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農業

如何看懂自己的「血常規」,各項指標有什麼意義?

作者:由 元宿six 發表于 農業時間:2020-05-10

血常規是什麼?

大家肯定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去了醫院,如果醫生建議驗個血,不用說,血常規肯定自覺的排到了隊伍最前面。所以很多人好奇,血常規到底是個啥,能有啥門路,我們自己能透過血常規看出些啥呢?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下血常規——血常規是指透過觀察血細胞數量的變化以及形態分佈特點判斷血液狀況及疾病的檢查,其檢測專案包括有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白細胞計數、白細胞分類計數及血小板等,可以反映不同的生理和病理問題

[1]

怎麼簡單明瞭的看懂血常規?

[1]

根據血常規的檢測內容,可分為三大系統,即白細胞系統、紅細胞系統和血小板系統,我們根據不同的系統來具體分析。

如何看懂自己的「血常規」,各項指標有什麼意義?

血常規僅作參考,應以醫師診斷為準

一、 白細胞系統:包括白細胞計數及白細胞的分類計數,如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等。

(1) 白細胞計數

【參考範圍】

通常(4-10)x109/L,但新生兒約(15-20)x109/L,6月齡至2週歲(11-12)x109/L

[2]

【臨床意義】

白細胞可出現生理性升高,常見於劇烈嘔吐、運動等;病理性的白細胞升高常見於細菌感染、白血病等,白細胞降低則見於傷寒、大多數病毒感染以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

(2) 白細胞分類計數:白細胞根據形態和功能可分為不同種類,不同種類的白細胞所佔的比例也各不相同。

【參考範圍】

① 中性粒細胞:(2-7)x109/L,約佔50-70%

② 淋巴細胞:(0。8-4)x109/L,約佔20-40%

③ 單核細胞:(0。12-0。8)x109/L,約佔3-8%

④ 嗜酸性粒細胞:(0。05-0。5) x109/L,約佔0。5-5%

⑤ 嗜鹼性粒細胞:(0-0。1) x109/L,約佔0-1%

【臨床意義】

① 中性粒細胞:增多見於急性細菌感染、嚴重的組織損傷、急性大出血或急性中的及白血病等,降低則見於大部分病毒感染、再生障礙性貧血、物理化學損傷等。

② 淋巴細胞:通常和中性粒細胞一起觀察,可反映感染情況,淋巴細胞升高主要見於病毒感染(有別於中性粒細胞)、腫瘤性疾病(淋巴細胞白血病)以及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降低則見於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射線損傷等。

③ 單核細胞:嬰幼兒及兒童可出現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主要見於各類感染(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等)以及部分血液病(如單核細胞白血病),而單核細胞減少暫時未發現臨床意義。

④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主要見於各類過敏性疾病、寄生蟲感染以及面板病等,減少通產見於傷寒感染初期或者長期激素治療等。

⑤ 嗜鹼性粒細胞:增多見於過敏性疾病及風溼性疾病,減少暫無明確臨床意義。

(3) 超敏C反應蛋白:是指機體受到感染或組織損傷時血漿中一些急劇上升的蛋白質,可以反映機體的感染狀況,常作為血常規的基本檢測專案之一

[3]

【參考範圍】0-10mg/L

【臨床意義】

超敏C-反應蛋白升高常見於各類急性感染(以細菌感染為主),且與白細胞計數呈正相關,腫瘤患者也可升高

[3]

二、 紅細胞系統:主要包括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有關引數

(1)紅細胞計數及血紅蛋白

【參考範圍】

成年男性紅細胞計數(5。0-5。5)x1012/L,血紅蛋白120-160g/L;成年女性紅細胞計數(3。5-5。0)x1012/L,血紅蛋白110-150g/L;新生兒紅細胞計數(5。0-7。0)x1012/L,血紅蛋白150-220g/L

[2]

【臨床意義】

① 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多:嘔吐、尿崩等可因血漿容量減少而出現相對性增多,慢性缺氧及高原地區居民可出現代償性紅細胞增多

[4]

,但是腎癌、、肝癌以及骨髓增生性疾病則會引起病理性的紅細胞增多。

② 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主要見於各類貧血,貧血病因多見,具體需結合紅細胞有關引數進一步評估。

(4) 紅細胞有關引數

【參考範圍】

① 血細胞比容(是指血細胞在血液中所佔容積的比值):男性約(0。467±0。039)L/L,女性(0。421±0。054)L/L

② 平均血細胞比容(每個紅細胞的平均體積):約80-100fL(飛昇)

③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每個紅細胞內血紅蛋白所含的量):27-34pg

④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紅蛋白的濃度):32-36%

⑤ 紅細胞體積分佈寬度(反映紅細胞體積大小):11。5-14。5%

【臨床意義】

① 血細胞比容:增高見於血液濃縮,減低見於各類貧血。

② 平均血細胞比容:升高見於大細胞性貧血,如巨幼細胞性貧血;減低則見於各類小細胞性貧血,如缺鐵性貧血。

③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類似平均血細胞比容,升高見於大細胞性貧血,減低則見於小細胞性貧血。

④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常表現為減低或正常範圍,常與平均血細胞比容、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一併觀察粗略評估貧血病因,減低見於低色素性貧血。

⑤ 紅細胞體積分佈寬度:可用於不同病因引起的貧血的描述。

三、 血小板系統:包括血小板計數及血小板相關引數。

(1) 血小板計數

【參考範圍】100-300 x109/L

【臨床意義】

血小板減少見於血小板生成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破壞增多(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增多則見於急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骨髓增生性疾病等。

(2) 血小板引數檢測:包括血小板平均容積和血小板分佈寬度

【參考範圍】

① 平均血小板容積:7-11fL

② 血小板分佈寬度:15-17%

【臨床意義】

① 平均血小板容積:增加見於血小板破壞增多而骨髓代償功能良好者,同時也是評估造血功能恢復的首要指標;減低則見於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② 血小板分佈寬度:增加見於血小板大小懸殊,見於急性髓系白血病等,降低暫未發現明顯臨床意義。

關於血常規的總結:

血常規是一項經濟、簡便的臨床檢測專案,透過血常規可以觀察機體的感染、免疫以及造血等基本情況,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張血常規就可以解決各種醫學問題。希望透過對血常規基本知識點的瞭解,大家在面對血常規上的異常項時,可以避免產生過度的恐慌,合理判斷,遇到問題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