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孔子: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直接滅他!

作者:由 一念視界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2-24

副標題:從中華文化基因看“於歡案”

近日,“辱母殺人事件”被網路瘋傳。22歲的青年於歡不堪母親受辱,報警無門,激憤之下刺死上門圍堵“討債”的黑惡勢力頭目杜志浩,刺傷三人。今年2月17日,山東省聊城中級人民法院以故意傷害罪判處於歡無期徒刑。

從時間節點看,“於歡案”如地底闇火奔突了整整一個月,終以不可遏制之勢爆發,如果哪怕再早上十天,那麼今年人大投票上“兩高”的高支援率恐怕會被徹底改寫。

【新聞背景: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會上,人大代表對最高法院報告決議表決情況如下:出席2838人,贊成2606票,贊成率91。83%,反對180人,棄權49人。對最高檢察院報告決議表決情況如下:出席2838人,贊成2606票,贊成率91。83%,反對180人,棄權46人。“兩高”雙雙創下得票率歷史最高紀錄!】

以中國之泱泱,為何被一起原本可能湮滅無聞的審判捲起如許波瀾?種種機緣之外,恐怕還有兩個深入中國人骨髓的原因,它潛藏在儒家思想最初的潛意識中。

一是恕道。儒家講求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每個人都很清楚,在人性的層面上,自己和於歡沒有區別,我們都有與生俱來的懦弱與膽怯,也會有出離憤怒的絕望與衝動。於歡在恥辱絕境中不惜以命相搏,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那樣做;而於歡今日的結局,也許就是我們明天的宿命。悲天,故能憫人。

於歡激憤殺人,算不得英勇,但配得上尊嚴。“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於歡之怒,恐怕只能算是“匹夫之怒”,但在網路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一怒亦可傾城傾國,特別是大眾對司法公正的強烈質疑、對中國普遍存在的“高利貸”和“催債”等現象帶來的衝擊,恐怕遠遠超出那幾個聊城法官的想象,誠可謂“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二是孝道。儒家以孝義治天下,《論語》稱孝悌為仁之本。《禮記∙祭義篇》強調對父母之恩須“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弗盡也”。自然,為父母復仇也成了孝道的具體體現。《春秋公羊傳》稱“子不復仇,非子也”。《後漢書•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就記載了將軍李充的少年軼事——他喪母守孝期間,有人偷盜墓旁之樹,李充親手誅殺之。他非但未獲罪,反得孝名,服喪期滿以後,更開壇講學,從此揚名立萬。

東漢時還有一件軼事,與“於歡案”異曲同工,只是時代差了兩千年,境遇便差若雲泥。東漢泉州人陽球,少年強悍,因郡吏辱其母,遂邀數十少年誅滅郡吏滿門,從此聲名大振,不僅未被治罪,還被推舉孝廉,後補尚書侍郎。此事載於《後漢書·卷七十七·酷吏列傳第六十七》。

至於中國歷史上血親復仇的公案就更多了,最著名的莫過徐元慶一案。唐朝御史趙師韞任地方官時曾冤殺過一個叫徐爽的人,其子徐元慶申冤無門,便改名換姓,藏身驛站,時隔多年終於伺機殺死殺父仇人。武則天最終採納大詩人陳子昂的建議,先將其處決“以正國法”,然後表彰“以褒孝義”,其實質是兼顧情、理、法。

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

由於"孝"已成為中國古代倫理道德體系最核心、最基本的原則,因孝致罪者,多被從寬從輕處理。現如今,世道雖異,人心未變。

我們習慣於將中國式的溫良恭儉讓歸咎於儒家文化,其實這是誤讀。無論是春秋戰國還是漢唐,儒家恰恰以俠義之風著稱。而儒家思想中蘊含強烈的復仇意識,所謂“一飯之恩必償,睚眥之仇必報”、“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無不印證著我們血液中無比強悍的歷史基因。孔子也強調“以直報怨”,反對“以德報怨”,他在為父母復仇的問題上更是強硬得讓人跌大眼鏡。

《禮記·檀弓》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子夏問於孔子:“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幹,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 說的是子夏問老師,如面對父母生死讎敵,我該怎麼辦?孔子說,那得臥薪嚐膽,枕戈待旦,絕不做官,要與敵人不共戴天;如果路遇仇敵,根本不要考慮回家拿兵器,直接衝上去拼個你死我活就好。

這就是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回答,這就是隱藏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標準答案。退一步說,“不反兵而鬥”,鬥不過怎麼辦?那已不是孔夫子所顧慮的,只要合符內心的信念,知其不可亦必為之,雖千萬人而吾往矣!

換個角度想,如果當年忍受胯下之辱的不是韓信,而是他的母親,而韓信為求自保在旁聽之任之,那麼他在歷史上留下的恐怕是另一番聲名。

面對“於歡案”,我無意對司法尺度做過多揣度。當這個案子被媒體和民眾拿著放大鏡觀察時,我們已無須過於擔心司法公正的問題。恰恰相反,我對一些媒體單向度報道的真實性、對一眾大V春秋筆法的客觀性始終抱有本能的懷疑,對輿論倒逼司法的可能性更是深感憂慮。

在此情勢下,恢復公民對法律的信心,無疑是為國者的第一要務。如果作為國家意志的法律不能維護弱小者,而是成為欺凌者的幫兇,惡勢力的免死金牌,那它失去的將不僅僅是道義與人心。無論如何,我仍相信正義與公道終將回歸。因為,

一個國家面對弱小和良

善者的態度,決定了這個民族靈魂的高度。

對於即將到來的“於歡案”二審,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拭目以待。

“一念視界”原創,歡迎轉載

點選檢視公眾號原文:

https://

mp。weixin。qq。com/s/gdzE

HCy9CV-kOaDlDDIZxg

標簽: 於歡  歡案  復仇  父母  恐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