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作者:由 新華每日電訊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2-11-21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首發:7月5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週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牧鳴

寧夏川,

兩頭子尖,

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

金川銀川,米呀糧川……

這首優美的童謠,讓人腦海裡會不由自主浮現出無邊無際的田野,黃河像一條玉帶從平坦的大地上緩緩流過,到處瓜果飄香,綠意盎然,物阜民豐,生機無限。這片可愛的土地,就是

寧夏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黃河流經寧夏中衛市騰格裡沙漠邊緣。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地處大西北的青海、甘肅、寧夏,是黃河的上游,這裡大多數地方乾旱少雨,是我國沙漠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可是黃河卻奇蹟般在三省區之間的沙漠邊緣,劈開層巒疊嶂的山谷,硬擠出一條通道,把珍貴甘甜的乳汁送到了被人們稱為河套平原的遼闊大地上。

地理意義上的河套,包括寧夏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今分屬寧夏、內蒙古和陝北。

黃河在這裡先沿著香山和騰格裡沙漠南緣由西向東,像一匹烈馬般衝出狹窄的青銅峽口後,再沿賀蘭山東麓折向北流,進入內蒙古境內後,由於受到陰山山脈阻擋再次由西向東奔流。後又受到山西境內的呂梁山脈阻擋,不得不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改變方向,在山西與陝西之間由北向南流去,形成了一個大大的“幾”字形大彎道。

因為這個大彎道恰似北方遊牧民族在草原上追捕烈馬時用的套索,所以人們把這片從寧夏中衛起至內蒙古河口鎮的“幾”字形廣袤遼闊的土地稱之為“河套”。寧夏黃灌區稱為“前套”,內蒙古部分稱為“後套”。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製圖:閻天雷

近日,記者從中衛走起,沿黃河“幾”字而上,縱貫半個寧夏,領略了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到“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時空變換,也探訪了歷史上常說“黃河百害,惟富一套”的緣由。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寺口子傳說:

蘇武何尋

抵中衛後,一行人簡單吃過午飯,直奔市區東南方向50公里外的

寺口子

據介紹,相傳當年和蘇武同行的9個人被匈奴單于放歸漢朝,匈奴單于對蘇武愛之甚、恨之也甚。若讓蘇武回到漢朝,國人效法其精神,匈奴如何能撼動大漢王朝?於是派兵扮作強盜,命其在大漢邊境將蘇武殺害。

蘇武一行出使完畢原路返回,到了寺口子地區,蒙面大盜突然四起,蘇武等人奮起反抗,終因勢單力薄,多人慘死。

蘇武受了重傷,踉踉蹌蹌跑到寺口子山腳下,沿懸崖下的一條棧道逃跑,這時蒙面大盜已追至身後,蘇武看已無生還希望,只得返身作最後一拼,哪知一刀下去,天崩地裂,一聲巨響,眼前棧道沿絕壁齊刷刷掉下一大段,蒙面大盜大吃一驚,失魂落魄,倉皇逃走。這便留下了著名的中衛古八景之一——蘇武斷橋。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寺口子蘇武塑像。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牧鳴攝

寺口子因有蘇武廟,被稱為“古剎北海”,是否有確鑿的依據,不得而知。

關於蘇武牧羊的正史記載來自《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記,蘇武的父親蘇建,曾隨衛青出擊匈奴,封平陵侯。第三次跟衛青出擊匈奴,因戰事不利當斬,贖為庶人。

蘇建有三子,蘇武是其次子,最為有名,《蘇建傳》所附的《蘇武傳》中記載,“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

文中的“北海”,我們通常認為是今天俄羅斯的貝加爾湖。

但晚唐詩人溫庭筠的《蘇武廟》詩,似乎又給了大家一些遐想: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溫庭筠所詠歎的蘇武廟究竟在哪裡?

據現有資料,我國境內有三個蘇武廟,一在河北壩上的豐寧,一在甘肅民勤,另一處就是記者這個意外的“發現”。

關於豐寧的蘇武廟,文獻記載“始建年代不詳”,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在此建立牧馬場,為求得神明保護畜群,由“當地僧人重修”。

中科院院士、草原生態學專家任繼周先生2017年曾撰文《蘇武牧羊北海故地考》為民勤蘇武廟做註腳,但很多網友不以為然。而據寺口子的蘇武廟文獻記載,此廟是明洪武年間修建的。

其實,考據也好,牽強也罷,表達的都是當地人民質樸的願望與對忠貞之士的景仰。

午夜時分,得閒,靜靜地坐在騰格裡沙漠邊緣的沙丘上,仰望久違的星空。終日在大都市的我們,其實心中都藏著如王維一般仗劍走天涯的豪氣——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塞上的每一天都讓人充滿期待。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日落沙坡頭。新華社記者彭昭之攝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青銅峽水利史:

夢迴大秦

翌日清晨,從中衛沿黃河北上,下一站——隸屬吳忠的

青銅峽

市。

車窗外的風景,漸漸由黃沙胡楊變得綠意盎然。

青銅峽地處寧夏平原中部,黃河穿境58公里,經牛首山兩峽相夾、湍流而下,因兩岸山石顏色類似青銅而得名。

遠在1萬年前的中石器時期,青銅峽境內鴿子山地區就有先民生息、繁衍。這一時期,環境變化和人類演化,都在向“現代”的方向快速奔跑。

當時的地球剛剛掙脫末次盛冰期嚴酷氣候的桎梏,冰雪消融,大地回春,雖然還有新仙女木事件(指末次冰消期持續升溫過程中的一次突然降溫)的短暫波折,但自然環境總體上一路向好。

人類在這樣適宜的氣候和生態中,帶著百萬年文化的積澱,猶如脫韁的駿馬,從舊石器時代一頭闖入新石器時代。

又經數千年,河套已成為中國古代軍事要地。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建富平縣,此地始有行政建制,至今已有2300多年曆史。秦漢以來先後開掘了秦渠、漢渠、唐徠渠等九大幹渠,留下了唐詩名句——“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韋蟾《送盧潘尚書之靈武》)。

我們乘船沿黃河大峽谷蜿蜒前行,河面寬闊平坦,波瀾不驚,岸邊是大片的蘆葦,很難想象它曾在下游給眾多生靈造成多年的困擾。兩岸懸崖峭壁,不似南方的山那般青翠欲滴,卻別具北方的雄壯蒼涼。

上世紀50年代興建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為黃河流域第二座水利樞紐工程,攔河大壩長697米,高42米,引黃灌溉著寧夏的田野,流傳著“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銅峽”的美譽。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新華社記者郭緒雷攝

此地初興水利,或因一句“亡秦者胡也”的傳言。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發兵三十萬北擊匈奴(胡人),“略取河南地”(“河南地”指今天寧夏與內蒙古境內黃河南岸的河套地區),設立北地郡。

把匈奴趕到漠北後,為防其再度南下入侵,秦始皇下令在北方沿邊地區修築萬里長城。在寧夏這樣有黃河天險的地區,修築了兩個軍事要塞——神泉障和渾懷障。神泉障在今吳忠市牛首山下,渾懷障在今石嘴山市黃河東岸。

秦始皇修築長城的同時,也派了數十萬大軍常駐這些軍事要塞中。但如此龐大的軍事體系,糧食供應是個問題。從內地遠道運輸顯然不合適,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河套地區移民屯田,就地解決軍需供應。

於是在公元前211年“遷北河榆中三萬家”(《史記·秦始皇本紀》),將部分移民安置在所轄四十四縣之一的富平縣(今吳忠市金積鎮附近)等地,實施軍民屯墾,拉開河套灌區開渠引黃河水的序幕。

秦渠位於寧夏平原黃河以東,又名北地東渠、秦家渠,是河東灌區最大最早的乾渠。據文獻記載,秦家渠之名最早見於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虞集《翰林學士承旨董公行狀》記載,“開唐徠、漢延、秦家等渠。”《嘉靖寧夏新志》記載,“秦家渠在靈州東,異亦曰秦渠,古渠也。”之後在此基礎上一路修建,新中國成立前,秦渠由峽口北流至靈武縣北門外,尾水入澇河,全長71。5公里。

如此看來,當今青銅峽水利樞紐的修建真是名副其實的“水到渠成”。

緊靠青銅峽水利樞紐,有一座規模還不算小的寧夏水利博覽館,細數了此地水利建設的千年更迭,這裡不再贅言。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西夏王陵:

消逝的國度

告別青銅峽,沿“幾”字上行。未到銀川,先抵西夏。這裡說的西夏,是指銀川的西夏區,不是金庸筆下虛竹夢中情人的國度。

但歷經數千年,從先秦時期匈奴部落遊牧之地,到東晉義熙三年(公元407年)赫連勃勃建大夏政權,及北宋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為拓跋党項族部眾佔據……直至公元1227年,為元所滅的西夏國,都在這片土地上真實上演過的一幕幕歷史大戲。

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曾經輝煌卻消失於鐵血征戰中的西夏王朝,和被黃沙掩埋的樓蘭國一樣,充滿了神秘色彩。

西夏又稱大白高國,是由崇尚白色、尚武善戰的党項族建立的。党項族,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羌族的一支,原來散居於青海省西南和四川省松潘以西廣闊地帶,過著遊牧生活。後受吐蕃侵擾,請求歸附中原王朝,隋文帝開皇六年(公元586年)以後,被陸續遷移到甘肅省以東和陝西省北部地區。

唐朝末年,因參與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賜李姓,封夏國公,領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公元1002年,奠定西夏帝業的夏太宗李德明為了擴充地盤,攻佔靈州(今銀川市西夏區,即屬於唐初所設的靈州懷遠縣),西渡黃河,將割據中心移至經濟發達的河套平原。

公元1032年,李元昊繼位,公元1038年,定都興慶府(也就是今天的銀川),正式建立了“東距黃河,西至玉門,南臨蕭關,北控大漠,延袤萬里”的西夏國,延續了近200年的基業。興慶府以國都的地位,進入了與北宋東京、遼國上京三足鼎立的輝煌時期。

到而今,這個最後像風一樣消失了的國度,僅剩下一組王陵遺址,散落在荒涼的戈壁上,宛如金字塔,讓人還能追憶其往日的輝煌。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西夏王陵。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前,不要說外地人,就是住在銀川市的居民,對西夏的歷史也知之甚少,更不瞭解銀川曾經是西夏王朝的國都。

公元1227年,西夏為元所滅。“國亡史作”,是漢唐以來後朝為前朝修史的傳統,但元朝人修前史時,只對宋、遼、金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編纂了紀傳體的正史,獨未給西夏編纂正史,僅依據宋遼金三國舊史草率編成分量不多的傳記,附於三部正史之中(《遼史·西夏外紀》一卷、《宋史·夏國傳》二卷、《金史·西夏傳》一卷)。元人這種做法,使得西夏珍貴的文獻和歷史徹底隨著帝國的滅亡而湮滅。

上世紀70年代初,寧夏考古工作者在銀川市以西約45公里的賀蘭山下進行調查,發現那裡是一片規模宏大的古墓群。開始還以為是唐代墓葬群,後來在碑亭的遺址堆土中,偶然發現刻有西夏文字的殘碑,這才想到可能是西夏墓群。

經查閱文獻,在《嘉靖寧夏新志》中明確記有“李王墓,賀蘭山之東,數冢巍然,即偽夏所謂嘉、裕諸陵是也”,還記載了明安塞王朱秩炅所作《古冢謠》:“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雲是昔年王與侯。”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賀蘭山下的西夏王陵。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這次來得巧也不巧,與西夏王陵遺址隔一條110國道的西夏博物館,歷時三年完成土建、裝修和布展,6月12日正式開館。

從博物館樓頂觀景臺可鳥瞰整個王陵遺址,而要近距離仰視王陵,需穿過國道下的專屬地下通道。其時距開館還有一週之久,地下通道尚不能通行,而從館外繞行又不方便,索性把展館細細逛個遍。

展品除了近些年來西夏陵考古研究過程中出土的大量精品文物,還有唐卡、文獻、泥塑、銅鐵器、織物、瓷器等數千件藏品,包括讓記者駐足良久的西夏文字演化介紹。如果不是這個知識背景,當初的王陵遺址恐怕也難“石破天驚”。而拓展的中國古代民族文字展板中,更讓人從表意的女真文、表意拼音兼顧的契丹文,窺見民族融合的脈絡。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賀蘭山岩畫:

遠古的呼喚

來寧夏前,其實對其知之甚少,而少之又少的一部分裡,基本被賀蘭山岩畫填滿了。恰好去年剛剛讀了唐榮堯的《賀蘭山:一部立著的史詩》。當時不知怎的發現這本書,可能關鍵詞是“韓美林題寫書名”吧。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賀蘭晴雪。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而知道韓美林這個名字時,剛上小學。看了《中國兒童》雜誌上的人物專訪和水墨猴子配圖,至今記憶猶新。也因此,又發現了這本寫賀蘭山的書,奔赴西北一睹賀蘭山岩畫真容,還有其山腳下的韓美林藝術館。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韓美林美術館的展品。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牧鳴攝

巖畫,是一種世界性的原始文化遺存,各大洲在遠古時期都有先民製作出豐富的作品。如歐洲的阿爾塔米拉洞穴巖畫,據考證是舊石器時代末期留下的;非洲、大洋洲、美洲以及俄羅斯境內貝加爾湖流域,也都曾發現舊石器時代末期或新石器時代的大量巖畫。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世界巖畫界還遺憾地認為中國沒有古代巖畫。

其實,中國巖畫是曾失傳了的文化。只在上古神話中能隱約感受到它的存在。如三皇中的伏羲,傳說是華胥氏踩了大腳印感孕而生,這種腳印是巖畫中出現較多的圖案。

《山海經·海外南經》記載了南方有羽民國,雲南滄源巖畫中,的確發現有很多雙臂遍飾羽毛、作飛翔狀的人像。而《水經注》裡的一些具體描述,甚至後來找到了真跡。

這類文獻記載的巖畫發現,中國其實是較早的。但在若干年間,巖畫作為一種精神與文化形式,竟完全不復存於當時的知識體系之中,直至現代科學體系掀開了中國巖畫研究的扉頁。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寧夏賀蘭山黑石峁動物巖畫。新華社記者劉泉龍攝

1915年夏,嶺南大學黃仲琴教授乘狹長梭船,“齧淺沙,渡飛瀑,越石樑,蠻荒風景,如讀非洲遊記”,終於在閩南華安仙字潭,第一次找到了巖畫,此後中國巖畫不斷有發現。

上世紀70年代,隨著陰山岩畫、賀蘭山岩畫的發現及公佈於眾,巖畫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出現在對古文化的認知系統之中,區別於以往既有的“崖刻”“崖雕”等概念。中國首座巖畫博物館,就坐落在賀蘭山腳下。

博物館前廳“銀川世界巖畫館”下配的副題“歲月失語,惟石能言”是馮驥才當年在賀蘭山前,面對著原始古樸的巖畫,內心有感而題下的字。普通的字型,普通的材質,普通的大小,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巖畫於無聲處打動人心的質樸。

出展館,頂著烈日,放棄了打傘,晴好的豔陽天正是賞畫好時節。細看巖畫,雖穿越萬年,甚感親切。為什麼?線條簡單、大膽,像極了現在的兒童畫。

其實未必不是,遠古時期,人類壽命極短,這些作畫的人,多半就相當於現在的“青少年”,也許尚不識愁滋味,才能畫得如此單純。其中一個手印圖案,更是明顯纖細,換作成年人,也一定是個嬌小的女子。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手掌巖畫。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牧鳴攝

不知岳飛如能“踏破賀蘭山缺”,有沒有時間看一眼山上的巧奪天工?國破山河碎之際,也許只能“抬望眼,仰天長嘯”了吧。

陪伴這些巖畫的,還有在山間跳躍自如的岩羊,曬得滿面通紅的胖小夥導遊說,這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最特別的能耐除了天生是攀巖高手,你一旦要拍照,它們立刻不動,站起“軍姿”來能持續幾小時。記者舉著手機望“羊”興嘆,只能靜靜欣賞它的剪影。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在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隻岩羊站立在峭壁邊。新華社發(馮開華攝)

山腳下頗具現代感的韓美林藝術館和賀蘭山的混搭,有點像玻璃金字塔之於盧浮宮,碰撞出別樣的美。想起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傳統的未來”,在館裡行走一圈,仔細體味著如何從遠古透視當代乃至未來。

西班牙媒體文章《洞穴裡的畢加索》中提到,古人類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藝術的誕生時間比我們想象的要早得多。

除了畢加索和洞穴牛,在歐洲以外存在很多證據,例如在南非迪普克盧夫和布隆博斯洞窟的岩石上也發現了6萬至7萬年前留下的刻畫痕跡。在世界其他地區也曾發現證據。有些古人類學家認為,現代人在離開非洲前往歐洲和亞洲之前就已經具有抽象思維的能力。

抽象思維能力是透過影象和符號展開思維,並賦予這些影象和符號特殊意義的能力。透過符號展開思維是人類能夠發展到今天的基礎,是語言、藝術創作和宗教等很多人類特有的能力和文明的先決條件。數十年來,無數科學家都認為是這些能力將人類和動物區分開來。

無論如何,如果把這些畫當成僅供欣賞的“花瓶”,就像傳統社會低估了女生的智慧和價值一樣。人類很多無用的甚至奢侈的“創作”或許都有意無意地影響著未來。

唐榮堯在《賀蘭山:一部立著的史詩》序言結尾寫道:“臨近結筆,再次想起上世紀初美國著名的旅行家、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W。E。蓋洛的那句話,‘我們的研究要完善到讓未來的長城史學家除非抄襲我們的記錄無從下筆’,我想,一個人對一座山的認真書寫,讓後來者除了欣賞和抄襲之外,沒事可做,那這個人就做到了極致。”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月下賀蘭山。新華社記者彭昭之攝

看到此,記者倒不是滅了抄書的念頭,卻心生了一些奢望——僅僅以五天之短穿越小半個寧夏,就已經關注了諸多“無用”的東西,買了諸多“無用”之書,然後又寫下了這篇看似“無用”的文章。

但期許裡面哪怕只有一點點讀者喜歡的東西,就像小時候看那篇韓美林專訪一樣,如草蛇灰線,伏行千里。作為一個捉筆人,就不枉熬過的一個個通宵;也不辜負寧夏面紗之下的神秘容顏。

西夏王陵、賀蘭山、青銅峽……關於寧夏,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 神州風物

往期文章

推 汪精衛差點成首任校長,如今是中國最美校園

薦 意想不到:10億人沒坐過飛機,00後存款竟然…

公 地方欠800萬吃喝款被舉報,中紀委:丟人!

務 組織部長告誡年輕人:要成才須做到這6點!

員 唐僧憑什麼當領導,現在終於明白了!

文 王維:繁華落盡,萬千悲喜,終歸一夢

化 《千與千尋》等宮崎駿動畫取景地去過幾個?

歷 穿越千年的人蚊大戰:中國哪裡蚊子最猖獗?

史 中國第一商幫“徽商”是如何隕落的?

地 中國各地一生必去美景打卡地,你去過幾個?

理 又一網紅海島關閉?遊客打卡”讓它滿目瘡痍

宣告:“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致電010-63076340,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絡,也煩請原作者聯絡我們,我們將按國家相關規定支付稿酬。

監製:易豔剛 | 責編:劉小草 | 校對:趙岑

標簽: 巖畫  蘇武  賀蘭山  寧夏  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