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萬千窯火——福建建窯

作者:由 吳全傑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4-17

建窯在今福建省陽縣水吉鎮,宋代著名黑瓷產地之一,以生產一種帶條狀結晶的黑釉茶盞而馳名於當時,是宋代文獻多處述及的兔毫盞的主要產地。

萬千窯火——福建建窯

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歷來被認為是宋代瓷窯,它的燒瓷起始年代則很少論及。根據近年考古發現,在水吉鎮蘆花坪窯址黑瓷堆積層的下面發現有青瓷層,在將口鎮也發現一處青瓷窯,兩處青瓷遺物都以碗為主,還有壺、罐、燈盞等器,從造型淳樸、器物外部均施半釉以及支燒方法,都具晚唐、五代時期特徵。

萬千窯火——福建建窯

建窯黑釉兔毫盞 特寫

水吉鎮建窯窯址共有蘆花坪、大路後門、牛皮崙及社長埂四處,以黑瓷為主,兼燒青白瓷。此外,麻沙鎮的白馬前窯以青釉為主,兼燒黑釉,莒口鎮南華家山窯專燒青白瓷。在縣城關附近的源頭仔村,發現一處燒青釉、青白釉的元代窯址;源頭仔附近的碗窯發現一處燒青釉的明代窯址;水吉鎮大路後門東側發現一處燒青花的清代窯址,上述發現說明建窯創燒於晚唐五代,歷宋、元、明、清四代,燒瓷歷史長達千年。

萬千窯火——福建建窯

建窯黑釉兔毫小碗

宋代建窯黑瓷對福建地區瓷窯有很大影響,目前在福建境內已發現燒黑瓷窯址多處,此外,對江南廣大地區也有影響。廣東、廣西、浙江,江西等省均發現有燒黑瓷的宋代瓷密宋代建窯黑瓷的突然興起與宋代上層社會飲茶,鬥茶風尚有直接關係,宋代鬥茶用半發酵的膏餅,先把膏餅碾成細末放在茶盞內,再徹以初沸的開水,水面浮起一層白沫,用黑盞盛茶便於觀察茶沫白色,宋徽宗趙估鬥茶時使用的茶盞就是建密免上,”後人追記的《宣和遺事》也有“政和二年又以惠山泉建溪異毫盞烹新貢太平嘉瑞茶賜蔡京飲之”,上面提到的玉毫和異毫,都指的是建窯兔毫盞。

萬千窯火——福建建窯

建窯黑釉小碗

萬千窯火——福建建窯

建窯黑釉小碗 特寫

由於帝王的好尚,上行下效,不僅促使建窯黑盞的大量生產,使更多的瓷窯也都燒黑釉茶盞。

萬千窯火——福建建窯

建窯兔毫盞

建窯本來是江南地區的一處民間瓷窯,北宋晚期由於當時上層社會鬥茶的特殊需要,燒製專供宮廷用的黑盞,蘆花坪窯址出土有印陽文反書“供御”、“進線”字銘的墊餅多件,出士物還有盞底印陰文“供御”二字者,這些帶字銘的墊餅出土後,證實了文獻記載是可信的。

萬千窯火——福建建窯

建窯黑釉小碗

萬千窯火——福建建窯

建窯黑釉小碗 特寫

黑釉不是討人喜歡的色調,但聰明的窯工經過無數次的反覆實踐,利用釉中所含氧化金屬的呈色原理和窯溫火焰的機理,燒出了富有變化的結晶釉或窯變花釉,有的在黑色釉地上呈現出條狀和油滴狀結晶,有的燒出窯變花釉如玳瑁,有的把剪紙圖案燒在釉內,此外,在黑釉上用刻花、劃花、剔花、印花裝飾技法予以美化,建窯在黑釉上燒出閃耀銀光細如兔毛的結晶釉,成為建窯最富特色的產品。

萬千窯火——福建建窯

建窯黑釉兔毫盞

萬千窯火——福建建窯

建窯黑釉兔毫盞 特寫

關於建窯兔毫盞的形成原因經過科研單位分析研究,解決了兔毫的形成機理。在顯微鏡下觀察,兔毫呈魚鱗狀結構。在毫毛兩側邊緣上各有一道黑色粗線紋,由赤鐵礦晶體構成,兔毫中由許多小赤鐵礦晶體組成。建窯兔毫盞的胎中含鐵量高達9%以上,在高溫時胎中有部分鐵質熔入釉中,對兔毫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兔毫的形成可能是由於在燒成過程中釉層中產生的氣泡將其中的鐵質帶到釉面,當燒到130C以上,軸層流動時,富含鐵質的部分就流成條紋,而在冷卻時則從中析出赤鐵礦小晶體而形成。

標簽: 建窯  兔毫  黑瓷  窯址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