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如何評價謝遐齡博士,以及他的《文化—走向超邏輯研究》一書?

作者:由 純思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20-07-17

謝邀。

謝博士是我國第一批自主培養的博士,85年畢業的,導師之一是大名鼎鼎的王玖興。也曾經是我國哲學改革的領軍人物——七君子之一。他的博士論文是《康德對本體論的揚棄》——他的老師王玖興老師曾經翻譯過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在復旦大學長期任教,任職社會系主任等職。

他的《文化——走向超邏輯研究》,應該是他的思想隨筆一類的文章。出版於1988年,應該屬於文化比較類的。該書在當時應該是相當的異類——全書對西方文化持一種“批判”的態度,不但批判西方文化,且還批判西方科學——科學精神。且對中國傳統文化持一種揚棄的態度——他認可傳統哲學——《易經》——那種生生不息的精神。

我是90年左右購買過此書的。後來反覆看過數遍,數年前,此書被一個同學借去,至今尚未讀完。每次見到他,都說在讀,在讀,尚未讀完。所以,就憑十幾年前的印象談談對此書的感覺吧。

一、全書共分五章,第二版,作者加了一個新思考。第一章是:科學的實質、第二章是:自然——認識論問題、第三章是:歷史——本體論、第四章是:本體論與自我、第五章是:走向道論的本體論。最後是儒學復興。

在這本書中,作者對比的是中西方文化的“精神”。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從“精神”這個層次來看待這個文化的話,那談論所謂的“邏輯”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也就是說,也只有對精神才能展開那種邏輯的研究。所以,本身的主題就是研究“精神”——文化。

此書的第一章“科學精神執著於物化”——可謂是作者對西方文化最深的一種把握。也是對西方文化最深的一種反思。也是全書的主題和線索,自然在後面,這個線索是隱含的。

對於西方文化的反思和批駁,作者從科學開始,作為精神的反思,自然反思的是科學的精神——對這個科學的精神的定義,作者認為是“科學精神執著於物化”。

這樣的一種說法,自然很多人是不同意的。作者也做了說明。我的理解是,這種“科學”自然是一種本原意義的“科學”——體系化的知識系統。而絕非簡單的“自然科學”,當然自然科學的精神,也是這種“執著於物化精神”——自然需要展開一下。

物化的精神,在作者看來,就是一種“抽象化”+“物件化”。二者缺一不可,在前者代表的是一種“邏輯化”的思想後者代表的是一種“物件化”的價值取向。而這種物件化的價值取向就是“個體化”——用黑格爾的話說,就是“理念的自我實現”。

作者主要是批判了那種應用科學精神研究“歷史”研究“文化”研究“哲學”的那種“唯物論”“抽象化”的一種“傾向”。作者定義為是一種“笛卡爾主義”。

二、作者在第二章中,討論的是“自然”。作者從馬克思的“人化自然”觀點出發,批判了西方文化的那種“主客體對立”的思維方式,其實也隱含了批判八十年代非常流行的那種“主體主義哲學”——這種主體主義哲學是西方文化的傳統,也是西方文化價值所在。在這種批判中,作者堅持馬克思的“實踐觀”。

三、作者在第三章中,討論的是“歷史——本體論”。作者堅持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蘊含的批判精神予以闡發。特別是他打通了《資本論》和“歷史唯物主義”二者之間的邏輯橋樑——社會存在。從商品二重性所蘊含的“超感性存在”——社會存在——價值體的角度來闡述“歷史的本體”——是一種超感性的本性,是一種精神的存在——用黑格爾的話說就是“客觀精神”。

四、作者在第四章中,討論的是“本體論與自我”。在這個本身,作者討論的重心是“邏輯”,且把這個邏輯放在在“辯證法”本質的解讀上。在這種解讀中,詮釋西方文化的精神——這個精神是建立在自我,建立在自由之上的。而這種自我及自由,是建基在一種抽象化、物化之上的。而這種抽象化和物化就是建基在“私有化”和“個體化”——這種個體化就是“原子化”。最後,作者重提實踐的觀點,欲為重建馬克思主義提供方向。

五、作者在第五章中,討論的是“走向道論的本體論”。在這個部分,作者討論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作者看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生生不息”的“變易”精神。作者正是想在這個基礎上,重建中國文化。

作者那個最後部分,也就是第二版增補的“儒教復興”。沒有看過,不予置評。

最後的一點結論:此書的作者對中西方文化的精神的把握是沒有問題的。該書語言活潑,經常有有些新奇的觀點或者思考角度來撥動你的心絃。對喜歡思考,特別是喜歡思考中國的未來,馬克思主義未來的讀者來說,真的是值得一讀的書。

標簽: 作者  精神  文化  本體論  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