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日語「陽炎」,怎樣正確翻譯成一個簡單的中文詞?

作者:由 屠龍少年周旭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0-02-12

翻譯是門學問。日文翻譯為中文,有時可以直接按照漢字轉寫,美其名曰「零翻譯」;有時則要考慮兩種語言的微妙差異,採用更地道的表達方式。此非我所擅長,我們聊聊詞彙本身。

一、日文中「陽炎」對應的中文

題目描述中提到了一種光學現象,日語中寫作「陽炎」。

日文辭典解釋:晴れた日に砂浜や野原に見える色のないゆらめき。大気や地面が熱せられて、空気密度が不均一になり、それを透過する光が不規則に屈折するために見られる現象。

中文辭典解釋:空氣層湍流、地氣、遊絲。晴天在沙灘或田野看到的無顏色空氣晃動。因大氣或地面受熱而使空氣密度不均,陽光透過密度不均的空氣便會產生不規則的折射而見到的現象。(其實日語裡面火焰周圍的空氣晃動現象也用此詞表示。)

「陽炎」一詞來自漢語,本文下面要討論的也是該詞在漢語中的發展變化,可能與題目關係不大。

如果您對日文中陽炎一詞的讀法、寫法、使用範圍、感情色彩以及更多幽微細膩的內涵,可以讀一讀韓凌燕、宿久高的《

比較文學視野下的「蜉蝣」與「陽炎」

》,以及

陽炎(かげろう) - 語源由來辭典

。大家點開連線看吧,就不摘錄了。

除了「總結」部分,下面也不涉及日語的內容了。

二、漢語中的「陽炎」與「陽焰」

(一)、「陽炎」的讀音

「陽炎」中的「炎」不能讀成平聲yán,這裡的「炎」是「焰」的異體字。除了「陽炎」,在古籍中看見「陽焰」、「陽燄」、「陽焱」等多種寫法。

日語「陽炎」,怎樣正確翻譯成一個簡單的中文詞?

日語「陽炎」,怎樣正確翻譯成一個簡單的中文詞?

《詞源》(第三版) P2535

(二)、「陽炎」與「陽焰」

那麼,究竟何為陽焰?我們分析一下辭書中的「陽炎」與「陽焰(燄)」,看看能不能找到線索。

《敦煌文獻語言詞典》【陽炎】條:

讀音:yáng yán。即「陽焰」。曠野中虛幻的光氣。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如炎者,如似荒郊陽炎,那得久停,瞬息之間,自然消歇。」

按:變文此段是解釋經文捲上方便品第二「是身如焰」的文字,兩個「炎」字均當作「焰」。見「陽焰」條。又陽炎為大乘十喻觀之一,謂熱空塵等因緣和合,於曠野之中現水相者。附記備考。

*此條引文認為「炎」當作「焰」,但詞條注音為「yáng yán」,與之矛盾。作者或有其他考量,但筆者認為仍應以「yáng yàn」為佳。

《敦煌文獻語言詞典》【陽焰】條:

曠野中虛幻的光氣。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永拋不久停,陽焰非真實。」 按:元魏菩提流支譯《法集經》卷五:「觀人如空聚落……觀想如陽焰。」元稹《遣春詩》之四:「陽焰波春空,平湖漫凝溢。」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六,火之一:「澤中之陽焰……似火而不能焚物者也。」自注:「狀如火焰,起於水面。出《素問》王冰注。」明方以智《物理小識》卷二,地類,「陽焰水影旱浪」條:「燕趙齊魯之郊,春夏間野望,曠遠處如江河,白水盪漾,近之則不復見。土人稱為陽焰。蓋真火之氣,望日上騰,而為溼潤之水土所欝,搖揚重蒸,故遠見其動莽蒼之色,得氣而凝厚,故又見其一片浩然,如江河之流也。」

《漢語大詞典》【陽焰】條:

亦作「陽燄」。亦作「陽焱」。

(1) 指浮塵為日光所照時呈現的一種遠望似水如霧的自然景象。佛經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虛幻不實者。 語本《楞伽經》卷二上:「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焰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

隋 智顗《摩訶止觀》卷一下:「集既即空,不應如彼渴鹿馳逐陽燄。」唐 元稹《遣春》詩之四:「陽焰波春空,平湖漫凝溢。」唐 白居易《和夢遊春詩一百韻》:「膏明誘暗蛾,陽焱奔痴鹿。」許地山《綴網勞蛛・無法投遞之郵件》:「這又是一種渴鹿趨陽焰的事,即令它有千萬蹄,每蹄各具千萬翅膀,飛跑到曠野盡處,也不能得點滴的水。」

(2) 指熾熱的陽光。

五代 齊己《移居西湖作》詩之一:「火雲陽焰欲燒空,小檻幽窗想舊峰。」

《辭源》【陽燄】條:

在日光中浮動的塵埃。燄,也作「焰」。

唐 權德輿《權載之文集》二《酬靈徹上人以詩代書見寄》詩:「已取貝多翻半字,還將陽焰諭三聲。」元稹《長慶集》七《遣春》詩之四:「陽焰波春空,平湖漫凝溢。」

《漢語大詞典》【陽炎】條:

耀眼的陽光。

郭沫若《北伐途次》二十:「武昌城遠遠地在陽炎中橫陳著,腳根是看不見的,白濛濛地好像是一座蜃氣樓。」

《漢大》訓「陽炎」為「耀眼的陽光」,與《漢大》【陽焰】第二條義項「熾熱的目光」相近。「陽炎」例句中提到「腳跟看不見」、「白濛濛」、「蜃氣樓」,與《漢大》【陽焰】第一條義項「浮塵為日光所照時呈現的一種遠望似水如霧的自然景象」更合。可見兩個詞條應該合併。

《漢大》訓「陽焰」為「 浮塵為日光所照時呈現的一種遠望似水如霧的自然景象」;《辭源》訓為「在日光中浮動的塵埃」,《敦煌》訓為「曠野中虛幻的光氣」。細究起來存在差異,似不能共存,但其實是不同字典編纂者在提煉編纂詞彙時的認知偏差造成的。對於「陽焰」,龍樹大士有如下一段描述,各種詞典釋義的偏差很可能是因為對其理解的不同。

龍樹大士曰:日光著微塵,風吹之野中轉,名之為陽燄。愚夫見之,謂之野馬。渴人見之,謂之流水。

《漢大》所引《楞伽經》與「渴人見之,謂之流水」相近;《敦煌》側重「野中」,突出佛教常言的虛幻色彩;而《辭源》則更注重首句「日光著微塵」。

此外,還有如下說法:

慧琳《一切經音義》【陽爓】(第三十七日本元文三年至延亨三年獅穀蓮社刻本):

陽爓,閻壍反。或作談燄。案:陽焰者,陽氣勝騰如火聚上煙焰之狀也。

三、從方以智《雅通》和《物理小識》看「陽焰」

(一)《雅通》

《通雅》卷十一【野馬】條:

日語「陽炎」,怎樣正確翻譯成一個簡單的中文詞?

日本內閣文庫藏《通雅》 選者方以智(清)/校訂者姚文(清)清浮山此藏軒刊本

野馬,陽炎也。

白駒亦非景。

《莊子注》:「野馬,日光。一曰遊絲、水氣也」。《筆談》曰:「野馬塵埃是兩物。吳融雲:動梁間之野馬。韓渥雲:窗裡日光飛野馬。皆以為塵,實乃田野浮氣耳」。

龍樹大士曰:「日光著微塵,風吹之野中轉。名之為陽燄。愚夫見之,謂之野馬。渴人見之,謂之流水」。《翻譯名義》雲:「摩利支,此雲陽炎,在日前行」。

或曰「野馬,猶言白駒過隙耳」,語見《魏豹傳》。師古曰:「白駒日景也」。程大昌引劉孝標《答劉沼書》曰:「隙駟不留」。李善《注》曰:「墨子言人之生乎地上。闢猶駟之過隙。二世謂趙高曰:人生居世間。如騁六驥過決隙也」。

今人或於暑晨登高山,嘗見山腰以下,巨浸茫茫。惟夏秋間有之,故曰陽燄。實則霧也。少選,日高則失。

文中提到的「野馬」不是動物,而是《莊子・逍遙遊》中「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野馬」。方以智引用了觀點,對「野馬」為何物做出討論。日光、遊絲、水氣、塵埃、影子、霧,看似混亂,但讀古書多了,應該對這種混亂有免疫。特別是帶有集註的整理本,遇到稍微難解的名詞,就出現各種複雜的爭論,這也體現了古人樸素的科學觀。方以智對「野馬」的看法可能和玄應有關。

玄應《一切經音義》【野馬】(卷三 清海山仙館叢書本):

野馬,猶陽炎也。案《莊子》所謂「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者」,注云:鵬之所憑飛乃是遊氣耳。《大論》雲「飢渴悶極,見熱氣謂為水」是也。

另一本書《物理小識》中,方以智又提到了陽焰。

(二)《物理小識》

此書中共有三次提到陽焰。【書影出自內閣文庫藏-浮山此藏軒《物理小識》 選者方以智(明)/校訂者於藻(清)寬政07年寫本】

第一處【火】條

日語「陽炎」,怎樣正確翻譯成一個簡單的中文詞?

澤中陽燄(杜<狀>如燄起水面。出王砯《注》),野外鬼燐,金銀精氣,皆似火而不焚物。(今本《素問》無此注。)

這段抄自《本草綱目》卷六

日語「陽炎」,怎樣正確翻譯成一個簡單的中文詞?

日本內閣文庫-本草綱目 著者李時珍(明)萬曆31年刊本

而《本草綱目》中「澤中之陽焰」,又出自《素問》中的「澤無陽焰」,再溯其源,可以找到《易》中的兌(澤)上離(火)下的革卦,這就上升到更層次的哲學內涵了。

日語「陽炎」,怎樣正確翻譯成一個簡單的中文詞?

全本全注全譯周易。楊天才。張善文譯註。中華書局2011 430頁

日語「陽炎」,怎樣正確翻譯成一個簡單的中文詞?

全本全注全譯周易。楊天才。張善文譯註。中華書局2011 431頁

第二處【陽燄水影旱浪】條

日語「陽炎」,怎樣正確翻譯成一個簡單的中文詞?

陽焰水影旱浪○燕趙齊魯之郊,春夏間野望,曠遠處如江河,白水盪漾,近之則不復見。土人稱為陽焰。蓋真火之氣,望日上騰,而為溼潤之水土所欝,搖揚重蒸,故遠見其動莽蒼之色,得氣而凝厚,故又見其一片浩然,如江河之流也。地出硝,山出硫,皆屬火化磽瀉之原。冬寒生鹼,其理亦同。若江南沮淖則但見蒼莽不見陽燄。而硝與硫與鹼皆不自此產矣。《晉・苻堅載記》曰:建元十七年,長安有水影,遠觀若水,視地則見人,至則止。亦謂之地鏡。陸友仁曰:宋寶祐六年四月,常州晉陵之黃泥岸亦有此異相,傳呼為旱浪。愚者曰:日中野馬,飛星爚然者,陽焰之端也。奇者為水影旱浪。實則凡光生焰,焰自屬陽,凡光似鏡,鏡能吸影,光與光吸,常見他處之影於此處。雲分衢路,日射回薄,其氣平者為陽焰旱浪。其氣厚者為山市、海市矣。【暄曰:乙酉十月,嘗晨登高山見之。凡四望,山腰以下,悉為白浪所浸,莽若江河,久之乃隱。兆兗曰:高山鋪雲海,常也。旱浪乃是白氣。】

這段解釋了陽焰形成的原因,可以參考這篇論文。

方以智圍繞「氣」和「光」兩大要素,透過千差萬別的表象,從本質上解釋了蜃景這一光學幻景所包含的多種型別。無論其發生於江間、海上、曠野、廣漠、長安市中、黃泥岸邊,皆是光在大氣中相吸、相映的結果。而且與大氣的厚度有關,氣平為陽焰旱浪等細小之景,氣厚為市海市等宏壯之景。

[1]

第三處【人身營魄變化】條

日語「陽炎」,怎樣正確翻譯成一個簡單的中文詞?

陰實則坎離交,陰虛則陽燄騰。

此處「陽燄騰」和第一處《素問》所述接近,本人不懂中醫,就不過度發散了。

四、「摩利支」與「陽焰」

既然陽焰一詞和佛經關係密切,那就不能不提

摩利支

了。

《漢語外來語詞典》【摩利支】條:

摩利支(Marīki),婆羅門教神話中的一個女神。具有三隻眼睛,六條胳臂,信奉道教的人往往奉為「天」,稱為「陽燄」。據傳說,她神通廣大,目光銳利,能為人辟邪降祥。《本行集經》三十一:「摩利支,隋雲陽燄」。《摩利支天經》:「有天,名摩利支,有大神通自在之法。」

《大辭泉》【摩利支天】條:

まりし‐てん【摩利支天】《〈梵〉Marīciの音寫。陽炎(かげろう)の意》陽炎を神格化した女神。摩利支天経に説かれる。常に身を隠し、護身・得財・勝利などをつかさどる。日本では武士の守護神とされた。(《大辭泉》)

這裡的陽燄(《漢語外來語詞典》引《本行集經》)或陽炎(《大辭泉》)更接近《漢語大詞典》【陽焰】條的第二個釋義「熾熱的陽光」或【陽炎】條的「耀眼的陽光」。

五、漢語中三種「陽焰」的結論

綜上,我們得到三種陽焰。

第一種

中醫指陽氣升騰。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寒政大舉,澤無陽焰,則火發待時。」

日語「陽炎」,怎樣正確翻譯成一個簡單的中文詞?

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第二版。王洪圖。賀娟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P312

日語「陽炎」,怎樣正確翻譯成一個簡單的中文詞?

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第二版。王洪圖。賀娟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P313

第二種

當天氣異常炎熱時,開闊的海面、沙漠等地的空氣容易受熱分層,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生顯著折射或全反射時,把遠處景物顯示在空中或地面而形成的各種奇異景象。古人誤認為蜃吐氣而成,稱之為海市蜃樓。

當溫度、地理等因素次於前者,光線折射的幅度較小,不足以搬來遠處景物,而是呈現出空氣晃動的現象,則稱之為陽焰。

(《物理小識》【陽焰水影旱浪】,前面已提到。)佛教常用陽焰比喻虛幻之物,簡稱焰

[2]

除了焰,佛教還經常使用夢、幻、漚(泡)、影、霧、電、響、空花等意象。

古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認為是微塵被風吹到曠野,在陽光的照射下形成的

[3]

除了「陽焰」,古籍中還出現了「水影」

[4]

、「地鏡」

[5]

、「旱浪」

[6]

的現象,從描述上看,三者與陽焰類似,應該是同一原理。區別在於陽焰出現於空中,水影、地鏡、旱浪出現在地面。

第三種

灼熱的日光。

這種用法姑且存疑,筆者利用國學大師的全文檢索功能,找到了435條陽焰,未見明顯應解為「灼熱的日光」者,而《漢語大詞典》例句所謂「火雲陽焰」,解作灼熱的日光固然可以,但若解作第二種陽焰也未嘗不可。

五代齊己《移居西湖作》詩之一:「火雲陽焰欲燒空,小檻幽窗想舊峰。」

六、結語

《易經》中的哲學概念(火)不斷髮展被醫學理論接收(陽氣上升),又與來自印度的佛教經典(虛幻代表物)碰撞出新的活力,成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光學現象)。東渡扶桑後,與日本本土詞彙結合,形成無法斬斷的羈絆。這其中出現了大量的變化,特別是在梵對中,中對日的翻譯中,語言本性的衝突導致的類比和割捨是無法避免的。千頭萬緒,需要抽絲剝繭,慢慢理清。

小小「陽炎」一詞,就折射出辭書編纂的難處。對於各種自然現象,古人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現在的科學解釋又不一樣,古人和古人之間又不一樣,甲乙丙丁各有各的觀點,有的能自圓其說,有的卻是無稽之談,而所謂的無稽之談未必就沒有市場,甚至可能成為常用義項。詞典編纂人面對浩如煙海的古籍,需要如何處理?辨析出各種說法的緣起、引申、變異、混淆,在作釋義的時候有需要怎麼取捨?再加上各種異體字、通假字、錯別字、同音代字,字和字之間,詞和詞之間,需要特別細微的審查。

但以一人之力考察所有漢語詞彙顯然是不可能的,大型辭書的編纂往往需要百十人的通力合作,但同一系列的詞彙可能打亂分給不同編者,每個編者可能有自己的思維邏輯,最終的成品註定存在大量遺憾。所以這種大型辭書,一定要多次修訂,但修訂的部分往往是明顯的錯誤,系統的割裂卻是很難調和的。希望《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早日出完,80%的修改量,著實讓人期待。

2012年12月10日,《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編纂出版啟動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2018年12月《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一冊出版,修訂詞條內容達80%以上。2019年將出版2、3、4冊,計劃在2023年完成25冊徵求意見本的出版,預計收錄條目約40萬條,總字數約6000萬字。

[7]

標簽: 陽焰  陽炎  野馬  摩利  旱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