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精簡讀本:061淨土法門說要(王求是,龔雲伯記)

作者:由 葛格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01-05

精簡讀本:061淨土法門說要(王求是,龔雲伯記)

淨土法門說要(王求是,龔雲伯記)

​  原夫眾生與佛,本性原無二無別。只以眾生不守自性,為塵勞所汙,習染所蔽,致迷悟攸殊,生佛迥別。

眾生與佛,本性原本沒有差別。只因為眾生不守自性,被塵勞所染汙,習氣所矇蔽,致使迷惑、覺悟截然不同,眾生與佛迥然有別。

惟眾生迷有淺深,根有大小。如來乃隨機設教,對病發藥。為實施權,開權顯實。於一乘法,作種種說。善根成熟者,令其直登覺岸。惡業深厚者,令其漸出塵勞。是以四十九年中,大小漸頓半滿之教,隨其種性,施以教化。

因為眾生迷惑有淺有深,根機有大有小。於是如來隨眾生根機,施設教法,對病發藥。為一乘真實義,施設三乘權便;開除三乘權便,顯示一乘真實義。於一乘法中,作種種宣說。善根成熟的,令他們直接登上覺岸;惡業深厚的,令他們漸漸出離塵勞。所以四十九年中,佛陀宣說大、小、漸、頓、半、滿(注1)之教,隨眾生的種性,施以教化。

  宗教法門,多仗自力。縱令宿根深厚,徹悟自心。倘見思二惑稍有未盡,則生死輪迴依然莫出。況既受胎陰,觸境生迷。由覺至覺者少,從迷入迷者多。上根猶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

禪宗、教下的法門,大多依仗自力。縱然是宿根深厚,徹悟自心。倘若見思二惑,稍有一點沒有斷盡,那麼依然不能出離生死輪迴。何況既然受了胎陰,觸境生迷。由覺悟到覺悟的人少,從迷惑進入迷惑的人多。上根尚且如此,中下根就更不必說了。

生死了脫,是誠不易。惟唸佛求生淨土法門,專仗彌陀願力。無論善根之熟否,惡業之輕重,乃至五逆十惡,但得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臨命終時,定蒙彌陀接引,往生淨土。

了脫生死,實在是不容易。只有唸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專仗阿彌陀佛願力。無論善根成熟與否,惡業是輕是重,乃至五逆十惡的罪人,只要能夠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臨命終時,決定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淨土。

善根成熟者,固頓圓佛果,即惡業深重者,亦得幸預聖流。較之仗自力者,其中難易得失,不待煩言而解。故此淨土法門,乃三世諸佛度生之要道,上聖下凡共修之妙法。諸大乘經,鹹啟斯要。歷代祖師,莫不遵行。

善根成熟的,固然能夠頓時圓滿佛果,即使是惡業深重的,也能有幸預入聖流。比起依仗自力的法門,其中的難易、得失,不必用煩瑣的話來解釋。所以這個淨土法門,是三世諸佛度生的要道,上聖下凡共修的妙法。諸大乘經,全都指示淨土法門的要旨。歷代祖師,無不遵行求生淨土。

  顧或以淨土法門至簡至易,雖愚夫愚婦亦能為之,遂藐視淨土。不知淨土一門,三根普被,十界齊收。

但有的人因為淨土法門的修持,非常簡便、容易,即使是愚夫愚婦也能修習,於是便輕視淨土。他們不知道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十界齊收。

華嚴入法界品,善財童子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令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在證得與諸佛齊等之後,普賢菩薩於是用十大願王勸進善財,以及華藏海眾,令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夫善財位登等覺,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無明證三德之人,尚爾迴心唸佛,願生西方。又華藏海中,淨土無量,而必迴向西方。可知往生極樂,乃出苦之妙門,成佛之捷徑也。

善財童子已證入等覺菩薩位,華藏海眾沒有一個是凡夫二乘,而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無明惑、證三德的大菩薩,尚且迴心唸佛,願生西方。另外,華藏海中,淨土無量無邊,而必定要回向西方極樂世界。由此可以知道往生極樂,是出苦的妙門,成佛的捷徑啊!

  又永明禪師,為修行人確示要道,開出四料簡。(一)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二)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三)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四)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再有永明禪師,為修行人確切地指示修持要道,開出四料簡。(一)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二)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三)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四)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此永明四料簡,乃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龜鑑。先須認準如何是禪,如何是淨,如何是有,如何是無,然後逐文分剖,則知字字的當,無一字能移易。

永明大師作的這個四料簡,是大藏經的綱宗,修持的龜鑑。先必須認準,什麼是禪,什麼是淨,什麼是有,什麼是無,然後再逐文分析剖解,那麼就會知道字字非常恰當,沒有一個字能夠移動改變。

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即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所謂純真心體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禪,就是我們本具的真如佛性,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就是無能無所、即寂即照的離念靈知,就是所謂的純真心體。淨土,就是信願持名,求生西方(並不是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本來面目,明心見性。有淨土者,即真實發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

有禪,就是參究的功夫到了極點,念頭寂滅、情見消亡,徹底見到本來面目,明心見性。有淨土,就是真實發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

禪與淨土,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是約機約修。一理一事。理雖如是,須如理起行,行極證理。務使實有諸己也。

禪與淨土,這是就教法、義理來說的。有禪,有淨土,這是就根機、修持來說的。一個是理體,一個是事相。理體雖然如此,但必須如理生起行持,修行到極點,才能證得理體。務必要真正領悟並真實修行(注2)。

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倘唸佛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忽忽,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而因地不真,心戀塵境,乃至求來生富貴,生天求樂,皆不得名為有淨土。

倘若參禪沒有開悟,或者開悟而沒有徹底,都不能名為“有禪”。倘若唸佛而沒有信願。或者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忽忽,敷衍了事。或者行持雖然精進,然而因地不真誠,內心貪戀塵緣境界,乃至求來生富貴,生天求樂,都不能名為“有淨土”。

  (一)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其人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又復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

(一)“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這個人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又深入經藏,盡知如來權教、實教一切法門。

而於諸法之中,惟以信願唸佛一法,自利利他。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而喪膽,如虎之戴角。

而在諸法之中,惟以信願唸佛一法,自利利他。這個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名喪膽,猶如戴角的老虎。

有來學者,隨機說法。應以禪淨雙修接者,即以禪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即以專修淨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歟。

有來修學的人,隨機對其說法。應以禪淨雙修接引的,就以禪淨雙修接引他。應以專修淨土接引的,就以專修淨土接引他。無論上、中、下根,沒有一個不蒙受他的惠澤。這難道不是人天的導師嗎?

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花開見佛,證無生忍。即最下證圓初住,能現身百界作佛,故曰,來生作佛祖。

到了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花開見佛,證無生法忍。即使是最下,也能證得圓教初住位菩薩,能現身百界作佛,所以說,“來生作佛祖”。

  (二)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其人雖未明心見性,卻是決志淨土,求生西方,志誠唸佛,感應道交,定蒙攝受。

(二)“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個人雖然沒有明心見性,卻是決心修持淨土,求生西方,志誠唸佛,感應道交,一定蒙佛攝受。

力修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亦皆蒙佛化身前來接引。非萬修萬人去乎。

努力修持的,固然能夠往生。即使是五逆十惡的罪人,臨終十念,也都能蒙佛化身前來接引。這難道不是“萬修萬人去”嗎?

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然已高預聖流,竟不退轉,漸證聖果。則其開悟,可不待言。故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既已往生西方,見佛聞法,雖然有遲有速,然而已經高高預入聖流,究竟不退轉,漸漸證得聖果。那麼他的開悟,就不用再說了。所以說:“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三)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者。其人雖略識心性,而見思未盡。直須磨厲淨盡,至於無餘,則生死方可出離。

(三)“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這個人雖然略微識得一點心性,但見思惑沒有斷盡。還要將見思惑磨礪得乾乾淨淨,以至於沒有剩餘,那麼才能出離生死。

若一毫未斷,六道輪迴,依然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即便命終,歸途莫測。十人之中,九人如是。

若有一絲毫未斷除,六道輪迴,便依然難以逃出。生死大海深廣,菩提道路長遠,即便是命終,歸途也無法測度。十人之中,九人是這樣。

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耽擱也。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

所以說,“十人九蹉路”。蹉,蹉跎,就是俗話所說的耽擱。陰境,中陰身境,就是臨命終時,現生以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的境界。

眨眼之間,隨其業力,便爾受生,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眨眼之間,隨他的業力,便去投生,一絲毫也不能自己作主。就像人負債,勢力強的債主先將他牽走,心緒多端,重的地方先墜下去。所以說,“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四)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淨土,悠悠泛泛,修諸法門(非指埋頭造惡不修行者)。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不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四)“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這個人既沒有徹悟,又不求生淨土,悠悠泛泛,修諸多法門(不是指埋頭造惡,不修行的人)。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不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現生既無正智,來生即隨福轉。享福愈大,惡業愈多。既造惡業,難逃果報。一息不來,即墮地獄,償其夙債。所謂鐵床並銅柱是也。

憑藉畢生修持的功德,感來生的人天福報。現生既然沒有正智,來生就隨福業而轉。享福愈大,惡業造得愈多。既然造作惡業,便難逃惡果。一口氣上不來,就墮入地獄,償還他的宿債。就是所謂的“鐵床並銅柱”。

如是造業之人,譬如慧日,盲者不見。雖有諸佛菩薩垂以慈悲,以彼惡業障故,不能獲益,永劫受苦。故曰,沒個人依怙。

如此造業的人,譬如太陽當空,盲人卻看不見。雖有諸佛菩薩垂以慈悲,因為他自己的惡業所障蔽的緣故,不能獲得利益,永劫受苦。所以說,“沒個人依怙”。

  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可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

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斷除淨盡,才能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可預入聖流。

又佛在世時,眾生色心業勝,依仗自力,或可證道。今當末世,根劣障重,知識稀少,若舍淨土,無由解脫。

另外,佛在世時,眾生的色心(注3)業勝,依仗自力,或許可以證道。現今正當末法時代,眾生根機陋劣、業障深重,善知識稀少,如果捨棄淨土法門,便沒有辦法解脫。

永明禪師恐世不知,故特舉料簡以示來茲。誠迷津之寶筏,昏衢之明燈也。

永明禪師恐怕世人不知道,所以特地舉出四料簡,來開示來學。實在是迷津的寶筏,暗路的明燈啊!

  修持淨土唸佛法門,當以信願行為宗。信者,當篤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唸佛,必得往生。

修持淨土唸佛法門,應當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旨。信,應當深信佛力。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眾生,其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現今阿彌陀佛因圓果滿,所以我今唸佛,必得往生。

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次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禪師四料簡所言。較諸餘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雖有餘師稱讚餘法,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餘法,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

其次深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親憶念孩子。孩子若憶念母親,如母親憶念孩子那般深切時,一定能蒙佛接引。其次深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禪師的四料簡所說。比起其他法門,其中的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即使有其他師父,稱讚其他法門,也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其他法門,也不退轉,這才是所謂的真信啊!

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於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復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眾生。

願,願在此生,誓願往生西方。不取多生修習,在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又願往生西方之後,還要回到娑婆世界,度脫一切眾生。

行者,真實依教起行。大勢至唸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則知唸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

行,真實依教起行。《大勢至唸佛圓通章》中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由此則知唸佛之法,應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其應當先收攝二三根。

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裡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聽,易生妄想)。

二三根是什麼呢?就是耳、口、心。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裡聽得明明白白。稍微有不分明的地方,就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聽,容易生妄想)。

唸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經亦然。切莫一路看一邊分別,則獲益少而情想多。昔有寫經者至誠寫經,專心一意,只管寫經,別無情見,迨天已黑,仍抄寫不輟。忽有人告以天黑,何能寫經。爾時寫經之人,情念一動,遂不能寫。

唸佛原本就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如看經等,也是如此。千萬不要一邊看經、一邊分別,那樣獲得的利益少,而分別情想多。過去,有寫經的人至誠寫經,專心一意,只管寫經,沒有其他的情見,等到天已經黑了,仍然抄寫不停。忽然有人告訴他,天已經黑了,怎麼還能寫經?這時,寫經的人,分別情念一動,便(眼前一片黑暗,)不能再寫了。

夫明暗之分,眾生之妄見也,眾生之凡情也。故當專心一意,妄盡情空之際,只知寫經,不知天之既黑,亦不知天黑則無光,而不能寫經。迨至為人提破,無明動而情想分。妄念一動,光明黑暗,頓時判別,遂致不能寫經。故知用功之道,端在專攝,不事情想。若無思想,那有邪見。邪見既無,即是正智。

光明、黑暗的分別,是眾生的妄見,眾生的凡情。所以應當專心一意,妄見盡、凡情空的時候,只知道寫經,不知道天已經黑了,也不知道天黑就沒有光明,而不能寫經。等到被他人說破,無明動而情想分別。妄念一動,光明、黑暗,頓時分判區別開來,於是就導致不能寫經了。所以知道用功之道,確實在於專心攝意,不做情想分別。如果沒有胡思亂想,哪裡會有邪見。邪見既然沒有了,就是正智。

  又修淨土者,當提倡因果。在上智之人,固本乎倫常,了知其所當為,與其所不當為者。對中下之人,若不將因果之說,詳細剖明,報應事蹟,昭然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故因果為入道之初門。

另外,修淨土的人,應當提倡因果。如果是上智之人,原本就以倫理綱常為本,明白他所應當做,與他不應當做的事。對於中下根的人,如果不將因果的道理,詳細剖析說明,報應的事蹟,明顯揭示出來,如何能警誡其操守行持,因而約束其身心。所以因果是入道的初門。

且篤信因果,亦自不易。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乃真能篤信因果者。初地以降,初果以還,一遇違緣,殺盜淫妄,且不可保,起惑造業隨之。而聰明之士,猶或小視因果,以為此不過為中下人告。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稱為信也。知而不能躬行實踐,亦不足稱為信也。

而且深信因果,也不容易。小乘初果、大乘初地菩薩,才是真能深信因果的人。初地以下、初果以下,一旦遇到違緣,殺盜淫妄,尚且不能保住不犯,起惑造業隨之而為。而那些聰明的人,還小視因果,認為這不過是對中下根人的告誡。他們不知道,粗略知道因果的意義,還不足以稱為相信因果。知道了而不能親身實踐,也不足以稱為相信。

惟初果初地預流聖人,乃能不受後有。不受後有,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之人,乃能稱為篤信。故夢東雲,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

惟有初果、初地這樣的預流聖人,才能不受後有(注4)。不受後有,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的人,才能稱為深信。所以夢東徹悟禪師說:“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

顧何以世間唸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唸佛之人,無深信切願,但求福報,希圖來世富貴。不知希圖來世富貴,譬如仰天射箭,力盡則還,非但無益,且有損也。

但是為什麼世間唸佛的人多,真能了生死的人少?只因為唸佛的人,沒有深信切願,只求福報,希圖來世富貴。不知道希圖來世富貴,就像仰天射箭,箭力盡了,到頭來仍會落到地上,不但無益,而且有損。

即如今世唸佛,感人天福報,有福報而無正智。以有福報故,則有勢位富貴。以無正智故,則愚痴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處勢位富貴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惡。故福報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惡業,應受惡報。此所謂三世怨也。

就像今世唸佛,感得人天福報,有福報而沒有正智。因為有福報的緣故,便有權勢地位、富貴。因為沒有正智的緣故,便愚痴而不相信因果。因為不相信因果的人,處在權勢地位、富貴的境地,如同老虎插上翅膀,會更加增加他的惡業。所以福報愈大,造孽愈多。既然造作了惡業,就應當受到惡報。這就是所謂的“三世怨”。

故唸佛者,斷不可存福報之心,當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為了脫生死之妙法。故徹悟禪師雲,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所以唸佛的人,千萬不能存有求福報的心,應當以猛利心勇往直前,往生西方,這才是了脫生死的妙法。所以徹悟禪師(大師字徹悟,號夢東,蓮宗第十二祖)說,“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十六個字,是念佛法門的一大綱宗。

又云,一句彌陀,我佛心要,豎徹五時,橫賅八教。甚哉,一句彌陀,微妙難思,惟佛與佛,知其究竟。等覺以還,尚有未盡,所謂菩薩少分知。若我輩凡夫,尤當信而行之。

又說:“一句彌陀,我佛心要,豎徹五時,橫賅八教。”偉大啊!一句阿彌陀佛,微妙難思議,惟有佛與佛,知其究竟。等覺以下的菩薩,尚且有所不知,所謂菩薩知道一少部分。像我輩凡夫,尤其應當深信而力行啊!

【注:】

1、半滿:

涅槃經雲。半字義者皆是煩惱言說之根本。故名半字。滿字者乃是一切善法言說之根本也。譬如世間為惡之者名為半人。修善者名為滿人。故西秦曇無讖三藏依涅槃此經。以了義大乘為滿字教。不了義小乘為半字教。立半滿之教。曇無讖始也。(《禪林疏語考證》)

2、實有諸己:

理學名詞。即是透過自身的體察與踐履,使道德意識成為主體的內在德性。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講之以身心,行著習察,實有諸己者也。”

3、

五陰者,即色受想行識也。色,即所感業報之身。受想行識,即觸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於六塵境,起惑造業,如火熾然,不能止息,故名熾盛也。(《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

4、後有:

指未來之果報、後世之身心。即未證涅槃之人,於未來世將受之果報。

標簽: 淨土  法門  唸佛  往生  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