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實相空寂無二相,故無五蘊相

作者:由 丁一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2-17

實相空寂無二相,故無五蘊相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經文之意是“

在一切法性本空的實相中沒有色的相、受的相、想的相、行的相和識的相,即在法性空相中無身心等相

”。其實,

在法性空相的智境裡無一切相,性空相也空,無一切法相可得。無色、受、想、行、識,就是無身心可得,當然也沒有我,即五蘊空寂無我

凡夫執著身體是我、心是我,但是佛處處說無我,你聽到無我,就去觀察尋找為什麼無我?如果你是找不到“我”而認為無我,必定還是執著兩件事情:一是雖無我但有身心,二是無我的身心何去何從

真正破除我見者絕對不會從身心裡找我,他看清身心的真相,身心非實有,更沒有所謂有我或無我的迷思

當你看清楚身心是種種業力因果變化的過程而已,就不會認為這身心的哪一部分是我,哪部分不是我,你會遠離“我”的見解,不再把我與身心關聯在一起

就好像你看天空中的雲朵,不會說那些雲裡有某一朵是主人

。本經說,

直接觀察法性本空相,就能觀察到無身相、無心相可得,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依世俗、勝義二諦跟眾生說法。在世俗諦裡,佛為迷惑者闡述生滅、無常、無我、無自性的道理。在勝義諦的真理裡,佛不講述以上的道理,而是為覺悟者直接詮釋空義

。本經就是

直接以勝義諦說:“空中無色、受、想、行、識”,正是直接闡述勝義諦中無色、受、想、行、識,不是倒過來從色、受、想、行、識找不到自性面說性空

在勝義空中無相,所以無色、受、想、行、識,當然也沒有生滅、無常、無我等道理可說,然而此時並非一無所有,此時心境無二無生滅相,此處的心是指知此無二之涅槃(根本)智,此智無能知所知;此處的境是指法界所顯現的萬法本來就是一心體,是一心法界的圓滿顯現,或智境無二的智慧顯現

初機菩薩學習作觀時,“照見五蘊皆空”不是先觀空而是應先觀五蘊。佛在小乘教法的《五蘊譬喻經》裡依世裕諦說:“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

(1)

觀色如聚沫

。河水衝擊時在水面上形成肥皂沫般的泡沫,稱為聚沫。

我們的色身好像聚沫,虛有其形,實無一物,短暫易逝

(2)

受如水上泡

。水中的空氣衝上水面,鼓起而形成氣泡。

色是我們的身體,它好像聚沫,還可以保持一段時間;受比色短暫,它好像水中的水泡,一旦浮到水面,嘭一聲,就破滅了

(3)

想如春時焰

。焰就是水蒸汽。

“想”如春天或夏天時陽光照在地上,水分蒸發成為水蒸汽,會反射某個角度射來的光,於是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有遠處物體的影像,叫做海市蜃樓。它是一種幻象,我們的想蘊就有如春時焰,虛幻不真實

(4)

諸行如芭蕉

我們種種貪、瞋、痴的行為,種種造作的心,叫做行,它猶如芭蕉

。芭蕉與香蕉相似,我們一片片剝開其莖,裡面什麼都沒有,是空心的,其實,裡面也沒有所謂的空心。

我們的煩惱造作心,亦復如是,一層復一層,最外層是凡夫所知,最內層是聖人所知

(5)

諸識法如幻

識是我們能夠知覺的心,它如幻如化。比如魔術師變幻出一些東西,我們迷惑以為真的有那些東西;同樣的,我們認為有一個心能生各種念頭,但是心也是幻化虛假的

觀察五蘊的次第:首先觀五蘊的差別相,然後觀五蘊的總相,最後觀無常變化、苦、無我的空相。

(1)

觀法的差別相

先個別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哪一些法,然後觀察何以造成生死流轉,及解脫生死流轉的道理——十二因緣

。除此之外,

還要觀察五蘊之苦、集、滅、道,四聖諦之世間及出世間因果

。佛常常說:“

應當如是知色、知色苦、知色無常

。”比如

觀五蘊之色、受、想、行、識,佛在經裡說,你必須如是知色:“色是因緣聚而生,因緣散而滅;色法隨因緣轉變,是無常、無主的,這就是如實知色苦。”

(2)

觀法的總相

你要用心觀照一切法的總相——生滅、無常、無我和空相

。但是

在看五蘊與這些法的總相之前,先要觀察到眼接觸色塵(光線)時,是否起貪、瞋、痴

佛說眾生的心觸境時,心不如是(如其實相所是而)知,執著境界而生起貪心、瞋心或痴心;若看清剎那心境因緣,就不會生起這些煩惱

看不清者則生煩惱,此時只好修對治煩惱的法門了,如貪心重者修不淨觀,瞋心重者修慈心觀,痴心重者修因緣觀等

你要如此地觀察心念:色法生起的種種因果,心迷惑沒看清楚才生煩惱,如果看清楚,這只是色心因緣罷了

。比如對畫畫沒興趣的你去看畫展,看到的只是一張白紙上塗著各種各樣的顏色罷了。會欣賞繪畫的人就會認為這幅山水畫的意境絕佳,所畫的花、鳥栩栩如生,十分美麗,我喜歡、我欣賞……

如此不但不瞭解色,更不知道自己的心隨色轉,對色起貪了

。所以佛說

先要觀察清楚五蘊、才有辦法把貪、瞋、痴等降伏,然後才有能力進一步觀察其空相

(3)

觀法的空相

。《心經》的下一段經文:“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是

空相的描述

在此段經文進一步解釋之前,如果你還在貪、瞋、痴等煩惱裡打滾,怎能觀空呢

?因此,

你首先要觀色的差別相,觀察清楚了,再觀察其總相,總相觀察清楚了,才觀其空相

開始觀空相時,先觀察五蘊有沒有自性,到底裡面有沒有真實的五蘊,結果你會發現什麼都沒有,更進一步發現不過是某類煩惱心在執著

。這樣

你逐漸看清楚身心世界都是某些煩惱心執著而生起的種種法,因此佛說:“心生則種種法生。”

這樣以差別相、總相、空相的次第觀五蘊,如是知色、知色苦、知色無常、無我之後,進一步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先觀察色與空二法之間無異,最後觀色與空無二畢竟空寂

觀諸法空相就是觀心性空,觀心是有次第的,並非任何心態都可以作觀

以下是作觀時心的次第

(1)散心思惟佛法。開始學佛,聽聞佛法,學跟人家辯論,爭論我的對,你的錯,最後我贏了,我的是真理,你的不是……這些都是屬於散亂心思惟觀察佛法。

(2)定心清淨不生知見。進一步修習定心,心要能自主不隨境轉,有了入定的定力,才能生起清淨心。

(3)知見清淨能直觀真相。清淨心時沒有煩惱遮蓋,智慧才能現前,於是所觀察的佛法就能夠真相現前。

(4)生起平等無作的覺支。當修行真正進入智慧觀行時,會生起七覺支的覺悟心理。這些覺悟條件具足了,才會生起證悟、證果的心。

(5)受用寂滅樂的覺悟。證果時心會有寂靜的覺受,即心平等無造作,而覺得好像涅槃寂靜的心,也就是現法樂住的心。如果菩薩進一步修得自在,一切不再執取,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以上是

從五蘊觀空時心的淨化覺醒次序來說的,散亂心是無法觀空的,覺悟過程是有次第的,可超越次第,但不可本末倒置

如此觀五蘊是屬於未證阿羅漢果的聲聞人與初機菩薩開示的,即開始時是心在迷亂的根塵識的識境裡作觀,達到定心清淨才有力量觀清楚五蘊生滅相,然後進一步心離識境才能照見五蘊皆空,於是覺悟諸法空相——空中無色、受、想、行、識等差別相

對證悟涅槃智境者,則不作上述之五蘊無常觀

是依本經在此處開示:“空中無色、受、想、行、識”,悟諸法實相就是心的空相———空相本具智慧,此智知自心幻化顯現無相可得,即在識境裡以後得智觀無常生滅,在智境以根本智證真如無生

佛經常以夢來比喻如幻如化的識境,當你醒時悟夢中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既然覺悟色、受、想、行、識如夢非有,那麼,迷惑時幻化的五蘊之無常、苦、無我也不可得了,因為在智境裡不見有一法可得,哪裡會有法的自性?因此空性亦不可得

此時,就證悟涅槃,這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空寂,稱為諸法空相

證悟者所證悟的空相——實相,是寂滅不動的無相非幻之涅槃,雖然如如不動卻非無知,是心知實相空寂涅槃,是智慧證悟無相心所幻化萬境本無生滅相(空寂),心、智、境皆無相——空寂

(廣超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標簽: 空相  五蘊  觀察  無常  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