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動漫

兼愛與仁愛哪個更有現實意義?

作者:由 會飛的魚 發表于 動漫時間:2022-11-06

兼愛與仁愛哪個更有現實意義?會飛的魚2022-11-06 10:39:28

我方是仁愛

兼愛與仁愛哪個更有現實意義?2022-11-01 00:31:22

兼愛更有現實意義,因為仁愛的標準太高。仁這個字適用於上層階級,是權力和資源掌握者對下層階級的關愛,或者說是一種施捨。仁慈,仁愛在古代就是君主專用詞,平頭百姓根本不可能說這個詞。即使為富不仁,也是先富才能談仁,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和高標準要求,普通人兼愛即可。

兼愛與仁愛哪個更有現實意義?2022-10-31 08:17:00

仁愛完勝。

仁愛的含義是親親然後愛人,強調愛有差等。沒有親親,何來愛人?

換而言之,沒有親親的愛人就是無根之浮萍。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沒有相應的生命體驗,我們永遠無法那種感受。

打個比方,一個梨子別人告訴你很甜,但蘋果是甜的,糖也是甜的,請問梨子到底是哪種甜?何況,你感覺甜我可能感覺不甜,我們對甜的感知能力不同。

不吃一口,別人給你描述再多你也不知道梨子具體是什麼味道。

一個人父母去世了,悲慟欲絕。你張口就是別傷心了,請問你真的懂對方那一刻的感受嗎?

當年王陽明落榜,李東陽張口就來陰陽怪氣。為什麼?李東陽一路順風順水,沒有經歷過逆境,難以對別人的苦難產生同情。

無獨有偶,西方的王爾德感覺窮人就該受苦,就該呆在臭水溝裡。

為什麼王朝末年貧富差距巨大,老爺們不願意給窮人一點同情?因為老爺們沒有一點對苦難的具體感受。他們對窮人的悲慘境遇就只有書本上一個單薄的“苦”字。

人的感情不可能憑空而來,而是一種基於生命體驗,逐步向外推廣的狀態。

打個比方,有了孩子的父母,或者有弟弟妹妹的哥哥姐姐,往往更關心孩子。

比如你隨便去找個孩子受傷的影片,在上面表現關切的往往都是父母類的角色。說熊孩子活該的往往都是年輕人。

年輕人有一天有了孩子,才會說真切的去關心他人的孩子。他看見別人孩子受傷時會怎麼想,他會想如果這是我的孩子該怎麼辦啊!進而對孩子所受的苦難產生巨大的同情。

你有一個工薪階級的父親,所以你再見到中年男子辛苦勞動時會想到你的父親,然後你會想,我的父親遭遇這些苦難該怎麼辦啊!多麼可憐啊!

為什麼很多官宦自弟都要去底層鄉村歷練?

學多少本事都是次要的,主要是要收穫一分生命體驗。

看著眼前的,真實的窮苦百姓為了生計奔波掙扎。

這樣即使有一天你身處高位,看見老百姓受苦了,那些個洶湧的記憶就會奔湧而出。

奔湧而出的永遠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是一張張具體的臉。

這一張張臉死死的抓住你的良心,讓你走向良知,好官就是這樣出現的。好官的出現靠的不是讀幾本經,而是切實的生命體驗,對百姓苦難的感同身受。

所有愛裡父母之愛最為深切直接,影響深遠。

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幼年時期,愛撫比餵食更能塑造人格。

不妨想想,我們每個人剛出生時哇哇大哭,然後父母抱著我們,一邊愛撫一邊發出“哦哦哦”的聲音哄我們。

這就是我們第一份生命體驗啊!

更不要說你從小到大,身邊的人一直都在變,只有父母一直陪伴著你呀!

古人平均壽命三十九歲,但孔子卻主張守孝三年。父母如果不在同一時間去世,人最多要為父母守孝六年。

十幾歲長大成人,僅剩的人生十幾年裡竟然要為父母守孝六年。可古人接受了,而且守孝成了主流。

為什麼?因為這符合所有人的良知啊。父母養了你十幾年,猛然間去世,生命裡最重要的一分聯絡就這樣沒了,消失了。

人那時感覺到孤獨,壓抑,彷彿被父母拋棄,孤零零的活在世間,精神恍惚,悲慟欲絕。

這時候什麼事都幹不好,不如去給父母守孝三年吧。

無數代知識分子、大儒,都是以孝道為根基才把人格立了起來。

為什麼大臣的父母去世,不管大臣多麼能幹,皇帝多麼需要他,大部分時候還是要讓大臣去守孝?

因為孝是根基啊。後面的忠君愛國愛民都是從對父母的愛推廣出來的。

如果你不讓大臣盡孝道,就是在壞自己統治的根基啊!

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愛,你能指望他發自內心愛他人?

墨家的兼愛就是平等的愛。

打個比方,我們都說全國人民是一家。你去樓下超市拿一瓶不掏錢,老闆問你為啥不掏錢。

你去告訴他:“全國人民是一家啊!”你看他打不打你。

墨家的兼愛其實就是徹頭徹尾的小兒之見,是一種及其短視的見解。

你不妨想想,我們的家庭,單位,公司,一直到國家,全人類。

其實這些東西本身都不存在,而是一個精神共同體。

所謂的社會責任,社會道德,社會義務,那個不是由仁愛逐步衍生而來的?

墨家完全無視愛的產生和推廣過程,搞出來一個兼愛,其實就是壞社會根基的理論。

表面上看兼愛似乎有道理,全國人民是一家。其實誰都愛就等於誰都不愛。

這種愛是沒有依據的,沒有依據產生,也沒有依據去推廣。

標簽: 父母  兼愛  守孝  仁愛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