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為什麼伊朗歷史上的阿拉伯、突厥人語言沒有高度波斯化?

作者:由 Ricardus Lamus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9-05-23

為什麼伊朗歷史上的阿拉伯、突厥人語言沒有高度波斯化?Ricardus Lamus2021-12-27 01:40:13

據我所知,亞塞拜然語中就有不少波斯語藉詞。

大不里士、阿爾達比勒、烏爾米耶的亞塞拜然人基本上都會說波斯語,伊朗境內呼羅珊的土庫曼人也是如此。

還有巴爾赫、赫拉特一帶的的烏茲別克人和土庫曼人一般也比較多會說達裡波斯語的。

為什麼伊朗歷史上的阿拉伯、突厥人語言沒有高度波斯化?小獅子ArslanKhan2019-06-01 12:24:04

在古代民族演變史這個話題下,”為什麼“這類問題是很難有標準答案的,所以此回答主要在史實的基礎上,加一些個人的理解,希望能交流下不同的意見。

挖了太多坑,而且各種跑題,所以我加了分段,可以直接跳到感興趣的部分:

胡齊斯坦阿拉伯

中亞土庫曼

波斯腹地的突厥人、阿拉伯人,以及入主波斯的征服者,到底有沒有被同化

伊朗亞塞拜然

首先,

題主舉例的胡齊斯坦(阿拉伯人)、格列斯坦(土庫曼人),對應的應該是蒙古高原這種“發源地”,而不是”入主中原“後的古代少數民族。

除了亞塞拜然,其餘地區在近現代以前,從未成為”語言波斯化的地區”。

為什麼伊朗歷史上的阿拉伯、突厥人語言沒有高度波斯化?

(1)胡齊斯坦阿拉伯人(2)格列斯坦土庫曼人

(1) 胡齊斯坦地區

,在古埃蘭文明的埃蘭語(Elamite language)消失後,其格局就一直是:

平原=閃含語系,民族與南伊拉克趨同

山區=伊朗語系,民族與波斯高原趨同

伊斯蘭征服前,薩珊帝國的胡齊斯坦地區,和亞述里斯坦地區(Asoristan,今南伊拉克)一樣,平民語言是古典阿拉米語的土化版本。

宗教方面,景教、摩尼教、猶太教和曼達教,都使用自己的阿拉米語變種作為宗教語言。以伊朗系語言為宗教語言的拜火教(阿維斯陀語等),在當地的存在感很低。

而如今,胡齊斯坦平原和南伊拉克同樣很相似,都是十二伊瑪目什葉派的阿拉伯穆斯林。

閃含語系與伊朗語系的分割線,千年以來沒有變過。

為什麼伊朗歷史上的阿拉伯、突厥人語言沒有高度波斯化?

把視角放大到整個中東,可以發現,亞非語系和印歐語系之間,大規模同化的例子非常少。

波斯人、希臘-羅馬人統治中東接近一千年,沒有讓當地平民的母語變成印歐語言,反而打破了地域間的隔閡,讓阿拉米語(閃含語一支)發揚光大,同化掉了阿卡德語、腓尼基語這些區域性的閃含語言。

反過來,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和中亞後,同樣讓波斯語(印歐語系下面,伊朗語的一支)發揚光大,同化掉了粟特語、花剌子模語等區域化的伊朗語言。

於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印歐人大範圍的突厥化,如中亞草原區、中亞農耕區、小亞細亞等等。

亞非語系與印歐語系之間,有一種特殊的隔閡,政治上的長期統治、文化上的長期交流,都很難改變他們之間的界限。

而印歐語系與突厥語系則不存在這種隔閡。

對於中亞的土著東伊朗人,伊斯蘭化就等於波斯化、突厥化,而不是阿拉伯化。

帶著這一點,我們再來講中亞和土庫曼族。格列斯坦省的土庫曼族,和隔壁土庫曼的土庫曼族是相連的。

(2)中亞的波斯化、突厥化,以及土庫曼族

中亞的東伊朗土著還在波斯化的時候,他們北邊的遊牧表親們早就突厥化了。

阿拉伯東征—蒙古西征這段時間(7世紀-13世紀),中亞的整體格局是南部波斯化、北部突厥化

,中部(如河中、花剌子模)則是定居民族波斯化、遊牧民族突厥化。蒙古西征後(13世紀至今),中部的定居波斯人(塔吉克人)也開始突厥化。

上文提到的北部區域,包括七河流域、錫爾河下游、以及鹹海與裡海之間的廣大區域,其突厥化的時間要遠遠早於伊斯蘭化,波斯人作為伊斯蘭化的”媒介作用“不強,突厥蘇菲導師的影響力更大。

土庫曼族的來源,可以上述到9世紀-12世紀的烏古斯24部

(又稱烏古斯葉護國,不是回紇的九姓烏古斯),當時的重心不在(今)土庫曼,而是在錫爾河下游,(今)哈薩克的南部。

為什麼伊朗歷史上的阿拉伯、突厥人語言沒有高度波斯化?

文化方面,烏古斯人更多是原始突厥元素,且接受多方向的文化輻射,並不是波斯文明獨大。塞爾柱人的先祖是24部中的克尼克部,塞爾柱·貝格曾給可薩汗國(今俄羅斯南部)當過兵,還給他兒子起了

Mikail

這種”精羅歡喜“的名字(

Mikail就是塞爾柱王朝創始者,圖格里勒·貝格的老爹

)。

由於蒙古西征,以及欽察系突厥人的壓縮,烏古斯人(土庫曼族)開始南下,與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相鄰,文化習俗也染上了很多波斯的特徵。然而這個時候,波斯人在政治上已經失勢很久了,波斯文化的重心也開始西移、南移,對中亞遊牧民族的控制自然是力不從心的。

在這方面,中亞的土庫曼族更像是建州女真,

從更蠻荒的地區南遷,受到中原文化的輻射,但由於宋明以來的經濟文化中心南移,漢人無法在山海關外保持類似漢唐時期的影響力,所以關外女真人的漢化程度有限。

也正是如此,中亞的土庫曼人,沒有參與近古時期伊朗國族(什葉派波斯-亞塞拜然)的建設,是伊朗境內唯一信仰遜尼派的突厥語民族。

(3)遷入”波斯大本營“的突厥人、阿拉伯人

所以,

和“入主中原”的遊牧民族相對應的,應該是波斯本土大城市的

,來自阿拉伯帝國、塞爾柱帝國的統治階級與駐軍。他們曾大量駐紮于波斯本土的大城市,如伊斯法罕、哈馬丹、雷伊、內沙布林,生活習慣逐漸波斯化,日常開始使用波斯語。

當他們還是統治者的時候,可以一邊接受波斯文化,一邊保留自己的族裔認同和記憶,就像曾經的滿清一樣。可一旦失去了統治地位,他們的後裔還能不被全面同化麼?

波斯人的腹地,如今是否還有世居的突厥人、阿拉伯人呢?

為什麼伊朗歷史上的阿拉伯、突厥人語言沒有高度波斯化?

橙色=波斯人,黑圈=被波斯人包圍的突厥人、阿拉伯人

其實他們沒有完全消失,參考上面的波斯母語圖,黑圈裡波斯語(橙色)腹地中,仍然存在阿拉伯語、突厥語的聚點。

不過,聰明的你也許會發現,

這些突厥人、阿拉伯人的分佈區,都是較為偏僻乾旱的牧場。而我之前提到的幾座大城市、大綠洲,如今都是不折不扣的波斯語區域

。少量的突厥母語家庭,大多也是之後從亞塞拜然遷入的。曾經的統治者民族,要麼被波斯人完全同化,要麼同後來遷入的突厥人融合,基本消失不見了。

為什麼伊朗歷史上的阿拉伯、突厥人語言沒有高度波斯化?

呼羅珊阿拉伯人(黃綠)

黑圈裡,只有

呼羅珊阿拉伯人

,來源可以明確上述到哈里發帝國。閃含語系與印歐語系的隔閡,我之前已經講到了,暫且認為這是他們能夠不被同化的原因,只不過由於政治上的失勢,如今以被排擠到了荒漠邊緣(白色是無人區)。

為什麼伊朗歷史上的阿拉伯、突厥人語言沒有高度波斯化?

(亮綠)土庫曼族 (深綠)突厥族

黑圈中的深綠色的是“突厥人”,這個“突厥”不是廣義的突厥語系民族,而是什葉派的突厥部落。

他們是16世紀以來,

“什葉伊朗國族建設”

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薩法維王朝、阿夫沙爾王朝、凱嘉爾王朝起家的重要軍事力量。後來由中央朝廷安排,以部落為單位遷入伊朗高原各地,是王朝政策和宮廷鬥爭的餘波。

而亮綠色的中亞土庫曼族,信仰的是遜尼派,近代主要圍繞著中亞的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打轉,沒有為

“什葉伊朗國族建設”

做出太多貢獻。

【註釋:伊朗人一般只把中亞的遜尼派烏古斯人稱為“土庫曼/Turcoman”,而參與“什葉伊朗國族建設”的突厥部落,一般直接稱呼為“突厥/Turk”。

西方史學家經常把兩者搞混,這主要是奧斯曼帝國的鍋,因為早期奧斯曼語境下的”土庫曼“,就是東邊的突厥部落民,他們有很多是什葉派(阿列維派),奧斯曼人總覺得他們會給薩法維波斯帶路,是危險的異端】

這些散居的突厥部落為何沒有波斯化成功呢?這就涉及到伊朗與東亞的主要區別了。

波斯人(橙色)包圍的,有兩片白色的不毛之地,盧特沙漠和卡維爾沙漠

。環繞沙漠的高山可以凝聚水汽,形成若干流入沙漠的河流,透過灌溉可以打造出肥沃的綠洲。

為什麼伊朗歷史上的阿拉伯、突厥人語言沒有高度波斯化?

最乾旱的區域,對應的是伊朗的無人區(語言圖的白色)

波斯人的生態環境,就是這些適合耕作的綠洲。而綠洲的邊緣,總有些無論如何也無法有效耕種,卻可以放牧的地區。這些介於綠洲與荒漠之間的小牧場,就稱為突厥部落民遊牧的地區。

東亞農耕區的邊緣,其實也存在類似的乾旱遊牧“飛地” — 鄂爾多斯高原。即使河套平原能夠漢化,更靠近中原的鄂爾多斯,卻一直是遊牧民族的天下。

為什麼伊朗歷史上的阿拉伯、突厥人語言沒有高度波斯化?

(4)亞塞拜然

既然提到了深綠色的什葉派突厥部落,那麼接下來就可以講到,與他們息息相關的亞塞拜然人(草綠,Azeri Turk)。

和前者不同,亞塞拜然人是定居的農民,沒有部落組織

,被遊牧突厥人稱呼為“塔特“,也就是他者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今天的伊朗”塔特族“,特指的是西北山區的伊朗語山民(黃色),這說明亞塞拜然的突厥農民,是被突厥化的伊朗人。

在13世紀以前,這裡是妥妥的語言波斯化地區,波斯語大詩集《Nozhat al-Majales》中,有115位詩人來自今亞塞拜然共和國。

為什麼伊朗歷史上的阿拉伯、突厥人語言沒有高度波斯化?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亞塞拜然能夠突厥化,而波斯的其他地區沒有?

我認為,這很可能是因為塞爾柱西進以後,大部分西遷的突厥人都匯聚於此,以至於在當地的人口比例很高,並透過持久的政治優勢,同化了其他的民族。烏古斯史詩《科爾庫特之書》,大部分都在講高加索地區的故事。

亞塞拜然的諸多“有利因素”,導致突厥人在此特別集中。

(4A)政治上,把突厥人往西北方向引,既能滿足手下燒殺搶掠的慾望,也不得罪主流穆斯林社會。

塞爾柱王朝在西進時,打的是

尊王(哈里發)攘夷(什葉派)

的大旗,吃掉是發源於西北伊朗的什葉派

白益王朝

。塞爾柱統治者追求的,是被哈里發點贊,做一個廣大穆斯林(遜尼派)眼中的好蘇丹。

而手下那些“不姓趙”的突厥人,想法就很單純,丫就是想要戰利品。所以圖格里勒·貝格故意把他們趕到西北方向,去搶劫異教徒(東羅馬、亞美尼亞、喬治亞)。

後來被蒙古人、帖木兒趕來的各路野突厥,也因為此地仍有很多異教徒可以搶,所以繼續往這裡(以及小亞細亞)匯聚。

而當時的波斯大部分地區,是主流的遜尼派社會,所以不太好得罪。

(4B)氣候上,亞塞拜然的氣候相對涼爽溼潤,有連片的大草原。

參考伊朗的降雨量(左)、年均氣溫(中)、地形(右)。

為什麼伊朗歷史上的阿拉伯、突厥人語言沒有高度波斯化?

亞塞拜然,是唯一能同時滿足

(相對 )

溼潤、涼爽、

(相對)

平坦的地區。

這裡和”波斯大本營“不同,灌溉農耕區的周圍,不是沙漠化地帶,而是連片的草原。高海拔的地區,如卡爾斯省(今土耳其)是極優夏季牧場,而低地的Mugan Plain又是絕佳的的冬季牧場。

伊爾汗國的蒙古人同樣被這裡吸引,三個首都(Maragh、Tabriz、Soltaniyeh)都選在這裡。

(4C)突厥人並非一直在擴張,很多時候也是被驅趕的物件,而亞塞拜然一直接受各路的難民的角色。

喬治亞王國崛起,因為綠所以被驅趕的突厥人。

蒙古人太闊怕,向西逃的突厥人。

帖木兒太闊怕,向西逃的突厥人。

因為異端(指五花八門的什葉蘇菲門派)而被奧斯曼帝國驅趕,跑到”異端大本營“薩法維王朝的“土庫曼(奧斯曼語境)”。

俄國南擴後,從亞美尼亞與喬治亞”交換“過來的突厥人

為什麼伊朗歷史上的阿拉伯、突厥人語言沒有高度波斯化?

(4D,純屬腦洞)蒙古西征打擊了主流伊斯蘭文化,為非主流的突厥語文化騰出空間

伊爾汗國打碎了伊斯蘭世界的傳統秩序,卻未能建立穩固的新秩序。可汗們早期在景教與佛教之間搖擺,又重用猶太人。雖然後期確認了伊斯蘭的國教地位,並大力推崇波斯文化,但可汗們還是很容易被各路的蘇菲導師洗腦。

在14世紀,伊爾汗國崩潰的前夕,亞塞拜然、小亞細亞東部的突厥文學作品開始井噴,其中大部分內容是蘇菲詩集,帶有很強的非主流與草根色彩。

在伊爾汗國的核心領土 — 亞塞拜然,原本只能苟延殘喘的異端教團,如薩法維耶(Safaviyya),此時開始野蠻發展,洗腦了很多武德充沛的遊牧部落民,形成了幫薩法維王朝打江山的“紅帽集團”。

薩法維耶教團的教長、薩法維王朝創立者伊斯梅爾一世,雖然後世認為是波斯皇帝,卻是個突厥語大文豪。

文化強盛的語言,其同化能力是極強的,而此時的西亞烏古斯系突厥語(分化為亞塞拜然語、土耳其語),已經不再是塞爾柱王朝時期,被波斯語全面碾壓的情況了。

為什麼伊朗歷史上的阿拉伯、突厥人語言沒有高度波斯化?Menschenadler2019-06-02 21:30:32

因為所謂的東胡,匈奴,突厥被漢化 是因為這些民族城市化,接受漢人的一切,例如安祿山和史思明,儘管這些人是突厥-粟特集團,但是在漢地久住,因此可以說唄漢化。

而伊朗境內的這些阿拉伯人和突厥人,並沒有處於高度波斯化的環境下,同理,河中地區的核心(布哈拉,撒馬爾罕)作為諸多定居中亞帝國的核心,到現在依舊是塔吉克人為主的城市,而巴克特里亞地區的哈扎拉人,有突厥蒙古,也有本地伊朗人血統,長期定居,最終也改說波斯語

至於亞塞拜然和土庫曼,他們所居住的地方,是波斯化程度低,以伊朗遊牧和山民為主,處於遊牧環境強勢的突厥人,自然突厥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