為地方官,滯留在江淮十五年多,全面、仔細地瞭解了民間疾苦。及至擔任宰相,擔心地方節鎮貪暴橫行,便上書,令各個方鎮屬下的刺史能夠各自為政。

他提拔了眾多的人材,有著極好的聲譽。

元和三年(808)秋,裴均任僕射,掌管財政收支,權臣佞幸,想要謀求宰相之職。在這之前,

李吉甫制定策試的直言極諫科目,其中有譏刺時政,忤犯權臣佞幸的內容

,因此裴均的同黨揚言這都是執掌政柄的人所教唆、指使,妄圖以此動搖李吉甫的地位,幸而諫官李約、獨孤鬱、李正辭、蕭俛秘密上疏陳報,皇上的疑意才消除。

李吉甫早年結交推許羊士諤,提升他為監察御史;另有司封員外郎呂溫文辭修養很高,李吉甫也親厚相待。竇群也和羊士諤、呂溫相友善,竇群開始被封為御史中丞,他奏請朝廷封羊士諤為侍御使,以呂溫任郎中,掌管雜務。李吉甫氣憤他不先打招呼,而所請求提升的人又有超出其資歷的,因而接到詔令幾天都不執行,彼此產生了嫌隙。竇群便等到

占候卜筮者

陳克明出入李吉甫家時,將其秘密逮捕,報告皇上,憲宗詢問他,並沒有為非作歹的罪行。李吉甫認為裴土自長期在翰林院,憲宗很親近、信任他,一定會受到重用,就秘密推薦裴土自代替自己,因為自己希圖出任節鎮地方官。當年九月,李吉甫被封為檢校兵部尚書併兼任中書侍郎、平章事,充任淮南節度使,皇上駕臨通化門城樓為他餞行。

李吉甫在揚州,每當有朝廷得失、軍國利弊方面的事情,都用密疏一一論述。

又在高郵縣築堤為水塘,灌溉田地幾千頃,人們都得到了他的好處。

元和五年(810)冬,裴土自因病去職。第二年正月,授予李吉甫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等稱號。待他再次任宰相時,便請求裁減官員和那些經由各種途徑進身的胥吏等,並核定朝廷內外官員的俸祿,當時的人都認為很恰當。

京師的僧侶有憑著權豪勢要而免於納稅的,李吉甫上奏說:“朝廷所徵收的錢糧一向是有定額的,正好用僧人的餘財,來配給貧苦無告的人,免稅一定不能容許。”憲宗便停止讓僧人免稅。又請求把普潤軍劃歸給涇原。

元和七年(812),京兆尹元義方上奏說:“永昌公主按照禮制建造祠堂,請示它的規模體制。”當初,貞元年間,義陽、義章兩位公主都在墓地建造祠堂一百二十間,錢花了好幾萬;至於永昌公主祠堂的體制,皇上命令元義方減少舊制的一半。李吉甫奏道:“永昌公主幼年夭折,滿朝同悲,更何況皇上的感情,必然鍾愛想念。但陛下如此悲痛還能把祠堂的建制減少一半,顯示折衷的規格,彰明節儉,教育人臣,確實超越古今。臣認為祠堂的建造、禮儀的典冊沒有明文規定,德宗皇帝對於義陽、義章二公主,只是出於一時的恩遇,事情歸因於習俗,當時人們並非沒有背後議論的。從前漢章帝時,想為光武帝的原陵、明帝的顯節陵各建食邑的屋舍,

東平王劉蒼呈上奏疏說不可以這樣做。東平王是光武帝的愛子,明帝的愛弟。以他那賢王的心情,難道會在父兄身上吝惜錢財麼!確實因為這是不合乎禮制的事情,君王應當慎重。

現在與其照義陽公主那樣修建詞堂,臣認為恐怕不如酌量設定守墓的民戶,以充任守護供奉的職責。”

第二天,皇上對李吉甫說:“你昨天所奏明停修祠堂的事,使我心中深感快慰。我開始也懷疑這樣做太繁瑣浪費,但由於不知道從前的實情,因此只是酌量減少一些,看了你的陳述,才知道這樣做沒有根據。但是我不想損害二十戶百姓的利益,應當挑選官府控制的罪役戶,委派他們去守墓。”李吉甫向皇上拜賀。皇上說:“卿呀,這難道是什麼難事。

有關於我自己,不利於時局的,只要聽到了就改正,這難道也值得讚美麼!你只要勤於匡正失誤,不要以為我不能實行。

元和七年七月,皇上駕臨延英殿,對李吉甫說:“

我最近田獵、遊玩都停止了,只喜歡讀書。

昨天在《代宗實錄》中,看到當時的綱紀沒有振興,朝廷出了很多亂子,也得到一些教訓。

後來看到你先輩的事蹟,實在值得嘉許讚歎。

”李吉甫走下臺階跪下說:“我先父為代宗辦事,盡心盡節,迫於機運喪失,沒有等到聖明的時代,我的赤誠之心,常常追恨。陛下喜歡讀文史書籍,見聞一天天更新,見臣的先父忠於前朝的事蹟記載於實錄上,今天特地賜給褒揚,先父即使在九泉之下,也像見到了明亮的太陽一般。”接著便伏身在地流下淚來,皇上對他進行了勸慰。

元和八年(813)十月,皇上臨幸延英殿,問到當時的

時政記

記些什麼事。那時

李吉甫正監修國史

,首先回答說:“這是宰相記下天子的事情,再交給史官做的實錄。古代左史記言論,現在的起居舍人也這樣;右史記事實,現在的起居郎也這樣。高宗永徽年間,宰相姚璹監修國史,考慮到皇上貼近說的話有時起居官會聽不見,便請求奏對時就在皇上的儀仗下隨手記下,再交給史官,這就是現在的時政記。”

皇上問;“有時候不修史,是為什麼呢?”李吉甫回答說:“當面接受的恩詔,還來不及施行,總要視為機密,因此不能夠寫下來交給史官;當中又有些謀劃建議出自於臣下之口,又不能自己寫下來交給史官;待到已經施行,詔書敕令都已經記得很清楚,本來就是史官所記下來的,也就用不著再寫出來交給他們了。再說我看當時的時政記,是姚璹在長壽年間所修,等姚璹去職事情就停了下來;賈耽、齊抗在貞元間修的,等賈耽、齊抗去職,事情又棄置了。這樣看來

關係到時局、政令教化的,不虛誇好的,不隱瞞壞的,這才叫作良史呢!

……

元和九年冬天,李吉甫因暴病而去世,終年五十七歲。憲宗悲傷哀悼了很久,派內監前去弔唁,除按照慣例饋贈之外,另由內府拿出絹五百匹以撫卹他的家屬,再追授司空銜。

李吉甫剛開始擔任宰相時,和當時的人情很融洽

,等到再次被徵召時,朝內外都引頸瞻望他的風采。

他掌握政柄之後,視聽時時被矇蔽,人心便對他產生疑慮和畏懼。

當時辜負了李吉甫的希望的人擔心被他所忌恨,大多因害怕而避開他。

憲宗背地裡知道了這些事,不到一年,便提拔了李絳。李吉甫和李絳相處很不融洽;李絳性情剛直。以至於他們在皇上面前也互相爭論,人們大都認為李絳正確。

但李吉甫性情畏縮謹慎,即使他不喜歡的人,也不進行傷害。

衣物食品一定用最好的,但不購置財產,除了京師一座住宅外,沒有其他的府第、別墅,因此輿論很稱頌他。朝廷追授他諡號敬憲,到開會討論時,度支府郎中張仲方反對,認為太優寵。憲宗發怒,貶斥張仲方,賜李吉甫諡號為忠懿。

李吉甫曾經探討過《易象》的異

義,附在一行的集註之下;並輯錄東漢、魏、晉、周、隋的史實,止於它們成敗得失的大略,名為《六代略》,共三十卷;

又分列全國各方鎮,記載它們的山川險要平易的情況,在各篇前面畫上地圖

,編為五十四卷,稱為

《元和郡國圖》

;又和史官等一起編制當時的戶口、賦稅、軍隊的情況成冊,號稱《國計簿》共十卷;編輯《六典》的各職司為《百司舉要》一卷。都奏聞於皇上,通行於當代。

兒子是李德修、李德裕。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120【抑遠浮薄】(北宋名相李沆)【1179x1718畫素】

上圖:

【抑遠浮薄】(北宋名相李沆)

北宋名相李沆,是宋真宗的老師,也是歷史上比較少有的慎始慎終的高官。

真宗曾問他治理國家要重視什麼,其對曰:

“不用浮薄新進喜事之人,此最為先。”

李沆所謂的“浮薄新進喜事之人”,指的是那些輕浮孟浪、急於上進,不務實事、愛出風頭的人。他曾直言批評,梅詢、曾致堯就是這類人。

史書記載,曾致堯為人輕率,做事欠考慮,常常“所言刻薄不可行”,屬於做事孟浪之人。當時朝廷派曾致堯輔佐溫仲舒安撫陝西,他竟然在殿門前口無遮攔,放言溫仲舒“不足與共事”,全無大局觀念,李沆不得不派人取代他。梅詢為人“卞急好進”,喜歡高談闊論,卻眼高手低,多次因違法而被降職。

《宋史·李沆傳》記載:

【白話譯文:】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鄉(今河北邯鄲肥鄉縣)人。太平興國(宋太宗年號)五年,李沆考中甲科進士。後來擔任翰林學士。

適逢契丹人侵犯邊境,宋真宗到北部巡幸,命李沆留守京城,京城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條。一天晚上,宋真宗派使者拿著手諭打算冊立劉氏為貴妃,李沆當著使者的面用蠟燭燒掉了詔書,並告訴使者說:“就說我李沆認為這樣做不可。”宋真宗的這個決定就取消了。

宋真宗認為李沆從不打秘密的報告,對他說:“別人都有密奏,只有你沒有,為什麼呢?”李沆回答說:“我身為宰相,公事公辦,何必用密奏?那些有密奏的大臣,不是進讒言就是奸佞的小人,我非常討厭他們,怎麼能效仿他們? ”

李沆擔任宰相,王旦參知政事,因為西北地區打仗,

有時李沆半夜才吃飯。

王旦感嘆說:“我們怎麼能坐享太平,天天沒事幹呢?”李沆說:“心中稍微憂慮國事,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將來某一天天下安寧了,朝廷也未必不會發生事情。”後來契丹要求和親,王旦問怎麼辦,李沆說:“好倒是好,但是如果邊境上的隱患消除了,就怕皇上漸漸的產生奢侈的做法。”王旦不以為然。

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災害、盜賊叛亂的事情上奏,王旦認為小事不足以麻煩皇帝知道。

李沆說:

“皇上還年輕,應當讓他知道治理國家的艱難。否則,他血氣方剛,就算不關心聲色犬馬,土木、戰爭、祭祀的事情也會不斷興起。”

李沆死後,宋真宗認為已經和契丹議和了,西夏也向宋朝進貢,於是封禪泰山、祭祀汾水,大力營造宮殿,搜尋一些已廢亡的典章制度,沒有一天空閒過。王旦才覺得李沆預見的長遠,感嘆說:“李文靖真是聖人啊。”就稱李沆為“聖相”。

景德(宋真宗年號)元年七月,李沆突然疾病發作去世了,終年五十八歲。皇上聽到後非常震驚,催促御駕前往,對著遺體痛哭,停朝五天,追贈李沆為太尉、中書令,諡號文靖。

李沆任職時謹慎細緻,不追求名聲榮譽。

行動遵守規章制度,沒有人能求他辦理私事。

家人勸他好好修繕住宅,他未曾回答。他弟弟李維於是說起該事,李沆說:“我們身食朝廷厚祿,不時還有意外的賞賜,用得來的俸祿也可用以修理住宅,

只要想著佛家內典認為這個世界是有缺陷的,怎麼有圓滿如意,各自都求得稱心滿足呢?現在買新的住宅,須一年修繕好,人一生早晚都沒法保全,又怎麼能長久居住呢?

鳥在林中樹枝上做個窩,姑且可滿足,幹嘛建造這些華麗的房屋呢?”

【更多史料:】

宋真宗繼位後,北有遼國不斷騷擾,西有西夏虎視眈眈,內有益州(今四川成都市)王均叛亂,可謂內外交困。李沆以殫精竭慮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他埋頭工作,寡言少語,尤其不喜歡客套之辭,有人送他一個

“無口匏”

的外號,意思是沒口的葫蘆。弟弟李維把這個說法轉告他,他說:“我不是不知道人家的議論,只是士大夫們的真知灼見,大都在朝堂上或奏摺中表達了,我都把它們落到了實處,其他還有什麼可說的呢?加上北有契丹,西有夏人,國家大事繁多,必須加緊時間研究對外防禦、對內穩定之策,時不我待啊。至於同大家一起談天說地,討論是非功過,難免互相吹捧,這是我不願意的。”

李沆甚至對工作專注到了忘我的境地,心無旁鶩。有一次,他家庭院中的圍欄壞了,妻子故意不讓下人去修理,倒要看看他會不會關注一下。誰知,一個多月過去了,天天從圍欄邊經過的李沆,卻從沒提及要修理修理,妻子問其故,李沆回答說:

“豈可以此動吾一念哉!”

做官就是做人,做人決定做官,尤其是宰相這種主持朝政、協調上下的朝廷重臣。態度過於曖昧,難免為君子所詬病;言行有失檢點,恐怕為小人所利用。當宰相,首先得嚴於律己。宋代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記載說:

“李文靖(沆)為相,專以方嚴重厚,鎮服浮躁,尤不樂人論說短長附己。”

意思是李沆做人方正、嚴格、慎重、厚道,尤其不喜歡人家打擊異己來吹捧自己,使那些急功近利、希望透過拍馬屁與自己套近乎的人無縫可鑽。

當時,戶部員外郎、知制誥胡旦因故被貶到坊州(今陝西黃陵縣)任團練副使,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未見朝廷重任他的訊息,因為曾與李沆同為知制誥,心想老同事、老交情當宰相,還不提拔重任自己?便以祝賀李沆拜相為由,給他寫了一封賀信。不過,他卻在信中歷數前任宰相的不是,說什麼:“呂參政以無功為左丞,郭參政以酒失為少監,辛參政以非材謝病優拜尚書,陳參政新任失旨退歸兩省”(《避暑錄話》),只有他李宰相才是德才兼備、眾望所歸。李沆一看,十分不快地說:“我難道真象信中說的那麼優秀嗎?不過是機遇好罷了。揹著人家說壞話,我是不會這樣做的,何況為了抬高一人而打擊四人!”李沆任相期間,胡旦始終沒得到重任。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124【理財贍國】(唐朝神童宰相劉晏)【1173x1711畫素】

上圖:

【理財贍國】(唐朝神童宰相劉晏)

我國古代歷史上有那麼多宰相,有的能文,有的能武,但是也不乏一些商業奇才,劉晏就是其中之一。他被後人成為理財高手。

劉晏的童年處於盛世唐朝的後期,儘管當時已經是危機四伏,不過表面上還是風平浪靜。

劉晏八歲時,唐玄宗封泰山,劉晏獻上《東封書》,唐玄宗看後召見他,大加讚賞,授秘書省太子正字。

劉晏隨後在一場飯桌更是得到了唐太宗的讚賞。據《東明縣誌》記載,劉晏十歲那年,“一日玄宗御駕勤政樓,大張鼓樂百妓,羅列教坊,有王大娘者,能戴百尺竿,竿施木山狀,瀛州方丈,令小兒持絳節出入歌舞”。這時劉晏被唐玄宗詔於樓中,“使貴妃施粉黛如巾櫛”,打扮停當,玄宗目視劉晏發問,“正字,正得幾字?”劉晏答道:

“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

此話一語雙關,不僅說出了“朋”字的字形結構特點,還寓意深刻地指出了朋黨相互勾結的時弊,真不愧是有風趣的字諫。

接著,楊貴妃又讓劉晏針對勤政樓下百戲爭新和王大娘頭戴百尺竹竿的精湛表演作詩。劉晏應聲吟道:

“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竿妙入神,誰謂綺羅翻有力,尤自嫌輕更著人。”

博得了唐玄宗、楊貴妃和嬪妃等人的一片讚頌。為此,唐玄宗賞賜了劉晏一制象牙笏和一領黃紋袍,神童劉晏一時名噪京師。

劉晏長大後,在唐代宗時期劉晏做了京兆尹、戶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負責朝中各方面的財務管理,後來,就封為了宰相。唐德宗上任後,他依舊掌管著全國的財務,總之,是和錢財打了一輩子的交道。由於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唐王朝千瘡百孔,財政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劉晏上任了。在他任職期間,共計有這些貢獻:

第一,改革漕運。提出疏浚河道,南糧北調,並進行漕運改革。改革後的輸送成本大幅度下降,並且減少了損耗。江淮的糧食因此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長安。

第二,改革鹽政。調整了食鹽專賣制度,改官收、官運、官銷為官收、商運、商銷、統一徵收鹽稅。為防止鹽商哄抬鹽價,在各地設立常平鹽倉,以平鹽價,這樣一來,大批鹽吏被精簡,鹽的價格會下跌,國家的稅收也繳增。

第三,改革糧價。要將全國半年的糧食收入倉中,防止穀子剩多而害了農民,當荒年、青黃不接糧價上漲時,就要開啟倉庫並且糧食的價格要控制合理。在商業中建立驛站資訊,傳達四面八方的貨物價格。他選用了幾百名各種方面的人才和專家,將他們分佈在各個州、各個縣,層層把關。

劉晏對人才的使用很有講究。核對賬目或者收納糧食時可能會出現貪汙行為的事情,一般都讓讀書人來做。而其他比較專業一點的工作,就委託官吏來辦理。在劉晏的帶領下,唐朝的財政人員都很敬業,即使在很遠的地方工作,也都像在劉晏眼皮底下工作一樣認真負責。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七十四》記載:劉晏住在修行裡,住所十分樸素簡陋,伙食儉樸,家中沒有小妾和婢女。

他隨掌管這國家的財政,卻一生為官清廉,最終被小人誣陷而死。死後,發現其家裡面所有的財務只有兩車的書,米麥數石而已。全國都認為劉晏冤枉。後來德宗追封了他的官職。

宋代王應麟在他的《三字經》裡寫道:“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己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把他樹立為當時青年才俊學習的榜樣。

【提醒:】

《三字經》連環畫,系列連載,詳見文末連結。

另外,唐朝還有一位“神童宰相”(同時又是“神仙宰相”),小時候也曾受到唐玄宗賞識,他就是——李泌。李泌的軼事傳奇,詳見文末連結。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130【戡定亂略】(唐朝名相裴度)【1177x1703畫素】

上圖:

【戡定亂略】(唐朝名相裴度)

裴度,字中立,漢族,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 。唐代中期傑出的大臣、文學家。

裴度出身河東裴氏東眷房,為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進士。唐憲宗時累遷御史中丞。他支援憲宗削藩,因而與宰相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亦傷到頭部。旋即代武元衡為相。後親自出鎮,督統諸將平定淮西之亂,以功封晉國公,世稱“裴晉公”。此後歷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數度出鎮拜相。晚年隨世俗沉浮,以求避禍,官終中書令。開成四年(839年)去世,年七十五。獲贈太傅,諡號“文忠”。會昌元年(846年)加贈太師,後配享憲宗廟廷。

裴度為人剛強正直,且能言善辯,能以情動人。

他輔佐唐憲宗實現

“元和中興”

。為將相二十餘年,薦引李德裕、李宗閔、韓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顏、李愬等名將,還保護劉禹錫等人。史稱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國之安危、時之輕重者二十年”,被時人比作郭子儀。

在文學上,裴度主張“不詭其詞而詞自麗,不異其理而理自新”,反對在古文寫作上追求奇詭。他對文士多所提掖,頗受時人敬重。晚年留守東都時,與白居易、劉禹錫等唱酬甚密,為洛陽文事活動的中心人物。有文集二卷,《全唐文》及《全唐詩》等錄其詩文。

少時逸聞

據說裴度少時貧困潦倒。一天,他在路上巧遇一位高人(有關這位高人,有許多版本與說法)。高人看了裴度的臉相後,發現裴度嘴角縱紋延伸入口,恐怕有餓死的橫禍,因而勸勉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依教奉行,日後又遇這位高人,大師看裴度目光澄澈,臉相完全改變,告訴他以後一定可以貴為宰相。裴度前後臉相有如此不同的變化,是因為其不斷修善、斷惡,耕耘心田,相隨心轉。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新刊重訂出相附釋標註裴度香山還帶記。上下卷。明。沈採撰。明末繡谷唐氏世德堂刊本_頁面_005:二郎誚裴【2763x2486畫素】

裴度還帶

《裴度還帶》為元代關漢卿作,全名《山神廟裴度還帶》,寫的是裴度拾寶不昧因而救人性命,最終得中狀元的故事。

全劇共四折一楔子劇,劇情是:唐代宰相裴度未做官時,因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又不肯跟隨姨父王員外做生意,只得寄居在山神廟中,幸有一白馬寺長老供他齋飯。有一道人為裴度相面,斷定他命該橫死。此時另有韓太守因廉潔為官被國舅傅彬誣陷入獄,韓夫人與女兒瓊英辛苦籌資以救韓太守,幸得朝廷採訪使李邦彥贈玉帶相助。瓊英路過山神廟時不慎失落玉帶,被裴度撿到。韓氏母女正要絕望自盡,裴度將玉帶歸還,韓太守一家三口性命皆得救。就在裴度送韓氏母女出門之時,山神廟倒塌,裴度得以逃脫橫死厄運。後裴度赴京趕考,得中狀元,並與韓瓊英結為夫婦。

馮夢龍所著《喻世明言》第九卷“裴晉公義還原配”與《醒世恆言》第十八卷“施潤澤灘闕遇友”亦記載此事。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裴度還帶(掛曆頁)1980年代

“裴度還帶改命運”

的故事,宋代李昉等編撰《太平廣記》卷第一百十七 報應十六(陰德)

“裴度”

條目也有記載:

【譯文】

唐朝中書令晉國公裴度,長得又瘦又小,他的相貌不夠貴重,多次在功名場上受挫。他自己也很疑惑。

正好有個相面的人在洛中,很被士大夫官員們所稱推崇。裴度特意拜訪了他,問命。

相面的人說:“郎君你的相貌神采,同一般人稍有不同;如果不作達官貴人,就會餓死。現在還看不出來貴處,可再過些天來訪,我給你仔細看看。”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新刊重訂出相附釋標註裴度香山還帶記。上下卷。明。沈採撰。明末繡谷唐氏世德堂刊本_頁面_013:裴度初次遇到術士為他相面【2763x2486畫素】

裴度答應了。有一天他出去遊覽香山寺。徘徊在走廊和側房之間。忽然看見一個穿素色衣服的婦女,把一件丹黃色貼身單衣放在寺廟的欄杆上,祈禱祝願很長時間。瞻仰拜謝之後走了。過了一會兒,裴度才看見那件單衣還放在原處,知道是那個婦女遺忘了,又考慮追上送給她已經來不及了,於是就收起來,等待那婦女再返回來還給她。太陽已經落山了還不見來,裴度就帶著回到旅館。第二天早晨,裴度又帶著那件衣服去尋找失主。寺門剛開,看到昨天那個婦女急急忙忙跑來,茫然失措,又惋惜長嘆的樣子,好象有什麼意外的災禍。

裴度就跟上去問她出了什麼事。那婦女說:“我的父親沒有罪被拘押起來,昨天有個貴人給我二條玉帶,一條犀牛帶,價值一千多串錢,打算用它來賄賂主管的人,不幸丟失了,這樣我老父親就要大禍臨頭了。”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新刊重訂出相附釋標註裴度香山還帶記。上下卷。明。沈採撰。明末繡谷唐氏世德堂刊本_頁面_019:女子乞玉帶救父【2763x2486畫素】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新刊重訂出相附釋標註裴度香山還帶記。上下卷。明。沈採撰。明末繡谷唐氏世德堂刊本_頁面_024:裴度拾到女子遺失的玉帶【2763x2486畫素】

裴度很憐憫她,又仔細地追問那東西的顏色,都說對了,然後就還給她,那婦女哭著拜謝,請裴度留下一條,裴度笑著打發了她。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新刊重訂出相附釋標註裴度香山還帶記。上下卷。明。沈採撰。明末繡谷唐氏世德堂刊本_頁面_028:裴度歸還女子遺失的救命玉帶【2763x2486畫素】

不久,裴度又到以前相面的人那裡,相面的人仔細審看之後,聲音和臉色都變了,驚歎說:“這種相一定是有陰德到了你的身,前途不可限量,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裴度就把前幾天的事告訴了他。裴度後來果然作了高官。(出自《摭言》)

【提醒:】

以前曾登過一套“裴度還帶”的連環畫,詳見文末連結。

智叟讖言

《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三十八·徵應四(人臣休徵)》記載:裴度未顯貴的時候,客居洛陽。他曾騎著跛腳驢進入皇城,正走上天津橋。當時淮西再次割據已有數年了,有兩位老者倚著橋柱站立,說道:

“蔡州用兵的時間已很長了,官府徵發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平定?”

二人忽然看見裴度,吃驚發愣地走開。裴度的僕人揹著書囊走在後面,彼此距離稍遠一點。僕人聽老人說:

“剛才憂慮蔡州沒有平定,原來是等待這個人做將。”

等回來後,僕人就把此事告訴了裴度。裴度說:“他看我這潦倒的樣子,特意戲弄我罷了。”此年秋天,裴度果然參加鄉試,次年便中舉。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九卷《裴晉公義還原配》

描述了裴度積陰德的其他傳說,書中寫到:

“……說話的,你只道裴晉公是陰德上積來的富貴,誰知他富貴以後,陰德更多。則今聽我說“義還原配”這節故事,卻也十分難得。……”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喻世明言。二十四卷。明。馮夢龍編撰。可一居士評。明末衍慶堂刊本_頁面_023:裴晉公義還原配【1300x1872畫素】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九卷《裴晉公義還原配》,與下面這個故事有些相似:

氣義助人

五代王仁裕撰《玉堂閒話》記述:唐憲宗在位時,有個新任命的湖州錄事參軍湖紏,在到任前,被強盜搶去了包括委任狀在內的錢物。湖紏無奈之下,只得在京城附近收購舊衣服,然後想辦法換錢。他所住的旅店靠近裴度的住宅。

一天,裴度穿上便衣到附近散步,來到了這家旅店,與湖紏打招呼後坐下說話,問他是幹什麼的。湖紏哭泣不說。裴度覺得他很可憐,詳細詢問其遭遇。湖紏說:“我在京城任職數年,被授予一個官職在湖州,遇到強盜把我的東西搶光了,只剩下一條性命。這還是小事,還有的是,我的未婚妻被郡牧搶去,獻給了宰相晉公裴度,他可是最大的官。”裴度說:“你未婚妻姓什麼?”回答說:“姓某字黃娥。”

裴度當時穿著有錢人常穿的紫衣,他對湖紏說:“我就是裴度的親信,會幫著你查訪。”然後問了湖紏的姓名以後離開,湖紏非常後悔,心想剛才來的人如果是裴度的親信,回去和裴度一說,會給我帶來災禍。當天晚上,他想著這件事睡不著。

天明後,湖紏來到裴度的住宅附近觀察,可是他看不到屋內。到了傍晚,有個穿紅衣服的公差來到旅店,急請他去見裴度。湖紏心裡驚慌,急忙跟著差人去了。他們進了裴度的住宅,來到一個小廳。湖紏趴在地上嚇得直出汗,不敢抬頭觀看。主人讓他坐下,他偷著觀看,正是昨天穿紫衣的那個官員,湖紏於是再三點頭表示謝罪。裴度說:“昨天聽了你說的話,很同情你,今天可以彌補一下你的遭遇了。”說著命令將箱子裡的授官憑證交給湖紏,重新任命了他的官職,他高興得要跳起來。裴度又說:“黃娥立刻就可以還給你,同你一起去那裡上任。”然後特意派人將湖紏送回旅店,並給了他衣服行李和一千貫錢。次日,湖紏便和未婚妻一起上任去了。

鎮定尋印

馮夢龍《智囊全集》記述:裴度在中書省任職時,一次隨從忽然報告說官印丟了,裴度依舊神色怡然,告誡隨從們不要聲張。當時正在舉行酒宴歌舞,隨從們不曉得他為什麼會這樣處理。半夜酒宴正進行到熱鬧處,隨從們又報告說官印又回來了,裴度也不答話,宴飲極歡而散。人們問他為什麼這樣,裴度說:“書辦們偷印去私蓋書券,不急著尋找追查的話,就會再放回原處,追得太急的話就會將印銷燬掉,再也找不著了!”馮夢龍評此舉“不是矯情鎮物,真是透頂光明,故曰‘智量’,智不足,量不大。”

器抱弘達

《太平廣記·卷一百七十七·器量二》引《因話錄》記載:裴度為相時,曾到吏部去選官佐。他對同行的給事中說:“我這個人升官,僥倖居多。這些人升個一級半級很難,不如我的機遇。我一生都沒有想到過貶官的的事。”裴度不信術數,也不刻意講究穿著飲食。他常和別人說:“雞、豬、魚、蒜,有了就吃,生老病死,順其自然。該死了,也不能抗拒。”《因話錄》稱讚其“器抱弘達皆此類”。

《舊唐書·裴度傳》節選:

【白話譯文:】

元和九年(814年)十月,裴度改任御史中丞。宣徽院的五坊小使,每年秋季都要到京城附近地區試放宮廷的鷹犬行獵。所到之處,官吏必須盛情相邀厚禮饋贈,小使們稍不滿意,便任意勒索。百姓們畏懼他們如同害怕盜寇。在此之前,貞元末年,這幫小使尤為暴虐蠻橫,甚至用網罩住平民家門和井口,不許住戶出入打水,說是:“有人出入會驚嚇了我們豢養的皇家鳥雀。”還成群結夥到酒食店聚飲,縱情放肆吃喝。臨走,留下一箱蛇,並警告店家說:“我們用這些蛇餵養皇家鳥雀,要好好餵養這些蛇,不得讓它們受渴捱餓。”店東賄賂、道歉,小使們才肯將蛇箱帶走。

到元和初年,雖屢屢整治這類弊病,小使們的慣常惡行始終不能根絕。這時,一幫五坊小使曾到下邽縣試放鷹犬,縣令裴寰性格嚴厲苛刻,痛惡這幫小使的兇惡暴虐,除向他們提供公務館所外,其他一無曲意奉承。小使們怒惱,誣陷裴寰狂言侮辱朝廷,並傳到皇帝那裡。憲宗發怒,催促拘捕裴寰入獄,打算以“不敬皇帝”的大罪處置裴寰。宰相武元衡等人以理勸解,想使皇帝省悟,憲宗怒氣不消。

裴度入延英殿進奏政事,趁機竭力論理評說,陳述裴寰無罪。

憲宗更加惱怒,說:“按你的意見,裴寰無罪就處決五坊小使;如果小使們無罪,就處決裴寰。”裴度回答說:“論罪,確如聖上所言,只是任用裴寰為縣令,他替陛下憂心、顧惜百姓才至於如此,怎麼可以加罪於他呢?”憲宗怒色立消。次日,便下令釋放了裴寰。

……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王承宗、李師道都派遣刺客刺殺宰相武元衡,同時指使刺殺裴度。這天,裴度從通化裡出來,

刺客向裴度擊刺三劍:頭一劍砍斷了裴度的靴帶;第二劍刺中背部,剛剛劃破內衣;末一劍微傷裴度的頭部。裴度跌下馬來。適逢裴度頭戴氈帽,因此頭部傷不很深。

刺客又揮劍追殺裴度。裴度的隨從王義便抓住刺客連連急聲呼救,刺客回劍砍斷了王義的手,才得脫身。

裴度跌進溝中,刺客以為裴度已死,這才罷手離去。

事隔三日,憲宗下詔委任裴度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新刊重訂出相附釋標註裴度香山還帶記。上下卷。明。沈採撰。明末繡谷唐氏世德堂刊本_頁面_074:陰謀行刺【2763x2486畫素】

裴度為人剛強正直,而且能言善辯,尤其擅長把握施政要領,凡是他陳情講述的事,總能感動人心。

自出使魏博返朝,因傳佈朝廷旨意使憲宗稱心,皇帝十分讚許、看重。再從蔡州勞軍回京,憲宗更加聽從他的意見。皇帝因武元衡執政,委以重任卻未見成效,自從京城發生刺殺宰相事件,

便將朝廷的重大謀劃決策任務託付給了裴度。

……

元和十二年(817年),李愬、李光顏屢屢奏報攻破賊軍,但國家在淮右集結軍隊四年,支付供給的糧餉,朝廷難以承受其消耗,諸軍將領彼此觀望,輕忽剿寇,毫無收穫,憲宗也以此為憂。宰相李逢吉、王涯等三人,以勞損軍力、耗費財賦為由,想要停止進剿,面見皇帝,交相陳述用軍、罷兵的利與害。惟獨裴度緘默不語,憲宗問他的意見,裴度回答說:

“臣請求親自督戰。”

次日在延英殿重議此事,李逢吉等出殿後,憲宗單獨留下裴度,對他說:“卿確能替朕出巡嗎?”裴度匍伏流淚說:

“臣與此賊誓不兩全!”

皇帝也為之動容。裴度又進言說:“臣日前看到吳元濟的乞降表,料想這個逆賊,處境實已窘迫,只是我軍諸將持見不一,未能進逼,所以未降罷了。如果臣親赴行營,那麼諸將各都想要立功以鞏固皇上的恩寵,剿滅此賊是必定無疑的了!”憲宗同意他的見解。

……

原先,德宗時朝政有許多乖情悖理之舉,朝廷官員偶有過從,也多命掌管京城治安的執金吾暗中偵察,密報皇帝,以致宰相不敢在自己家中會見賓客。

到裴度輔政,因眾亂臣逆賊尚未誅除,應接待奇才能士,共商破賊計謀,於是奏請在宰相私宅接見賓客,憲宗准奏。

從此天下賢才俊傑得以向丞相獻計出謀,宰相能在私宅接待才士,是由裴度奏請而施行的。

自討伐淮西以來,朝廷的軍隊屢遭失敗。論諫官員因官軍被殺傷的人愈來愈多,轉送不及,考慮息兵撤軍,頻繁交相進奏。

裴度認為根本的禍患不及時除掉,終將釀成大禍;不除淮西的腹心之患,兩河的寇賊,也將效法淮西逆賊,與朝廷一爭高下。於是堅決請求堅持討伐

,憲宗十分傾心信賴裴度,因此言聽計從毫不猶疑。

裴度接受討伐任務後,奉召在延英殿對答皇帝的策問,進陳衷情說:“君主憂愁是臣子的恥辱,理當赴義捐生獻必死之力。逆賊被滅,則將有朝見天子之日;賊在一日,則將無返回朝廷之期。”憲宗為他的懇切陳情潸然淚下。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新刊重訂出相附釋標註裴度香山還帶記。上下卷。明。沈採撰。明末繡谷唐氏世德堂刊本_頁面_070:議討淮西【2763x2486畫素】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初三,

裴度前往淮西

,憲宗詔令神策軍派三百名騎士隨從護衛,並親至通化門慰問勉勵他。

裴度在城樓下含淚辭別,憲宗賜給他帝王佩用的通天犀角腰帶。

裴度名義上雖是宣撫使,實際上行使元帥職權,仍以郾城為官署所在地。憲宗因李逢吉與裴度不和,於是免除了李逢吉執掌朝政的職務,調出朝廷任劍南東川節度使。

裴度離京後,淮西行營大將李光顏、烏重胤對監軍梁守謙說:“如果等裴度到來並建立了軍功,就會對我們不利。當迅疾出戰,先行立功。”本月六日,率軍出戰,與賊軍在賈店交鋒,被賊打敗。裴度二十七日抵達郾城,巡視撫慰諸軍,宣告傳達皇帝旨意,軍士人人勇氣十足。

當時各道軍隊均派有宦官監軍督陣,軍隊的進兵撤退不由主將指揮;取勝監軍的宦官便搶先向朝廷報捷,受挫便對主將百般凌辱。

裴度到行營後,奏請朝廷將所有監軍宦官一併撤掉,兵權由主將掌握行使,眾軍將領都十分高興。

軍法嚴明整肅,指揮號令統一,因此連戰皆捷。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新刊重訂出相附釋標註裴度香山還帶記。上下卷。明。沈採撰。明末繡谷唐氏世德堂刊本_頁面_084:奮追吳元濟【2763x2486畫素】

裴度派使者去蔡州,吳元濟給裴度寫信稱:近來我有歸降的誠意,但索日進卻隔河大聲呼喊,於是命令三軍防範吳元濟,因而我投案自首無路。十月十一日,唐鄧節度使李愬,襲擊攻破懸瓠城,

擒獲吳元濟。

裴度先派宣慰副使馬總入城安撫。次日,裴度執持彰義軍使符節,帶領洄曲投降計程車卒萬人,相繼進往,李愬身著戎裝以軍禮迎接裴度,在路旁拜見。裴度處置政務後,蔡州的人極其高興。舊時法令:路途上不許相對密談;夜晚不得燃點火燭;有以酒食相交往的人,按軍法論處。

裴度卻減省刑法:除盜賊鬥殺外,其餘舊法一概取消,相互往來,不再以白天、夜晚作為限制。

到這時,歸降朝廷的蔡州人才知道有人生的歡樂。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新刊重訂出相附釋標註裴度香山還帶記。上下卷。明。沈採撰。明末繡谷唐氏世德堂刊本_頁面_094:生擒吳元濟【2763x2486畫素】

開始,裴度用蔡州計程車卒擔任署府衛兵,有人認為反叛地區剛剛歸順的人,他們尚未安心,不可自己撤去防備。裴度笑著回答說:“我受朝廷任命做彰義軍節度使,

叛逆的元兇已經被擒,蔡州黎民就是本朝的黎民了。

”蔡州的父老鄉親聽說後,無不感激涕零;申州、光州的百姓,立即平穩安定下來。

十一月二十八日,裴度由蔡州入朝,留下副使馬總擔任彰義軍留後。開初,裴度剛進入蔡州時,有人誣陷裴度,說他私自沒收了吳元濟家的婦人和珍寶,傳聞皇帝頗懷疑他。這時

憲宗想將吳元濟的舊將全部誅殺

,加授給梁守謙兩支寶劍,派他前往蔡州執行。裴度回朝,走到郾城遇見梁守謙,便又與梁守謙返回蔡州,

按罪行輕重對吳元濟的舊將施以刑罰,並不完全按憲宗的詔令行事。

梁守謙一再以詔令制止裴度的做法,

裴度先以奏疏陳述,然而直接去朝面陳。

次年(818年)二月,憲宗下詔令給裴度加授金紫光祿大夫、弘文館大學士官職,賜予“上柱國”勳號,封為晉國公,食邑三千戶,仍執掌朝政。

……

憲宗因淮西叛賊被平定,趁功臣李光顏等來朝廷,打算在宮內為他們設宴,詔令六軍使派人修葺麟德殿的東廊。軍使張奉國因公費不足,拿出私家錢財以補助費用,他向執政大臣訴說了這件事。

裴度委婉稟奏說:“陛下營造宮室,有將作監等司局經管,怎麼能讓功臣破費家產來營建修繕?”

憲宗惱怒張奉國洩露了此事,便讓他辭官歸居。疏浚龍首渠,興建凝暉殿,雕塑裝飾綺麗光華,將佛寺的花木移植到內宮庭院。

程異、皇甫鎛二人,行事奸狡偽巧,兼任度支使、鹽鐵使,

屢屢進貢超額的錢財,幫助憲宗營造宮室。

憲宗又以程異、皇甫鎛在平定蔡州時供給糧餉不少,同時授予二人同平章事職位。

裴度在延英殿面奏時論析說:“程異、皇甫鎛,不過是管理錢糧的小吏而已,不是代承天命治理萬眾的大器之才。陛下為求得滿足耳目之需,將他們提拔置於宰相之位,天下人議論紛紛,認為不應這樣做

,這種做法對陛下沒有好處。望陛下穩妥慎思適合與否。”憲宗不予考慮採納;

裴度三次上疏論析此事,甚至請求免除自己的宰相職位,憲宗都不省悟。

……

裴度為人執著,不改稟性,忠心侍奉皇帝,當時的朝政凡有失誤他無不極力進言,因此被奸臣皇甫鎛挑拔離間,使憲宗對裴度心生不悅。

……

穆宗即位,……這時,翰林學士元稹,勾結皇帝的近侍官員,謀求充任宰相,與知樞密魏弘簡是刎頸之交。

元稹雖與裴度沒有怨恨,但非常忌妒先前的賢達在自己之上。裴度正在山東指揮作戰,每每處置軍務有所論奏,多被元稹留持。天下人都說元稹恃寵迷亂皇帝的視聽,裴度在軍中上疏奏論此事道:

“臣聽說君主聖明則臣子正直。今時既遇聖明之主,就當做正直之臣,報答皇上的異常恩遇,杜絕群小的誹謗議論,誓除國賊,不計身家。如若進諫可行,性命又何足惜?敬思皇帝陛下,恭承帝業,大展宏圖,正滅除逆亂之禍端,以建樹太平的事業。而叛賊作亂,震驚山東,奸臣結黨,敗壞國政。陛下要想掃蕩幽、鎮二州,應當首先肅清朝廷。為什麼呢?危害有大有小,議事有先有後。河朔的叛賊,僅只擾亂山東;宮廷內奸臣,必定禍及天下。因此河朔叛賊禍患小,宮內奸臣禍患大。小禍亂,臣下等人與諸位武將必能將其滅除;大禍亂,則非陛下決斷不可:不賴陛下省悟,無法驅除奸臣。現今,朝廷文武百官,宮內宮外萬眾,有頭腦者無不憤恨,凡有口者無不嘆息。只是因為威勢權力正盛,獎勵擢用正重,害怕無處躲避,才不敢公然牴觸,擔心尚未行事禍已及身,因而不為國家考慮,姑且先謀保身。

“臣近來仍想剋制忍耐,不願明說。一則因為他們罪惡如山,指斥如雷,敬料皇上聖明,自必將其誅除。一則因為四方相安無事,眾多大關已過,即令暗中敗壞法度,公然收受賄賂,待其惡貫滿盈,自必徹底垮臺。現在,兇徒作亂紛擾,聖上憂心聚集,凡有詔書誥命,慮及社稷安危。痛惡這般奸邪之徒,恣意肆行欺君罔上,干擾攪亂聖上經略,種種惡行不止一端。又,翰林院中舊臣,勾結成為朋黨,陛下聽了他們的話,再向身邊近臣查詢,他們私下相互計議,彼此輪番唱和,矇蔽惑亂聖上耳目。所以臣自興兵討賊以來,所陳奏疏,都是緊要之事;而所奉接的詔書,卻與臣之所奏多不一致。可惜陛下付與為臣的聖意不輕,而被奸臣從中壓制損害的事情不少。

“臣舊日與以諂媚得寵的佞幸們交往概無仇怨,只是日前臣奏請乘驛車到朝廷,面陳軍事,奸佞之徒,最為害怕。知道臣若到聖上跟前,必定會全部列出他們的過失,因此千方百計阻止臣的此次返朝之行。臣又奏請領兵一齊進軍,以求有利於進攻討伐賊軍,奸臣的黨羽,從中橫加阻礙,怕臣統率諸道兵力,或許奏效成功。臣的進退行動全都受到羈絆牽制,臣的奏章進言盡都遭到阻擋堵塞。他們還夥同一、兩個奸邪狡詐之輩,同執一辭齊心合力對付為臣。有時分成兩路前來招撫,逗留耽擱時間;有時將使臣派往蔚州行營,故意拖延光陰。他們一心只想讓臣處置失當,使我一無所成,竟然連天下的治、亂大局,山東的軍事勝負,全都置之不顧了。為臣侍奉君主,竟到如此地步。況且陛下左右前後,忠良大臣極多,也有熟知典章的人,也有精通軍旅之士,足以勝任使臣,難道偏偏惟有此人不行?據臣們的愚見,如果朝中奸臣盡都去掉,那麼,河朔的逆賊,可不攻討而自平;如果朝中奸臣仍然存在,那麼,逆賊縱然被平定,依舊無益。

“臣讀本朝國史,得知代宗朝時,吐蕃軍入侵,直犯都城。代宗不知道,因為遭受程元振矇蔽,幾乎危及社稷。當時,柳伉僅只是太常寺的一個博士而已,尚且能上表歸罪於程元振,為國除害。現今臣所處的位置,一身兼領將相,豈肯坐視兇邪行惡,而使聖上德如日月的光明有所晦暗!不勝憤慨嫉惡之至!謹將此奏疏付交宮廷使臣趙奉國上呈皇帝知聞。倘若陛下還不相信臣的忠心之言,仍受惑於奸黨,敬求陛下出示臣的這份奏表,讓三事大夫與文武百官會同評議。那些奸黨不受指責,臣當服罪。天鑑至明,照臣肝血。只要讓天下人知道臣不負於陛下,那麼,即使是赴死之日,仍如在生之年。”

裴度相繼上呈三個奏章,情激辭切。穆宗雖不高興,但懼怕大臣們的公正議論

,於是調任魏弘簡為弓箭庫使,

免去了元稹宮廷內的官職,但偏寵元稹的心意未減。

不久,授予元稹平章事職位;

接著取消了裴度的兵權

,暫代司徒、同平章事,任東都留守。

諫官們相繼從便殿角門拜伏到延英門進諫,每日二三起。

穆宗明白他們諫奏什麼,不及時召見;諫官們都上疏說:

當前尚未息兵,裴度有將相的全才,不應將他安置在閒散之地。

穆宗因奏疏紛繁,不知怎麼辦,

知道人心在裴度

,便詔令裴度由太原起程,經京都赴洛陽。

當時元稹做宰相,奏請皇帝罷兵

,以替王廷湊、朱克融昭雪,來解深州之圍,

其目的是想取消裴度的兵權。

長慶二年(822年)三月,

裴度到達京城,見到穆宗

後,先敘述朱克融、王廷湊在河朔暴亂,自己奉命討賊無功;再陳述受職東都,准許讓他進京朝見。

言辭溫和,氣勢強勁,感動了周圍在座的人。裴度拜伏在殿前臺階上進奏,淚水橫溢,聲音嗚咽,穆宗為之動容

,親自口諭說:“所奏謝恩之意已明,朕在延英殿接見你。”

事先,人們認為裴度沒有皇帝的近臣幫助,被奸邪大臣排斥,儘管裴度有功勳德望,仍恐怕不能感動皇帝。待到裴度稟奏河北討賊情況,陳辭慷慨激切,揚聲於殿廷,在座者無不直身敬重。即使是武將公卿,也有為之嘆息落淚者。

次日,委任裴度代理司徒、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擔任淮南節度使,官階晉升為光祿大夫。

……

寶曆元年(825)十一月,裴度上奏請求到京都參加朝見皇帝。次年正月,

裴度抵達都城,敬宗待他禮遇隆重優厚,不幾日,宣佈詔令恢復裴度主持政事。

李逢吉的一個黨羽左拾遺張權輿,更是拼命出力誹謗裴度。裴度從興元呈奏請求入朝,張權輿上疏稱:“

裴度的名字應了圖讖之言

,住宅佔據了山脊的平地,不召自來,居心可知。”在此之前,李逢吉奸黨忌恨裴度,編了一支童謠說:

“非衣小兒袒露腹,天上有口被驅逐。”

口”是說裴度曾平定吳元濟。又,皇城的東、西兩廂橫亙六道山崗,與《易象》的“乾”卦相合。裴度在平樂裡的府宅,碰巧在第五道山崗,因此張權輿用來編派了上述那些話。

敬宗雖然年輕,卻非常明白這些話是誣陷誹謗,獎掖裴度的心意不減,從而使奸邪之徒無法再製讒言。

……

當時敬宗年少驕縱,厭倦接見群臣,裴度和緩地進言

說:“近來,陛下每月坐朝約六、七次。天下人的心裡,無不知道陛下親自處理各種政務,甚至河北的逆臣在遙遠的地方聽到傳聞,也都驚懼。自從這兩個月以來,陛下朝會百官、開延英殿議事漸漸稀少,常常擔心必須稟奏皇上明斷的重要公事,有所耽擱延誤。

敬望陛下趁涼爽時間增多坐朝,以擴大接見、訊問。

臣下以為陛下

保養身體,在於順應時令氣候。如果飲食有節制,安寢、起床有常度,身體惟求康和,可保長壽。《道書》講:‘春、夏早起,在雞鳴之時;秋、冬晚起,在日出之時。’原因是:節令在陽氣上升時需要求得陰涼,在陰氣上升時需要求得溫暖。

如今陛下憂愁、勞苦於各種政務,日理萬機,每次親至延英殿,召集臣等奏事答問,正值盛夏,應在清晨。如果已至中午,正當酷熱之際,即使夕陽西下,廢食忘餐,不畏勞苦,仰瞻聖上,也很煩熱。臣等已曾上陳論議,切望陛下聽取採納。”

此後,敬宗坐朝理政次數稍有增多。

……

裴度一向有堅貞正直的聲譽,侍奉君主百折不回,因而屢屢遭受奸邪之輩的排擠打擊,幾乎陷於難以擺脫的艱難窘迫困境。到了晚年,漸漸追隨世俗以避免身遭禍事。

……

從此以後,

宦官當權,士大夫的道統淪喪。

裴度因已到辭官居家的年紀,朝廷綱紀又已敗壞,不再把仕途的進退放在心上。

他在東都的集賢裡建立府宅,構築假山,開鑿池塘,竹樹薈萃,建有風亭水榭、梯橋架閣,島嶼四環,極盡都城的麗色佳境。另在午橋建造了別墅,裁培花木萬株,其中修建了一座歇涼避暑的亭閣,名叫綠野堂。引入清水灌注其中,導引分流貫通有序,兩岸景物交相映襯。

裴度處理公務之暇,在這裡與詩人

白居易、劉禹錫

整日酣暢宴飲,

放聲吟唱縱情談論,借吟詩、飲酒、彈琴、書法自娛自樂。

當時的名士,都相從交遊。每次有名望的人士從東都返回京都,文宗必定首先詢問他:“你見到了裴度嗎?”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新刊重訂出相附釋標註裴度香山還帶記。上下卷。明。沈採撰。明末繡谷唐氏世德堂刊本_頁面_101:上表歸田【2763x2486畫素】

……

適逢三月初三上巳節皇帝在曲江池賞賜宴飲,群臣賦詩,裴度因病不能赴宴。文宗派宦官賜給裴度詩一首:“注想待元老,識君恨不早。我家柱石衰,憂來學丘禱。”並隨贈詩附親筆書信說:“朕詩集中想見到你的唱和詩,因此將此詩給你看。你病未痊癒,必定乏力無心和詩,儘管改日將詩進獻給我。春季,通常說是難於養病的季節,需要盡力調養護理,儘快血氣和順。心中懷念千百,所寫不及一二。藥物治病所須,不要顧忌奏請頻繁。”

文宗的親筆書信剛到裴度家門口,裴度已經逝世

,時間是開成四年(839)三月初四。文宗聽到噩耗後,驚悸悲痛了很長時間,

又讓人重新繕寫了那封親筆信,將它放在裴度的靈位上。

這時,裴度七十五歲,文宗下詔追贈他為太傅,停止上朝四天,加等賜給他家助葬的車馬、布帛、財物。下詔京兆尹鄭復監護料理喪事,辦理喪事所需的東西,全由官府供給。文宗驚訝詫異裴度沒有遺表,宦官去他家詢問這件事,裴度家屬送上

裴度遺表的草稿,它的主旨以皇帝尚未確定皇儲為憂慮,沒有談及家事。

裴度開始由一書生憑辭章辯才、對答策問考中制科,數年之間,幾經浮沉,獲得清貴、接近皇帝的官職。適逢時局艱難困苦,而能奮發奏召決策機要,親身廣行討伐逆賊,成為人們崇仰的中興名臣。在憲宗元和(806~820)、穆宗長慶(821~824)年間,眾亂臣賊子,積蓄了力量卻意氣衰頹,害怕的是裴度的聲威。

裴度身材不超過中等,但風神俊爽、文采出眾,應口答對雄辯有力,觀者聽者為之震動。

當時凡有出使極遠地區的使臣,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的君長必定問裴度的年歲多大,形貌與誰相似,天子是否正任用他。他的威名傳揚到遠方、流傳於俗眾,中原、異邦對他都如此畏懼欽服。當時的威信名望、德操功業,

與郭子儀並駕齊驅。

進入、調出朝廷,以他一身維繫國家的安危,對時局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達二十年。凡是委任將相,不論賢士還是不正派的人,無不首推裴度,他被士大夫愛戴推重到如此境地。即使是晉代的江左王導、謝安,在風雅之士與流俗之輩中安坐能起鎮定作用,但在大的謀略上,裴度又超過了他們。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134【高大門閭】(漢宣帝丞相於定國的父親)【1158x1709畫素】

上圖:

【高大門閭】(漢宣帝丞相於定國的父親)

於公

,漢朝郯人(今山東省郯城縣),是

漢宣帝時丞相於定國的父親

,為縣衙掌理獄訟的官吏,判斷獄訟公平允當,被判的人,莫不心服口服,毫無怨恨。

東海有孝婦名周青,年少守寡,沒有兒子,事奉婆婆恭敬孝順,婆婆勸她改嫁,孝婦始終不肯,婆婆曾對鄰居說:“我的媳婦事奉我孝順勤苦,可憐她無子守寡,為了我耽誤終身幸福,我年老了,長久託累於她,心中實在不忍,不知如何是好?”於是自殺而死,其女不明實情,誣告孝婦,殺死其母,太守逮捕孝婦嚴加烤打審問,孝婦不堪重刑,被迫含冤認罪,獄案已成文書具備,送到官府,

於公據理為孝婦昭雪,太守不聽,於公極力爭論不能得,於是抱著已成的獄案文書,痛哭於官府上。

太守不理,竟然判處孝婦死刑。

孝婦死後,東海郡內,枯旱三年不雨,五穀不熟。後來新任太守到任,詢問原故,

於公又為孝婦洗雪冤情,太守占卜得知原故

,於是親自祭祀孝婦墳墓,並作表頌揚立碑於墓,天立時大雨,當年東海郡,便得豐收。

郡中由於此事,更加敬重於公。後來於公閭門壞了,父老共同要為他修理,於公說:“門閭可做高大些,使能容駟馬高蓋車進入,我治理獄訟多陰德,未曾冤枉於人,將來子孫必有昌盛顯貴者。”其子

於定國

為廷尉官掌刑辟,治獄亦小心謹慎,以公平寬恕著稱當世。當時朝野讚歎稱頌說:“張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定國為廷尉,百姓自以為不冤。”

後來漢宣帝任用於定國為丞相封西平侯,享年七十餘歲善終,追封為安侯,其子於永,以孝傳聞於當世,官至御史大夫,數代封侯傳誦於世。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139【禮教化民】(東漢卓茂)【1164x1718畫素】

上圖:

【禮教化民】(東漢卓茂)

《後漢書·卓茂傳》記載:

【白話譯文:】

卓茂字子康,是南陽郡宛人。性格寬厚仁慈謙恭友愛。鄉里的老朋友,即使品行才能與卓茂有所不同,也都真心誠意地敬愛仰慕他。起初卓茂被徵召為丞相府史,奉事孔光,孔光稱讚他是長者。當時卓茂曾經出行在外,有人指認他的馬是自己丟失的。卓茂問道:“您丟失馬多長時間了?”那人回答說:“一個多月了。”卓茂擁有這馬已經幾年,心裡知道那人弄錯了,但還是默默解開馬給了他,自己拉著車離去,回頭說:“如果不是先生的馬,希望您到丞相府還給我。”後來有一天,馬的主人在別處找到了丟失的馬,於是到丞相府送馬,磕頭向卓茂道歉。卓茂的本性就像這樣不喜歡爭執。

後來憑儒術被舉薦為侍郎,供職於宮門之內,又調任密縣縣令。

他費盡心思教化地方,對待人民如同子女,總是用善行來教導大家,口中從來沒有惡言惡語,官吏百姓親近愛戴他,不忍心欺騙他。

曾經有人告發卓茂屬下亭長接受了他贈送的米肉,卓茂讓左右迴避,問那人說:“是亭長跟你索要的?還是你有事託他辦而送給他的?抑或是平時你認為他對你有恩而送給他的?”那人說:“是我自己去送給他的。”卓茂說:“你贈送,他接受,為什麼要告發呢?”那人說:“我私下聽說賢明的君主,能讓百姓不害怕官吏,官吏不收取百姓財物。現在我害怕官吏,因此送他米肉,官吏已最終接受,所以來告發。”

卓茂說:“你真是個糊塗人哪。大凡人類之所以比禽獸尊貴,是因為有仁愛之心,懂得互相尊敬的道理。現在鄰里年長的人尚且送他們禮物,這是為人之道中用來使人互相親近的方式,何況官吏和百姓之間呢?官吏只是不應該憑藉威勢權力強行索取禮物罷了。大凡人出生以後,就成群聚居,混雜相處,所以有了綱常禮義以便互相交往。你不想學習這些,難道能高飛遠走,不住在人間嗎?亭長向來是好官史,年節時贈送他米肉,是禮節啊。”那人說:“如果像這樣,那麼刑律為什麼禁止這種事呢?”卓茂笑著說:“刑律規定大法則,禮義順從人情。現在我用禮義教導你,你一定沒有怨恨;如果用刑律來懲治你,你該怎麼辦呢?這衙門之內,小的事情可以判罪,大的事情可以殺頭。你暫且回去好好想想吧!”於是那人接受了他的教誨,而那官吏則感激他的恩德。

當初,卓茂剛到密縣,有些事務被他廢置了,官吏百姓嘲笑他,鄰城聽說的人也都譏笑他沒有才能。河南郡為他配置了代理縣令,卓茂也不疑忌,處理事務同平常一樣。幾年後,教化於是盛行,道不拾遺。這時候王莽執政,設定了大司農六部丞,勉勵督促農桑之事,調卓茂擔任京部丞,密縣百姓老老少少都流淚跟隨著為他送行。

評論說:卓茂絕對是個小官,沒有其它才能非常平庸,然而首先施以聘請任命,用優勝的言辭尊重的禮儀,這與周王燕王表閭立館有什麼不同嗎?擁有敦厚的性情寬廣的胸襟就接近於仁愛,有人觸犯了自己也不計較就接近於寬恕,遵循這個道理,埋怨悔恨怎麼會招致呢!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144【暮夜卻金】(東漢楊震)【1170x1691畫素】

上圖:

【暮夜卻金】(東漢楊震)

楊震從小沒了父親,生活貧苦但愛好學習,精通歐陽《尚書》,眼光透徹,知識淵博,儒者們為他編了這麼句話:“關西孔子楊伯起。”他教了二十多年的書,州郡長官聘請他去做官,他都沒有應允。人們都說他年紀大了,想出來做官也遲了,而楊震卻更安心他的教書生活。鄧騭聽說後就召請他做官,那時楊震已經五十多歲了,屢次升遷。

楊震公正廉潔,不謀私利。《後漢書》記載:他任荊州刺史時發現王密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後來他調任東萊太守,途經王密任縣令的昌邑(今山東鉅野縣境)時,王密親赴郊外迎接恩師。晚上,王密前去拜會楊震,王密從懷中捧出黃金,要送給楊震,王密說:“三更半夜,只有我知、你知。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收下吧!”楊震嚴肅地說:

“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你怎麼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

王密非常羞愧,趕緊溜走了。

【原文:】

(楊震)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密愧而出。——《後漢書》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146【納刀靴中】(唐朝名將李光弼)【1168x1698畫素】

上圖:

【納刀靴中】(唐朝名將李光弼)

“納刀靴中”亦作“靴刀誓死”。語出《舊唐書·李光弼傳》:“初,光弼將戰,謂左右曰:‘戰,危事,勝負系之,光弼位為三公,不可死於賊手,苟事之不捷,繼之以死。’及是擊賊,常納短刀於靴中,有決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軍感動。”

後因以“靴刀誓死”謂戰死沙場的決心。

《堅瓠餘集》 卷之三“伏突(寶刀名)”條目:“史言李光弼將戰,納刀於靴,曰:戰,危事,吾位三公,不可辱於賊,萬一不捷,當自刎。偶閱顏魯公作光弼神道碑,曰:每臨陣,當貯

伏突

於靴中,義不受辱。乃知伏突,刀名也。榖梁,孟勞魯之寶刀,人猶知之,此則世鮮知者,故錄出之。”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154【剖腹明心】(唐武則天時期粟特族樂工 安金藏)【1164x1685畫素】

上圖:

【剖腹明心】(唐武則天時期粟特族樂工 安金藏)

唐代,有一位胡人,他剛烈忠勇、義薄雲天,甚至感動了武則天,挽救了太子李旦,他叫安金藏。

安金藏原是西域安息國(今伊朗)人,粟特族。他是安國首領的後代,由於其父安菩歸附了唐朝,他也隨著進入宮廷,精通音樂和醫學,被選為祭祀樂舞的

太常寺樂工(或醫工)。

安金藏的父親安菩出生於公元600年前後,“曾祖諱缽達幹,祖諱系利”。系利是昭武九姓國之一的安國首領,英勇善戰,體恤百姓,受眾人擁戴。後來系利歸附唐朝,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歡迎,敕封為“定遠將軍”,官級五品。安菩也驍勇善戰,能“以一當千,獨掃蜂飛之眾”,是一員難得的戰將,頗受朝廷賞識。系利死後,他承襲了“定遠將軍”的封號,住在長安。安菩娶妻何氏,昭武九姓國之一的何國將軍之女。他們生有一個獨子,就是安金藏。然而,安金藏在他父親去世後,未能繼承“定遠將軍”的封號,只當了東都洛陽宮中的一個樂工。

公元690年前後,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她怕太子李旦威脅皇位,就將其幽禁起來,嚴加防範,不準王公大臣與其交往,只有安金藏等少數樂工和雜役可以侍奉左右。

當時酷吏當道、誣告成風。垂涎太子之位的武承嗣告李旦“圖謀篡位”。武則天立即命素酷吏來俊臣去徹查。這個來俊臣就是靠告密起家,以殘酷審案而聞名,他曾寫了一部《羅織經》,專講如何刑訊逼供。來俊臣接手這個案子後,立即開始審問李旦身邊的人。有人實在經受不住,就違心地指認李旦謀反。

安金藏堅決否認太子謀反。他對來俊臣喊道:“你不相信我的話,我只有用剖心來證明太子沒有謀反!”只見他抽出佩刀向自己的肚子剖去,頓時鮮血迸射,腸子流出來了,安金藏昏倒在地。

此舉實在太壯烈了!武則天聽到後也大為震驚,她急忙命人將安金藏抬入宮中,全力搶救。御醫也被他的英雄氣概感染,很用心地搶救安金藏,御醫用桑根白皮作線,精心為安金藏縫合了傷口,又敷上藥物。安金藏命大,經過一天一夜之後,竟然甦醒了。武則天讓他在宮中靜養,派人悉心服侍,並親自到病榻前看望,感慨地說:“我對自己的兒子都不瞭解,累你這樣受苦,你真是一位難得的忠臣啊!”於是,武則天命令來俊臣停止調查,恢復了對太子李旦的信任。

李旦即皇帝位後,是為唐睿宗,非常感激他的捨身相救恩情,將他擢升右武衛中郎將。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追思金藏忠節,下制褒美,擢拜右驍衛將軍,乃令史官編次其事”。到開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又特別封賞他代國公爵位。安金藏的事蹟也被記入了正史《舊唐書》,流傳後世。

安金藏為人不僅忠肝義膽,而且非常孝敬父母。他母親去世後安葬在龍門東山,他在墳前守孝,並精心安排後事。史書記載:東山上湧出了泉水,連山上的李樹也在冬天開了花。安金藏的孝行也受到了朝廷的表彰。

安金藏雖經剖腹,但救治後活得很長。許多年後,來俊臣死了,武則天死了,李旦也死了,後來唐玄宗上位了,安金藏還活著。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157【獨立不懼】(明朝理學家薛瑄)【1170x1729畫素】

上圖:

【獨立不懼】(明朝理學家薛瑄)

薛瑄(1389-1464年),字德溫,號敬軒。河津(今山西省萬榮縣) 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文學家,河東學派的創始人,世稱“薛河東”。官至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死後贈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諡號文清,故後世稱其為“薛文清”。隆慶五年(1571年),從祀孔廟。

薛瑄繼曹端之後,在北方開創了“河東之學”,門徒遍及山西、河南、關隴一帶。其學傳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呂為主的“關中之學”,其勢“幾與陽明中分其感”。清人視薛學為朱學傳宗,稱之為“明初理學之冠”,“開明代道學之基”。高攀龍認為,有明一代,學脈有二:

一是南方的陽明之學,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學。

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薛瑄生於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出身教育世家。祖父薛仲義精通經史,因時值元末戰亂,不願應考做官,大半生均在家鄉教書。父親薛貞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中舉後,歷任河北元氏、河南滎陽、河北玉田、河南鄢陵等縣的儒學教諭達30餘年。

薛瑄因有良好的求學環境,再加上生性聰穎,在六七歲時便能對《小學》、四書熟習背誦,十一二歲就會寫詩作賦。

永樂元年(1403年),薛瑄的父親在任滎陽縣教諭時,河南布政司參政陳宗問前來巡視,在船上偶有感觸,隨口吟出

“綠水無憂風皺面”

,但一時想不出對句,便求教於在場官吏,結果無一人能夠對得上來。父親回家將此事告訴薛瑄,他稍加思索便道出

“青山不老雪白頭”

。陳宗問得知後,頗感驚奇,便親臨學舍看望,還索閱了他平時的詩作,稱他才學出眾,長大一定能成大器。

永樂十七年(1419年),薛瑄的父親改任鄢陵縣教諭。年近30歲的他仍然隨父親求學。不過這時他已將主要精力用於

研讀程朱理學,並泛及子史百家、天文地理等

,而對科舉的學問並不感興趣。但事有蹊蹺,按照當時規定,凡教諭所在縣長期無人能考上舉人、貢生時,就要將其充發到邊遠地區服役。出於無奈,薛瑄只得聽從父命,於次年8月參加了河南全省鄉試,考中了庚子頭名解元;翌年,又赴京師參加了全國會試,登甲榜賜進士及第。從此便開始了他的從政生涯。

薛瑄從宣德三年(1428年)開始,到天順元年(1457年),陸續居官24年,大多執掌法紀,如監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和大理寺卿等。期間他嚴於律己,勤廉從政,剛直不阿,執法如山,被譽為“光明俊偉”的清官。

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擬重整風紀,在內閣首輔楊士奇等的舉薦下,薛瑄被任命為廣東道監察御史,並監湖廣銀場。湖廣銀場轄湘西10餘縣20多處銀礦,有民夫50餘萬人。這裡多年管理混亂。薛瑄初上任時,以唐詩

“此鄉多寶玉,切莫厭清貧”

自警。他輪流駐於沅州、辰溪和瀘溪等處,往復巡視,明察暗訪,承辦要案,特別是對受賄者都一一上報革除官職,依法嚴懲。從而使府縣及銀場秩序井然,民眾誇讚不已。他在任三年,未回過一次家。離任時兩袖清風,正如他在詩中所說:

“莫言白筆(代稱自己)南征久,贏得歸囊一物空”。

正統六年(1441年),薛瑄就任大理寺少卿,參與刑獄案件審理。此時,身為司禮太監、把持朝政的王振,為了達到結黨營私、培植親信的目的,很快便派人向薛瑄贈送禮物並約請相見,但都被薛瑄託辭謝絕。朝中重臣楊士奇等見薛瑄性情耿直,恐被王振怪罪,都屢次勸他前往王府道謝。而他卻正色回答道:“安有受爵公朝,謝恩私室之理?吾不為耶!”不僅如此,群臣到東閣議事,公卿們見了王振都行跪拜禮,而唯有薛瑄行拱手禮,從此王振對他就更懷恨在心了。

薛瑄上任後盡心盡職,昭冤平反,僅四個多月就辦完了在錦衣衛發生的10多起冤獄案。事有湊巧,薛瑄辦案期間,當時錦衣衛有個已去世二年的軍官的小老婆美貌風流,與王振之侄、錦衣衛行事校尉王山私通,兩人想馬上成親,但軍官的大老婆賀氏以三年守孝期未滿為由,從中阻攔。結果引起兩人不滿。王山便唆使那軍官的小老婆狀告賀氏,說她用妖術悶死了自己的丈夫。於是由錦衣衛將賀氏扣押立案,由都察院御史獄審訊判成死罪。薛瑄發現其中有冤,多次要求經辦此案的監察御史複查平反,但那些人都因害怕得罪王振而藉故推諉,只好又轉交刑部議處。待刑部查清確屬冤案後,薛瑄便憤然對諸監察御史以瀆職枉法進行彈劾。錦衣衛指揮馬順和都察院都御史王文,二人立即向王振大進讒言,王振聽後大怒,便令諫官彈劾薛瑄,以對當今朝廷不滿為由,定為死罪,下於錦衣衛獄中。薛瑄入獄後,許多人紛紛前往看望,但只見

他泰然自若,仍手捧《周易》在專心致志地誦讀。

通政史李錫知道後讚歎說:

“ 漢也!”

午門會審時,由王文主審提問,薛瑄當即義正詞嚴地斥責他說:“你身為御史長官,自當迴避,安能問我!”羞得王文無言答對。薛瑄蒙冤,震動朝野,就連王振的老僕人也為之痛哭不已。王振見眾怒難犯,只好退讓。後經兵部尚書王偉等上抗疏申救,才免了薛瑄死罪,將他削官為民,放回故里。時過七年,也就是正統十四年(1449年),此冤案才得以平反。

薛瑄勤政愛民。他曾說:“為政以愛人為本。”“做官者,雖愚夫愚婦,皆當敬以臨之,不可忽也。”“愛民而民不親者,皆愛之不至也。”(見《讀書錄》)。薛瑄做官期間不斷地為民請命,為民伸冤,動人事蹟廣為流傳。

景泰四年(1453年),全國發生大饑荒。蘇州、松江一帶民眾紛紛向富戶借糧。但富戶們乘人之危,大抬糧價,囤積居奇,吝而不借。為此激起民怨,發生了民眾群起搶富戶糧食、燒富戶房子的事件。朝廷派太保王文前往查處,王為了表功,一下便查抄平民500餘戶,捕得200餘人,並以謀反罪將其全部解京,奏請一齊問斬。不少大臣都認為這是一宗大冤案,但懾於王文權勢卻不敢提出異議,只有薛瑄向朝廷奏章辨冤。王文怒對別人說:

“此老倔強猶昔!”

但薛瑄卻莊重地表白道:“辨冤獲咎,死何憾焉!”最後經都察院官吏勘實,只嚴懲了為首者三四人。

天順元年(1457年)春,年已69歲的薛瑄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被任命為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大學士,入內閣參與機務。起初,他還躊躇滿志地想為朝廷效力,每逢朝廷召見,都能坦誠直言,獻計獻策,屢次就行王道、重賢才、用群策等,陳述了自己的主張。但不久他便發現英宗皇帝平庸無能,對朝臣亂政束手無策,置正確意見於不顧,屈殺忠臣于謙,並令從南國購買獅子,玩物喪志。從此,他對振興朝政已毫無信心,於是便以老病為由接連上章,獲得允准後,踏上歸程。這時,他高興地說:

“我所推崇的道學思想可以順利地弘揚了!”

薛瑄在致仕還鄉以後的日子裡,一面聚眾講學,一面進一步深鑽細研正心復性理論,並進行更加嚴格的自我修養,使之達到了更高的境界。

天順八年(1464年),薛瑄忽覺身體不適,遂將所寫文稿作了一番整理,之後伏案寫詩道:

“土炕羊褥紙屏風,睡覺東窗日影紅,七十六年無一事,此心唯覺性天通。”

通字尚未寫完便與世長辭,時年七十六歲。朝廷遣使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次年春又頒下《奉天誥命》,根據薛瑄生前的功績,贈他為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諡號文清。

成化元年(1465年),監丞李紳首請薛瑄從祀孔廟,其後請求薛瑄從祀孔廟的人也不少,但劉定之認為薛瑄雖為一代名臣,但他尚未達到從祀資格。 隆慶五年(1571年)九月,朝廷降旨准予薛瑄從祀孔廟 ,稱其為“先儒薛子” 。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162【君臣一德】(明朝大臣劉大夏)【1147x1700畫素】

上圖:

【君臣一德】(明朝大臣劉大夏)

《明史 · 劉大夏傳》節選:

【白話譯文:】

劉大夏,字時雍,湖南華容人。父親劉仁宅由鄉試舉人任職為瑞昌知縣。一千多家流民匿藏在山中,巡邏兵士索取不到財物,就誣告流民謀反,朝官商議增加軍隊,劉仁宅單人騎馬前去招撫,流民爭著出山訴說實情,最後停止出兵,劉仁宅被提升為廣西副使。

劉大夏二十歲以鄉試第一名中舉。天順八年(1464),考中進士,選為庶吉士。成化初年,翰林院擬請留職,他自己要求出任吏職,於是就任命他為職方主事,又調升郎中,通曉兵事,宮署裡的積弊全都革除。他所奏復的大多很合皇帝的旨意,尚書把他當作左右手。

……

宦官阿九的哥哥任京衛經歷,因犯罪被大夏處以笞刑。阿九懷恨在心,憲宗聽信了其對大夏的誣陷之言,將大夏抓起來下到詔獄,經東廠偵察無所得。趕上懷恩極力相救,被判杖二十而釋放。十九年(1485),調升福建右參政,以政績突出而聞名。

大夏聽說父親去世,一宿就動身奔喪。

弘治二年(1489),大夏服滿,調升廣東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安定,大夏前往告誡,事情很順利地解決了。後山賊起,大夏奉檄文討伐。他令部下只許活捉,驗明為賊才殺,有一半人獲得生還。改為左布政使,調往浙江。

六年(1493)春,黃河在張秋堤防決口,皇帝下詔博選才臣前往治理。吏部尚書王恕等推薦劉大夏,提升大夏為右副都御史前往。到職後,在黃陵岡疏通賈魯河,又疏通孫家渡和四府營上游,以分水勢。從胙城經過東明、長垣到徐州修築長堤,共三百六十里長。水災得到根治,張秋鎮改名為“安平鎮”。孝宗嘉獎大夏,賜璽書褒獎他,詳載《河渠志》。召他為左副都御史,任職戶部左侍郎。

十年(1497)大夏受命兼僉都御史,前往宣府處理兵餉。尚書周經對他說:“塞上有權勢家族的子弟以買賣糧食謀取私利,你不要因剛直招禍。”大夏說:“

處理天下事,以理不以勢

,待我到後解決。”當初,塞上必須粟千石方能買入、草萬束才得收進。由此宦官、武臣得以操縱市場,獲取厚利。大夏下令有糧草的,草百束、粟十石以上都准許買賣,權勢之家想牟利也落了空。不到兩個月府倉儲積有餘,邊人蒙受其利。

第二年秋,大夏連上三疏稱病辭官,

歸鄉後在東山下築草堂,在堂中讀書。

過了二年,廷臣紛紛舉薦大夏,起任右都御史,統管兩廣軍務。奉旨使者上門,大夏帶二僮僕起程。兩廣人故來思念大夏,得知他即來任職都歡欣鼓舞。大夏到任後,清理吏治,減免官費供應,禁止鎮守官私自役使軍士,盜賊因此逐漸減少。

十五年(1502)劉大夏任兵部尚書,屢次推辭不掉才接受。不久,孝宗召見他,孝宗說:“朕數次任用你,你數次稱病而去是為什麼?”大夏磕頭說:“臣年老又有病,看見國家民窮財盡,倘若有所不測,責任在兵部,自己估量力不從心,因此而辭。”孝宗聽了沉默不語。

南京、鳳陽大風將樹拔起,河南、湖廣發生水災,京師久雨成災。

大夏奏請凡屬非祖宗留下的舊制而危害軍民的,一一列舉呈上革除。

十七年二月,又奏請。孝宗命有關部門呈報所應實行與該革除的事例,有關部門全都按實奏報,時逢廷臣奏陳十六件事,都是對權貴所不利的,因此權貴們極力阻止,孝宗拿不定主意,下廷議再討論。大夏等說:

“事屬朝廷外官,全都批准。稍稍涉及權貴,又令討論核實。臣等很愚蠢,不知為什麼?”

許久,才得旨:“將傳奉官的姓名奏疏上報,幼匠、廚役月每減米三鬥;增設宦官、司禮監核實奏告;四衛勇士,御馬監將名冊報來。其餘全照前次所議辦理。”織造、齋醮都停辦,僅俸祿就節省很大數目,而勇士虛報冒領之弊也大為減少。皇帝的命令一下,舉朝歡悅。先前,外戚、近幸都不是以功受爵,而是出於皇帝的私恩,孝宗深知這樣於政有害,發奮振作朝綱。

因災異多次出現,又告諭群臣,令各陳朝政的過失。

大夏又奏陳數事。

這年六月大夏第二次奏陳兵政的十害,並且要求辭官回鄉。孝宗不答應,要他將各應該革除的弊端更詳細地全部奏聞,於是,大夏舉出南北軍隊陸路水路輪流值班運糧的勞苦,以及邊軍睏倦疲憊、邊將剋扣的情況全都奏報。孝宗於是在便殿召見大夏,問道:“卿先前說天下民窮財盡。祖宗以來徵收有常法,為什麼現在這樣?”大夏回答:“就是說沒有按常法徵取。如向廣西每年取鐸木,從廣東取香、藥,花費以萬來計算,其他就可想而知了。”孝宗又問到軍隊,他回答:“與百姓一樣窮。”孝宗說:“居有月糧,出有行糧,什麼緣故會窮?”大夏答道:“其帥剋扣超過一半,怎會不窮?”孝宗嘆息道:“朕執政這久,還不知天下軍民貧困,怎樣做人君!”於是下詔嚴禁。當時,孝宗正銳意太平,而以劉健為首輔,馬文升以兵部尚書領導六卿,

一時正人君子佔據各個部門。

孝宗察知大夏正直嚴謹,並且辦事熟練,尤其信任他。數次召見他判別事情,大夏也在各事上為皇帝盡力。

……

孝宗要在京城附近駐兵作為左右輔佐,大夏說:“保定設都司統率五衛,祖宗之意也是如此。請遣還操練軍士,一萬人作為西衛,將駐紮在密雲、薊州的軍隊作為東衛。”孝宗批准了。

監督京營的宦官怨恨失去兵權,在宮門上貼小字報。孝宗以此給大夏看,並說:“宮門外人豈能進來,必定是某些不願失去兵權的人所為。”

由此,陰謀未得逞。

孝宗曾經對大夏說:“遇到事情總想召卿來商量,又擔心超越卿職權範圍而作罷。以後有事情的實行或罷止,卿用揭帖(文書)呈上來。”大夏磕頭說:“對事情的決定,外邊的交付政府部門,內部的向閣臣諮詢就行了。揭帖易滋長弊病,不可作為後世效法。”孝宗稱好。

孝宗又曾問:“天下何時太平?”大夏答道:“求治不能太性急,不過用人行政全都與大臣面議,恰當的再實行,時間長了天下自然太平。”大夏曾經趁機提到四方鎮守宦官的危害。孝宗詢問詳情,大夏答道:“臣在兩廣見到諸文武官的供應比不上一個鎮守,其耗費可知。”孝宗說:“祖宗設定這些已很久,怎能一下子革除。不過從現在開始必須像鄭原、麥秀那樣廉潔的才能任用,不然則罷免之。”大夏磕頭稱好。

大夏每次被召見,跪在御床前,孝宗往左右一看,近侍都退避走了。

大夏曾有時回答問題時間長了,疲憊得起不來,孝宗就喊司禮太監李榮扶他出去。

一天早朝,大夏本該當班,孝宗碰巧沒見到他,第二天告誡大夏說:“卿昨天未上朝嗎?擔心御史糾察,沒有立即召見您。”其受孝宗寵愛如此深。特別賜他玉帶、麒麟服,送金幣、上等醇酒,歲時不斷。

不久,孝宗去世,武宗即位,大夏奉遺詔請求撤去非定額內的四方鎮守宦官。武宗只撤去均州齊元。大夏又主張應撤去鎮守宦官二十四人,又奏減皇城、京城守衛宦官,都未被接受。不久,大夏列舉應當淘汰的傳奉武臣六百八十三名,被批准。大漢將軍薛福敬等四十八人也該削去官職,薛福敬等故意不入宮侍奉來激怒武宗。武宗立即命恢復薛等官職,而要求兵部回答詳情,意欲加罪。宦官寧瑾磕頭說:“這些是先帝遺命,陛下列入登基詔書,不宜問罪。”武宗才放棄追查此事。宦官韋興在成化末年因有罪被長期罷官,這時靠巴結得以鎮守均州。言官紛紛諫阻,大夏等再三爭辯,武宗都不理。正德元年(1506)春,大夏又奏道:“鎮守宦官,如江西董讓、薊州劉琅、陝西劉雲、山東朱雲貪婪殘暴尤其厲害,請求審查懲處。”武宗不高興。

大夏知道自己意見不被採納,數次上奏章請求辭官。

這年五月,武宗下詔加封他太子太保,同意他返鄉賜敕書、車馬返回,按舊制供應糧食和役僕。給事中王翊、張襘請求留住大夏,吏部也要求留大夏,武宗不理。

大夏忠實誠懇,為孝宗所信任,忘我報國,對權貴近幸多行抑止。

曾經要求嚴格考核勇士,為劉瑾所恨。劉宇也恨大夏,就與焦芳一起在劉瑾面前進讒言道:“抄劉大夏的家,可得邊費的十分之二。”三年九月,借田州岑猛的事,將大夏逮捕下到詔獄。劉瑾要以激變罪判大夏死刑,都御史屠滽不同意,劉瑾謾罵道:“即使不死,可以不去戍邊嗎?”李東陽從中調解,

劉瑾探知劉大夏家貧窮,就判其到最偏僻的邊境戍邊。

起初擬戍廣西,焦芳說:“是送他回去嗎?”於是改戍肅州。

大夏已有七十三歲,穿著布衣徒步經過大明門磕頭而去。觀者都嘆息流淚,父老百姓攜筐送吃的,大夏所到之處,人們為之罷市、燒香祝劉尚書生還。

等到了戍所,各部門怕得罪劉瑾,不送食品不來慰問,儒學生徒送吃食給他。

一到操練,

大夏總是扛戈站進隊伍。

主管人再三推辭,

大夏說:“軍人本來就該服役的。”他只帶來一個僕人。

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帶子孫,他說:

“我為官時,不為子孫撈好處。現在年老被罰,怎忍心令他們同我一起死在戍所呢?”

大夏已經遣去戍邊,劉瑾還借其他事二次罰他送米塞上。

五年夏,大夏被赦免返鄉。劉瑾被誅殺,恢復他官職,後退休。清軍御史王相請求恢復大夏月糧和年役,錄用其子孫。主事的宦官始終恨他,不答應。

大夏回家後,教子孫種田謀生。稍有盈餘,就分送給故舊宗族。

預先自作墓誌銘,並說:“不要讓人用飾美之詞,讓我懷愧於地下也。”十一年五月去世,享年八十一歲。追贈太保,諡號忠宣。

大夏曾說:

“做官以正己為先。不僅應當戒絕貨利,也當遠離浮名。”

又說:“人生蓋棺定論,一天未死,就一天不能停止為國分憂。”

他被逮捕時正在園中鋤菜,進房拿了數百錢,坐上小驢就走。

赦免回來,有個門生做了巡撫,彎曲百里路去看大夏,路上遇到扶犁的人,就問哪是尚書家,扶犁的人引巡撫進屋,

原來扶犁者就是劉大夏。

朝鮮使者在鴻臚寺館遇到大夏同邑的讀書人張生,就問起大夏說:“我國久聞劉東山大名啊!”安南使者進貢時說:“聽說劉尚書戍邊,現在平安嗎?”大夏是如此為外國所看重。

另據《劉忠宣公年譜》記載:

劉大夏祖籍山東東平,十一世祖劉寶,宋高宗時任都統制,隨岳飛平定楊麼起義,岳飛被害後,劉寶棄官落戶於華容。劉大夏父親劉仁宅為永樂十八年(1420年)舉人,官至廣西按察副使。

正統元年(1436年),劉大夏生於江西九江府瑞昌縣官舍。幼名瑞昌保,自少穎悟,神氣秀爽,強記過人。六歲時隨父進京,大學士楊溥一見而奇之,說:“這孩子說不定將來能達到我的位置。”為之定名大夏,以族女許之。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甲申十年圖》中的劉大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南京戶部尚書王軾請畫工在閔府達尊堂繪製。所繪共九人,相貌均為真實寫照。當時劉大夏68歲,左手握帶,右手按膝正坐

楊廷和評價:大夏清修剛介,而中實坦易。

喜人之善,恕人之不及。自奉甚薄,食止一豆,衣裘無餘襲。

不居城市,未嘗千人舉薦。及為人請託,自守泊如也。揚歷中外,政跡卓然。晚年受知孝廟……其欲斥汱冗濫,敢於任怨,竟為權奸所構。垂老戍邊,而毅然之氣卒不少變。完名全節,雖夷狄皆知重之。士大夫識與不識,稱為“劉東山”雲。

【提醒:】

本文版畫皆為

高畫質較大圖

(在圖片名稱末尾會標明畫素)。

點開圖片可檢視大圖。

(未完待續,請見下篇——連結在本文開頭處)

【相關閱讀:】

古代歷史人物連環畫(適合孩子看,畫風純淨)【目錄索引】

裴度還帶,善行改命運【連環畫】

【隋唐英雄傳記之十一】唐太宗的良臣:魏徵納諫

正述帝王學之《貞觀政要》筆談【連載目錄】 (←唐太宗治國之道)

神仙宰相李泌:皇帝為他烤梨、高僧給他芋頭【附:梨食譜】

《封神演義》新解(31)比干剖心,一念之差,立判生死:“無心菜”可以生,“無心人”怎麼不能活?

專欄:

傳統文化·古籍經典·圖文共賞析

古人正、古風淳、古道遠

以藝載道:古代繪畫、文物、文藝欣賞

————————————————————————————————————————————-

標簽: 裴度  大夏  聖諭  薛瑄  李吉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