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國家級非遺美術與技藝湖北省

作者:由 吐槽貓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18-03-20

金箔如何折蓮花

簡介摘取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此致感謝。

第一批非遺國家名錄收取:

324 挑花(黃梅挑花、花瑤挑花)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黃梅縣 湖南省隆回縣

挑花是一種具有極強裝飾性的刺繡工藝。流傳於湖北省黃梅縣和湖南省隆回縣的挑花技藝各具特色。

黃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廣泛流傳於湖北省黃梅縣。相傳起源於唐宋時期,成熟於明末清初。長期以來,經過一代又一代農家婦女的精研細作,這門工藝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組合、精巧的圖案構想凸顯出獨特的藝術表現力。

黃梅挑花被國內許多民間工藝研究專家稱為彩挑。黃梅鄉下百里棉區的彩色挑花更為精美,花樣豐富多彩,地方特色濃郁。當地有俗諺說:“黃梅有女皆挑花。”蔡山、新開、孔壠等地的挑花工藝最為興盛,女孩剛懂事就跟著媽媽或嬸嬸做針線活,一直做到出嫁。當地人把不會挑花的女孩叫做“整巴掌”,這對女孩是一種羞辱。

黃梅挑花不同於一般刺繡,刺繡重刺,挑花重挑。黃梅挑花以元青布作底,用針將五彩絲線挑繡在底布經線和緯線交織的網格上,形成色澤絢麗、立體感強的圖案。其中針腳為“×”字形的稱“十字繡”,針腳為“一”字形的稱平線繡。作品最初主要有頭巾、衣邊、門簾、帳沿、床圍等,民間婦女用它們來打扮自己和裝飾居室。

黃梅挑花的主要原料是當地的家機布,又叫大布,這種布被染成青色作底,藝人依靠一根針、一根線(七種顏色)在上面交替挑繡各種圖案。主要有被面、床單、門沿、方巾、圍腰、衣褲、鞋墊、枕頭等,其中以方巾最為出色,曾多次獲國際博覽會金獎,產生過廣泛影響。

挑花是純粹的手工活,挑一幅圖案少則三五天,多則一個月,卻往往得不到相應的報酬。因此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黃梅會挑花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這門特色技藝瀕臨失傳,亟待搶救。

第二批非遺國家名錄收取:

832 石雕·大冶石雕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大冶市

大冶石雕是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鎮尹解元村特有的一種民間石雕藝術。據《尹氏家譜》記載,唐代時尹姓先人由甘肅天水輾轉來到江西瑞昌等地,其後復遷至大冶,在尹解元村定居下來,依山採石,雕刻為生,大冶石雕的歷史即始於此時。石雕技藝在尹解元村世代相承,從“國”字輩到“成”字輩,先後傳承了二十代。這些石雕傳人憑藉一錘一鏨,在民間留下了大量的藝術珍品。珍藏於尹解元村的浮雕《漁樵耕讀》系清代藝人尹光德所刻制,這件作品以江南風光為題材,設計巧妙,構圖嚴整,雕刻精緻,具有強烈的縱深感和空間感,充滿裝飾趣味,呈顯出大冶石雕的基本特徵。以尹解元村為代表的大冶石雕能製作用於生產、建築、裝飾、紀念、信仰等方面的多種型別產品,而以碑碣和石獅為多。目前,在現代市場經濟的衝擊下,大冶石雕的生存空間日漸縮小,發展困難,前景堪憂,急需保護扶持。

834 木雕·武漢木雕船模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武漢市礄口區

木雕船模是流傳於湖北省武漢市的一種傳統雕塑藝術,它創始於清末,至今已有百年左右的歷史。宜昌藝人龍啟勝原來開設小作坊從事船模製作,經過五代人的傳承發展,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船模技藝,在武漢地區流傳。武漢木雕船模按比例模擬製作各類木船,工藝精美考究,刻畫細緻入微,造型逼真傳神。整個製作過程包括設計、出料、放樣、船體制作、零部件製作、髹漆、裝配等主要工藝環節,“鏤空精梭”和“精工制模”是全套技藝的精髓,前者將傳統的單面梭發展為雙面梭和多面梭,要求鏤空的花紋清晰勻稱且寬度控制在一毫米以內,精細異常;後者要求模型造型中規中矩,銜接無縫,活動的部位啟動自如。武漢木雕船模不僅具有觀賞價值,而且可藉以認識和了解中國舟船的建造技術與結構樣式,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價值。

851 漢繡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武漢市漢江區

漢繡是流行於湖北省荊沙、武漢、洪湖一帶的傳統刺繡藝術,據史書記載,它始於漢,興於唐而盛於清。作為古楚之地,武漢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為漢繡的發展提供了文化土壤。石首市繡林鎮、洪湖市峰口鎮一帶的繡花堤和漢口的繡花街等皆因刺繡集中而得名。漢繡以楚繡為基礎,融匯南北繡法之長,逐漸形成以鋪、壓、織、鎖、扣、盤、套為主要針法,平金夾繡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刺繡藝術體系。漢繡強調“花無正果,熱鬧為先”,一般從外圍起繡,逐層向內走針,直到鋪滿繡面為止。根據繡品不同的質地和花紋,刺繡時需靈活運用各種針法,做到下針果斷,講究圖案邊緣的齊整即“齊針”,講究分層破色的層次感和立體感。漢繡構思大膽,色彩濃豔,畫面豐滿,裝飾性強,處處流露出楚風遺韻,在中國刺繡園地裡自成一格,大放異彩。

853 民間繡活·紅安繡活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紅安縣

紅安繡活是湖北省紅安縣一帶流行的民間刺繡藝術,其繡品以連襪繡花鞋墊為突出代表。據傳紅安繡活始於漢代,至明清達於興盛。在紅安,連襪繡花鞋墊既是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一種具有特別意義的民俗藝術品,婦女們借它來展示才藝,製成的鞋墊既可作為饋贈禮品。又可作為男女傳情的信物。連襪繡花鞋墊的繡制、交流、展示、饋贈等系列活動營造出充滿人情味的民俗氛圍,使紅安繡活最大程度地深入了當地民眾的生活。將鞋墊和襪子結合為一,這是民間智慧的體現,它可以延長棉襪的使用壽命,同時讓製作者和使用者產生一種彼此會心的親切感。紅安繡花鞋墊的製作者基本是識字不多的鄉村婦女,她們借自由的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心意和願望,使紅安繡活成為廣大鄉村民眾傳情達意的重要媒介。目前,紅安繡活的傳承發展狀況已大不如前,有必要積極倡導,加強保護,讓這一優秀民間藝術在當地廣大鄉村婦女的巧手中生生不息。

853 民間繡活·陽新布貼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陽新縣

陽新布貼是流行於湖北省陽新縣一帶的民間布藝。作為世代沿襲的鄉土手工藝,陽新布貼的起源和沿革沒有文字記載可考,根據其婆媳傳承的世系來推斷,它在當地至少已有兩百年的歷史。陽新布貼屬於民間實用藝術,其工藝和製品應用範圍很廣。據粗略統計,它有近三十個品種,從童裝到嫁衣,從日常穿戴到廟觀器物,都不乏布貼製品。陽新布貼多采用黑色或深藍色的土布為底布,而以鮮豔亮麗的花布在上面貼花,成品具有黑漆點金般的直觀效果,色彩和明度對比極其強烈。布貼的構圖自由隨意,天上人間、山禽水族集於同一畫面,表現不求形似,每以誇張變形手法構象寫意,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呈現出鮮明的楚文化特徵。除此之外,陽新布貼還以細緻的刺繡工藝來調和色彩,豐富大塊貼布的韻味。以精美考究的刺繡紋樣和“遇折回轉”、繞邊細密的針線做工充分反映出民間藝人的獨特匠心。

864 糖塑·天門糖塑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天門市

天門糖塑俗稱“吹糖人”,是流行於湖北省天門市一帶的民間雕塑藝術。它由唐宋古籍所記載的祭祀“糖供”演化而來,歷史悠久,積澱著豐富的世俗文化內涵。天門糖塑中的“大玩意”如《龍鳳燭》、《福祿壽三星》等至今仍保留著“糖供”用於祭祀、壽誕、婚慶禮儀時的基本形態,為傳統祭祀習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天門糖塑以特別熬製加工的麥芽糖為原料,用不同於畫糖的“吹”、“塑”等方式塑造形象,造型誇張飽滿,色彩明快熱烈,其傳統題材以表現人物走獸、花鳥魚蟲等為主,含有趨吉避凶的寓意。糖塑藝人善於用“泡活”擴充體量,用“頭子活”豐富細節,用彈簧連線部件以造成妙趣橫生的動感,這些巧妙的藝術處理充分顯示了來自民間的審美趣味和創造智慧。隨著時代的演進,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此狀況下,天門糖塑漸趨衰落,技藝不斷退化。目前這門傳統技藝已無法吸引年輕人的注意,繼承乏人,瀕臨失傳,亟待搶救保護。

315 剪紙·孝感雕花剪紙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

孝感市位於湖北省東北部,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久遠的歷史、特殊的環境和良好的民風共同造就了孝感厚重的文化底蘊,孕育出孝感雕花剪紙這一荊楚民間藝術瑰寶。

孝感雕花剪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晉時期,當時孝感的剪紙風尚已與民俗密切結合,當地民眾習慣於“人日剪紙為人,或鏤金箔為人”。至明代,孝感的剪紙藝術日趨成熟。清代以後,孝感剪紙技藝由使用剪刀剪制發展為用小刀刻鏤。1952年成立了孝感縣雕花剪紙藝人協會和孝感縣雕花剪紙研究所,積極開展剪紙的保護推廣工作,至今已儲存和創作了兩千餘種不同風格的剪紙作品,多件作品被選送到歐亞的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展覽展銷,獲得多項大獎。

孝感雕花剪紙合南北藝術之長,以清新活潑、古樸典雅的風格特立於中國民間藝術之林。其工藝手法主要包括“剪”和“雕”兩種方式,作品纖巧秀美,線面結合,虛實相生,疏密得當,構圖精緻,線條簡練,刀法流利,破功嚴謹,律動性強,主題明確,給人以質樸純真、健康活潑的感覺,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裝飾性。孝感雕花剪紙內容豐富,作品常以長壽、吉祥、幸福、喜慶為主題,善於用諧音、寓意、象徵、含蓄等手法表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孝感雕花剪紙以其豐富的形象語言傳遞著傳統的思想和文化內涵,顯示出獨特的美學和藝術價值,為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生動的材料。目前,孝感雕花剪紙已面臨諸多發展的困惑。這種剪紙手工剪制的工期長,經濟價值低,難以適應市場經濟時代的要求,當地傳統民俗的日漸淡化和剪紙需求量的不斷減少又進一步將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推向困境。在老藝人年事已高、年輕人不願學習繼承的現實背景下,孝感雕花剪紙正瀕臨失傳,急需採取相關保護措施,使其振興。

315 剪紙·鄂州雕花剪紙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鄂州市

流行於湖北省鄂州的雕花剪紙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裝飾藝術,早年的《武昌縣誌》中就有清代光緒年間雕花剪紙發展狀況的記載。1885年鄂城開始形成帶徒學藝、專事花樣製作出售的雕花剪紙行業。1935年鄂城花樣剪紙工會成立,以戴漢生、廖雲鵬為會首,會員達到150人,剪紙藝人活動的範圍遍及周邊五省,在以鄂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域內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剪紙行業。鄂州雕花剪紙藝人身背花樣箱,手搖貨郎鼓,走村串戶,出售“花樣”。

鄂州雕花剪紙是湖北地方民俗的重要載體,題材內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示出鮮明的地域性特徵。這些雕花剪紙主要包括帽花、鞋花、拖鞋花、襪底花、扣帶花、背心花、兜花、圍涎花、枕頭花、帳沿花等品種,創制過程中刀剪俱用,完成的作品構圖勻稱,風格流暢細膩、生動傳神,集實用性和裝飾性於一體。新中國成立後,人稱“花樣窩子”的燕磯、華容等地成立了雕花剪紙互助組,先後創制出兩千餘種剪紙花樣。

近年來,鄂州雕花剪紙藝人年事已高,健在者寥寥無幾。雕花剪紙這朵古老的民間藝術之花日漸凋零,幾近失傳,急需保護。

315 剪紙·仙桃雕花剪紙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仙桃市

仙桃雕花剪紙,又稱“沔陽雕花剪紙”,流傳於湖北仙桃市一帶,具有悠久的傳承發展歷史。據《沔陽縣誌》記載,沔陽剪紙在明末清初即已形成自己的風格特徵,以構圖勻稱、雕工纖細見長。

製作仙桃雕花剪紙時,由藝人用刻刀和白紙在蠟盤上雕出俗稱“花樣子”的繡花紋樣,雕刻時一般可重疊一二十層白紙。刻刀多系以鬧鐘發條和手術刀加工而來,蠟盤則以菜油、白蠟及香爐灰合成物盛於小木圓盤中構成。藝人雕出的“花樣子”多為“喜鵲登梅”、“龍鳳呈祥”、“鴛鴦戲水”、“金魚鬧蓮”、“鹿鶴同春”、“鯉魚跳龍門”、“獅子滾繡球”之類的吉祥瑞慶圖案,一般用作鞋、鞋墊、帽、枕頭、涎兜、帳飄、帳簾、門簾等的刺繡紋樣。

仙桃雕花剪紙構圖繁複完整,黑白虛實分明,刀法流利工整,破工精細嚴謹,點劃秀美勻稱,線條舒展圓潤,圖案豐滿均衡,具有寫實而兼寫意、變形不失原形、藝術語言豐富、裝飾風味濃重的特點,在民間剪紙中獨具一格。

20世家六七十年代,仙桃雕花剪紙受到嚴重衝擊,雕花工藝社停辦。近年來,在市場經濟影響下,傳統民間文化為人所漠視,仙桃雕花剪紙藝術在傳承上出現斷層,“絕活”面臨“絕版”危險,亟待保護。

第三批非遺國家名錄收取:

1174 鉛錫刻鏤技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荊州市

鉛錫刻鏤技藝是荊州敖氏家族用於製作、複製古代青銅器的一種制模技藝。該技藝在敖氏家族世代相傳,家譜記載已過五代。

鉛錫刻鏤技藝的獨特之處在於製作、複製古代青銅器紋飾的精細和紋飾的流暢自如,用鉛錫刻鏤技藝鑄造出的青銅器紋飾造型與出土的古代青銅器極為相似。

該技藝利用鉛錫的獨特效能,在設計圖樣上,透過打擊、扭曲、編織、擠壓、刻鏤等手法,把平面紋飾和立體、扭曲、鏤空等造型結合起來,把器物形狀和動物形態結合起來,最終完成精緻的模型。

鉛錫刻鏤技藝對研究中國古代青銅器的模具製作技術提供了極好的範例,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對我國古代青銅器的原真性修復有極高的實用價值。

因目前鉛錫刻鏤技藝依存於古代青銅器的複製和滿足國家文物單位修復古代器物的需要,故而技藝傳承較為艱難,保護和傳承鉛錫刻鏤技藝已迫在眉睫。

1191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咸豐縣

吊腳樓是土家族人民十分喜愛的傳統民居。湖北省咸豐縣是武陵土家族地區現存吊腳樓實體最多、建造技藝傳承最好的縣。

咸豐有著吊腳樓建造的悠久歷史和獨特技藝。從選擇屋基、備料、立屋,一直到裝飾完畢,都有完備的程式和不同的技法。特別是“高杆”定位的發明,“穿鬥式”房屋構架,“沖天炮”立柱的建造,十分巧妙地解決了線面、角度、承重等建築中空修造的吊腳樓,解放了地面,克服了山地民居建造與狹窄空間地貌的突出矛盾;“翹角挑”的採簷,“龕子”(走廊)的配置,則使吊腳樓的外觀形式產生根本變化,打上了鮮明的地域烙印;而“看風水”、“拜山神”、“祭魯”、“砍梁木”、“說福事”等眾多民俗事項在吊腳樓建造中的大量出現,充分展示了土家族濃郁的鄉風民俗;還有廓欄、門窗、柱礎、挑方上的花紋圖案,無不生動彰顯著咸豐土家族地區豐厚的文化底蘊。

咸豐吊腳樓建造技藝是隨土家族的歷史發展逐步豐富併成熟的,見證了土家族的發展歷史,凝聚著土家族人民的聰明智慧,它是十分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理應得到有效保護和良好傳承。

841 木版年畫(老河口木版年畫)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老河口市

老河口年畫是中國民間年畫的一種,是湖北省老河口市的傳統民間藝術的主要品種之一,亦是湖北歷史上的三大年畫產地之一。

老河口年畫的歷史悠久,相傳是在明代末年由蘇州桃花塢經河南朱仙鎮傳入,清代乾隆至光緒年間為其興盛時期。至民國年間,老河口年畫尚有從業人員千人以上,就業於松昌福、劉源盛、德茂公、萬源永等十幾家年畫作坊,每個作坊的年畫年產量均在十萬張左右,產品遠銷鄂、豫、川、陝等地區。後來因石印術和現代印刷術的興起而逐漸衰落。20世紀50年代,老河口成立木雕廠,組織當地的木版年畫藝人繼續從事木版年畫生產及木雕製作。

老河口木版年畫的雕版選用硬質梨木為板材,雕工精細流暢,線條粗獷有力。印刷年畫的顏料採用植物和礦物顏料,色彩鮮豔,不易褪色。常見的品種有灶畫、大小門畫、中堂、條屏等。老河口年畫的內容多取材於歷史戲劇、傳說故事,人物造型生動誇張。目前,老河口木版年畫亦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需要加以支援和保護。

910 漆器髹飾技藝·楚式漆器髹飾技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荊州市

荊州地處江漢平原,長江荊江段,自古就是優質木材、生漆和黃金的產地,是璀璨的楚文化發祥地。

楚式漆器髹飾技藝成熟於春秋戰國時期,兩千多年來,這一獨具東方文化特色的荊楚傳統技藝,一直在荊州地區世代傳承,榫卯髹漆彩繪木雕類、金漆盆盤類為其主要品類。近40年來,荊州地區楚墓中陸續出土的漆器已超過5000件,出土文物中兩千多年前的“捧盒”、“茶盤”、“茶食盒”等,與新中國成立初期本地人所用的生活物件完全一樣。楚式漆器造型奇異瑰麗,圖飾豐富多樣,色彩飽和雅重。榫卯組合是其一大特色,整體物件往往由分別雕刻成型的部件榫卯組合而成,造型生動牢固。楚式漆器使用精加工而成的生漆,其色彩選用天然礦植物色素。彩色漆料必須經過色料研磨、日曬脫水、色料與透明漆料攪拌、密封存放等多道工序。製作一件器物要經過選料、雕刻、榫卯成型、磨光、刮灰、砂光、清灰、上漆、繪畫、描金等近20道工序。目前,荊州市幾位楚式漆器技藝世家的傳承人不僅高仿出了出土的楚國漆器精品,還製作了硯盒、筆掛等文房用品。

目前荊州地區雖有漆器作坊近10家,但只有少數楚式漆器的傳承人技術比較成熟,且因資金和熟練技工的缺少而難有作為。老藝人年邁、後繼乏人與建立健全保護機制等,是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標簽: 剪紙  雕花  技藝  挑花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