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諸葛亮:羽扇綸巾赴征塵

作者:由 沈涼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2-09-03

段子段子:孔明隱於草廬,先主枉駕顧之。一顧不在,曰云遊未歸;二顧不在,曰訪友未回。先主頗悵然,乃留書雲:“僕有重耳志,君是介子推。”三顧乃見,相談甚歡。

——馬伯庸《三國配角演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前的一天就是寒食節。這次說到的這個段子,正與清明寒食有關。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流亡的時候,介子推是他身邊的肱股之臣,這是真正的肱骨之臣——潦倒之時,為了不讓重耳餓肚子,割下了自己的股(大腿)肉燒了給重耳吃。後來重耳歸國,成了晉文公,介子推卻功成身退,帶著老孃隱居山林去了。重耳為了讓他同享富貴邀他出山,不想介子推竟躲入深山不見,以表明自己無意功名富貴。重耳便放火燒山,逼他出來,結果硬生生一把火燒死了他。於是下令這一天,全國禁絕煙火,只能吃冷飯冷菜,以此紀念介子推,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而清明節亦是由此衍生而來的。

“僕有重耳志,君是介子推。”妙極!既表露了玄德成就霸業的志向,求賢若渴的心態,又隱含威脅之意,更妙的是,《演義》裡張飛說過一句,大致是“待俺一把火燒了那村夫草廬,看他見是不見!”恰與此暗合!

這一篇要說的就是智慧的化身,諸葛亮。在說之前,再扯一句題外話,關於寒食節的。東漢末年,寒食節這一習俗還只是流傳在北方的一些地區,並沒有全國性的流傳開來,尤其是魏武時期,曹操曾一度下令取消了寒食節,因為當時有寒食節的地方,地方的法令規定若是在寒食節期間(五天)生火早飯,生火的人連同地區主管都要受到責罰,曹操覺得這簡直就是擾亂民生,作為時代先鋒改革名人,他又是注重實效的人,這麼多的門閥世家都打壓了,這樣一個與國計民生無益的習俗,自然是舉重若輕地就取消了。可惜世事變幻如白雲蒼狗,到了魏滅晉興,因為此為一“晉”,春秋亦是一“晉”,這樣的忠義事蹟,當然要拿來大作宣傳,結果本來僅僅流傳於北方一部分地區的寒食節,就被推廣成為了全國性的習俗了。

言歸正傳。《三國演義》裡有許多典型的象徵人物,比如劉備是仁義的化身,曹操是奸詐的代表,關羽是武勇的象徵,而說到代表著智慧的人物,無疑就是諸葛亮。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在南陽臥龍崗長達十年的躬耕生活。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羽扇綸巾赴征塵

歷朝歷代,對於諸葛亮的溢美之詞數不勝數,不僅是正式的官方褒揚,詩歌歌賦乃至民間俗語、歇後語都與許多和諸葛亮關係密切,描述他生平經典事蹟的用詞也被引申出許多新的含義。略數一二,不能盡表:

【典故】三顧茅廬,草船借箭,七擒七縱,空城計,隆中對,秋風五丈原,三足鼎立

【成語】鞠躬精粹,死而後已,如魚得水,思賢若渴,淡泊明志,儉以養德,妄自菲薄,初出茅廬,苟全性命,集思廣益,

【俗語】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既生瑜何生亮,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一個諸葛亮,穩做中心帳,排起八卦陣,專捉飛來將(謎語)

【饅頭】據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按習俗需要拿49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麵粉和麵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自此以後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另表:饅頭原來是指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

【孔明燈】流傳至今的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詩詞】

八陣圖·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書憤·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詠史·白居易

先生晦跡臥山林,三顧那逢聖主尋。

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

託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

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諸葛亮:羽扇綸巾赴征塵

出師一表真名世

諸葛亮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的作為,正是是從古至今文人士大夫所憧憬的高人風範。少時隱居山林,躬耕讀書,修身撫琴,而立之年得遇明主,意氣風發指點江山,於天下倒懸之時舉重若輕,談笑間叫強敵束手、群雄瞠目。

諸葛亮:羽扇綸巾赴征塵

【決裂】

建安12年,公元207年,諸葛亮27歲。放眼天下,大半河山已入曹氏之手,孫家偏安一隅,一眾劉氏子孫毫無建樹,似乎大勢已定,對於想要建功立業留名青史的年輕人來說,選擇投奔曹魏是理所當然的選擇,但那樣,也意味著所有的光輝註定要被強大的勢力所掩蓋,而選擇其他的,則要面臨著無力迴天的尷尬局勢。

更何況,還是那個兵微將寡的潦倒“皇叔”呢?但這,才稱得上是傳奇的開始!或許他的選擇,推遲了天下一統萬民安居的時間,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了別人內心的執守。再說,那個時候,誰會在意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呢?那一年,曹操52歲,劉備46歲,即使是“奶油小生”的周公瑾,都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了,至於成名的大將,都正值壯年,像他這樣一無名聲二無經驗的新人,根本不入天下群雄之眼。面對這些聲名鼎赫的璀璨群英,要說作為一個剛登場的新人,內心沒有一絲忐忑不安,那是自欺欺人。

原本舒適安閒的隱居生活,只是為了別人一個“復興漢室”的理想,就此打破,而那人,又沒有一點實現理想的資本,怎能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確認,確認的,不只是那人可不可靠,才能如何,也不是他多麼地信任自己,我想,那個時候他所要確認的,是自己的內心,自問要不要為了那煙火繚繞的功業拋下南陽草廬前的一片耕地、山林中的閒雲野鶴,和那清雅淡泊的琴音,還有江上的清風、明月……

明照攜劍隨君去,羽扇綸巾赴征塵。我們不能僅僅看到劉玄德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更要看到,那是一個賢士高人與自己淡泊清雅的生活的決裂,是感念知遇之恩,也是青春的義無反顧。

諸葛亮:羽扇綸巾赴征塵

【煙火】

古人信奉五行生剋輪迴,歷朝歷代也有與之匹配的氣運之說。比如秦代是水德,認為這是一個“水”的朝代,崇尚與水相匹配的黑色,朝廷的官員也都著黑色的官服。而到了漢代,則信奉火德,官員的衣服也都是象徵著火的橙色官服,所以三國演義裡我們可以看到蜀漢的官員都是清一色的橙色官服,至於曹魏,則又都是黑色衣服的水德,真的水火不容啊。或許也因為這個原因,作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一生與火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冷兵器戰爭的時代,科技的作用極為有限,個人的力量就顯得極為渺小,尤其是在面對大自然的喜怒之時,往往是無力抗爭的,所以也有了“水火無情”之說。同樣的,水與火這兩樣東西,作為那個時代人類所能一定程度上使用的自然之力,又發揮了極為巨大的作用。相比之下,水的作用受到地形的限制很大,而火的應用則相對更為廣泛一些。不過數千字的《孫子兵法》,甚至不惜篇幅,單獨成章,專門以《火攻篇》來介紹用火的技巧。

我們如今常用“新官上任三把火”來形容一個初任某職時的作為,而這個說法也是從諸葛亮初出茅廬的事蹟而來的。三把火,即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赤壁,形象地表明瞭他出山之後所取得的成績。這也是一種象徵性的暗示,代表著火德的蜀漢王朝,在這一把把的大火中涅槃而生。同時,仙風道骨的世外高人也為此沾染上了殺戮的煙火之氣,揹負起了一個王朝的興衰。

因為赤壁之戰“三江口縱火”,如今的遊戲中往往賦予周瑜諸如“火神”這樣的技能,真要說起來,僅憑著出山的三把火,用火最多且最善於用火的,還是諸葛亮,他才更是當之無愧的“火神”。奇怪的是,這位無冕的火神,在燒完了三把火之後,無論是演義還是志書中,就再沒見到他用火,直到……

或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諸葛亮和蜀漢王朝以火而興旺,又以火而衰亡。導致了劉備之死的夷陵之戰,彷彿是一個翻版的赤壁之戰,只是角色之間發生了互換。年輕的東吳大都督陸遜,恍如剛出山時的諸葛亮,年未弱冠,無人重視,卻用一把火燒盡了來勢洶洶的一代雄主的壯志雄心。到得先主身死,演義裡還在用“安居平五路”這樣的詞句延續著諸葛亮的智慧傳奇,卻掩飾不了那逐漸衰弱的王朝苟延殘喘的真面目。

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中間還火燒了刀槍不入的藤甲兵,那一把火,就像是遲暮的老人臨死前的迴光返照。演義借用諸葛亮自己的話,說出“用火殺孽太重,必然影響陽壽”這樣的話,這是全書中第一次暗示著諸葛亮命不久矣的殘酷事實。到了北伐之時,費盡心機機關算盡,終於將司馬氏誘入上方谷,然而被大火圍困之下的殘兵敗將,卻迎來了一場及時雨,一場連天文地理無一不通的神算諸葛也沒能算到的大雨。火熄上方谷——再一次暗示了諸葛亮的生命逐漸步入衰亡。

諸葛亮:羽扇綸巾赴征塵

乃至於最後秋風五丈原,諸葛亮的生死同樣用一盞油燈來做標誌性的代表,期望透過七星燈祈福,卻被魏延無意中掀帳而入,一陣大風颳過,油燈熄滅,無力迴天。徒弟姜維怒不可遏,諸葛亮卻淡然揮手作罷,他是知天命的。所遺憾的,或許是行軍在外,沒有帶著那七絃琴,不能輕撫一曲吧。

司馬懿帶著兵馬追趕敗退的諸葛亮,見空城而不敢入,猶自對兩個兒子說:“心亂則音噪,心靜則音純,心慌則音誤,心泰則音清。聽諸葛亮彈琴,如觀其肺腑也。我能為諸葛亮知音,不勝榮幸!傳我將令,後隊改前隊,兵退北山。”

能得這樣一個知音,於諸葛亮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呢?大開城門,坐在西城城頭上撫琴的時候,他心中想著的,興許就是那山林之中,聽他撫琴的猿鶴,卻不知何時能再回去……

諸葛亮:羽扇綸巾赴征塵

【後世】

在諸葛亮死後,蜀人十分思念他,紛紛要求為他立廟,士大夫朝議認為不合禮法,一概不準,百姓便在道上私自拜祭。後來有人建議在成都立廟,但是劉禪亦沒有實行。直到263年春季,習隆和向充上表以周人懷念召伯、越王勾踐思念范蠡的故事,勸諫劉禪為諸葛亮立廟,劉禪於是下詔於沔縣(今陝西勉縣)建廟,這亦是最早的一座武侯祠。魏將鍾會伐蜀時亦有到廟祭祀諸葛亮,命令士卒不可以在其墓左右伐樵。

到後來,多處地方都有修建武侯祠紀念諸葛亮,中國大陸目前另外尚有儲存9處武侯祠,其中以四川成都的最為著名,而河南南陽臥龍崗、湖北襄陽、黃陵廟、甘肅祁山、陝西勉縣、岐山、重慶白帝城及雲南保山都有武侯祠。

臺灣供奉諸葛亮的廟宇,則有南投縣魚池鄉玄機院、新竹市青草湖靈隱寺及新北市九份孔明廟。有放孔明燈習俗的新北市平溪區,於2011年從成都武侯祠取得一尊孔明神像,並且計劃在當地建造孔明廟。

諸葛亮:羽扇綸巾赴征塵

【智慧的化身】

諸葛亮最終成為了智慧的化身,甚至取代了“謀聖”張良的地位,人們不再以“今子房”來形容那些奇才們,轉而用“今孔明”這樣的說法來表明那個人有著高度的智慧。

在民間的傳說中,諸葛亮伐魏未竟轉世成劉伯溫幫助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功勳。同樣是能掐會算,“多智近乎妖”,同樣是仙風道骨的形象,同樣是崇尚火德的朝代,留下了“前世諸葛亮,後世劉伯溫”的傳說。

到了清代道鹹年間,在湖南士人中流傳“三亮”之說:老亮羅澤南、小亮劉蓉、今亮左宗棠。“亮”意指諸葛亮。既為“三亮”,自然有其過人之處。而事實上,這三個人後來都各有成就,成為清廷棟樑之才,垂名清史。

也有自我吹噓卻成笑柄的。公元1206年,宋朝出兵北伐,任命郭倪為京洛招撫使,這個郭倪還真走運,出其不意攻下金國邊境重鎮泗州。最初起兵時,郭倪議論自負,莫敢攖者。岳飛的後人岳珂曾在“桯史”中記載一件事:一日,(郭倪)持扇題其上曰:三顧頻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蓋意以孔明自許。……餘至泗,正暑,見其坐上客扇,果有此兩句,然後知所聞為不誣也。倬既潰於符離,僎又敗於儀真,自度不復振,對客泣數行。時彭法傳師為法曹,好謔,適在座,謂人曰:此帶汁諸葛亮也。傳者莫不拊掌。倪知而怒,將罪之,會罷去,遂止。“

“今張良”、“今孔明”這樣的稱呼多是別人給的,哪見過大言不慚自我吹噓的?郭倪出師泗洲,大獲全勝,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宋朝上下也以為是諸葛亮再生,誰料想金軍主力一到,立刻連戰連敗,成了縮頭烏龜,至於”議論自負、莫敢攖者“,不過又一個趙括而已。

除了天朝,諸葛亮的大名還遠傳海外,一向喜歡將三國與他們戰國作比的霓虹國又怎會放過這樣的人物?日本戰國時代最為傑出的謀士竹中半兵衛重治,在被冠以了“天才軍師”、“美濃的麒麟兒”之後,以“十面埋伏”的計策擊敗了進攻美濃的大魔王織田信長,殺得這位所向披靡的戰國第一人幾乎是僅以身免,終於又被冠上了“今孔明”的頭銜。

史載竹中半兵衛自幼飽讀兵書,且容貌俊美。十九歲繼承家督後,為勸諫昏庸的美濃國主齋藤龍興,他以區區十六人智取齋藤本城稻葉山,後又將城池原封不動歸還龍興,一舉震動日本。齋藤亡於織田後,竹中受豐臣秀吉的三顧之邀,成為織田信長家臣,並在金崎合戰和姊川合戰中親率鐵炮隊兩度擊破淺井朝倉聯軍。後與黑田官兵衛共佐秀吉,在攻略西國最強大名毛利輝元的一系列戰役中連克數城,卻因突染肺結核於播磨國三木城平井山軍陣前病倒,留下“死於戰場乃武士之本色”的辭世句後抱憾而逝。正是在竹中黑田兩大軍師的通力輔佐下,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的天下人霸業才最終得以實現。

諸葛亮:羽扇綸巾赴征塵

竹中堪稱日本戰國第一帥

【成都武侯祠】

大約是2010年或是2011年的時候,我去了成都旅遊,住在武侯區的錦裡,旁邊就是武侯祠。那條街上與大多的旅遊景區類似,遍佈著各種仿古造型的樓宇,開滿了售賣小玩意兒的店鋪,還有飄散著混雜了許多古怪味道的小吃店。

起初多少有些失望。好在入住的旅社別有風味,竟是一個院落,影壁當前,步入庭院,水缸正中,再加上槐公柳卿、曲折幽徑,頗有鬧中取靜的意思。晚上在錦裡範圍中漫步,才發覺除了近大路口的那頭鬧了些,內裡還算是清淨,雖有遊人不絕,但絲毫沒有吵鬧的煩意,也有石橋流水,邊上卻開著家德克士的洋快餐,奇怪的是不覺得突兀,倒也相得益彰,為著暗淡的天色與景色添了些炫目的亮彩。

次日便去了武侯祠。因著一眾人遊興不高,稍稍逛了幾圈便離開了,記憶也因此變得格外的模糊,甚至都懷疑自己有沒有真的去過那裡。只是在夢中,才會依稀地看到,站在祠前,望著兩旁柱子上“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字跡,卻見兩鬢斑白的諸葛丞相淡然一笑,又變回了那個“身長八尺,容貌其偉,時人異焉”的美男子。

諸葛亮:羽扇綸巾赴征塵

他輕搖羽扇,開口道:“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一眾朋友到訪,是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等人,吩咐書童去打了酒來,圍坐草堂打起了邊爐,談笑宴宴,共念梁父吟……

來來來,喝喝茶,聊聊天,遠離低俗八卦,做個有品位的扯淡者。

關注我的公眾號:正兒八經聊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