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歷史上真正的周瑜究竟怎樣?

作者:由 陳曦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1-12-13

歷史上真正的周瑜究竟怎樣?陳曦2021-12-13 17:30:32

對比了一下史料和《三國演義》,差別很大,對周瑜的看法都不一樣,有沒有歷史愛好者為我解答一下,感謝

歷史上真正的周瑜究竟怎樣?2021-02-17 18:01:49

2021。 01。 20更新

也算我混知乎這麼久的一個最高贊答案了,不過我不是很習慣很多知乎答主在最開頭更新的辦法,所以更新的內容都在後面。

想以古人角度瞭解周瑜的,強烈推薦一篇銘文:南唐徐鉉所撰的《舒州周將軍廟碑銘》。無論三國時期還是後世都有很多名人著作評論過公瑾,也有很多涉及周瑜的詩詞文賦,很多答案都有總結過,不展開細說,而徐鉉這篇碑銘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也是讀過最為動容的。文章傳達出周瑜其人的英雄氣概,與東吳名臣諸葛瑾、步騭所評價的相同: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而“將軍既歿,天下三分”更是一語道破周瑜在當時的歷史節點上,是何等厲害、幾乎能左右時局的人物。

我愛嘟嘟二十年了。

===================

把“儒將”“周郎”“小喬”“顧曲”這些文藝氣息的標籤去掉,周瑜本質上是一個非常雄烈、犀利、膽略驚人的將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非常A。

他的行事作風,沒有虛與委蛇,目標明確,執行力過強。

看上孫策了把人家一家老小接自己家住。

看上魯肅了把人家母親搬到吳。

看上了龐統直接“逼為功曹”。

為了忽悠魯肅投孫權,連什麼先哲秘論這種估計連自己都不信的東西都搬上來了。

想達目標,一定有辦法。要做就有十足把握。

覺得能破曹就說“操自送死”。赤壁時劉備去周瑜那裡打聽兵力,覺得三萬少,周瑜說夠用,看我破曹就完事了。

覺得劉備有威脅,直接讓他部將納入自己管轄內(雖然孫權沒采用)。

知乎上被黑得一塌糊塗,差點把周瑜說成弱智的取蜀之策,周瑜本人的說法是:謂若在握。

縱觀周瑜一生,重大決策,他做過沒把握的事?

取蜀因為他的死註定只是猜測,但如果當今網友想到的事情,當年的當事人都想不到是不可能的。最大的可行性,就來源於周瑜非常賞識的一位將領——甘寧。甘寧出生巴蜀,有荊州工作經驗,對兩地都非常熟悉,歸吳後就提出過先取荊州後取巴蜀的戰略。周瑜取下南郡,長江水路打通,有什麼不可以鼓行而西的呢?

還有就是,周瑜活著的時候,魯肅、孫權只是反對軟禁劉備,南郡還沒有給他,所以是具備可行性的。

好了,說回他的個人。

“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除了“略”,還有“膽”。

是一個“視死如歸”的人。

我剛開始對這個人物的認識是儒雅、風流,後來發現那只是被文學化、意象化的印象。所以第一次看到本傳裡提到“視死如歸”四個字,內心是很震動的。

瘡甚,臥未起,再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

小說裡,不提一氣周瑜,他靠計策讓曹仁失敗;

歷史中,沒有詭計,硬碰硬,磕下了江陵。

必須說,後者更令我心折,我也覺得這才是大多數戰爭的真相,雄才大略和勇武雄烈才能取勝。

就連遺書寫的都是“修短命,不足惜”,真的是沒把自己的命當回事。

這點跟孫策也有點像…

所以,表面上,周瑜非常叛逆。身為東漢高官子弟,不進大廠或體制內,卻搭上身家跑去幫助孫氏這種為世家大族所不屑的軍閥勢力創業。

實際上,每決策一步,都離自己的終極理想更接近一步。

當年兩個總角少年,升堂拜母時,不知是否會想到,後世因為東吳的尷尬地位,自己的歷史形象遭到了怎樣的扭曲;

只能說:英雄相遇於草澤,靡然為之服役,此豈聲音笑貌所能為哉!

====================================================

破80讚了,追更一下。

和我剛上網的年代相比,現在大家已經普遍能夠認知到歷史上的周瑜和演義上的周瑜的區別了,但網路上還是有幾個莫名其妙關於歷史瑜的爭議,簡單歸納一下。

孫策自立,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

這句史料歷來是哥倆關係好、大家喜聞樂見的一條記載,但有人說周瑜這次的舉動,叫“賣家背主”。理由是,孫策這次渡江攻打的是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劉繇,而周瑜的叔父周尚在劉繇手下做丹楊太守,周瑜家族在東漢累世公卿,周瑜策反周尚出兵幫助地方豪強孫策,間接讓周尚背叛了劉繇,也是悖逆朝廷、背叛家族的舉動;又及,孫策曾經受袁術驅使攻打廬江,陸康不敵憂憤而死,陸康是周瑜家鄉廬江的地方官,周瑜不顧家鄉的仇恨反而去幫孫策,也是說不過去。

對這樣的言論。。只能說“此迂腐之論也”。首先看將兵迎策。將的是誰的兵?當時周瑜只是剛及弱冠的青年,沒有官職位號,所以很大機率是叔父周尚的兵;周尚是誰的手下?可以排除袁術,因為之前孫堅舊部、孫策大舅吳景歸附袁術為丹楊太守,而被劉繇所驅逐。因此周尚應為劉繇派的太守。但就因為此,周尚或被周瑜說服、或被策反轉而幫助孫策就是“背主”嗎?事實上我覺得在當時,地方官吏的上下級之間,沒有那麼強烈的私屬“主臣”之間的關係,大家都是望風而動,主動選擇想要資助的勢力很正常。參考周瑜後期攻下江陵後,任命龐統為功曹,周瑜死後,龐統依然在江陵做官,改事劉備。實際上龐統當時雖然是周瑜手下,卻不能算仕吳。無論周尚還是周瑜,在當時都很難用“效忠”或者“背叛”這樣帶有道德色彩的概念界定他們的舉動,周尚無需愚忠於劉繇,周瑜更無需用虛無的“世家大族”名聲束縛自己的手腳,並且要確定一件事是周瑜當時只是幫了孫策,還不算孫策的部下,幫助孫策打完以後就和叔父回到丹楊了。

然後看陸康這件事。陸康在廬江做地方官沒問題,孫策曾經攻打廬江也沒問題,但因此就一定要周瑜和孫策勢不兩立,也很沒有必要。首先,陸康遭到孫策猛烈攻打,是有自身原因的。孫策是怎樣一個人呢?他與人交往,一開始都是坦誠相待,不管是尊貴長者還是青年才俊,談得來就可以好得不行,但如果對方對他虛與委蛇、糊弄了事,一定會觸怒他。同樣是受人尊敬的大學者,孫策和張紘與孫策和高岱之間的交往就天壤之別。張紘原本也不太看得上孫策,但哭包孫策痛陳革命家史最終打動張紘,張紘即使北歸也不忘說孫策好話;同樣是大儒,高岱卻受了小人蠱惑,導致孫策怒殺高岱的悲劇。陸康這位受人尊敬的長者也是一樣,孫策真誠求助卻被一再敷衍,終於也被觸怒。孫策和周瑜二人總角之好,脾氣一定是投合的,那就是沒有虛偽敷衍的那股真性情。所以,周瑜能夠理解孫策當時受袁術驅使的苦衷,同時周瑜敢於對孫策勢力進行風險投資,幫他自立拓有江東,也是政治眼光的體現。要說仇恨,那陸家在陸康逝世年紀輕輕就綱紀門戶的陸遜應該最恨孫策才對,結果陸遜做了孫策的女婿,自己對孫權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也沒成為陸遜的黑點啊。

綜上,亂世之中,凡英雄人物,所謂的效忠還是叛離,都不必拘泥於階級、家族、圈子這些條條框框。周瑜的擇主觀用他自己的話說再明白不過了:“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

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官二代周瑜選擇了軍閥孫氏,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

2。 赤壁之戰總指揮到底是誰/最大功臣到底是誰(2021。01。20更新)

之所以第二次更新說這個,是因為這個論題的無語程度,已經令人瞠目。我也沒想到喜歡嘟嘟這麼多年,有朝一日會看到網上一堆人覺得赤壁之戰恨不得跟周瑜沒什麼關係。。。

其實真的,赤壁之戰這點事都快講爛了,就不說史書和學界專家的各種觀點,你搜從唐到明清的詩詞文賦,與赤壁之戰強關聯的人物,按優先順序看就是倆人,曹操和周瑜。但就是有人抓住史料上的隻言片語不放,說出“赤壁之戰總指揮是劉備”“赤壁之戰抗曹主力是劉備”“赤壁之戰最大功勞是疾疫”等無語言論。

我們先放結論:

(1)赤壁之戰,你要非說名義上的抗曹總指揮,那按title來,只好是孫權和劉備了

因為孫權這邊,任命的是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這裡的“督”是臨時職位,不是演義裡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大都督,左右督也沒有高下之分。

論軍階與在東吳地位的話,程普資格老,是從孫堅時期就跟隨的將領,赤壁之戰前是蕩寇中郎將,領零陵太守(應為遙領),孫策死後,與張昭“共輔孫權”,赤壁之戰後拜裨將軍,領江夏太守(應為實領),周瑜死後代領南郡太守,後來再次領江夏,去世前最高軍階是蕩寇將軍。

周瑜的話,不說總角料主這些,之前藉助叔父兵力幫助孫策平定江南,建安三年正式加入東吳,授建威中郎將,隨孫策討黃祖時遙領江夏太守,孫策死後作為中護軍與張昭“共掌眾事”,注意,這裡和程普就不一樣了。隨孫權討黃祖為前部大督,也是臨時性職位。所以,到赤壁之戰前,周瑜是中護軍,而程普只是蕩寇中郎將,軍階地位都要低於周瑜。至於到去世,周瑜偏將軍,程普裨將軍,沒啥區別。

可見,程普數凌侮瑜,遂共不睦、幾敗國事什麼的(然後也有人抓著這點不放來黑嘟嘟,完全無視江表傳裡折節容下終不與校的記載,這就是孤立看史料的一個典型例子),很有可能就是因為自己資格老,可軍階地位卻不如周瑜的緣故。

赤壁之戰,兩人各領一萬人,具體東吳這邊誰是實際上的前線總指揮,我認為是周瑜。雖然呂蒙所說的“周瑜程普俱為督,雖事決於瑜”的記載是描述江陵之戰的,但我依然認為,整個赤壁之戰,東吳這邊的核心人物就是周瑜,理由如下。

(2)如果你說實際上打贏赤壁之戰的前線總指揮,那隻能是周瑜

首先,赤壁之戰前,周瑜從戰略上分析了赤壁之戰雙方的優劣勢。這段記載在《周瑜傳》、中學課本里都有的話就不用重複了吧?!那麼從戰略上分析優劣勢的,還有兩位,諸葛亮和魯肅。諸葛亮的任務是外交,尋求孫權援助,《諸葛亮傳》裡記載“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所以各位說劉備自己打的或者劉備佔主力的,你自己能打幹嘛還求救於孫將軍?!是,你有兩萬,周瑜、程普各有一萬,看上去好像兵力相當,但你得會打、能打贏才行啊。諸葛亮只分析了曹操是強弩之末,但後面有劉備方具體怎麼打的記載嗎(包括劉備當時主要調遣的將領關羽、張飛傳記)?沒有。

當然,很多人舉的例子是從話術角度,都是“孫權調兵遣將幫助劉備併力拒曹公”(《武帝紀》《先主傳》《關羽傳》,以此說明主力是劉備。嗯,從曹操的戰略目標上看,他第一目標確實是滅劉備,不然也不會窮追不捨了。荊州望風而降,曹老闆飄了,給孫權的信,不就是心理預期孫權肯定配合自己一起滅劉備嘛,然後像荊州一樣投降。但是,這就說明赤壁之戰前線指揮與致勝關鍵是劉備嗎?他想打的是劉備,但是被聯軍打懵了,主要功勞還能歸劉備嗎?這裡不否認劉備方的功勞,但他不是“指揮”和“致勝”這樣的關鍵功勞。

那麼到東吳方,赤壁之戰的記載就非常豐富了。首先是周瑜傳,有戰前議分析雙方天時地利人和,有兵力分析,有采納部將黃蓋火攻之計,有整個火燒赤壁的過程。其他人傳記裡,有魯肅的戰前分析和作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魯肅傳裡還提到“任瑜以行事”,再次佐證東吳方實際指揮就是周瑜),有呂蒙“與周瑜、程普等西破曹於烏林”,有黃蓋“隨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有韓當“與周瑜等拒破曹公”,有周泰“與周瑜、程普拒曹公於赤壁”,有甘寧“隨周瑜拒破曹公於烏林”,有淩統“與周瑜等拒破曹公於烏林”,有呂範“曹公至赤壁,與周瑜等俱拒破之”……東吳這邊有記載參與赤壁之戰的將領有九位!而且,這麼多人總得有指揮吧,大多數記載的都是“隨周瑜”“與周瑜”。那麼實際上的前線總指揮是誰,不用說了吧。

因此,回到赤壁之戰總指揮,以及功勞最大的是誰問題上來,孫劉聯軍【名義上的】總指揮,既然大家那麼喜歡抓住“助先主併力”這句話,就當是劉備好啦。但【實際上的】戰役前線總指揮,以及建立最大功勳者,毫無疑問就是周瑜。

把名義上的替代了實際上的,犯了兩個錯誤:(1)孤立地解讀史料,即不能將全書同一事件史料結合起來看。陳壽《三國志》語言簡略沒有重複記載,所以一定不能孤立解讀史料。(2)沒有樹立起史書寫作時,對陣雙方人物要地位相符的觀點。比如曹操打赤壁之戰,從曹操的角度就是打孫和劉,甭管主公們派出來前線指揮的、起關鍵作用的,是周瑜還是諸葛亮,是魯肅還是關羽,只能記載為“與備戰”或者“徵孫權”。曹操在史書裡不能直接和周瑜對線,因為地位不符。

總之後世無論李白還是蘇軾,寫的都是周郎赤壁,沒有人寫劉郎赤壁、孫郎赤壁、程公赤壁。

2020。01。20

歷史上真正的周瑜究竟怎樣?2018-06-05 06:24:38

可看方北辰的三國名將周瑜

標簽: 周瑜  孫策  赤壁之戰  劉備  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