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積極的悲觀主義者

作者:由 千吱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8-03-14

“悲觀”作為一個負面情緒的詞彙,向來不受待見,或者說,人人都有悲觀情緒,但這不是我們主流社會所倡導的。我們所倡導的是正能量,包括我們小時候所受的教育,也是要我們成為一個樂觀、陽光、外向的人。

也的確如此,大家工作壓力已經很大了,誰也不想被悲觀氛圍淹沒。“樂觀”是我們對外界環境的需求,也常常是對自己的要求。這並沒有什麼錯。

但需要說明的是:事情往往不是朝著我們預想的方向走的。特別是,如果沒有“夢想”成真的結果(哪怕只是實現一個小目標)為依託,樂觀也只是盲目的樂觀,毫無作用;而一味地告誡自己保持樂觀也只會一次次地令自己“求而不得”。

如果你經常得償所願,那麼在我看來,你是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你的level很高,當然你的tittle也不會低。但是這樣的人畢竟在少數,許多人還處於為了尋求成長、蛻變而不斷掙扎的僵持狀態之中,沒有停滯不前,但也難有大的突破。

很容易從這種常態化中找到慰藉或者暫時的紓解(刷微博、玩遊戲等就是最好的紓解方式),加之樂觀偏差心理(即人們趨向於好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壞事發生在他人身上的心理期望)的加持,我們會覺得事情還不是那麼糟,一切還O**K。

“雖然沒有複習但總覺得自己不會掛科”、“雖然沒啥大本事但總覺得將來會成就一番事業”、“雖然又懶又饞又邋遢但總覺得自己值得被愛”等等蜜汁自信湧現出來。

然而,仔細想想,從小我們所構想的事情、那些正當的慾望大多數都是沒有實現的。如果三年前許下的願望現在沒有實現,那麼對三年後的期待會不會再次落空?

人是充滿慾望的動物,不管是大目標、小目標、白日夢還是烏托邦,各種實際的、空想的慾望充斥內心,也正是這些慾望推動我們前行。但是現實往往是不如人意的,即使是一些正當的慾望,或者小小的需求,也常常會得不到滿足。

你喜歡一個人,付出了真心,ta就一定會喜歡你嗎?你工作多年,兢兢業業,就一定能在職場華麗轉身嗎?你提升自己,花時間進修,就一定能有大的突破嗎?……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的答案心存懷疑,那麼你懷疑的總會成真。

更別說我們聽過的或見過的那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故事,我們對這些故事津津樂道,甚至會暗戳戳地遐想,但是它永遠不會落在我們身上。當然升職加薪這類事,透過跳槽或者腳踏實地的艱苦奮鬥是多多少少可以實現的。

除此之外,我們無法把握的,還包括那些註定的拒絕、離別甚至死亡;還包括某些只有自己知道的、天生的或後天的、身體的或心理的自身的缺陷。那些獨自舔舐的傷口,不足為外人道。

認清並接受那些殘酷現實和充滿侷限的自己,然後去做積極的改變。

許多文青偏愛的作家廖一梅寫下過這樣一句話:悲觀主義不是情緒,是你對世界的基本態度和認知,我不是一個死氣沉沉、鬱鬱寡歡的人,我是一個樂呵呵的悲觀主義者。

作為一個偽文青,我也深以為然。

“悲觀”意味著對結果不過分看重,已經做好了接受失敗的準備;“積極”意味著盡最大努力去做到最好。這就像,在悲觀的核心之中開出一朵樂觀的花。

這或許有一點矛盾,但是世界本來就是對立統一的存在。太宰治借《人間失格》中主人公葉藏之口說: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就太宰治的精神狀態和心路歷程來說,《人間失格》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自傳體小說,是作者自虐般人格的自畫像、自白書。他對人生萬事萬物的悲觀態度足以令自己陷入痛苦的境地,這當然是我們一般人所達不到的,也沒有必要去達到。因為,觀看別人的痛苦不是為了跟對方一起沉淪,而是為了自我救贖。

生而為人,要能夠在悲觀中,尋得一份積極的力量。

與“積極的悲觀主義”相對應的是“消極的樂觀主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魯迅筆下的阿Q,被錢太爺大兒子等人打罵,他覺得自己只是在形式上被打敗,心裡卻想著:我總算被兒子打了……阿Q極度擅長自我安慰,精神勝利法令他每天怡然自得,“消極的樂觀主義”已臻化境。

百分百的阿Q只活在書裡,精神勝利法卻很常見。包括我自己,常常因為害怕失去、害怕犯錯而將自己保護起來。不去做也就永遠不會做錯,逃避給我安全感。這種精神上的愉悅令人麻痺,以為生活原本就應該是這樣的,也就容易消極懈怠。

但是我們天生就是不安分的,因為被各種慾望充斥,遺憾的是,這些不安分常常遭遇當頭棒喝。當然也有人過著無慾無求的“佛系”人生,這要麼是想得到的都得到了所以超凡物外,要麼是被“棒喝”太多以至於被徹底擊垮。

悲觀的人總是更容易認清並接受現實,而積極的態度則給人以不斷試錯的力量。做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我還有很多不足,還很多事沒做好,還有很多想法沒實現,但是這些都不能阻止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標簽: 悲觀  我們  自己  慾望  悲觀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