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作者:由 知乎使用者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13-05-26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孫孟辰2013-05-27 04:20:45

這張畫從各方面講都好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知乎使用者2016-03-18 21:54:41

創作背景歷史和裡面隱含的意義全部在這裡

最後的晚餐_義大利定製旅遊——臻意定製Itailory

《最後的晚餐》:達芬奇留在米蘭的密碼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匿名使用者2016-07-18 11:56:36

以下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

小都會博物館(minipolitanmuseum)

歐洲發展到中世紀晚期時,商業繁榮,城邦發展迅速,思想也得到了解放。政治和經濟的力量大多被一些強大的家族所把控。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烏爾比諾的蒙泰菲爾特羅家族等都是當時藝術家們的贊助人,也是他們主要的經濟來源。

到了15世紀初期,畫家與贊助人都認同這一觀念:

藝術可以不再僅僅服務於宗教,藝術還可以用來反映真實生活

的一個側面,併為人們的生活增添愉悅

。被這一理念所引領的時代,我們現在稱之為——-

文藝復興

人文主義的環境不僅僅培養出了偉大的藝術家,還培養出了西方歷史上第一位藝術史學家喬爾喬·瓦薩里。文藝復興的概念就是由瓦薩里第一位提出。

文藝復興

一詞在義大利語中為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兩個詞合併而成,法語中Renaissance同樣意味重生。14世紀義大利著名詩人,學者彼特拉克及其同僚

堅信人類的力量及潛力,強調個人所能創造出的無限可能

。這些人文主義運動的代表們認為他們所處的時代,繼承了古希臘古羅馬自由民主的文化,也推翻了中世紀黑暗的統治,“復興”與“重生”的概念由此而來。

喬爾喬·瓦薩里認為藝術家與工匠有本質的區別。藝術家們都是天才,他們的靈感由上天賦予。這一理念大大提高了文藝復興時代及之後藝術家的地位。他們得以和各方講條件,與同行相競爭,將自己的創造力充分發揮出來。藝術家和詩人,哲學家一樣,將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當作靈感的源泉。畫家與雕塑家越來越注重描繪出物理性的真實。為了作品的真實感,義大利的藝術家們創造出了

線性透視法

,使作品的空間感與現實生活中十分相近。

到了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文藝復興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古典主義思想與生動的現實世界相平衡。藝術家們需要接受古典學,數學和手工技藝的多方教育。萊奧納多·達·芬奇就是這些藝術家中的佼佼者。

達芬奇,《自畫像》,1512

萊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出生在現意大利托斯卡納的一個村莊。曾經在佛羅倫薩畫家及雕刻家韋羅基奧的作坊裡當過學徒。在這個作坊裡,達芬奇學習了金屬製品的製作工藝,人體骨骼結構,透視光學與色彩等等知識,為他日後的藝術生涯打下了基礎。

達芬奇,《人類頭骨研習》,1489

如今我們對達芬奇較為全面的瞭解一是得益於他的後人儲存下來了他的一千多份手稿,二是來自於前文提到的藝術史學家喬爾喬·瓦薩里所作的《藝園名人傳》。我們知道達芬奇曾解剖過三十多具屍體去探索人體;知道他長年觀察昆蟲與鳥類的飛行然後設計了第一部飛行機;更有人說曾發現達芬奇在筆記中記下了“那太陽不動”,由此判斷他早就發現了哥白尼的日心說。

達芬奇,《維特魯威人比例研究》,1492

然而這一切對自然的觀察和對科學的探索,在達芬奇看來,都是為了服務他的藝術

。他認為有了科學基礎的畫家是一份高貴的職業而不再僅僅是一份手藝。

《最後的晚餐》這幅壁畫創作於達芬奇繪畫成熟時期。由於使用材料不易儲存,這幅繪畫在創作兩三年之後就開始剝離,後又經戰火幾度摧殘,現在我們看到的《最後的晚餐》已經很難確定哪一筆才是達芬奇的真跡。但無論如何,僅僅是繪畫的構圖與光影的明暗就已經可以看出這幅作品的偉大之處。

博物館和美術館的興起讓我們忘記了一點:我們看一幅畫,很多時候需要把它放進它原本所處的環境中去。這幅最後的晚餐,創作於米蘭的聖瑪利亞慈悲修道院的餐廳。如上圖所示 你可以想象修道士們的長餐桌與基督和他的門徒們的餐桌出現在了同一空間裡的場景是什麼樣子的。宗教第一次被如此真實的帶入到人們的眼前。

這幅畫為何讓人感覺真實?

一是因為達芬奇在這裡使用了前文提過的線性透視法 所謂的線性透視法,英文叫做linear perspective,是一種空間表現的方法,是指一種合乎科學邏輯的描繪物理空間的方法,將三維空間立體地真實地展現在二維平面上。最常見的規則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近大遠小】。除此之外往往畫面中的線條最終都歸為一點,進而使二維平面裡的空間感更合乎常理。達芬奇不僅做到了在這幅畫中精密的使用了線性透視法,他還將整個線性延伸到了畫面之外。仔細觀察上面那張照片你會發現,我們所處的三維空間與畫面中的二維空間因為線條角度的順暢連線好像無縫對接了一樣。

下面這張圖上的白色線條是我沿著畫面中較為明顯的線條畫出來的,可以看見最終聚集的這一點為耶穌的額頭。這樣做的目的已經不僅僅是為了線性透視了。藝術史學家們分析,這種畫法將耶穌至於畫面的最中心,可以將耶穌比作太陽,光芒普照。反過來看,也可以看成萬物皆歸於耶穌,他替人間承擔了罪惡。也就是說,這些沒有被切實畫出來的線條,可以被看成光束,既可以是向外照射的光束,也可以是歸於耶穌的光束。(所以並不是僅僅是無限延長的線條,而是向量/向量)

在透視方法中,達芬奇除了使用了線性透視法,還獨創了空氣透視和隱形透視。空氣透視體現在距離的遠近所造成的物體色彩的變化,而隱形透視則體現在物體在不同距離上所表現的模糊程度。空氣透視和隱形透視在《最後的晚餐》中皆有體現,但是礙於照片實在畫素太低體現不出來,大家有機會親自去米蘭看看吧。

畫面的真實感除了來自於使用科學的空間表現方式,還來自對光線明暗變化精確掌握帶來的立體感。光線非常顯然是從畫面左側打入。據說這樣的光線與修道院中日暮時分所出現的光影效果完全相同,從而隱射最後的晚餐表現的是耶穌的最後一刻。主頁君沒去過實地考察,真實與否無從考證,但起碼我們可以看出光線在這裡使人物,食物,餐桌等都立體了起來,一切都顯得逼真。

既然說到了將《最後的晚餐》這一刻比作日暮,那麼我們還是來說說,《最後的晚餐》,到底畫的是什麼?

最後的晚餐這一題材取材於《新約聖經》,在《馬太福音》和《約翰福音》中都有提到。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屬於天啟宗教,信仰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神。基督教在公元一世紀左右於古猶太教脫胎。聖經中的《舊約》部分被兩教同時認可,但對於

彌賽亞

這個概念則有著不同的看法。彌賽亞指被上帝所選中的人,具有特殊的能力。基督教認為耶穌就是彌賽亞,而猶太教則不能接受這一觀點。耶穌誕生以後,開始在中東地區傳播福音,救治百姓,且陸續收了十二門徒。公元28年左右,耶穌由於自稱神的兒子和彌賽亞惹怒了猶太工會甚至羅馬帝國政府,於是他們想要在逾越節的晚上逮捕他。猶太工會苦於找不到藏身的耶穌,給了猶大三十銀幣帶路,猶大於是答應了出賣耶穌。

據《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第21-22節記載到:在最後的這頓晚餐裡,“耶穌說:‘我實話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他們就甚為憂愁,一個一個地問他,‘主,是我嗎?’” 《約翰福音》第十三章,第23-24節還記載到“有一個門徒,是耶穌所愛的,側身挨近耶穌。西門彼得點頭對他說,你告訴我們,主是指著誰說的。”

耶穌最終被逮捕,並在十字架上被處死,代替所有願意接受他的人們贖了他們的原罪。三天後,耶穌復活昇天,容歸上帝右邊。

達芬奇的這幅畫,畫的就是在最後的晚餐上,耶穌剛剛宣佈被人出賣的時候眾人的反應。畫面從左到右依次是(按頭的位置算):巴多羅買,小雅各,安德烈,猶大(叛徒),西門彼得,約翰(就是約翰福音中說的 耶穌所愛的那位),耶穌,多馬,大雅各,腓力,馬太,西門,達太。

達芬奇的這幅《最後的晚餐》與以往的同樣題材的畫作構圖都不同。以往我們只會看見耶穌和門徒們安靜地在桌旁排成一排享用晚餐,只有猶大一人和別人隔開,聖約翰在耶穌身旁睡覺,而耶穌則十分平靜在分餐。

安德烈·德·卡斯塔格諾,《最後的晚餐》,1447

多米尼克·基爾蘭達約,《最後的晚餐》,1480

在達芬奇的版本中,人物都不再波瀾不驚,反而有了生氣。畫面中充滿了戲劇性且情緒飽滿。猶大也不再與別人獨立開來,反而身處人群中試圖躲藏。

一切都有了“人性”

。我們可以看見每位門徒都有各自的手勢,試圖解釋自己的清白,或是表示自己的震驚。西門彼得一把推開猶大,想要問與耶穌比較親密的約翰到底誰才是叛徒。猶大身體向後退縮,想要伸出去拿食物的手僵持在原地 恐懼,氣憤,懷疑的情緒充斥著整個畫面。儘管情緒如此複雜,畫面卻一點也不顯雜亂。達芬奇巧妙地將十二門徒分成了四組,每組各三個人,使畫面也有了節奏感,好像輕輕鬆鬆就達到了和諧與平衡的目的。

瓦薩里在他的書裡還曾寫過一個趣聞:達芬奇繪製這幅畫時由於聖瑪利亞慈悲修道院院長不斷催促他完工,一度想要將院長的臉當做模型來繪製叛徒猶大。我們不能確定達芬奇是否真的使用了院長的臉來畫猶大,但卻可以相信他的畫作中一切都取材於真實生活。無論是空間,光線還是人物,正是對真實生活的細緻觀察讓他的畫可以這樣栩栩如生。而這正是這個時代的意義。復興的並不只是古典主義,復興的是人性。人們脫離開中世紀的黑暗,擺脫了宗教對思想的禁錮。宗教成為了人們的救贖,而不再是束縛。學習科學,學習數學,學習自然裡的一切,然後將這與生活有關,與人類有關的一切完美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這就是那個時代藝術家存在的意義。

下面是公眾號二維碼,對藝術感興趣可以關注。

http://

weixin。qq。com/r/tjr_5lX

ENQhKrRGF92_k

(二維碼自動識別)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倉鼠寶寶吃了你2018-01-02 18:56:51

畫中主要刻畫了耶穌與猶大,畫了他們的表情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拖延的館長2021-10-04 23:49:56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養眼博物館】

歷史上,很多畫家都畫過《最後的晚餐》,但最出色的無疑還是達•芬奇的作品。

這幅畫到底好在哪裡?

以下正文。

14世紀90年代,達•芬奇得到了來自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的一項壁畫委託。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 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及其內部

壁畫畫在教堂的餐廳裡,選用

《最後的晚餐》

這樣的題材恰如其分。

耶穌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猶太教祭司長計劃抓捕他,但苦於不知耶穌行跡。

正在這時,耶穌的門徒猶大向猶太教祭司長告密耶穌的行蹤。猶太教祭司長則回報猶大以錢財。

於是,猶大跟祭司長約好:他親吻的那個人就是耶穌。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喬託 《猶大親吻耶穌》

逾越節那天,耶穌跟12個門徒坐在一起,共進

最後一次晚餐

耶穌早已知曉猶大告密的訊息,他深知,過了今夜,便是黑色的痛苦與死亡等在前方。

但他只是平靜地對12個門徒說:“我實話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

12個門徒聞言後,有人吃驚,有人憤怒,有人疑惑,有人心虛。

這幅《最後的晚餐》,描畫的便是耶穌在餐桌上宣佈這一災難性訊息的瞬間。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 《最後的晚餐》這一故事,是藝術家們經常描繪的題材。從上至下,是科西莫•羅塞利、吉蘭達約、卡斯塔尼奧對這一題材的描繪。

達•芬奇畫這幅畫的進度並不快,從1495年到1498年,他花了整整三年的功夫來完成此畫。

他有時終日在街上游蕩尋找合適的模特,有時對著畫終日凝思,也不畫上一筆。

為此,修道院的院長向斯福爾扎抱怨達芬奇十分懶惰。

達•芬奇聞言,憤然道:

“如果我不能找到一個合適的模特來描畫猶大的面龐,那這位院長將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 達•芬奇為《最後的晚餐》所作草圖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為聖彼得所畫草圖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為耶穌所畫草圖

儘管素來患有“拖延症”,達•芬奇最終還是完成了這幅曠世名作。

主題是老生常談的主題,但他的處理和之前的畫作殊無相似。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

這個場景中,一共13個人,要怎樣處理,才能讓這群人在井然有序顯現出各不相同的情緒反應?

達•芬奇將將12門徒分為4組,一組3人。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 門徒被分為4組加以表現

由左至右,巴多羅買、 小雅各 、 安德烈構成一組,他們表現出的是

訝異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第一組:巴多羅買、 小雅各 、 安德烈

叛徒猶大、 西門彼得、約翰構成第二組;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 第二組:叛徒猶大、 西門彼得、約翰

聖彼得顯得十分性急,他越過猶大和耶穌身邊的約翰交談;他一隻手抓著匕首,這是一個暗示:

在耶穌被逮捕之時,聖彼得情急之下切掉了一個敵人的耳朵。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喬託的《猶大之吻》中,就表現了聖彼得切掉敵人耳朵這一驚險的瞬間

叛徒猶大手裡抓著一個錢袋,這正是他出賣耶穌所得的30塊銀幣;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 抓著錢袋的猶大

在所有人物中,只有他處於完全的背光中,因而顯得最暗,他同時也是視平線最低的一個。

耶穌左手邊的一組,是多馬、大雅各、 腓力;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 第三組:多馬、大雅各、 腓力

大雅各雙臂張開,身子吃驚地朝後仰去;腓力則以手指胸口,似乎想要更多的解釋;

最有意思的是

多馬

根據聖經故事的記載,耶穌在死後的第三日復活,第七日向門徒顯現。

門徒們又驚又喜,將這一喜訊奔走相告給不在現場的多馬。

多馬一臉狐疑,不敢相信奇蹟的發生,他說:“如果不是看到主身上的釘痕,並用我的手指探入釘痕,再探入他的肋旁,我是不會相信的。”

過了八日,耶穌在多馬面前顯現,讓多馬伸出手指探他的釘痕和肋旁,多馬這才驚喜地道:“我的主,我的上帝!

那根豎起來的食指,無疑是在預示著之後多馬因懷疑將食指探入耶穌傷口。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 上圖:卡拉瓦喬《多疑的多馬》 下圖:《最後的晚餐》中的多馬。注意兩圖中多馬手勢的相似性

最後一組

人物是馬太、 達太和奮銳黨的西門,他們三人彼此交談,似乎想要找出誰才是那個背叛者。

如何評價《最後的晚餐》?

▲ 最後一組:馬太、 達太和奮銳黨的西門

達•芬奇將原先同題材繪畫的呆板嚴肅,一轉為激切動盪,在變化中有秩序,在秩序中有變化。

標簽: 耶穌  達芬奇  猶大  晚餐  門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