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農業

蠶絲溯源:神話傳說和文化探源

作者:由 金加瀛蠶絲貢被 發表于 農業時間:2022-01-14

蠶絲溯源:神話傳說和文化探源

在以引經據典著稱的20世紀美國學者拉赫的鴻篇鉅製《歐洲形成中的亞洲》與“中國”間的關係則有這樣的考證:“在公元紀年的第一個年代,中國的北部被認為是遙遠的陸路末端的‘絲綢之地’,它被奧古斯都時代的詩人彭波尼斯·米拉以及普林尼稱為賽利卡。

蠶絲,乃我國古代文明產物之一,其之發明當為極早之事,相傳黃帝之妃螺祖始教民育蠶;甲骨文中有絲字及絲旁之字甚多。《穆天子傳》中就有周穆王“休於獲澤(今山西陽城縣),以觀桑者,乃飲於桑林”的記載;《尚書》禹貢謂:「兗州厥貢漆絲,厥篚織文;青州噘篚檿絲;徐州厥篚元纖縞;揚州厥篚織貝……」可見古代產絲地之廣。

中國絲早在漢以前已經輸出,且聞名於國外,《史記》貨殖列傳謂:

烏氏倮,畜牧。及眾斥責,求奇繒物,問獻遺戎王。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今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烏氏倮販賣絲貨,運銷外國,竟成鉅富,位同封君,列朝議事。中國絲絹在當時國際市場之身價,由是可見。無怪後來武帝欲通西南,皆為昆明夷所阻,不能通21,其目的或在壟斷商務。甘英欲出使大秦,安息人為專擅繒彩之利,亦從中加以阻止。

蠶絲溯源:神話傳說和文化探源

然中國絲之出口,及於漢際已然大量而充裕的外銷國外各地,《史記》大宛傳記載了張騫出使西域返國,向武產報告此行所見:

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國賈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裡、其俗土著,大與大夏同,而卑溼暑熱雲;其人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張騫出使當在西元前二世紀,其在大夏所見之蜀布、邛杖乃系由印度轉售而來,印度能有餘貨外銷,可見其境內供需已十分充裕。根據印度學專家雅各比(HermanJacobi)考證:西元前四世紀,印度孔雀王朝旃陀羅笈多(Candragupta)在位時,大臣高底裡雅(Kautilya)所撰書中不僅有支那之名,且謂該時絲已販運至印度;絲在印度除了做衣服外,還用作帝王的旌旗,臨風招展,颯然有聲。在其它運銷印度的商品如樟腦、鐵、鉛、茶、銀硃、荔枝、豆、馬、花生中,絲是首屈一指的暢銷物。印度古代著名的《摩奴法典》(Manusmrti)將中國(Cina)與希臘人並列。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中也有對中國絲(Cinamsuka)的記載;梵文中許多與絲有關的字如Cinapatta(成捆的絲)以及前所提Cinamsuka(絲衣服)等,皆以Cina這個字做成組成的部分,可見中國絲對古代印度之影響。

《中國絲綢文化史》中載:“野蠶以桑葉為食,本是桑樹的天敵,與桑樹相伴相生,因此原始先民有機會接觸到自然分佈的大片野生桑樹與食桑為生的野蠶。”從桑樹的野蠶繭中抽絲挺符合“樹上梳絲”的童話意象,1926年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發現的半個蠶繭更似乎給了中國蠶絲文化發源於公元前3500年前,也即與古埃及同學們大批燒製玻璃器同期的證據,只是這不利抽絲的半個蠶繭更容易讓人想起先古年代的另一種選擇:畢竟蠶蛹是可以吃的。因此《中國絲綢文化史》又有說:“與桑樹相伴的原始先民有機會接觸到自然分佈的大片野生的桑樹與食桑為生的野蠶。可能為了吃蛹或是佔ト,或是什麼原因,他們切割、撕開蠶繭使得絲纖維鬆散,或蠶繭在雨水中浸泡導致纖維離解,種種機緣使得人們對蠶結繭、繭抽絲這一自然過程有了直觀的認識。”

蠶絲溯源:神話傳說和文化探源

此外,蠶絲在古代也被“統治者”十分重視,如,商代後期一個叫武丁的國王曾為派人察看蠶事而九次占卜,說明當時的統治者對蠶桑業極為重視。絲綢具有輕盈、舒適、光亮等奇特性,這是其他織物所沒有的。在“無私耕私織,共寒其寒”的原始社會中,由全體氏族成員共同生產和使用;進入奴隸社會之後,便成為貴族的專用物品。統治者為了滿足奢侈生活的需要或炫耀其顯赫的地位,桑蠶絲織生產倍受重視。蠶的形象還不斷出現在奴隸主禮器的裝飾紋樣中。

標簽: 桑樹  印度  蠶繭  大夏  野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