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為什麼馮是德國的貴族姓?

作者:由 陳陽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1-04-14

von不是姓,而是一個介詞,類似英語的from/of,von後接的是地名,及來自xx地方的某某某,比如Rudolf von Habsburg最正確的翻譯是哈布斯堡的魯道夫,Erich von Manstein則是曼施坦因的埃裡希。與之類似的是法語裡的de,其含義也相當於英語裡的from/of。

在這裡要高票數回答是不對的,

事實上並不是說只有封建領主才能這麼叫,比如提爾的威廉,明谷的聖伯納德等等,這些人都不是封建領主,而是修道士,提爾和明谷則是修道院的名字。而且本質上說在von真的不能稱得上是別人的姓,而是一種標記,用於區分同名同姓的。

比如中國古代,幾千年發展,雖是同姓但不同門的情況非常嚴重,同樣的姓王,王羲之的王,和阿貓阿狗的王那鐵定不是一會事,前者是能與司馬共共天下的,所以在自報家門的時候往往會加上自己的祖籍以顯示自己門第的尊貴,比如同樣姓王,王羲之就是琅琊王羲之,王坦之則是太原王坦之,你看兩人名字一字之差,又同樣是生於東晉,外人一看很容易想當然以為兩人同門,加上祖籍之後瞬間就分別開了,這是有實際意義的。雖然後期中國計程車族階層逐步瓦解,這種以郡望自報家門的傳統一直在士大夫階層流傳著,比如祝允明,這人是個實實在在的蘇州人,但是落筆自稱的時候大多則用的是太原祝允明,因為太原祝氏是郡望。

話題再轉回歐洲,早期羅馬人起名和中國一樣,分為三段式,為名氏姓,這和戰國時期的中國完全一樣,這種起名方法區分度非常高,很少會出現同名同姓不同人的狀況。但是後來蠻族人來了,歐洲中世紀掌權的都是一群法蘭克人,這些人都沒什麼文化,起名字也是一樣,中世紀時期法蘭克貴族特別喜歡用宗教人物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名字,比如約翰、威廉、鮑德溫、瑪麗等等,但是宗教人物就那麼幾個,法蘭克貴族則是無窮無盡,很容易出現同名不同人的現象,這點從十字軍國家中可見一斑,比如同樣是鮑德溫,耶路撒冷有一個鮑德溫,埃德薩還有一個鮑德溫,這別說是中國人,就是歐洲人讀起來也特別費勁,所以又除了別名系統,也就是XX的XX,比如同樣的是鮑德溫,就有耶路撒冷的鮑德溫和布洛涅的鮑德溫,這基本就是歐洲中世紀法蘭克人稱謂的標配,且別名系統也不只是這一種以地名為主導的起名方式,比如施洗者約翰、背叛者猶大,這種以身份和特徵命名也是一種方式。大家可以去玩下巫師3裡面按這些套路起名的NPC甲乙丙比比皆是。

總結一下

,von語言意義上就是一個介詞,重點是後面接的地名,就和琅琊王羲之和太原王坦之一樣,只是別名體系用的多了,逐漸固定成了一個家族的標誌而已,

且很多民族都喜歡用這個套路來給自己起名姓,比如葉赫那拉,就是葉赫部的那拉氏,烏拉那拉就是烏拉部的那拉氏,只不過特點就是這麼搞這套的大多都是部落制遺風特別重的蠻族,漢人整體不搞這些,無論姓王的有多厲害,也沒人別出心裁把自己姓改成太原王、琅琊王,或者自稱統一者楊廣、驅蠻者朱元璋,原因無他,因為聽著太戇卵……

標簽: 鮑德溫  von  比如  起名  法蘭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