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道德經分篇第一:道,到底是什麼

作者:由 木火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2-05-31

道德經分篇第一:道,到底是什麼

本文並非白話翻譯,所悟皆為意會。

道可道,非恆道

任何對“道”的闡釋,只是出於對感悟“道”的需要。

有人主張讀道德經應先讀第25章,我曾以為然。但25章的“道”已然具象,即非恆道,所以仍從第1章開始讀。

道,可以描述,但是沒有哪種語言可以把“永恆之道”闡釋得準確無誤,這是讀《道德經》的前提。老子所悟之道,是道,非恆道;你我所悟之道,亦是道,亦非恆道。

老子發明的道,是一個名稱,更形成一個體系。其他哲學、宗教也會有他的名稱、體系;與道家有相通之處,亦有相異之處。所以老子說完道可道非恆道,馬上要說名可名非恆名。

道家有包容一切的胸懷,由此可見一斑。

有了上述的前提,我們才能沿著老子的指引,往下探究。

道德經原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本章剩餘部分將於第二篇進行講解。)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大道是造物者,是世界最初的開始,也是世界的最終的意義。

造物者出處: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莊子·大宗師》

原文重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大道)可以為天地母,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大道)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沖,而用之或不盈,綿綿若存,(而)用之不勤。

大道,先於天地出現,他永遠不死,擁有神奇的生殖能力,是化生天地的母體,是萬物的來源之處。無法探知是什麼化生了大道,只知道在(天帝)之前就存在了。

道德經原文: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qiǎng)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道”大到無邊,又小到極致,是因為萬物就在道中,大道也遍佈於萬物之內,萬物與道本就是一體。

大道如同氾濫的洪水,無邊無際而又遍佈每一個微小的角落。

洪水的無邊無際,是我們能感知到的,不是真正的無邊無際;真正的無邊無際,是像大道那樣的廣大,廣到無法感知它的邊際,大到無法想象他的形象。

洪水的遍佈各處,是我們能感知到的,不是真正的遍佈各處;真正的遍佈各處,是像大道那樣的微小,微到無法用耳朵聽到,小到無法用眼睛看到。大道的小,是小到空虛,空虛到極致。

我們不知大道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他既不明亮,也不昏暗。是恍恍惚惚,還是混混沌沌?都不夠準確,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實體的形象,怎麼用語言描述?

道德經原文: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yuè)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jiàn),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jié),故混(hùn)而為一。其上不皦(jiǎo皎),其下不昧。繩繩(mǐn mǐn )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yú)。大方無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求以得,有罪以免。

道具有信仰與宗教特質。

信仰或宗教的作用,無非求得自己心安,找一個讓自己的信服的地方,把自己的心安好。宗教的特點在於,無條件的信服。想要求得心安就給你心安;想要放下過往的罪過,即刻便能放下。

大道,是天得以清,地得以寧,神得以靈,谷得以盈,萬物得以生的依據。萬物自當包括侯王和百姓,包括世俗所謂之善人和不善人。

沒有哪一部經典像道德經這樣,能以短短五千言,包羅永珍。你可以理性思考,也可以無條件信服。

道德經中大量的語言,看似晦澀難懂,其實不必為之尋找過多邏輯的支撐。當成信仰,自能求以得,有罪以免。

(信仰不等於迷信,不等於裝神弄鬼,不等於求仙問佛,只為把心安好,活得通透。)

道德經原文: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èi,“發”通“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jué)。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谷gǔ)。此非以賤為本邪(yé)?非乎?故致數(shuò)輿(yù)無輿。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yé)?故為天下貴。

總結:

大道是造物者,是世界最初的開始,也是世界的最終的意義。

“道”大到無邊,又小到極致,是因為萬物就在道中,大道也遍佈於萬物之內,萬物與道本就是一體。

道具有信仰與宗教特質。有求以得及有罪以免的功能。

道德經分篇第一:道,到底是什麼

標簽: 萬物  大道  道德經  無以  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