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讀《人世間》有感

作者:由 just酷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3-20

斷斷續續用了兩個周的時間把115萬字的《人世間》看完了,感觸頗深,故事裡的人物、所處的時代、表達的觀點都深深鐫刻在腦海裡,引發共鳴,就像是自己內心深處所想,張開嘴卻難以表達的那種感覺,也由此有種讀過之後想寫點什麼的衝動。

從人物上說,小說講的是以周家為中心三代人的故事;從時代上講,是建國、改革開放、2000年後三個不同的時期;站在作者的角度,他以自己的視角上描述了周秉昆一輩人的世界,而作為讀者,就像是周聰一樣,能夠從上兩代人中品味過往,對映未來。

一、一個人一輩子如何度過才不遺憾

周秉昆:這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一個人,沒有像哥哥姐姐那樣聰明可以考上名牌大學,也不善於利用當官的哥哥謀求利益,當然,他哥哥也不會那麼做;也不會像市井無賴一樣鑽營結私。正因為他太普通,所以他可以一直陪在父母跟前奉獻孝心,他可以找一個踏踏實實過日子的老婆,他可以陪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可以擁有一群肝膽相照的朋友……他得到的並不比失去的少,無非是生活並沒有那麼的顯貴和富裕,如果不是駱士斌的出現,他的日子可以一種這樣平靜如水的過下去直至老去。

周秉義:在和平年代,這應該是普通群眾能夠到達的極限位置了,而且也不能排除是在沾了他岳父母光的情況下。靠著個人的努力、世故、圓滑,無論是在學校還是作為知青在農場他都表現的出類拔萃,作為一名佼佼者受到老師、領導的賞識。同樣的,在他的個人努力和岳父母影響下,他一路升遷至廳級幹部。為官過程中,他為了做一名為民、清廉的官,從不以權謀私,僅是在政治生涯乃至生命最後為了光字片的人民辦了一件好事,我相信這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一家。但是,我認為他的人生並不完美:從愛情上講,他和冬梅並不是轟轟烈烈,一開始就缺失激情,如果不是冬梅的父母被打倒,如果不是秉義考上北大而後從政,他們這一段婚姻應該早就夭折。雖然,郝冬梅與曲老太太之間有一段經典的對話,為什麼鬧革命時一心為了人民群眾,而現在卻再也不願與人民群眾有所聯絡。事實證明,所謂的婚姻,還是門當戶對的好,否則總會有一種心理上的不平衡作怪,讓人極度敏感、極度脆弱。最終,這段關係也因為秉義的離開,不在兩個姓氏家庭之間繼續維繫。

周蓉:她的人生可以說是叛逆的、獨立的、自私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她可以叛變所有人,雖然她不想讓人為她擔憂、牽掛,但是在愛情、親情面前,這種想法是一廂情願的。她為了第一任丈夫,不辭而別遠去貴州,她的父母、兄弟非常傷心,明知蔡曉光愛她卻利用他。後來由於丈夫不忠,她的離婚是必然的,她的獨立精神讓她不會事前與家人商量,於是她選擇了隱瞞,也不會留下沾丈夫光的口舌,於是捨棄了北京戶口、財產等福利。再後來,為了女兒,再次遠走法國,又是十二年過去,再回來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人生的大半都在折騰中度過。親情、愛情彷彿最初都是美好的,但是在理想主義和自由精神下,經營的卻總不如意,彷彿要靠自己的努力折騰一下才能得到,她和秉昆的命運可以說是截然相反的。當然,如果她放棄了自己的人生信條,她和蔡曉光晚年一起生活也算是幸福的——在蔡曉光不會計較她最美好的年華並沒有給自己的前提下。

二、時代的洪流不可抗拒

小說中,有一段話特別深刻,大致意識是:對於一個人來說,快樂的事情有很多,即便是活兩百年也享受不遍。但是對於一個人來說,快樂的時代並不多,可能一輩子過去了,也趕不上。好比小說跨越了三個時代,建國後的困難時期,改革開發的發展時期,2000年之後的逐漸好轉之期。每一個時期都有快樂與不快樂的事情,我們在痛恨當下的同時總是懷念過去的美好,當然我們也會在比對過去窮苦的時候感恩當下的富足,這些都不是我們哪一個個人能夠決定的。

建國後的工人階層,大家都普遍貧窮,只有有份工作肯努力,就不至於餓死;改革開放後,貧富差距開始分化,出現了官倒、腐敗現象,靠著關係、敏銳的嗅覺,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來了,對於無權無勢的小老百姓來說,讀大學仍是轉換階層、提升生活的最好出路,所以周秉昆那一代人總是在教育下一代要好好學習。新時代後,開始反腐清算,過去一些人又開始受到了清算。彷彿印證一個幾千年的道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小說告訴我們,在時代的洪流面前,只能順勢而為,因循守舊終將會被淘汰,就如產能過剩的國企、銷量下降的雜誌社、無人問津的書店、老舊不堪的光子區,無論最初如何風光,最終都會被新生事物代替,只留在塵封的記憶裡。

小說裡形形色色的人物,總能讓人找到自己的影子,身邊人的影子,我想,不管他們的一生過程、結局如何,總能給我們帶來啟示,或躲過他們走過的磕絆,或延續他們成功的經驗,或告知我們不同選擇後的人生體驗,最終讓我們作出一個適合自己的選擇,不管苦或樂,不會後悔和遺憾。

標簽: 時代  周秉昆  蔡曉光  人生  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