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我是怎樣學陶瓷的- 宋伯胤》讀後感

作者:由 雙子小魔女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1-01-03

元旦假期在圖書館整理材料、查詢文獻資料,因為要寫瓷器作業,所以也順帶找了找瓷器的資料,無意中書架中看到《宋伯胤說陶瓷》一書,覺得和我的瓷器作業有關,就隨手拿來閱讀。看完代序這部分,宋先生對於知識的渴求和執著打動了我。

宋先生於1921年生於陝西耀縣,1948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1948年8月在向達先生舉薦下赴南京博物院工作,投身博物館事業,歷任南京博物院設計組組長、陳列部副主任、民族民俗部副主任、研究室主任、保管部主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長、研究館員。對於瓷器也是頗有研究。

緣起:

宋先生與陶瓷的緣分始於1942年,在南京博物院跟著徐森玉、莊尚嚴、鄭振鐸幾位專家學習鑑定藏品。因為宋先生的家在耀州窯附近,對於陶瓷有著天然親近感,加上專家們的指點,產生想要學習的興趣。 於是向鄭振鐸先生請教如何學習陶瓷。 鄭先生聽後粲然一笑,讓宋先生學習陳萬里先生從撿瓷片開始,與古籍和古詩詞詩文一起研究,並學習陳先生的《浙江與瓷器》。宋先生立馬買了書來讀了好幾遍,但是覺得自己不好在南京揀瓷片,十分苦惱。

鑽研:

遂向王重民、師覺民先生寫信請教。王先生回信指出,可以借閱傅振倫先生寫的《中國陶瓷史略稿》。師先生的回信指出可以去南京明故宮舊址去揀瓷片,雖是斷墨殘楮,但可以正史補史。揀瓷片、讀書、看瓷器結合起來就是學習陶瓷的方法。於是宋先生就開始沉浸在學習陶瓷的快樂中。1950年,王振鐸先生提出他對於學陶瓷的新見解:學習文獻材料應先讀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陶埏篇》,因為宋應星的書記錄的是明代以前陶瓷生產技術,沒有工藝常識很難讀懂,並舉例開片,宋應星叫碎器或裂文。

開悟

:宋先生醍醐灌頂,開始實地拜陶瓷工藝師為師學習制瓷,並學習周仁先生開創的研究古代陶瓷新方法,將瓷片送進實驗室進行分析,使得許多奧秘得到科學實證。也開始學習唐英的“知陶”和“業陶”,被唐英三百年前去調查“玫瑰翡翠”色釉配料的精神所折服。從唐英的詩詞中瞭解到,調查要從三方面著手:一是蒐集實物;二是探求文獻;三是尋訪老工匠。感慨唐英的慧眼,很多人在觀察、欣賞、研究、記錄文物時,沒有想到製造這些器物的“無名氏”。由此感悟出要讀懂瓷器,不光要讀懂它的裝飾、還得讀懂製造瓷器的人,時代、地區傳統文化都聯絡起來細細品讀才行,才能領悟陶人的三味。學其他學問也是一樣,觸類旁通,切忌追求速度而忘記了紮實的基礎。

讀後感

:宋先生感慨學習都是師長的指引,要想學好陶瓷,正如王安石所說,“看似平常最奇絕,成如容易卻艱難”。這句話對於我也是醍醐灌頂,正如研究石器,看起來簡簡單單,彷彿沒有什麼難的,但是要製作石器從打製石器到磨製石器,遠古人類是從幾百萬年的舊石器時代緩緩推動的打製石器技術,到新時期的磨製石器技術,看似簡單,實屬不易。做學問也不容易啊,學術小白誠惶誠恐,但又想到金一南教授所講的,做難事必有所得,也就釋然了。

對於學習,也要像宋先生學習,多和老師、優秀的學者請教、交流。之前並不是很明白,但是現在一學期的學習和自身感悟,終於明白導師和朱老師說的學問都是聊出來,交流迸發出火花產生出靈感,才有好的點子去做研究,跟著老師踏踏實實一步一步走下去,必有所成,也送給自己自勉。

標簽: 宋先生  學習  陶瓷  瓷器  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