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四大名著,為什麼饅頭包子都分不清?

作者:由 簡書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2-10-26

作者:佔芳

小時候讀四大名著,特別是讀《西遊記》時,常常替唐僧揑把汗。

生怕唐長老一個不小心,誤食了妖精的人肉饅頭,壞了十世的修行,取不了真經。

這是哪兒和哪兒啊?分明混淆了水滸、西遊!讓武二郎吃的人肉饅頭穿越了。

這也怪不得咱,本邦四大名著,雖出書時代相隔不遠,可裡面的饅頭包子全亂了方寸。

麵食體統,缺規少矩,一塌糊塗。

壹丨

《水滸傳》中的英雄,多為山東好漢,一夥純北方糙爺們。

按說,這幫人的生活習性應該帶著濃郁的地方特色。

北方人以麵食為主,今天,若北方人分不清啥是“饅頭”,那可真有點太“包子”了!

然而,出生于山清河縣的武松,以山東人的眼光來看,有點那麼不山東。

26回,(孫二孃)去灶上取一籠饅頭來放在桌子上。兩個公人拿起來便吃。武松取一個拍開看⋯⋯

一拍開面皮,武英雄發現大饅頭的問題:人肉餡的。他嚷嚷起來!

常年行走黑道的孫二孃,啥鳥沒見過。這娘們很淡定:開玩笑!沒吃黃牛肉餡饅頭咋滴?

長在北方的武二郎,天天吃麵,明明該叫這饅頭為包子嘛!

是武二郎硬充南人,還是本來就該如此?

這等歹事,山東著名網紅及時雨宋江,也碰上過一次。這黑胖子肉肥膘厚,差點成了饅頭餡。

35回,(宋等人議論)“江湖上歹人多,有萬千好漢著了道兒的:酒肉裡下了蒙汗藥,麻翻了,劫了財物,人肉把來做饅頭子。”

翻一下《水滸傳》,梁山強盜劫人,主要用途還真就是用人肉製作饅頭餡。

菜園子張青自己講述犯罪細節,成本很低。

30回,此間蓋些草屋,賣酒為生;實是隻等客商過住,有那些入眼的,便把些蒙汗藥與他吃了便死,將大塊好肉切做黃牛肉賣,零碎小肉做餡子包饅頭。

看來,水滸裡的饅頭還真是用餡包出來的。

大明一朝,饅頭與《水滸傳》裡寫的基本一樣,是用餡包出來的。

《大明會典》卷二百二十(洪武初年定師生會試宴標準):醋、每四十人共一瓶。面、三日一(□食)、每人八兩造饅頭、豬肉四兩作餡。酵醋三錢。豆粉一兩。乾粉索為湯。

這聖賜的饅頭是豬肉餡的,粉索就是粉絲,是用來做素湯的。

可到了“

宣德三年、停止會饌

”。政府叫停了學子考官聚眾會餐。但供應的“

饅頭餡肉

”,卻照例不斷。

只是,這筆費用由“

順天府都稅司、門攤課鈔內折支”。

寒窗十載,學子不易,吃點肉餡饅頭,這是分享國家洪福,浩蕩天恩。

貳丨

不過,光憑這個,可別以為山東人只會對著包子喊饅頭。

山東這個地方,在《金瓶梅》一書中,饅頭是饅頭,包子是包子,分得卻是門清。

42回,應伯爵、謝希大、祝日念、韓道國每人青花白地吃一大深碗八寶攢湯 ,三個大包子。還零四個挑花燒賣 ,只留了一個包兒壓碟兒。

山東的大包子,肉多塊大,聞名遐邇。一般人一個就飽了,遇到餓鬼真沒招。

在《金瓶梅》中,包子似乎有些不如饅頭高階。饅頭是當做點心的東西。是食品,更是禮品。

44回,(吳月娘)裝了兩個盒子,一盒子元宵,一盒子饅頭,叫來安兒送大妗子到家。

78回,玳安道:“賁四嫂送這盒點心瓜子與娘吃。”⋯⋯(月娘)連忙收了,又回出一盒饅頭,一盒菓子與她。

這就有些讓包子難為情了!同樣是面做的,為什麼饅頭就能成為盒裝禮品?

這在《紅樓夢》中也有描寫。饅頭好像很高大上哦。

45回,小麼兒們倒好好的,他拿的一盒子倒失了手,撒了一院子饅頭。

憑啥豆包不是乾糧,憑啥包子就不吃香?

在明清時代的點心店裡,豬肉包子可比肉饅頭價格要高。

《儒林外史》是清代安徽人吳敬梓的作品,這裡沒少寫饅頭包子。

18回,(胡三)還要買些肉饅頭。中上當點心。於是走進一個饅頭店,看了三十個饅頭,那饅頭三個錢一個。

48回,王玉輝餓了,坐在點心店裡,那豬肉包子六個錢一個。

一會兒肉饅頭,一會兒豬肉包子,兩個就不是一個頻道上的東西。價格差一倍。

可是,今天的專家卻傻傻地堅持:古人傻傻地分不清饅頭和包子。

這件事,究竟是今人傻還是古人傻?

叄丨

大明鼎盛時,人口數量近億。雖然包子饅頭有餡都不算錯,可總不致於一個王朝都搞錯了吧?

叫饅頭還是稱包子?到底是古人搞不懂,還是今天咱自己叫懵圈了?

檢視一下饅頭包子的歷史,這兩樣東西可是分得清清楚楚又明明白白。

包子、饅頭的歷史,可都不短了。在《水滸傳》所託筆的宋代,包子是最親民的小吃。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就說:御街一直南去⋯⋯街東車家炭,張家酒店,次則王樓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鋪、曹婆婆肉餅、李四分茶。

汴梁市上“

諸色包子

”多如牛毛,如,御廊西鹿家包子、豬羊荷包等。“

曹家從食,包子每個不過十五文

”。

而饅頭也是滿街招牌。

萬家饅頭、孫好手饅頭、羊肉小饅頭、獨下饅頭

,更讓人眼花繚亂。

“包子”、“饅頭”並稱,在四大名著中並不鮮見。

《西遊記》寫了一群和尚,他們食素,饅頭是沾不得葷了。

44回,(行者道):“三清殿上有許多供養:饅頭足有斗大。

三人坐下,盡情受用。先吃了大饅頭,後吃簇盤、襯飯、點心、拖爐、餅錠、油煠、蒸酥⋯⋯

實心饅頭在明清之際稱素點心,與有肉餡的包兒及饅頭是絕對不一樣的。

28回,(八戒道):“我師父是那御弟三藏。若在你家內,趁早送出來,省了我釘鈀築進去。”那怪笑道:“是是是,有一個唐僧在我家,我也不曾怠慢他,安排些人肉包兒與他吃哩。”

這妖精真毒,專壞人戒行。西遊中的饅頭可是沒餡的,素食。

在車遲國陳家莊,八戒一口一碗飯。如同變戲法一般,看的下人以為他把飯偷裝在䄂子裡,笑話他。

47回,傍邊小的道:“這位老爺忒沒算計,不籠饅頭,怎的把飯籠了,卻不汙了衣服?”

籠饅頭,是因饅頭不會弄髒衣袖。這是實心饅頭。

清《儒林外史》第二回,廚下捧出湯點來,一大盤實心饅頭,一盤油煎的扛子火燒。眾人道:“這點心是素的,先生用幾個。”

明·清蓮室主人的《後水滸傳》,也寫過大明朝的這種實心饅頭。

19回,見店面上俱賣的是饅頭面點,並不見有酒店。王摩不勝焦躁,道:“走了半日,得些酒解渴,誰耐煩吃這些塞飢腸、噎嗓子的面塊!”

唉,以祖國之廣闊南北差異之巨大,要弄清楚包子與饅頭,還真不容易。

不過,時代越往後,小說口語化程序就越發達,到清代《紅樓夢》,包子作為點心,花色品種豐富得嚇人。

賈寶玉就曾為晴雯特意要了“一碟子豆腐皮兒的包子”,以呈憐香之性。

肆丨

饅頭與包子,區別到底在哪裡呢?

古人眼中的饅頭是有餡的,而包子呢?同樣有餡!

兩種都可以有餡的麵食,古人是怎麼形容的?

宋代大儒朱熹,平時喜歡吃饅頭,也偶爾也愛用饅頭說事。

《朱子語類·周禮》雲:崑崙當在西南(北)上⋯⋯大抵地之形如饅頭,其捻尖處則崑崙也。

朱大咖解釋本邦第一神山崑崙山,形如饅頭,捻尖才是崑崙。這宋代饅頭是尖的?

朱子在訓門人時,也說吃饅頭“

只吃尖

”,連餡都不償,怎麼知道饅頭滋味。

宋人陶谷的《清異錄》中,“

玉尖面

”條,寫的是唐代的事。饅頭是出尖饅頭。

趙宗儒在翰林時,聞中使言:“今日早饌玉尖面,用消(肥)熊棧鹿為內餡,上甚嗜之。”問其形制,蓋人間出尖饅頭也。

先賢們描述的饅頭,怎麼看上去形同今天的包子?

明黃一正《

事物紺珠

》“

國朝御膳米麵品略

”條記御膳麵食,就有撚尖饅頭、八寶饅頭、攢餡饅頭。

如此看來,饅頭形狀不一,或在抄口處捻成花形。而包子或呈圓形,不露包餡的痕跡,如包袱,以“包兒”相稱。

饅頭從誕生一直都是祭祀供品,這一點似乎讓包子高攀不起。

《三國演義》91回,孔明曰:“本為人死而成怨鬼,豈可又殺生人耶?吾自有主意。喚行廚宰殺牛馬,和麵為劑,塑成人頭,內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饅頭”。

當夜於瀘水岸,設香案陳饅頭,招魂祭鬼。

蕭子顯《齊書》言:正月詔太廟祭祀用“

起麵餅

”。即以酒麴發酵。

宋代字典《集韻》說:“饅頭,餅也”。但無論是叫蒸餅、炊餅還是饃饃、餑餑、面兜兒,祭祀一概叫饅頭。

餅,是古人稱麵食的總稱,可以包括饅頭包子。

明人《戒庵老人漫筆》載,國初南京“

祭功臣廟,用饅頭一藏

”。一藏為5048枚,合吉數。之後饅頭給匠人飯食。

宮廷大節祭祀,饅頭是絕對的主角兒。

明《續文獻通考》卷82:孫承澤《春明夢餘録》:奉先殿毎日供獻,初一日卷煎⋯⋯初六日沙糖餡饅頭⋯⋯十三日羊肉小饅頭。

祭祀是多有滷啊,這麼大的國家大事,都少不得饅頭,饅頭能不牛嗎?

雍容典雅登堂入室的大場面,卻永遠找不到民間口語化的包子。

這如同本邦的筷子,好像一叫箸,就有了層次感、身份感。

南北之異,截然相反。上海將肉包子叫肉饅頭,小籠包叫小籠饅頭⋯⋯

北人真還別笑話南人分不清饅頭包子。古書面語中,真難找到包子。南人的饅頭也許正是古書面語的延續。

這如閩人叫鍋為鼎,掰扯起來,人家還真有些底蘊。

北方喊誰包子,那是罵人沒能耐。民俗是種強大的勢力,大家都喊,還就喊開了。

包子這詞雖上口,可細細琢磨,還是少那麼一點點文化。

我的新書《這個明朝真好玩》由磨鐵圖書出品,剛剛上市啦。快來看看好玩兒的明朝吧!

噹噹傳送門

四大名著,為什麼饅頭包子都分不清?

標簽: 饅頭  包子  點心  麵食  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