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為什麼高梁河之戰,北宋敗得那麼慘?

作者:由 汗八里文藝之聲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1-11-25

公元979年7月,宋遼兩軍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決戰。

原本一路勢如破竹的北宋軍隊,遭遇到了極為慘烈的失敗,親征的宋太宗

趙光義

一度險些被俘,併為後世留下了

“高粱河車神”

的“美譽”。

為什麼高梁河之戰,北宋敗得那麼慘?

高粱河

儘管有人認為“(高粱河一戰)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並不是十分重要的問題”,但坦誠地說,高粱河之戰的失利,不僅基本斷送了北宋收復“故地”燕雲十六州的可能,

更拉開了北宋“恐遼症”的序幕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北宋軍隊敗得這麼慘?我查了一些資料,接下來跟大家簡單聊聊。

拓展閱讀:

一文概述:為什麼北宋皇帝如此害怕契丹人?

1)

高梁河戰役

前的遼宋關係

北宋建立(960)之初,面臨的周邊政治環境,和以往中原王朝截然不同,即同時面對遼(契丹)和西夏的威脅。

尤其是雄踞北方的遼朝,讓北宋上下寢食難安。

為什麼高梁河之戰,北宋敗得那麼慘?

北宋時期全圖

結合史料看,兩國關係從北宋開寶七年(974,遼保寧六年)開始日趨緩和。

開寶七年(975),雙方簽訂和約,初步建立了比較平等的外交關係。

開寶九年(976)十月,太祖趙匡胤“崩於萬歲殿”。兩日後,晉王趙光義即位,即宋太宗。同年十一月,太宗遣使赴遼“告哀”;十二月,遼特遣使臣前來“慰問”。作為“答謝”,太宗以更重的禮物回饋了對方的盛情,並向遼朝“遣使致其先帝遺物”。

太平興國二年(977)初,遼朝派出了一個由82人組成的龐大使團,祝賀正旦(春節)以及太宗的登基。在遼朝的禮物清單中,囊括了御衣、金玉帶、玉鞍勒馬、金銀飾戎仗及一百匹馬。四月,趙匡胤下葬,遼又遣使團獻物“助葬”,所列馬匹和黃金飾物,彰顯出了對北宋的尊重。

為什麼高梁河之戰,北宋敗得那麼慘?

野心勃勃的趙氏兄弟

對於遼朝的主動示好,北宋的迴應也頗為體面。

除了在使者的接待環節秉承著極高的規格外,一直延續著相互向對方皇帝祝賀生辰和春節的外交禮儀。

客觀地說,兩國平等的交往,

對於統治階層和人民而言,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不必說貿易往來帶來的經濟互利,單是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對於飽受半個多世紀戰亂的北方人民而言,就已經彌足珍貴了。

拓展閱讀:

什麼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的“中國”

為什麼高梁河之戰,北宋敗得那麼慘?

早期的契丹人形象

但是,燕雲十六州的歸屬問題,一直是困擾兩國關係更進一步的關鍵所在。

一直以來。與中原王朝接壤的燕雲一帶,是防止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屏障。

不過,在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朝後,這裡一下子變成了

抵禦中原(北宋)北伐的重要戰略地帶和窺探中原的前沿陣地。

作為“中原王朝”的北宋,一直以來都將燕雲十六州視為“王朝故地”,無時不刻不在想著如何“收復回來”。一言概之,

因為燕雲十六州的“橫亙於此”,兩國關係實際上是非常微妙的。

為什麼高梁河之戰,北宋敗得那麼慘?

燕雲十六州分佈圖

另外,

圍繞北漢(十國之一)問題,

兩國之間也存在著不小的矛盾。

得益於遼朝的軍事援助,北宋在開寶九年(976)發動的對北漢的進攻,不僅沒有達成預期目標,還折損了不少兵力。次年三月,遼朝公開舉行了獻(北宋)俘儀式,幾天後下詔以20萬斛粟米援助北漢,七月份又援助了一批軍馬。

遼朝的種種舉措,無疑是想向北宋示威,自己不願放棄北漢這個安全屏障。

不過,示威歸示威,兩國似乎都想透過外交手段,刻意淡化軍事和領土上的爭端。

因此,無論是燕雲十六州的歸屬問題,還是北漢問題,雙方一直處於“擱置爭議”的狀態。

為什麼高梁河之戰,北宋敗得那麼慘?

夾在中間的北漢,一度是遼宋博弈的關鍵

不過,伴隨著閩國和

吳越國

(十國之一)的相繼歸順和統治的進一步穩固,北宋將下一個征討的目標,率先鎖定在了北漢身上。

太平興國四年(979)正月,北宋遣大將潘美(925—991)等揮師北上,圍攻北漢都城太原。宋軍特意致書遼朝“河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遼朝)不援,和約如舊;不然則戰”,可謂勢在必得。二月,太宗率軍親征,在擊潰了前來支援的遼軍後,

宋軍於五月攻克太原,北漢宣告滅亡。

為什麼高梁河之戰,北宋敗得那麼慘?

北宋滅北漢示意圖

可即便如此,遼與北宋依然沒有斷交。

原因不難理解,遼朝儘管將北漢視為戰略緩衝區,但其“優先順序”遠比不上燕雲十六州。更何況,北漢只是“藩國”而已,並非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為北漢問題與北宋爆發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是非常不划算的。

不過,對於雄心萬丈的太宗趙光義看來,

滅亡北漢,只是開胃菜而已。

當年五月,趙光義不顧眾臣反對,趁滅亡北漢之勢,從太原出發,展開了志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北伐。

遺憾的是,因為他在戰略決策中的一連串失誤,宋軍在高梁河之戰中遭遇了全面慘敗。

為什麼高梁河之戰,北宋敗得那麼慘?

北宋騎兵

2)高梁河之戰

為什麼太宗一定要收復燕雲十六州?

有學者認為,出發點不僅有“全面統一中原”的內涵,更在主觀上有著“鞏固皇位和統治”的因素。

客觀地說,按照傳統禮制,太宗的即位並非名正言順。無論是“燭影斧聲”的民間傳說,還是太宗本人逼死趙德昭(太祖長子)與四弟

趙廷美

等事件的發生,無一不再闡明一個事實——

太宗本人對自己的“聲譽”,一直心知肚明。

因此,無論是滅亡北漢,還是收復燕雲十六州,本質上都是想借戰功來提高威望,進而鞏固自己的統治。

不過,從個人政治的角度來考慮軍事問題,難免有急功近利之嫌

拓展閱讀:

忽必烈的執念:為什麼要一門心思“征服”日本?

為什麼高梁河之戰,北宋敗得那麼慘?

北宋軍隊

在太宗看來,

閩國和吳越國的歸順,並不是拿得出手的“業績”,

只有滅亡“

周世宗

及太祖皆親征不利”的北漢,才可以“為世宗、太祖刷恥”。

太平興國四年(979)正月,太宗親自發動並指揮了這場大規模的遠征。據史料記載,調發的部隊大約超過了10萬人。

宋軍的開局十分順利,他們先後攻克了北漢西龍門砦、嵐州、盂縣、岢嵐軍、隆州和汾州,並在白馬嶺大破數萬來援遼軍。二月中旬,太宗從開封出發,到四月下旬兵臨北漢都城太原城下。

五月五日,北漢末代君主劉繼元獻城投降,北漢滅亡。

需要說明的是,北漢的失敗,主要是綜合國力上的全面弱勢。

實際上,北漢官兵的單兵作戰能力,遠勝於諸南方割據政權(十國),與北宋相比並無太大差距。因此,宋軍儘管取得了最終勝利,但將士的疲乏急需休整,給養也亟待補充。

為什麼高梁河之戰,北宋敗得那麼慘?

北宋的騎兵部隊

然而,躊躇滿志的太宗卻不顧實際情況,貿然決定繼續北伐,企圖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

六月十三日,他親率大軍從鎮州向北出發。北宋對遼朝的第一次戰略進攻,至此正式拉開了帷幕。

由於遼軍準備不足,宋軍的北伐在初期非常順利,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有組織的抵抗。六月二十三日拂曉,大軍兵臨幽州城南。在掃清了城外之敵後,

宋軍於二十五日向幽州城發起了全面攻擊。

為了順利攻下幽州城,宋軍增添了攻城的八百門炮器,太宗本人甚至親臨城下督戰。大戰首日,宋軍“殺敵甚眾,獲馬三百餘匹”。不過,儘管遼軍處於下風,但依然憑藉險要力保幽州不失。三十日,太宗再一次督軍攻城,但宋軍功虧一簣,再一次被拒之門外。

為什麼高梁河之戰,北宋敗得那麼慘?

宋遼邊界

六月三十日,遼景宗得知了幽州被宋軍所圍的訊息。

在同諸大臣緊急商議後,除了派遣南府宰相

耶律沙

(?—988)率兵救援外,還任命自薦請纓的

耶律休哥

(?—998,遼朝名將)帶兵10萬,統帥五院軍中的精銳部隊馳赴前線。

在得知援軍南下後,原本被宋軍重創的由南院大王

耶律斜軫

(?—999,遼朝名將)率領的部隊,在休整之後向宋軍的側後方發起了騷擾襲擊,為幽州城內的守軍的聲援;原在城外的馬步軍都指揮使耶律學古率部成功入城,與守軍“共謀守禦”。

至此,雙方陷入相持態勢,

直到七月上旬,幽州城仍是掌握在遼軍的手中。

七月六日,“終極大決戰”高梁河之戰正式打響。

開戰之初,與宋軍對陣的是耶律沙率領的部隊。由於後續援兵遲遲未到,遼軍一度處於劣勢。戰至傍晚,耶律休哥帶領的先頭部隊抵達戰場,與耶律斜軫的部隊分左右翼,向宋軍發動全面攻擊。與此同時,幽州城內的遼軍開城列陣,鳴鼓助威,發起了“反包圍”攻擊。

為什麼高梁河之戰,北宋敗得那麼慘?

契丹武士復原圖

面對三面襲來的遼軍,宋軍徹底崩潰。

他們如潮水般敗逃,“(被)追殺三十餘裡,斬首萬餘級”。太宗本人與諸將走散,一度“乘驢車遁去”。據宋人記載,他在敗逃過程中,大腿還中了兩箭,最後被箭瘡奪去了生命。

從遼軍的角度看,這次戰役的統籌部署是非常成功的。耶律沙先吸引宋軍,誘其戰,疲其力,拖住宋軍主力,等援軍趕到後,一同合力將宋軍擊潰。如果等到援軍全部到達後再與宋軍交戰,宋軍或許會戰略撤退,或許會分兵迎敵,總之不會輕易地讓遼軍實現三面夾擊。

由此可見,遼朝軍隊不僅單兵作戰能力強悍,統帥的技戰術素養也非常紮實和穩健。

拓展閱讀:

理性討論:宋朝到底“能不能”打?

3)為什麼宋軍敗得那麼慘?

北宋在高梁河之戰的慘敗,實際上絕非偶然。有學者給出了五點原因,即

宋軍在戰略上的輕敵思想、軍紀不肅、戰術錯誤、人心不穩以及遼景宗的“用人不疑”。

為什麼高梁河之戰,北宋敗得那麼慘?

宋太宗

在滅亡北漢後,躊躇滿志的太宗趙光義,不顧“饋餉且盡,軍士罷乏”的實際情況,輕信了殿前都虞候崔翰(930—992)“取之甚易”的迎合之言,倉促決定北伐,

進一步滋生了官兵的厭戰情緒。

宋軍“攻圍太原累月,饋餉且盡,軍士疲乏”,全軍上下瀰漫著厭戰的情緒,而太宗本人卻對此熟視無睹。另外,劉繼元歸降後“人人有希賞意”,而太宗卻置若罔聞——客觀地說,在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下,“重賞之下才出勇夫”,保證士氣高昂的前提是“付出和彙報成正比”。

因此,北伐開始之初,“諸將皆不願行”,全軍士氣遠談不上“高漲”。

宋軍圍攻幽州時,宋軍“大本營”既沒有冷靜估計到遼朝會急派援軍,更沒有做出針對性的打援部署,甚至還發生了“軍中嘗夜驚,不知上所在,

有謀立(太祖長子)德昭者

”的“詭異事件”——雖然不見得是針對太宗的兵變

,但至少說明宋軍的軍心並不穩定。

與北宋相比,遼景宗“任人不疑,信賞必罰”的舉措和遼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都略優於對手的現實,

使得戰爭的天平,從一開始就偏向了自己的一方。

為什麼高梁河之戰,北宋敗得那麼慘?

宋軍步兵

自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朝後,中原王朝的安全隨時受到著遼朝的威脅。

因此,太祖趙匡胤即位後,一直將“收復燕雲十六州”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

但基於雙方綜合國力的考慮,北宋君臣制定了

“先定南方,再滅北漢,最後向遼朝提出贖買燕雲十六州”

的遞進式策略。倘若購買建議遭到對方拒絕,則等待時機,尋求武力解決。

坦誠說,這套方案是非常理性的。

與遼朝保持和平友好關係,對久經戰亂的北宋而言,是利大於弊的。

假設太宗在滅亡北漢之後,休養生息,改善內政,加強邊防,積蓄力量,在經濟實力上完全壓倒遼朝之後,再將收復燕雲十六州一事提上議事日程,無疑是最為穩妥的上策。退一步講,即便“贖買計劃”陷入僵局,用武力成功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率,

也要比太宗的選擇高出不少。

遺憾的是,太宗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過分從個人政治角度考慮戰爭問題,根本就沒有把北漢和燕雲十六州作為一個戰略整體來權衡,只考慮解決北漢以撈取政治資本。當籤一個目的達到後,頭腦發熱的他完全不顧客觀情況,企圖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建立不世之功,

結果在高粱河之戰一敗塗地。

為什麼高梁河之戰,北宋敗得那麼慘?

清明上河圖

4)尾聲

高梁河之戰後,遼朝頻頻出兵南下,騷擾北宋邊境。

宋軍儘管拼命抵抗,但河北各州縣人民正常的生活和生產活動,遭到了無法估量的破壞。值得注意的是,高梁河之戰的慘敗,從心理上極大挫傷了宋軍將士的銳氣,進一步動搖了他們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信心。

遼景宗去世後,聖宗繼位,其母承天后

蕭燕燕

(即蕭太后)攝國政。在她的主持下,遼朝改善政治,調整民族關係,還任命耶律休哥總南面事務,“休哥均戍兵,立更休法,勸農桑,修武備,邊境大治。”

拓展閱讀:

遼朝的“因俗而治”:1000年前“一國兩制”的成功嘗試

為什麼高梁河之戰,北宋敗得那麼慘?

遼朝漢官形象

遼朝君臣很清楚,儘管宋軍在高梁河之戰中遭遇慘敗,

但北宋的勢力依然是十分強勁的。

考慮到燕雲十六州的特殊意義,戰爭隨時可能再度發生。因此,遼朝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著手,積極備戰。

換言之,如果北宋不能從各方面全面壓制遼朝,基本沒有收復幽燕的希望。

可惜的是,北宋君臣們既不願認真反省戰役失利的原因,也對遼宋形勢缺乏足夠理性的認識。

雍熙三年(986年),北宋再次發動了針對遼朝的北伐。

“遺憾”的是,在岐溝關之戰、陳家谷之戰和君子館之戰“三大戰役”中,宋軍均以慘敗收場。岐溝關之戰結束後,

遼軍主將耶律休哥被封為“宋國王”,

可謂“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從這以後,北宋對遼便完全轉為防守態勢。

為什麼高梁河之戰,北宋敗得那麼慘?

岐溝關之戰示意圖

北宋景德元年(1004)閏九月,遼軍南侵,寇準建議真宗親征。在北宋取得一定優勢的前提下,雙方於同年十二月間簽訂盟約,

即“澶淵之盟”。

盟約規定,“宋歲遺遼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宋遼為兄弟之國;二國並不得於緣邊開移河道,廣浚壕塹。”

從這以後,兩國雙方禮尚往來,通使殷勤,百年間再也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事。

徽宗宣和二年(1120),北宋與金朝簽訂了聯合滅遼的“海上盟約”,宋遼關係破滅

。“遺憾”的是,在滅亡遼朝後,女真人逐漸看透了北宋政治、軍政腐敗的現實。所以,他們不僅沒有“歸還燕雲失地”,並旋即發動了對北宋的戰爭。

在遼朝滅亡兩年後的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陷落,北宋徹底滅亡。

拓展閱讀:

“靖康之難”後,被擄走的北宋女子,最後怎麼樣了?

標簽: 遼朝  北宋  北漢  宋軍  燕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