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基金 | 大家都在罵葛蘭,應該罵什麼?

作者:由 霍霍小哥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2-01-27

基金 | 大家都在罵葛蘭,應該罵什麼?

根據中歐披露的四季度報告,中歐基金葛蘭管理規模達1103億元,超過易方達基金張坤的1019億元,成為管理規模第一的基金經理。其中代表作中歐醫療健康的規模達775億元,A類份額為340。5億元,C類份額為434。5億元。

本來只是一系列冰冷的數字,不過從披露四季度報告之後,關於中歐、葛蘭、中歐醫療健康的資訊就沒斷過,這些資訊當中基本都是負面訊息。

出現極少的比較“理性”的聲音提到,中歐醫療健康本來就是行業主題基金,漲跌取決於行業大勢,理財有風險,投資有風險,出現大跌怎麼還怪起基金經理。那今天就來反思下自己在投資這隻基金碰到的問題。

1、罵自己跟著支付寶買基金

支付寶是我經常去的理財平臺,從金選基金到年度賬單推薦到定投排行榜等等的推薦,中歐醫療健康都有著重要一席。

基金 | 大家都在罵葛蘭,應該罵什麼?

所以,要怪就怪自己沒有能力去挖掘那些有潛力的黑馬,那麼多基金不去選擇,而是隨大流選擇了一隻網紅基金。

而且平臺也都確實如實披露了這是“銷量排行”“持有人數最多”,並不是從業績或者投資的其他維度進行披露。

2、罵自己聽信了長期價值投資去定投

好不容易告別了追漲殺跌,學會價值投資,學會“用時間換取空間”。一年前或者兩年前,挑選了一個自認為還不錯的賽道,那個時候已經用盡洪荒之力挑到葛蘭的產品,按照定投的原則,一個不錯的賽道加上一個有著超額表現的基金經理,也可以說是為基金定投開了個好頭。

當然,長期定投或者越跌越買的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也有人說,那是定投的時間不夠長。

到底是要持續定投還是割肉離場?只能怪自己資質尚淺。

不過出現的現象就是業績不見漲,規模倒是一直漲,對於“下跌式份額暴漲”現象,該為投教的進步而慶幸,還是為投資之難而不幸?

3、罵自己AC分不清楚

託各路投教的辛苦付出,問10個知道AC份額分類的投資者來說,估計有8個投資者都會說A類收申購費和贖回費,沒有銷售服務費,C類收銷售服務費,不收申購費,持有比較短的時間後就不收贖回費。所以A類適合長期,C類適合短期。

可是中歐醫療健康偏偏另闢蹊徑,C類的贖回費居然跟A類一樣。整個行業中反常識的費用設計也不多。

所以只能怪自己學藝不精,沒有把說明書拿出來仔細研究,只是按照自己的常識去投資,最後總得為自己的無知買單。

既要懂得通用情況,又得關注個性情況,畢竟投資是為自己負責的。不過,基金公司是不是可以把創新意識放在投資上面,儘量別讓我們這些小白投資者去承擔太多。

4、怪自己對基金公司要求太高

畢竟基金公司也沒有把刀架在脖子上面讓大家買,目前的規模也是投資者一分錢一分錢堆出來的,估計有些投資者之前也在中歐醫療健康上面獲利過,所以看到現在的規模,就丟擲疑問,都已經這麼大規模的情況下,為什麼不像坤坤那樣選擇限購和分紅的。

怪我們沒有學會換位思考,基金經理業績再好最後也需要銷量來撐起保有量。一旦限購,就意味著基金公司的規模就會打折,管理費收入就會打折扣。雖然說目前規模下要實現大規模的調倉和快速管理已經很難,但業績似乎也沒那麼重要,畢竟在過去業績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也能不斷吸引投資者來實現規模的逆襲。

所以,so what?

而且,一旦限購,是不是就意味部分真正想投資的小夥伴就無法入場了,從這個角度來講,不限購也是為了滿足投資者的權益。

5、怪自己覺悟太低

最近被扒出來的還有基金經理本身的低吸高拋,葛蘭在過去確實買過自己的基金,不過在持有不滿1年半之後就賣出。大家的疑問多數在為什麼連基金經理自己都做不到長期投資。

換位思考下,基金經理的錢也是錢,基金經理投資的行為本身不具備任何意義,只是因為監管的關係,要定期披露。

既然都已經披露了,你要罵也不該現在才罵,只能怪自己沒有及時關注動向,在早些時候就發現基金經理自己本身都拋售了,不過還是那個觀點,說不定有其他用途呢?怎麼能繫結基金經理一定要長期持有自己的基金。

事實上,有很多新發基金都會有自購行為,希望以後可以客觀看待。

同樣的,最近密集的自購行為中,葛蘭很及時的自購200萬,並宣佈持有3年以上。有段子說“葛蘭這個廚子不敢吃自己做的飯”,怎麼說,不能收取的管理費高,就覺得200萬不是錢,200萬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說都已經是很高的高度了,哪怕買個1萬5萬那也是真金白銀。如果覺得廚子不行,咱們換一家唄,覺悟不夠行動來湊。

6、怪自己投資基礎太差參不透

主動基金相對指數基金來說,唯一確定的不是增強收益,而是費用增強。

因為主動基金需要基金經理去主動運作,超額的管理費是給主動運作的對價,至於主動運作的結果如何,這其實有很多的因素的,但是無論如何,不能忘記主動管理的初衷是為了獲取超額收益。

現如今,比較不能理解的是,在這麼大的規模包袱下,又疊加投資的諸多限制中,基金經理又準備怎麼來更好的進行主動管理?如果不能更好的主動管理,按照主動管理的模式來收取高額費用的初心又在哪裡?

一邊是“風物長宜放眼量,短期的調整並不改變在流動性充裕下中長期向好的趨勢”的投資理念,一邊是“沒有享受到上漲的利潤,下跌虧損的飛刀卻一個也沒躲掉”的現實命運。

能讓一隻基金承受這麼多不該承受的,可能不光是這隻基金本身的問題,背後折射出來的很多問題才是更有意思的,以上的自我反思,與大家共勉。

標簽: 基金  中歐  葛蘭  經理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