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離無為果:證一切智圓瞞佛果,所作皆法界一心所顯(《金剛經講記》)

作者:由 丁一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2-26

離無為果:證一切智圓瞞佛果,所作皆法界一心所顯

菩薩由入法界圓滿覺悟金剛般若智自在顯現,唯見真如法性之圓滿顯現無二法,一切法皆是一心法界平等性智,即證悟法界顯現中,智與境無二。

一、佛身乃法界一心所顯,故具足佛身即非具足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

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金剛經》)

佛問須菩提:“可以從具足身相中見佛嗎?”須菩提答:“不可!如來是不應以具足身相而見的。”為什麼呢?佛以三十二相的身相在人間出現,而眾生覺得佛具足三十二相。其實三十二相是有為因緣所成就,佛是以無量無邊的功德、累積無量福報而得到的,佛的三十二相必須由佛與眾生的因緣所成就,別以為菩薩單獨一個人自己就可以造三十二相業,佛是從眾生那裡累計無量福德的因緣而成就三十二相,因為佛修三十二相時必須要有與他有緣眾的生在場,將來這些有緣的眾生就可以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其他人則無此福分。所以說,並非佛單獨能成就這件事情。

那麼,佛於有緣眾生前示現最圓滿德相,只能於有緣眾生境界前示現,因為眾生認為佛的示現是因果報應;然而,佛所見皆是智慧的光明顯現,其實,佛的身口意業已經無造作,所以說佛示現具足身相,所謂示現,其實就是一心法界平等性之顯現,佛已證得金剛智,所以示現在佛的角度來說就是金剛智的顯現,佛智之顯現無虛妄故,所以此示現亦是非相之實相。須菩提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在此提醒大家,不可執著具足三十二相就是佛,因為佛的示現無定相,是隨應所得度的眾生境界前而示現,所以不可以具足身相見佛。但是,眾生是以具足身相來見佛的。

二、佛德乃法界一心所顯,故具足佛德即非具足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金剛經》)

前面的具足身相見佛,是指以三十二相——佛身,來分別什麼是佛。佛又進一步問須菩提:“可以從諸相的具足中見佛嗎?”此處的具足諸相見是指以種種事業功德來分別什麼是佛。比如佛的威儀、慈悲、智慧等等,這些事業功德讓眾生覺得有佛來度化他。須菩提答:“不可!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而見的。”

佛降生人間、修道、覺悟、轉法輪,說法度眾生,我們認為有一位釋迦牟尼佛在做這些事業,這就是以具足諸相來見佛。因此須菩提更進一步說“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諸相具足只是眾因緣的聚合,所謂眾因緣聚合,其實就是眾生六根的識境裡有見佛的因緣,佛就示現於其境界前,別以為有個佛諸相具足。換句話說,佛的諸相具足,在佛的智境裡,只見一心法界平等性顯現,在眾生的境界裡是佛活生生地出現於他的境界裡。

三、說法乃法界一心所顯,故如來說法無法可說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金剛經》)

本經曾說:“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為何此處重提說法?原來彼處是開示無住生心,不取有為與無為諸相;此處的是開示是說明已證一切智的佛,所作一切皆是無所作之示現,唯是法界一心所顯。

說法與度眾生都是佛的事業,前一段經文說不可以佛的事業認為有佛,現在以說法為例。佛對須菩提說:“不要以為佛會這樣想:‘我當為眾生說種種法。’不可以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有人以為佛有所說法,就是謗佛,不能瞭解佛所說的道理。”即說者沒有說,聽者也沒有聽。

正如前面我所說的,我們是透過六根境界轉換後才有“佛在說、我在聽”這麼一回事,凡夫迷惑執著六根境界認為有說有聽,就說佛有說法。實際上,阿羅漢已覺悟佛與眾生都不可得,只不過是種種因緣在作用罷了,沒有實在的說法與聽法者,菩薩當然也知道無說無聽,而你卻說佛在說法,這就是誹謗佛落入眾生境界裡。

其實就算你還未解脫,也不是有一個你在說話、聽話,一切都是因緣作用。在這些因緣作用中,凡夫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才說“我在聽、他在說”。佛覺悟一切皆是心的顯現,沒有所謂我在說、他在聽這回事。所以說,如果你認為佛動念對眾生說法,就是謗佛也在迷惑中。

關於佛無造作地示現說法,在大乘經典中,經常如此比喻:太陽的光照著地球,太陽沒有說,我要照著地球,使樹木生長。但是樹木卻因有陽光而茁壯成長,枝繁葉茂、花豐果累。以佛法來說,太陽照耀與樹木茁壯成長,這一切是因緣作用,沒有所謂誰向誰做了什麼事情,簡單一句話:沒有一個法能夠做另外一個法。在因緣中,我們說這個法做那個法,是因為迷惑有能做者以及所做的法。在因緣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把它稱為做,比如氫和氧結合變成水,並非氫和氧做出水。在這樣的因緣變化中,沒有誰能做誰!但是我們認為有作者、有所作事、有受者等等。其實沒有實在的人在說法,也沒有實在的人在聽法。不只佛不曾說法,實際上,你也不曾聽法。

因為一切皆是一心法界的幻化顯現,顯現的萬法無自無他,無說無聽,只是迷惑者執取識境而見種種因緣,才認為有說有聽,所以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倘若佛種種語言開示法義是有佛在說法,那麼,山河大地草木亦說法,說何法?說苦、空、無常、無我之法。請看六百卷《大般若經》裡如此說:“謂隨有情所樂差別,於樹林等內外物中,常有微風互相沖擊發起種種微妙音聲,彼音聲中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性故空、空故無相、無相故無願、無願故無生、無生故無滅、是故諸法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相常爾。彼佛土中諸有情類,若晝若夜若行若立若坐若臥,常聞如是說法之聲。”其實,無情說法就是佛的種種顯現之一,諸佛說法不一定是用語言說,有時用非語言的聲音,有時用手印,有時用法器形象表徵,有時用境界。所說的就是讓迷者覺悟智境非相之法,就是諸法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四、眾生乃法界一心所顯,故信心眾生非眾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金剛經》)

年高德長的、智深戒淨的以慧為命,名為“慧命”。慧命,與前面所說的“長老”,為同一梵語的異譯。爾時,慧命須菩提問佛:“在未來世的時候,有沒有眾生聽了如是法後,而生起清淨信心?”所謂眾生是分別心得來的見解,須菩提已不執取眾生見,在此為了提醒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者而問佛。佛言:“此有信心者,不是眾生,也不是不是眾生。”為什麼稱為眾生呢?佛告訴須菩提說:“眾生執取自己是眾生,彼非實有的眾生,只是其執取心自稱為眾生罷了,佛隨順此執取心也稱之為眾生。”

承接前兩段經文,“佛不可以具足身相見”說明無實在的說法者;“佛不可以具足諸相見”說明無實在的說法事業,就是說佛所做一切身口意業皆無相無作,皆是一心法界之平等性智的顯現。

現在接著說“未來聞說此法生信心者”,聞說此法就是指聽聞“佛果所做一切身口意業皆無相無作,皆是一心法界之平等性智的顯現”。能信這類佛法者,當然信自心與佛一樣無相無作,皆是智慧的光明顯現,不曾離金剛般若智。因此,佛進一步為能信此法者開示: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進一步說明無實在的眾生在聽法。

在佛而言,一切皆是一心法界之平等性智的顯現,所以所言眾生本非眾生。在菩薩來說,也覺悟一心法界之平等性智的顯現,所以見眾生本非眾生。但是,對有信根的眾生而言,所見的是迷惑的識境,要如何對自己“非眾生”生信呢?他只能從其識境裡夏現:“原來一切法皆是心所顯現。”一旦明白一切法皆是一心法界所顯現,那麼,萬法皆是心心互相含攝的一心法界,雖然有一類心執取顯現中有法是眾生,此“執著”依然是心心互相含攝的一心法界所顯現,所以非眾生。

五、菩提乃法界一心所顯,故佛於菩提無一法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

前面講到一切聖賢無所得而得,解釋修行者的心於法雖無所得,然而得業力而成就因果,覺悟者心雖不執著而因果依舊。這樣的因果依舊是永遠繼續嗎?如果覺悟者的因果依舊是如此的話,他哪能解脫呢?其實不然,為了更確定無所得,所以須菩提問佛:“佛所得之無上正等正覺,並沒有得到任何法吧?”一切法都在因緣變化中,當眾生見到佛的因緣成熟,他就看到某眾生成佛了。如此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到底是誰修得什麼而成佛?”如果你沒有執取是“眾生修成佛”,就沒有誰得了正覺而成佛這個問題。可是有人會認為,“就算我不執取有個眾生修成佛,可是至少他原本未覺悟凡夫,後來得到覺悟吧——佛!”

真正說來,佛覺悟時,不但佛不可得,連覺悟也不可得,不但覺悟不可得,而且連“不再因果依舊的涅槃”也不可得,乃至未解脫時,因果依舊的生死也不可得。這樣說不是無因果嗎?如果你頑固執取因果為實有,我就要提醒你——涅槃是因果嗎?不!是迷惑的心造就一切法,然後依根塵識而見到識境有生滅的因果,覺悟者知道是迷惑的心成就凡夫所見的因果法,凡夫卻以為是(心境之外有)業力成就心境等因果。所以說凡夫迷惑在心境對立的生滅輪迴中,阿羅漢入不生不滅的涅槃,菩薩入法界的無住涅槃,佛覺悟萬法本來是一心不二的圓滿清淨涅槃。出世間的涅槃與世間的因果都是為迷惑者而建立的佛法,結果眾生對涅槃與因果生起有無是非的爭論。千萬別以為迷時落入因果,悟時跳出因果。為什麼呢?因為本來沒有所謂迷惑與覺悟,只是某一些心念認為自己是迷惑罷了。

我們要清楚此經是為最上乘者說,在最上乘法中,眾生本來是覺悟的佛,不曾有個迷惑者後來得到覺悟,也不是有一個眾生本來覺悟後來迷惑,而是一切法皆是心的顯現,心與法不二,全體是覺,所以最上乘者才能見到萬法本來面目——法界本具覺性。此覺性本具不從外得來,所以佛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所謂覺悟是迴歸法界萬法本具的覚性,才知道迷時本來不曾有個迷者,覺悟是本覺而不是悟時新得,對迷惑者假名為覺悟。當覺悟到全體都是覺,沒有迷悟對立時,也就沒有覺悟的蹤跡了,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覺悟必定是見到佛與眾生同在大覺圓滿中。所以最上乘的佛法說:“一切法本來自解脫。”一切法不曾綁住另一個法。有無量法是迷者的見解,是煩惱說這個束縛那個,那個束縛這個。在迷惑者所見到的因緣變化中,有一個東西能夠束縛另一個東西。實際上並非如此。這句話怎麼說呢?迷惑時的萬法互相因緣作用是不分彼此的,迷惑時的法與法依然無錯亂地互相因緣,即說明萬法(心)本來彼此知道對方,本來每一個法都知道其他的法,形成彼此之間的業力因果現象,但是迷惑者執著第六意識念念生滅的思惟心,認為這個才是我現前的心,所以就不能瞭解真相。

我再度用原子來比喻:一個原子受到三千大千世界其他原子加給它的磁場力量,它感應而接收到就是它知道,所以說它知道和全體的關係,就處在與全體相關的某個位子。那麼,一切法也是如此,一切法都有覺性,一切心也有覺性,它們都互相知道;如果其中一個不知道,它與世間的因果關係就無法成立了。為什麼呢?眾生各有各的種種心,各有各的種種業力因緣,他們如果不是彼此知道而聯絡起來,就不能見面、不能認識,不能有機緣碰在一起……就是說,在法界心中,雖然每一法沒有所謂你的、我的,但是每一法之間互相含攝互相影響,說明每個法都知道其他法的存在。也就是說,一切法都在圓滿的大覺中,沒有某個迷惑的部分是眾生。

佛眼見一切法本來就是解脫,沒有所謂迷惑與覺悟的差別。因為一切法本來全體是覺,凡夫迷惑的當下就在覺中,只是其煩惱說“我在迷中”,即迷惑的不是他而是煩惱。所以當放下這些迷惑時,他只是發現真相是萬法本來就在覺中。因此,一切佛覺悟後都說:“我不是在成佛的時候才覺悟的。”因為本性(心性)本來就在覺中。不但如此,而且佛更進一步說:“一切眾生與佛一樣,本來都在清淨平等的圓滿覺悟中。”即覺性本來遍十方。所以說: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不見有覺悟者與覺悟的法,乃至於連迷惑者及迷惑的法也不可得,只見本來一心法界本性大覺圓滿,名為無上正等正覺。

六、法界平等顯現名菩提,本無四相與善法可得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金剛經》)

佛圓滿覺悟所見,萬法是一心法界平等性的圓滿顯現,沒有高下,名為無上正等正覺。意思是說,心、佛、眾生都是一樣沒有差別的,萬法互相含容,都是法界心的顯現。凡夫透過六根來認識心的顯現,那就有差別了。佛知道這些都是心的顯現,心與心之間都知覺對方,都含容對方,沒有所謂一個、二個、三個……不是一個擁有全部,也不是無陣列成全體,是全體與個別不可分割,每一個法皆無自性而擁有共同的本質——法性,是平等覺性,覺性是無自無他、無極大與極小、無全體與部分。就是說,這些業力、心力、佛力都是一種勢態能量,都是一樣平等覺性的能量,都是覺性所顯現,顯現出的萬法都沒有差別地互相因緣,所以每個法之間互相影響是沒有一個會被遺漏。

善法沒有一定的標準。人類所謂的是非善惡等等標準,都是以人類的利益來分別,這就是善法之所以是善的由來。所以佛法說:凡夫追求快樂的果報,能夠給予眾生快樂的法,都是善法。以修解脫道的人來說,有利於修解脫道的法才是善法。至於世間人所做的佈施等善法,不絕對是善法。對修解脫道者來說是加強輪迴;對修菩薩道的人來說,則是有利於修菩薩道;反而有些與解脫道有關的法,因為會障礙菩薩利益眾生,所以對菩薩來說是惡法。

我舉個聽來的故事為例:兩位比丘要過河,看到一個女人掉進河裡,她不會游泳,在水中拼命掙扎求救,一位比丘馬上跳進水中,把她救起來,抱她上岸。另外一位比丘看到,說那位救人的比丘犯戒。然後,兩人再渡過河去,那位比丘還在唸念不忘,說救人的比丘犯戒。因為在比丘戒中,抱女人是犯戒。如果比丘起心動念想抱女人,這是煩惱,修解脫道者想擺脫煩惱,這在他來說是惡法。但是,當時那位比丘救人心切,趕緊從河中抱起那個女人,怎會是惡法呢?所以善、惡業不是以外表的行為來判斷,乃至心念的善惡也沒有一定的準則,只能以果報的苦樂來判斷業的善惡。

所以說,“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善法沒有定性,是一個名稱。能夠幫助你成佛的法,就是善法,並非分別是非好壞後,依眾生共同利益而認為好的法為善法。比如在你的修道過程中,有很惡劣的環境,然而這個惡因緣,可能使你發起更勇猛的心念來修道,但是世俗的眼光認為惡劣的環境是不好的。又比如有某個因緣使我墮落,然而在墮落中,可能使我生起厭離的心而去修道。所以不要只依心的善惡來分別因果的善惡,因為凡夫分別心所認為的善惡不一定是對的。然而,依佛法而言,只要能夠使眾生朝向覺悟與成佛的法,都是善法。善法可分為:凡夫的人天善法,解脫道的善法,菩薩道的善法,成佛的善法等等。總之,能使你朝向成佛的法,就是善法。

如果一個人誤會以為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在修道時分別善法、惡法,要把惡法排除掉,那樣的心必然是在是非、人我裡打滾,這個人是不能成佛的。唯有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智慧,如實知一心法界平等性而修一切善法,才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凡夫取善舍惡,而佛眼見一切善惡法皆是佛法,皆不離金剛般若智,皆是智慧平等的光明顯現。

七、受持法界一心所顯故無作無得,福德無法可比擬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佈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金剛經》)

佛說:如果有人聚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七寶高如須彌山王用來佈施,還不如有人受持、讀誦或為他人說本經乃至四句偈的福德,前者修佈施的福德比不上後者的百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有相佈施所得的福德是有量的,如果你能夠覺悟到本經中所闡明的甚深金剛般若——無相智慧,此智慧的功德力量勝過你所修的無量無邊佈施所得來的福報,兩者根本不能相比。

(廣超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標簽: 眾生  須菩提  覺悟  具足  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