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勾雲銘文玉壁

作者:由 天真無邪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18-05-11

勾雲紋是什麼意思

“勾雲銘文玉壁”

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又是蒼色(青色),故“以蒼璧禮天”。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穿孔稱作“好”,邊緣器體稱作“肉”,《爾雅·釋器》《說文》釋璧均為“肉倍好”,即璧的兩邊玉質部分相加之和等於璧的中央孔徑的一倍。由於出土的和傳世的玉璧絕大多數並不符合這個規定,所以文物界、收藏界一般將體形扁平,周邊圓形,中央有孔,且邊大孔小的器物均稱之為璧。

考古發現,玉壁最早產生於距今約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眾多遺址、墓葬出土最多。這時期的玉璧由於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規整,或者是外周不甚圓,有的幾乎近似方形;或者璧體厚薄不均勻,璧面不平,有的留有切割痕跡;或者兩面的寬度不一致,一面的直徑略大於另一面:或者穿孔略微打偏,孔邊有斜坡。這期間的玉壁表面光素無紋。打孔有對鑽、單面鑽兩種,使用對鑽法打孔的,穿孔中留有臺痕。紅山玉璧肉的邊緣均呈薄刃狀。良渚玉璧外緣薄,內緣厚。

戰、漢時期的玉璧在製作上出現了很多創新。比如,創造出了出廓玉壁,即在內孔或外緣上鏤雕出生動的動物形象;又如,裝飾紋飾繁雜,流行蟠螭紋、蟠虺紋、勾雲紋等,後期創造出谷紋、蒲紋,並與龍鳳紋、獸紋等佔據了主導地位。谷紋、蒲紋排列整齊,顆粒小而密,穀粒似螺旋,頂部較尖,谷尾直彎、左彎、右彎多變,玉璧邊線窄而高,內側呈斜坡狀。

此件玉壁碩大厚實,直徑:12cm,通身吃棕紅色沁,古樸盎然,表面因顯沁而微帶起伏,淺刻戰漢風格的紋飾勾連雲紋,疏朗流暢,輕薄簡潔,頗為古樸雅緻,中圈八字銘文。收藏價格非常難得,此玉璧用玉選料極精,製作工藝極細。

勾雲銘文玉壁

玉璧中應引起重視的是素璧、谷紋璧、蒲紋璧。素璧最早出現於

新石器時代

,最引人注目的有三個出土地。一是良渚文化遺址;二是

廣漢

地區早期文化遺址;三是

齊家文化遺址

。商代也有素璧,素璧在當時主要用於禮器。谷璧、

蒲璧

使用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明清出現了一面以谷紋或蒲紋、雲雷紋、席地紋裝飾,一面飾花、鳥、魚、蟲、龍、鳳、八卦、吉祥物等圖案。《周禮》有“子執古璧”、“男執蒲璧”的記載。谷璧上鐫刻有成排的密集小乳丁,乳丁上雕成漩渦狀如同

谷牙

,取其谷可養生之意。蒲璧指帶有極淺的六角形格子紋的璧,取蒲能織蓆可以安人之意。這兩種璧多是戰國和漢代的,一般為幾釐米到十幾釐米,超過二十釐米的不多見,從存世或出土的實物看,寶光四溢,做工極精良。在戰國時期這類玉璧已被奉為珍寶,作為佩玉或抵押品、賞賜品、鑲嵌品、禮儀品及饋贈品。龍紋、鳥紋、鳳鳥紋、蒲璧見之於漢代,璧的表面用同心圓繩紋分為兩區,多達三區。外區飾龍紋或鳳鳥紋,內區飾蒲紋,三區內飾獸面紋。這種漢代璧一般用水玉製成,分厚薄兩種,直徑一般較大,大的有超過40釐米,但厚的並不多見。

(此件藏品參加2018年5月新加坡春季拍賣會,敬請關注)

勾雲銘文玉壁

標簽: 玉璧  蒲紋  玉壁  穿孔  鳳鳥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