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讀《哲學科學全書綱要》-第一部分 邏輯學-第三篇 概念論-客體-目的論--204-212(59)(第一部分)

作者:由 純思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6-21

c.目的論

§.204.

目的是進入自由實存的、自為存在著的概念,是藉助於對直接客觀性的否定而存在。①這一概念是被規定為主觀的,因為這種否定首先還是抽象的,而以此客觀性先也就只是處在對面。②但主觀性的這一規定性與概念的總體性對立卻是片面的,③更好地說,對於概念本身是如此,因為在概念內一切的規定性都已把自己設定為是被揚棄了的規定性。④這樣對於概念來說被假定的客體就也只是一種觀念性的、自在地無足道的實在性。⑤作為自己的自身同一性對於在自己內被設定的否定與對立的這種矛盾,概念本身乃是進行揚棄,⑥是那種來否定對立的活動,以此它就把自己設定為與自己同一的。⑦這是目的的實現,當概念使自己成為它的主觀性的他物,並來將自己客觀化,⑧它在實現目的的活動中就已揚棄兩者的區別,把自己只是與自己連線在一起,並使自己得到儲存。⑨

①就客體從化學性過渡到目的論而言,

黑格爾認為,目的,它是進入自由實存的、自為存在的概念,

目的作為這個自由實存的、自為存在的概念,它是藉助於對直接客觀性的否定而存在的。

就是說,目的作為概念,是作為內在於客體自身內部的,而這個內在的目的,作為內在的必然性,是必然從自在走向自為的那個概念,它就表現為是客體自身的目的。

而這個目的的設定,是作為一種否定性,

而目的它所否定的,就是客體自身的那種直接客觀性。

就是說,客體在這種否定性中表明——當下存在的,並不是作為真實的,或者說,因為它是從目的轉變而來的,所以,當下的直接性,它是具有一個根據的。而這個根據,就是它的目的。

②就目的而言,

這一概念,它是被規定為主觀的,

就目的是被規定為主觀的目的而言,只是因為目的的這種否定性,首先還只是抽象的。

而這樣的一種抽象的目的性,它是同客體的那種直接客觀性對立的。

就是說,就目的性是對立客觀性而言,它就被規定為不同於客體性的主觀性。

③但是,就目的被規定為主觀性的目的而言,

目的被規定為主觀性的目的,這個規定本身就同目的作為概念自身是相矛盾的。

或者說,就目的的設定而言,它是作為概念的總體而被設定出來的,是作為概念總體的統一性而被設定出來的。

④主觀性對概念總體來說是一種片面的規定而言,

更好地說,它對於概念本身是如此,

因為在概念內,一切的規定性都已經被自己設定為被揚棄了的規定性。

就是說,就概念而言,它作為規定性,僅僅只是一種普遍性,而這個普遍性,要在自己的特殊化中才能得到實現或者顯現,才能表明自己是一種普遍性的規定性。

就是說,就概念的規定性而言,它只是表明自己是一種內在的東西。

而這樣的一種內在性,就表明自己是要被揚棄的,在這種揚棄中走向自己的自為存在。

⑤就概念的規定性表明自己是一種被設定為揚棄了的規定性而言,

這樣,對概念來說,被假定的客體,它就也只是一種觀念性的,

那個作為觀念性的被假定的客體,也就只能是自在地無足道的實在性。

就是說,相對於客體的規定性是一種被揚棄的規定性,那麼依存於這個被揚棄的規定性的那個客體的規定性,就只是一個純粹的“實在性”。

⑥而客體的這種實在性,

它就是作為自身的在同一性,

而這種自身同一性,對於在自己內被設定的否定與對立的這種矛盾,

概念本身,它就不過是進行揚棄。

就是說,概念本身不過是一種活動,一種揚棄活動,是作為這種同一性而自己那被設定的這種對立的否定。

⑦就概念本身的這種揚棄活動而言,

這種揚棄活動,它是那種來否定對立的活動。

而這種揚棄對立的概念本身的活動,它以此就是把概念自己設定為與自己同一的。

就是說,概念本身,它的活動的唯一目的就是建立自己的同一性。

而建立自己的同一性的過程,它就是否定對立的過程。

⑧而就這個否定對立建立自己的同一性而言,

這是目的的實現,

當概念,使自己成為它的主觀性的他物的時候,

概念,這個時候,就是把自己客觀化。

⑨而就概念的自己客觀化的這個過程而言,

概念,它在實現目的活動中,就已經揚棄了主觀性和客觀性的區別。

因為就概念把自己客觀化而言,它就是把自己,而且只是與自己連線在一起,

而這樣的一種概念客觀化,並使自己得到儲存。

目的這個概念已被稱為理性概念,這一方面是多餘的,另外也是正當的。①知性的抽象—普遍物在它本身不具有特殊性的東西,它只是透過使之歸屬而使特殊性的東西與它相關聯,以此目的概念也已被和這種普遍物對立起來。②此外,目的作為目的因同單純的作用因、即通常所謂的原因的區別,也具有極大的重要性。③原因屬於尚未揭開的、盲目的必然性,因此它顯出是向它的他物內過渡著的,和在那裡在被設定存在內喪失它的本原性的;④原因僅僅是自在地或者說對於我們在作用結果內方才是原因,和是向自己內返歸著的。⑤與此相反,目的是被設定為在自己本身內來包含規定性,或包含那種在那裡還顯得是他在的東西,包含作用結果,⑥以致它在它的效應內並不進行過渡,而是儲存著自己,亦即它只是在引起自己本身,並在終點上是它在開端上、在本原性內所曾是的東西;⑦而透過這種自我儲存才會是真正本原性的東西。⑧目的要求有一種思辨的理解,即作為一種概念,它在其各個規定固有的統一性和觀念性內本身包含著判斷或否定,⑨包含著主觀東西與客觀東西的對立,並同樣也是對這一對立的揚棄。⑩

①黑格爾就目的這個概念進行說明。他首先是對目的概念的另一種說法——理性概念進行說明。在他看來,

目的,這個概念已經被稱為理性概念,

就這個說法而言,一方面是多餘的,另外也是正當的。

②就這個多餘且正當而言,

知性的抽象,就這種抽象而言,它不過是產生的是普遍物。

知性抽象出來的這個普遍物,在這個普遍物它本身不具有特殊性的東西,

就是說,知性抽象出來的概念,它只是使這個概念起一種歸屬特殊性的那種關聯——就此而言,知性的概念,僅僅是作為一種空洞的名稱或者集合。

而就這個知性的概念的抽象性而言,它就和目的概念不同。

或者說,目的概念,它就不同於知性的這個抽象的普遍物。

③此外,

目的,它作為目的因,它是同單純的作用因,

這個單純的作用因,也即是通常所謂的原因是具有區別的。

而目的因區別於作用因而言,也具有極大的重要性。

④就目的因區別於作用因而言的這個重要性來說,

原因,它屬於尚未解開的、盲目的必然性,

因此就原因而言,原因,它顯示出來的是,原因,它是向他物內過渡著的東西,

而既然原因只是作為向他物過渡著的東西,就意味著它在那裡僅僅是被設定為一種工具性的或者手段性的東西,就是說,原因,它不是被設定為本原性的,就是說,原因,它是被設定為一種短暫性的,並不是作為一種長久的持存的東西。

⑤就原因是被設定為非本原的而言,

原因,它僅僅是自在地或者說是對於我來說的,在作用結果內方才是原因的東西,

就原因而言,它是向自己內返回著的東西,就是說,原因是被設定為一種過程性的東西。

就是說,原因,它是要終止於結果中的東西,或者說,它要消逝於結果中。

⑥與原因的這種過程性和可消逝性而言,

與此相反,目的,它是被設定為在自己本身內就包含規定性。

或者說,目的,它在自己本身內就包含那種在那裡還顯得是他在的東西,

就是說,目的,在它本身中就包含著作用結果。

⑦就是說,

就目的而言,它作為這種本身中包含著作用結果而言,以致於在目的的效應中並不進行過渡,就是說,目的的過程,只是儲存著自己,

就目的的這種自我儲存而言,亦即只是在引起自己本身,

目的的這種引起自己本身,並在終點上它是在開端上,

這種在終點即是開端而言,就是在本原性內所曾是的東西。

⑧就目的的這種終點即是開端性而言,

而透過這種自我儲存,它才會是真正本原性的東西。

⑨就目的概念的這種規定性而言,

目的,它要求有一種思辨的理解,

即作為一種概念,它在其各個規定固有的統一性和概念性內本身包含著判斷或否定,

⑩就這種思辨的理解而言,

目的這種概念,它包含著主觀東西與客觀東西的對立,並同樣也是對這一對立的揚棄。

在目的上所想的未必定然地或單單地就是一種形式,在其內目的是在意識裡作為一種在表象記憶體在的規定。①透過關於內在的合目的性的概念,康德再次喚起了一般的理念,而特別地是喚起了生命的理念。②亞里士多德關於生命的規定本已經就包含著內在的合目的性,③因此也就站得遠遠無比地高於那種近代目的論的概念,這樣的目的論看到的只是有限的合目的性,外在的合目的性。④

①就目的這個概念的思辨性而言,

在目的上所想的未必定然地或單單就是一種形式,

在目的自身內,目的,它是在意識裡作為一種在表象記憶體在的規定。

②就目的的這種規定而言,

透過關於內在的合目的性的概念,

康德,他再次喚起了一般的理念,而特別低喚起了生命的理念。

亞里士多德,他關於生命的規定,本身就已經包含著內在的合目的性。

④因此,就亞里士多德而言,

他因此也就站得遠遠無比地高於那種近代目的論的概念,

因為近代的目的論,他們看到的只是有限的合目的論。

就是說,近代的目的論,只是外在的合目的論。

需要和本能衝動是有關目的的最貼近的例項。①它們是在有生命的主體本身之內發生的被感覺到的矛盾,並會進入活動,來否定這一否定。②這一否定是依然單單的主體性。③客觀的東西在尚還現成存在的矛盾(即需要)內是處於對面的,④當它因自己這一片面性透過和主觀東西的結合而同樣得到揚棄,需要的滿足就在主體和客體之間建立起和平。⑤

①就近代的外在合目的論而言,

需要和本能衝動,是有關目的的最貼近的例項。

②就近代的外在合目的論而言的這個需要和本能衝動,

他們是在有生命的主體本身之內發生的,是被感覺到的矛盾,

因為這樣的一種矛盾,它並會進入活動,來否定這一矛盾。

③而需要和本能的這種活動以及這種對矛盾的否定而言,

這一否定,它是依然單單的主體性。

就是說,這樣的一種活動,不過是一種主體的實踐性。

④就這個主體性的活動而言,

客觀的東西,是作為還為成為需要和衝動的結果的時候,是被表明是一種外在的東西,是對立於主體自身的東西。

⑤就這些作為客觀的東西——作為需要和本能的東西而言,

當這些客觀的東西,因為自己的這一片面性透過和主觀東西的結合而同樣得到揚棄,

需要的滿足就在主體和客體之間建立起和平。

那些關於有限事物無論是主觀事物、還是客觀事物的穩固性和不可克服性談得如此多的人們,在每種本能衝動上都可以獲得相反的例證。①本能衝動可以說是一種確信,確信主觀的東西僅僅是片面的和同客觀的東西一樣不具有真理性的。②本能衝動進而是對它這一確信的實行;③它成功地揚棄這種對立,揚棄那種似乎僅僅是和保持是一種主觀東西的主觀東西,適如揚棄那種同樣似乎僅僅是和保持是一種客觀東西的客觀東西,並也揚棄它們的那種有限性。④

①就這種外在合目的性而言,

那些關於有限事物,無論是主觀事物,還是客觀事物,

這些有限事物的穩固性和不可克服性是被人們談論的最多的。

而這些談論客觀性不可克服性的人們來說,在每種本能衝動上都可以獲得相反的例證。

②就這種相反的例證而言,

本能衝動,可以說是一種確信,

就是說,它確信的是,主觀的東西僅僅是片面的和同主觀的東西一樣不具有真理性的。

就說,這種本能衝動,是確信可以克服這些外在的沒有真理性的東西而把自己實現出來,或者說是把自己的本能衝動轉化為這種客觀性。

③就這種主觀的確信而言,

本能衝動,它進而是對它這一確信的實行。

④而就這種行動而言,

本能衝動,它成功地揚棄了這種對立,

它揚棄了那種似乎僅僅是和保持是一種主觀的東西的主觀東西,

而這樣的一種揚棄,適如揚棄那種同樣似乎僅僅是和保持是一種客觀東西的客觀東西,

就是說,這種本能衝動,它也揚棄它們的那種有限性。

在目的活動問題上還可注意的是,它是一種推理,①使目的透過實現的手段與它自己聯結起來,在這一推理內本質上會出現詞項的否定,②即剛剛提到的對在目的本身內出現的直接主觀性的否定,和對直接的客觀性(手段與被設為前提的各種客體)的否定。③這正是和精神之超升到上帝時針對世界偶然事物,以及針對自己的主觀性所實行的同一否定。④這即是那樣一個環節,它如同在導論和§.192.內已經提到的那樣,在那一於所謂的對上帝存在的證明內被賦予這種超升的知性推理形式內遭到了忽視,並被刪去了。⑤

①就這種外在合目的性活動的討論中,

在這個活動中,還可以注意的是,它是一種推理。

②就這種外在合目的性活動作為一種推理而言,

這種活動,它使目的透過實現的手段與它自己聯結起來,

在這一推理內,本質上會出現詞相的否定。

就這種推理而言,它的形式是:

主體的個別性(主觀性)——特殊性(本能活動)——普遍性(客體)

③就這種否定而言,

即剛剛提到的對在目的本身內出現的直接主觀性的否定——這個否定是對“個別性”的否定,

和對直接的客觀性的否定——對外在的客體的否定,就這個否定而言,它是手段與被設定為前提的各種客體。

④就這種否定而言,

這正是和精神的超升到上帝時針對世界偶然事物,以及針對自己的主觀性所實行的同一否定。

⑤就這個同一性而言,

這即是那樣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如同在導論192節內已經提到的那樣,

在那一對於所謂的上帝存在論的證明內被賦予這種超升的知性推理形式內遭到了忽視,並被刪去了的東西。

黑格爾認為,就這個外在的合目的性而言,它是作為一種抽象的上升,就是說,個別性它提升到普遍性。

而這樣的一種個別性的實現,事實上就是概念具有自己的實在這樣的一種推理。

而這個推理,它恰恰是在上帝存在論證明中是上帝自身的存在自身的真理性。

標簽: 目的  概念  而言  揚棄  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