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敦煌石窟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圖文賞析】

作者:由 遙遠經典 近在眼前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02-20

敦煌石窟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圖文賞析】

敦煌石窟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圖文賞析】

敦煌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1965年敦煌莫高窟125、126窟前石縫出土,敦煌研究院收藏) 【700x528】

上圖為:

敦煌石窟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

,1965年甘肅敦煌莫高窟125-126窟間縫出土。長49。4釐米,寬29。5釐米。由原敦煌研究院長樊錦詩發現。現藏於敦煌研究院。

此繡品為北魏廣陽王元嘉供奉的刺繡佛像殘片,雖殘損嚴重,但仍可見

一佛、一菩薩、五位供養人以及各式紋飾。

繡品以綢為底滿地施繡,

佛坐於正中蓮臺之上,右側菩薩侍立(大部分已殘毀)。蓮臺下左右分列四女一男(現只存圖左側的供養人)

,身穿胡服,衣服上繡忍冬和卷草紋,身旁一側還繡有名款。圖案最下方為發願文,殘存有“廣陽王慧安(元嘉)造”等字樣,由此可知該繡品年代為公元487年。

敦煌石窟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圖文賞析】

敦煌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殘件區域性1:北魏鮮卑王族女眷、女尼與榜題)【1800x1200】

(▲提醒:點開圖片,可看高畫質大圖)

此刺繡圖中殘存的幾位供養人為:

鮮卑王族廣陽王母、妻和兩個女兒,前有一女尼導引。

人物均有榜題,身份明確,尤為珍貴。

敦煌石窟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圖文賞析】

敦煌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殘件區域性2:女尼與榜題)【1800x1200】

(▲提醒:點開圖片,可看高畫質大圖)

敦煌石窟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圖文賞析】

敦煌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區域性:北魏鮮卑王族廣陽王母、妻和兩個女兒【720x408】

此北魏刺繡圖中的人物均有榜題,身份明確,尤為珍貴。此外,在敦煌壁畫中北朝的各種人物服飾多為單色,極少見有紋飾圖案,此刺繡中即為稀有的一例。

敦煌石窟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圖文賞析】

敦煌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區域性1:鮮卑王族女眷所戴合歡帽

上圖:

莫高窟出土的這一刺繡殘片中,鮮卑王族廣陽王之母、妻和二女,均戴合歡帽。

合歡帽曾流行於兩晉時期,是用織金錦罽製成的暖帽。“合歡”一詞是漢魏時期流行於民間的吉語,通常用來形容兩相互動、左右對稱之物,取和合歡樂吉祥之寓意。以兩片或多片織錦縫合而成的暖帽,就稱為“合歡帽”。束晰《近遊賦》:“老公戴合歡之帽,少年著蕞角之巾。”合歡帽顱後都有“垂裙覆帶”,屬於風帽範疇。風帽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在帽身後和兩耳有帽裙垂下,戴時可以兜住雙耳,披及肩背,這樣在野外騎行時就可以障蔽雨雪風沙。

敦煌石窟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圖文賞析】

敦煌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區域性1:鮮卑王族女眷所戴合歡帽【臨摹圖】

敦煌石窟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圖文賞析】

敦煌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區域性2:鮮卑王族女眷所著左衽袍服

此刺繡圖中,

鮮卑王族廣陽王母、妻和兩個女兒,均戴合歡氈帽,顱後垂髮辮,著過膝的窄袖左衽長衫,衣上為硃紅桃形忍冬紋,內著曳地長裙

,是典型的鮮卑貴族婦女服飾。

女眷前有一女尼導引,袒右肩,披紅袈裟,著藍綠色偏衫,穿烏皮靴。

敦煌石窟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圖文賞析】

敦煌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區域性3:北魏女尼

敦煌石窟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圖文賞析】

敦煌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區域性4:北魏鮮卑王族女眷,前為一名女尼,有榜題

敦煌石窟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圖文賞析】

敦煌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上部說法圖復原圖【857x1000】

【延伸閱讀:】

(這幅復原圖裡的說法圖,與敦煌-北魏-260窟的說法圖壁畫有所相似,260窟的連結附於文末。)

1965年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北魏刺繡供養人殘片,原繡已殘為幾塊。繡材為黃褐色絲織物,部分繡地幾不可見,針法仍採用鎖針繡,針針相接,十分緊密,配色富麗。值得一提的是,這幅繡片上出現了鎖針針法的變化,紋樣以男女供養人物為主題。女供養人頭戴高冠,身穿對襟長衫。衣服上裝飾為桃形忍冬和卷草紋。

在綢底上用單行鎖繡針法繡人物袍服邊緣、花卉、枝幹、葉框、魏碑字框。桃形忍冬紋和魏字、帽翅等是雙行鎖繡針法。用多行鎖繡繡滿葉面,用異色突出葉脈。針腳距離小,正面形成人字形鎖鏈紋,背面為首尾銜接的順針;花邊部分用絲線較粗,針腳距離稍大。花邊部分個別地方,是反用鎖繡針法,形成正面為首尾銜接的順針,背面為人字形鎖紋。這種鎖繡正反變化的針法,是在漢代鎖繡針法基礎上的創新發展。

繡品色彩以紅、黃、綠色為主,次為紫色、藍色。淺黃色為底色,硃紅色主要用於服飾和表現人物鼻、耳、手、腳等肌肉部分的線條。藍色、綠色用於花紋,紫褐色用於表現冠、靴等深色部位。繡品配色諧調,運色鮮明,鎖繡針法多變,為傳統刺繡所未見。用二暈配色法配色,繡品除邊飾外,均用細密的鎖繡針法繡出。

敦煌石窟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圖文賞析】

敦煌出土的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殘件【600x349】

據網友“歷史店”總結:這幅“刺繡佛像供養人”殘件為何成為中國萬千刺繡品中的特級國寶?現摘錄幾段:

1、這幅刺繡佛像供養人,所繡為宗教題材,故此,繡工一絲不苟,

不管所繡佛祖、菩薩還是供養人,都是面目端正,威嚴有加,讓人看上去,心中都會煥發出對佛法的無尚敬畏。

2、繡工以單行鎖繡勾勒邊緣,以雙行鎖繡繡出輪廓,再用鎖繡進行大塊填充,繡工還在鎖繡的過程中,用正反變化的針法,

將繡品的立體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3、這幅繡品

採用了紅、黃、綠、紫和藍等繡線進行巧妙搭配

,不僅繡品生動,而且有很強的藝術性!

據專家介紹:

張騫出使西域之後,中原地區傳入的絲綢極大影響了西域的刺繡繡地。絲綢、蠶絲織造技術的傳入使得該地區將絲綢紡織與原來的棉麻、毛紡織品結合起來,這些繡地與刺繡、染色、提花等工藝相結合,極大地豐富了西域居民的服飾藝術。“高昌錦”“于闐錦”“龜茲錦”“疏勒錦”等織錦富麗的繡地品種在歷史上工藝水平很高,作為貢品朝貢給中原王室,形成了絲綢之路上絲綢文化的迴流現象。據考,張騫通西域後,絲綢之路上往返的絲織品中便有絹、綢、錦、緞、綾、羅、紗、綺、絨、緙等多種織品,它們極大地豐富了西域居民刺繡的繡地選擇。

與此同時,漢晉時期,西域居民的衣著款式新奇,服裝上刺繡的花草紋樣精巧細緻,從圖紋到繡地都顯出濃郁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痕跡。

而敦煌石窟,正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匯點,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是世界不同文化互相影響、和諧共處的典範。

本文參考資料:

【中秋特稿】絲路之綢:太陽神、北魏刺繡、營盤罽袍,出自:閱古吉金

《這座石窟中,出土一塊非常“殘破”繡品,它為何能成為特級國寶! 》,出自:百家號 歷史店

《陸地絲綢之路上的刺繡文化》,作者:王敏

————————————————————————————————————————————————

【延伸閱讀:】

【神遊千年,大美敦煌】北魏-260窟【高畫質大圖】

↓ 更多北朝時期(北魏-北周-西魏)敦煌各窟壁畫,請查閱以下連結:

遙遠經典 近在眼前:【神遊千年,大美敦煌】北朝篇:概覽

以下是“敦煌系列連載”的總目錄,會隨著連載不斷更新(可連結到每一篇):

遙遠經典 近在眼前:【神遊千年,大美敦煌】連載目錄(可連結到每一篇)

————————————————————————————————————————————

標簽: 刺繡  供養人  北魏  敦煌  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