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個體的存在意義研究

作者:由 張沛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19-07-15

關注>未知>量化

我們可以把一切我們願意做的事情列一個選項

從最簡單的開始

1。吃好吃的美食

2。看電影

3。看新聞

4。事業成功

5。得到愛情

其實沒必要列那麼多。只是這幾條就有一個規律了。

其中包含未知

1。沒有吃過的沒有嘗過的美好未知

2。劇情到底怎麼發展的未知

3。世界發生什麼未知的事情

4。自己能不能達到一個目標的未知

5。自己能不能得到另一個個體的認同的未知

那做這些事的過程的本質是什麼呢? 關注

怎麼定義關注

一切起心動念都可以視為關注.一切行為都可以視為關注.,關注只會停留在未知上

。因為關注未知會帶來新的感受。同時一旦未知消除。關注會瞬間流失。

這個事情就像打遊戲一樣打麻將一樣 當你打出致勝一擊的時候。注意力就會瞬間從這把遊戲中瞬間移走。

在關注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

未知變得已知變得確認變得量化。當你徹底量化一件事的時候 你就會對其熟視無睹。

這個過程中就是能量釋放的過程。 就是一切因的本質。

關注的過程中還會發生什麼

任何一個點都在未知和量化的過程中反覆的波動,比如說一團未知在被人關注中持續量化。但是這個過程不是線性的必然前進,隨著關注的持續施加,關注力的提高。量化的過程會出現崩塌,這裡可以舉一個例子。我們看懸疑電影的時候。隨著我們的關注。劇情逐漸展開。疑點逐漸確認和揭示。但是隨著關注逐漸前進的過程。反倒會出現可以一個推倒前面所有確認點的新未知。然後這個未知一旦被揭示。過去所有的前進都會退回原點。 崩塌。

但是每一次的崩塌也算是新的量化,量化了一些未知的目前沒有意義,量化了一些未知目前無法被量化,這些變化從更高的角度看都屬於前進。

人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

用未知和量化的方式套用一下。

我們出生後,整個世界對我們來說都是未知,我們不停的關注新的身邊的最能吸引我們注意力的未知,構成我們內心的一個又一個量化點。最終無數個量化點的集合形成了我們本身。

每個量化點的構建過程都是我們開心的過程。同時每個量化點都會因為更高的關注而崩塌,那就是我們痛苦的過程。

關注力的高低是怎麼定義的

關注力的高低來源於現有量化點的多寡。你的量化點越多,你對自己的認識就越本能的清晰,你就越知道自己關注什麼更能促進因果的前進。

關注是怎麼轉移的

比如說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經歷,出門按電梯,剛按完電梯後,看著電梯一層層的上來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忘記帶什麼東西了,慌張的去拿。這個過程發生了什麼,當我們按電梯前。我們的注意力停留在出門這件事情上,當我們按完電梯按鈕後。看著電梯上來,我們本能的就會確認一件事情:“起碼在電梯上來這段時間內,我的注意力停留在出門這件事情上是沒有意義無法推動事情的更快發展的。”於是注意力會自然的轉移到比出門更不那麼重要一點的事情上。啊 忘帶東西了。

先假設每個人的注意力都是100個點數。如果你把這100個點數分散到你身邊的所有事情上,那你會發現什麼也做不成了。如果你把100個點數只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你會發現你其他外界資訊什麼都接受不到了。

那我們平時是怎麼分佈使用我們的注意力資源的呢?

我們可以想一下我們當前注意的每一件事。會發現每一件我們所注意的事情,都是因為一些原因觸發的。有句話叫起心動念皆因果,就是說你內心的各種波動也是對應的因果。你思考一件事,想明白了,因果前進。你關注一件事情,瞭解事情了,因果前進。我們可以把我們的注意力分佈看成一種形狀,這形狀永遠都是在變化中。但是每個瞬間都有它的最優解和侷限性。

所以說。過去我們的每個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為無窮個個體的當時的最優解和侷限性相互碰撞而產生的。

也就是說過去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是必然的

如果有人一直不停的後悔,後悔當年有件事情沒做對決定,導致了後來的一些失敗。其實後悔本身就是一個極端自負的表現,後悔的另一個意思就是一個個體能在一個瞬間,打破當時的最優解和侷限性。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未知的分類

未知有兩種分類

一種是處於我們認知邊緣的觸手可及的未知,這種類似於app的紅點。類似於非常餓的人面前的一份他非常想嘗試卻一直沒吃過的蛋糕。類似抖音上劃就能看到的下一個短影片。

另一種未知就是遠離我們認知邊緣的未知。這種就類似於你不會關注距離你800裡開外的一家人當前是在幹什麼的未知。

量化點的定義

如果一件事情我們從開始關注到對它熟視無睹,這個過程就是量化過程,一旦量化完成。我們會本能的忽視它的存在,這個時候對我們來說,它就成為了已經量化的點。

量化點有兩個特點

1。量化點無法被關注,因為沒有未知在上面。所以在關注力提升以前,量化點是無法被感知的。

2。量化點的被動傳播,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很容易傳播。最常見的現象就是父母對自己子女的傳播。主人對寵物的傳播。而且傳播者往往會感嘆這孩子跟誰學的。其實就是傳播者自己。

量化點還可以幫我們理解什麼是道。

道德經的開頭就說 道可道非常道。

當你想要說一件事情的時候。就說明這件事情還存在未知,你需要用說這個行為來進行量化。只有一件事情沒人想提起,沒人會注意,它才是量化點。我無法強行把我所說的量化點和那個道徹底的劃等號。但是可以看出很多共性。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當你把所有的未知全部量化了,你的注意力就無處放置了,你甚至於都沒有了侷限性,因為一切大道都被你知被你量化了,那你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嗎?嗯沒有 迴歸天地了。

為什麼說“說”是關注。因為說的本質是交流和傳播。交流和傳播的目的是為了驗證自己的東西是否可以被傳播。當你已經徹底確信的事情,你是不會想要說的。這個地方可以舉幾個很普通的例子:比如說當你在大街上看到一個人,對你說 我是人! 你會有什麼反應? 再比如說 當你看到一個姑娘在你面前說我是一個女人! 你又會有什麼反應?

所以說目前看來每個個體做任何事情的本質都是關注,關注在無窮的未知上,未知在關注中逐漸量化,關注隨著事物的量化,自然而然的轉移到新的未知上。

既然我們每個人存在的意義就是關注者。那我們肯定想被動的本能的關注一切可以被我們關注的未知。這個時候就出現空間問題了。每個個體都有屬於自己的未知,當一個未知沒有被確認需要別人幫助才能量化的時候。別人幫你量化了。這就是侵佔空間了。最普遍和簡單的例子就是劇透,劇透爽,被劇透者極端不爽。

同樣。對一個孩子來說。一場人生就是一部電影。而太多家長想要奪取屬於孩子的未知。具體表現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控制慾。即使你多麼熟悉人生的道理,但是當別人沒有求你幫助的時候。你做了,你以為你是在幫忙,其實你是在奪取未知,奪取能量,奪取存在的意義。

未來的無常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喜歡一個小孩子,你知道他喜歡哪些禮物,你決定買一個禮物送給他。

然後當你抱著裝著禮物的箱子出現在他面前的時候。

假設他一副我就知道的表情,說 我就知道你會給我送禮物。這個時候假設你有一個按鈕,按下去箱子裡的禮物就會消失。你想不想按。

再假設他非常開心的看著你,說 我真不知道你會送我禮物啊。我猜猜是什麼禮物。結果他猜對了,而且非常確認。這個時候你手裡有個按鈕,按下去,禮物就會變成另一個他喜歡的禮物,你想不想按。

舉這兩個例子的目的就是想說明。有些未知如果還沒有關注,就被相當然的量化了,就會產生抵抗,這種抵抗可以稱之為能量的歸屬的爭奪。

這個時候就可以想起來很多flag了。打完這仗我就回老家結婚。等等等等。如果一個人立了flag還能活。基本就是逆天的存在了。

嗯 的確有一些逆天抗flag的存在,但是這種存在的問題在哪。就在於一件事情沒有充分關注就得到了結論,下一次他還會不會增加更多的關注。肯定不會,即使下一次他又一次的逆天而行成功。那隻能進一步在他的心中建立一個不穩定的量化點。他會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然後就是會在一個節點瞬間崩塌,連本帶利的全賠回去。

道德經裡還有一句話 反者道之動

其實天是道地是道我們都是道的一部分,那既然都是道,都會反著來。所以一切對未來的預測都是會驗證是無常無序。

講道理的無效性

當我們跟一個人說,事情就是這麼才對,事情就是這樣的,道理這麼才對,你應該這麼做你不應該那麼做的時候。

即使對方認為你說的沒錯。可是同時本能的會產生逆反:憑什麼要你說。即使我看到了聽到了確認了我也不想承認是你告訴我的。

當對方真的確信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會出現“真香”現象,還會伴隨著“你嚐嚐”現象。

但是這個時候,被傳播成功的人絕對不會覺得這個道理是別人傳播給自己的,而是自己看到的。

那一個人是怎麼改變別人的?

當你試圖說服對方改變的時候,對方就不可能改變,當你確認自己說沒有用的時候,你從想說的人改變成不想說的人的時候,對方就會自然改變。

這裡再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週末賴床的孩子,被父母喊起來吃早飯,基本都很不想起,只有當父母確認喊沒用的時候,不喊了。這個時候孩子才會自己起來。

未完待續待整理

標簽: 未知  量化  關注  事情  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