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生子當如孫仲謀,那當爹呢?

作者:由 隗老師心理工作室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9-03-12

1994《三國演義》誕生很多經典熒幕形象,鮑國安老師的曹操,陸樹銘老師的關羽,唐國強老師的諸葛亮,當然,還有魏宗萬老師的司馬懿。

《擒孟達》那一集,之前被諸葛亮巧用離間計搞下臺的司馬懿帶著倆兒子賦閒在家,然後諸葛亮所向披靡,眼瞅著就要直搗長安,皇上詔書送到,搬司馬懿帶兵阻擋諸葛亮,那時年方弱冠傲嬌不羈的小司馬昭來了句“曹睿那個小皇帝還不算糊塗,知道啟用父親!“這時候,司馬懿一聲制止,然後盯著司馬昭看了三秒,這三秒給了個特寫,魏宗萬老師這三秒鐘眼神的把握,可說演技到了神而明之、舉重若輕的境界。

這個是真不好演啊!為什麼呢?就因為他是司馬懿啊!換成是曹操對曹丕?眼神裡流露出馬上就可以攜天子以令諸侯的奸雄霸氣就可以了。換成是諸葛亮對姜維?眼神裡流露出先帝不以臣卑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心耿耿就可以了。換成是關羽對關平?那根本看不出眼神,因為關老爺不殺人時侯一般不睜開丹鳳眼。

司馬懿對司馬昭應該是什麼眼神?說說司馬懿的心理活動:在家憋屈已久,關鍵時刻被委以重任;不到山窮水盡,皇帝不會啟用之前已經被貶為庶民的人,如果這次一戰而成,那是觸底反彈;諸葛亮多牛逼啊,我司馬仲達能不能擋的住,猶未可知;賦閒在家倒也清閒,此次再入朝堂,面對一眾曹魏文武,既不能碌碌無為又不能才華橫溢;曹魏人才漸衰,我司馬仲達此次若挽狂瀾於既倒,那必將是宏圖霸業的第一步。

魏宗萬老師演繹的這個眼神裡,既不是完全的禁制也不是完全的讚許,既不是騰蛟起鳳也不是紫電青霜,融合著擔憂、興奮、躊躇、城府、謹慎等等吧,就這麼遞給兒子司馬昭了。就這麼一份審時度勢的複雜,夠司馬昭悟十年,當然也不白悟,後來司馬昭他兒子司馬炎不就三國歸晉了麼。

相比之下,飾演孫權的吳曉東老師,差了一個等級,尤其在詮釋孫權的無奈上,差了些許火候。當然了,孫權也很難演,前半段左有周瑜右有張昭前有程普後有吳國太,哪個都得罪不起,自己還算東吳之主,他哥臨死前囑咐他“外事不明問周瑜內事不明問張昭”,看起來是個建議,實際上就是道遺令,那意思是你小屁孩別自作主張,多問問前輩高人。孫權既要守護好孫堅孫策傳下來的江山,又要考慮幾方的意見與利益,所以這個角色跟司馬懿有異曲同工的地方,含而不發,有條不紊,悶聲發大財,能夠不斷調節自己去適應外界的複雜,特別難能可貴。到了孫權成熟的時候(科胡特說的蛻變內化,孫權基本就是按照這個方式把周瑜魯肅程普張昭等等有機的整合進自己的自身結構),濡須口對戰曹操,曹操才發現這孫權真牛逼,一點不比孫堅周瑜差,然後來了句“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帶兒子比司馬懿差了一個檔,算是帶得還不錯,曹丕得了他一部分政治才華,曹植把他的文學才華發揚光大。然而,這倆兒子得曹操的真傳還是遠遠不夠的,曹丕文治武功可以守江山十年,卻無多大建樹。寫姑娘的文兒裡,曹植巔峰作品《洛神賦》可說是無人出其右,但不免花拳繡腿無卵用。

做為一個父親,曹操比司馬懿差在哪兒呢?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司馬懿知道天下事非朝夕事,能夠把自己放在歷史長河中去看待,可以接受自己完不成的事兒就留給兒子孫子去延續好了,所以他能夠在工作的時候不忘了帶兒子在身邊見習和指導,1994版《三國》一個經典鏡頭是諸葛亮擺空城計,司馬昭司馬師猴急要衝進去,司馬懿非常耐心的在那兒給倆兒子講心情與琴音的關係。

曹操一心要一統中華,而且是必須要在自己這個時代完成的架勢,這就是他自戀偏執的地方了。在北方打仗,他打張繡呂布袁術袁紹連戰連捷,那是因為順應了時局,北方黃金軍大亂、董卓暴政、諸侯割據等等,政府勢力也好,老百姓也好,都希望有個政權可以穩定下來。統一了北方之後,他就應該休養生息、發展教育、科技、農業了,連年征戰的地方,都需要修復(克萊因的概念),而不是躁狂式的繼續征戰,當然了,停下來修復,必須要面對一份內疚一份哀傷,一份內疚是這滿目瘡痍也有我的責任,一份哀傷是大一統的進度將變慢,從刀槍侵略變成了文化滲透。曹操太著急完成大一統,忽視了對付劉備孫權不能用強,所以就有了後來在赤壁被孫劉聯盟打得全軍覆沒華容道耍二皮臉,漢中被劉備打得節節敗退只能拿楊修出口惡氣。

曹操其實有那麼一段時間非常接近內在整合並與時空統一的境界,他《觀滄海》裡那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寫在他徹底清除袁紹餘部,統一北方之後,曹操在對著充滿涵容的大海,梳理自己這麼多年四處征戰中不斷產出的洪荒之力(拜昂說的貝塔元素),可惜他最好的心理醫生郭嘉這時候已經去世了,不然,若郭嘉來這麼一段“今北方已定,南方劉備得民心,孫吳得地利,公當長謀遠略,修政參綱,教化人倫,以圖漸而透之,”,估計曹操就真到了“張三丰三聲大笑笑出一個武當”的境界了,有一份人與海的被涵容,卻少了一份人與人的主體間,端的可惜了些。

諸葛亮跟曹操犯一個毛病,就是一門心思要在自己這個時代擊敗北魏,一統中原,然後把自己給累死了,他帶的兒子跟他一個命運,親兒子諸葛瞻、心理學意義的兒子姜維,爭相恐後的為國捐軀了,死很容易的,不容易的是發展。

特別有意思的是,後期的諸葛亮,全無前期淡定儒雅坐船上借箭的充滿節奏感,尤其是在劉備死了之後,他帶著部隊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金鼓齊鳴聲勢浩大,燒乾了自己的同時也耗盡了蜀國的底蘊,用力太猛了,西蜀在被稱為闇弱的劉璋統治時期,至少歌舞昇平沒有戰亂,到了諸葛亮時期,連年征戰不休,這幾乎就是逆天而行。

非常大的一種可能,是諸葛亮用不斷對外打仗的方式,投射性的防禦了廢掉劉禪、自己當皇帝的潛意識願望。千萬別小看諸葛亮的攻擊性,一次是舌戰群儒懟得江東文士們啞口無言生悶氣,一次是兩軍對壘句句如刀當場罵死王朗,妥妥口腔施虐的昇華。

如果後期諸葛亮能夠面對自身的侷限性、淡定一些、沉著一些,能夠領悟到山河基業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建設的結果,踏實下來指導劉禪、多帶些像樣的徒子徒孫出來,可能自己會長壽些,蜀國也會發展的不一樣些吧。

俄狄浦斯期,一個終極的成就,是你領悟到父親與母親的關係,是你永遠也不可能真正瞭解到的,例如他們的很多對話、他們彼此相處時的心境、他們的性交過程與體驗,等等。

這個心理發展成就,廣義的推演是:

一個人可以發自內心的接受另兩個對自己很重要的人的關係完全獨立於自己而存在,就會獲得非常重要的“第三位置”,即“觀察內省位”,在這個位置上,看看別人的相處,想想自己的擁有,會領悟到很多東西,也會放下很多執著。

比如,司馬炎做了皇帝,他爺爺司馬懿是不知道的。

本文作者:Mr.隗

中和心理ACI精神分析研修中心-主任

ACI國際註冊高階精分師(ICSPC)

常年致力於精神分析在中國本土的實踐和傳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