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為什麼我們總在人生的重要關頭做出錯誤的選擇?

作者:由 豈幾化十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10-27

前幾日剛結束高考,就有親戚找我幫他家孩子報志願,說不知道該選什麼專業。對於這種人生的重大抉擇,我向來是不敢更是不願給他人提建議的。作為一個對他人的性格、興趣和過往經歷等各方面不夠了解的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太多發言權。

不過發人深思的是,我環顧了身邊的人,發現不少人不是大學選錯了專業畢業就轉行,就是工作了好多年覺得不適合自己轉行從基層做起。這種半路改弦易轍的做法要付出巨大的沉沒成本,之前幾年的積澱不能說完全付之一炬,至少也是有不貲之損。

人生中充滿無數議題,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做出選擇。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小抉擇,往往回過頭卻發現影響了我們的漫漫人生。為什麼我們總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做出錯誤的選擇?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正常來說,我們每次抉擇,選中任何一個備選項的機率都是相同的,但我們卻總在做出選擇的某段時間後懊悔不已。有人說這是因為選擇沒有對錯之分,無論我們選擇哪個最後都會後悔,因為我們往往因為這個選擇捨棄了其他的東西。然而,若我們將不同人的履歷放置於較長的時間維度上來看,會發現那些在各個領域做出或大或小成就的人,都是一路走來走得很堅定的人。他們可能會走彎路,也會遭遇挫折,卻很少後悔自己的選擇並半途而廢。

拋開我們選擇時收集到的資訊本身的偏差性不談,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聊聊,為什麼我們總在人生的重要關頭做出錯誤的抉擇。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在做選擇時總是【

外尋

】而很少【

內求

】?

面對人生的重要抉擇時,我們往往對自己毫無信心,總是會詢問別人的意見,總覺得那些比我們年齡大經驗多的長輩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他們說這個專業有前景,我們就選了;他們說這份工作薪資高,我們就幹了。殊不知,這個專業和這份工作他們自己都沒有親身體驗過,他們只是按照世俗價值觀對於“好”專業和“好”工作的標準給出一個相對穩妥的答案。

彷彿在做一道數學題目,將“已知條件”全部列出來,尋求所謂的「區域性最優解」,好像這樣就能將決策帶來的損失降到最小。然而,這些“已知條件”未必真如我們所想。我們削尖了腦袋擠進所謂的高薪行業後發現,行業已經開始走下坡路,而且人才早已飽和,而我們沒有突出的優勢,毫無稀缺性,只能慢慢熬年限。

並且這樣一直聽信別人的意見而罔顧內心深處的聲音做出選擇還會帶來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某一天突然回過頭你會發現你從未真正瞭解過自己。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想過怎樣的生活。現在擁有的並非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只是世俗價值觀捏造的一個幻影。失望懊悔卻又顧及沉沒成本不敢輕易做出改變。

我一直認為沒有所謂的高薪工作,高薪的往往只有每個行業做到頂尖前百分之十的人。況且衡量就業是否令人滿意的標準遠不止收入,我認為興趣、擅長這些是更重要的東西。有人說“

所有工作本質上都一樣,哪有那麼多興趣可言,努力了就能成功

”。但我真的懷疑不含絲毫熱情的所謂努力是否能獲得哪怕是世俗意義的成功。成年人的生活超過三分之一被工作佔據,如果在這三分之一的時間裡感覺不到快樂,那人生還有什麼幸福可言。興趣能夠帶來精神的愉悅和心理的滿足,沒有興趣支撐的工作是難以長久的,就更別提能夠做到行業前列。我想,那些懷揣著“職業理想”並積極尋找能夠實現這些理想的職業道路的人,遠遠好過面對一個自己毫無興趣的工作用“前途”或者“錢途”來安慰自己的人。

也許還有人會反駁說,“

興趣並不能當工作

”。的確,有些工作受市場需求的影響待遇並不那麼好,但我想只要我們沉心鑽研,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相信最終能取得相對不錯的收入。哪怕最終收入不讓人滿意,至少我們一直和自己所愛的東西待在一起。面對生活的通緝,我們能夠一笑置之。晚年回想起來,也不會感到懊悔和遺憾。

下次做選擇時,記得遮蔽掉外界嘈雜的聲音,多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問問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暫時不能給出明確的答案也無妨,平時生活中多留意一下自己做什麼最開心,更願意將時間投入到什麼事情上。相信答案會越來越清晰。

願我們以後無論做什麼事、過怎樣的生活、成為什麼樣的人,都是遵從內心而做出的選擇。

標簽: 我們  選擇  做出  自己  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