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清華女博士顏寧:我不結婚,不欠誰一個解釋

作者:由 七天路過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2-07-24

1

我是個貪玩的學渣。

從大學畢業後就沒再考慮繼續讀書這件事,總覺得再上一上“社會”這所大學,應該就學得差不多了吧。

前兩天看到微博有個“顏寧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熱搜,點進去發現是之前在李一諾的微信平臺“奴隸社會”中看到的那位女科學家。

她們兩個一起上過《人物》雜誌。

那期有個主題,叫“女人四十”,邀請了李一諾和顏寧來談談這個與女性有關的話題。

與我想象的不同,在採訪中,顏寧是活潑的,有趣的,甚至是追星的小迷妹。

還會在微博上追朱一龍的各種新聞。

她們談女性的年齡焦慮,曾經也相信過什麼時間做什麼事,30歲就不要再做什麼的雞湯,等真正到了這個歲數的時候,才發現都是鬼扯。

談女性的職業發展,be “emotionally detached”(不帶感情),這個對女性更重要,因為我們很容易 emotionally involved(情緒化),我們要做一件事,當然要有感情,所以不是說我們要冷血。但女性的問題是容易投入很多冗餘的感情,給自己加戲,徒增煩惱。

顏寧沒有結婚,沒有生育。

據說在一次博士生面試中,在場的一位男老師直言不諱地詢問前來面試的女碩士:“你現在到了一定的年齡,將來怎樣平衡家庭和科研?”

顏寧打斷了對話,她跟女孩說:

“您可以不回答這個問題,這是一個有性別歧視的問題,為什麼不問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正因如此,顏寧能在這個人人關心女性婚姻狀況、甚至根深蒂固地認為“女孩就應該相夫教子”的社會境遇下,自信地說:

“我不嫁人,不欠誰一個解釋!”

她仍舊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對於自己無微不至又不過分打擾的照顧,讓她形容自己是一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存在,同時又能夠將所有精力,心無旁騖地投入到科學事業上。

女人的幸福真的與另外一個他無關。做好自己,快樂獨立,這才是一切幸福的來源。

2

我的生活中也曾有過這樣一樣自信得波瀾壯闊的女博士。

直到遇見那位博士姐姐,我才突然很想要多去讀一點書,再多去看看更高更遠的風景。

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在求學之旅中,更加清楚地知道該如何對待“我”這個事物,以及應該怎麼樣更加筆挺地正視自我。

跟這位博士姐姐同居過半年,那是我生命中頂頂通透和充滿智慧理的大半年。

我們一起做飯,一起追《這就是街舞》,一起討論愛情,經濟,時事,一起討論梁博的歌,沒錯,博士姐姐是梁博的小迷妹。

她顛覆了我對女博士的刻板印象。以前總覺得情商和智商是兩分法看待的,後來才逐漸明白,智商高的人,情商真的不會太差。

遇見她的時候我還對自己未來想要什麼不那麼確定,是在一個人生低谷期相遇的。

我因為自如隔斷的事情迎著聖誕節匆匆找房,看中了她出租的兩居室,有客廳和電視,她看中了我這個小姑娘比較真誠靠譜(大概是這樣),於是在元旦前一拍即合成為了室友。

她不僅是我的室友,更是我生活上的導師,身體健康上的醫生,還是充滿了小情趣和藝術細胞的玩伴。

她會彈古琴,也會點一隻香,拿兩個茶杯,我們邊喝茶邊聊天就是一晚上。

那時候我剛剛跟一個感情很好的男孩子分開,我們有互相喜歡的時刻,彼此熱絡,但後來還是有了矛盾,分開了。

可是那男生還是會時不時來評論我的朋友圈,攪動我一池春水,我向博士姐姐討建議。

韓劇《請回答1988》中娃娃魚告訴德善:不要在乎誰喜歡你,要多想想你喜歡誰?

她就像我人生中的娃娃魚一樣跟我說:

不要在乎他怎麼對你,想想你想被怎樣對待。

我從那段求而不得的感情中體面離開(也就是刪除好友),不掛念,不留戀。

我對個體發展有困惑,和她討論未來的中國經濟,嘴邊掛著“我聽說”,她反問我聽誰說,怎麼說?不要老是聽別人怎麼說,你多去看書聽報告,要有自己的結論。

我買了經濟學的書,自己從零開始看,對任何事情,都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後來她為了工作搬離了我們的房子,去了北三環,但依然用自己的自如賬號幫我續租了這個房間,享受了服務費打折的優惠。

自從分開住之後,我們後來一直沒有機會見,仍舊能從朋友圈分享到彼此的生活。

工作之餘我出了書,她也跟自己的夥伴們開始創立自己的醫療平臺。

她是醫生,看似治癒人的身體,實則也在治癒人的心靈。

憑實力來講,我相信她會是非常非常棒的醫生,因為她懂別人沒有說出口的話,也懂如何幫別人找回丟失的信念和勇氣。

再後來我來杭州,需要提前退租,跟她說了我對職業發展的規劃後,她說:好的我全力支援你,需要我做什麼我都來協助你。

轉租並不簡單,是她幫我在網站上掛了連結,又在之後幫我提交各種需要的資料,我幾乎沒花太大麻煩,就很快地轉了租,換了城市。

她作為我第一個親密相處過的女博士,對我的影響是深刻的。

“站得高,看得遠”。我相信她讀書的這些年,在思維和眼界上給她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

但更多的是對於不同人生的包容度和理解力。

一個能夠不停向上求索的人,她的靈魂是積極的,樂觀的。

這是我對女博士姐姐的印象。

她也有很小女生的那一面,比如一臉迷妹的討論梁博,比如對懸而未決的感情也有自己的困惑。

但是我太喜歡她那種“你不喜歡我是你沒福氣”的勁兒了。

自信是一個女孩子至為重要的特質。

而我在她身上,看到這樣的特質閃閃發光。

3

如果說這些高學歷的女孩子們給我最大的啟發是什麼的話?我想是永遠讓自己有選擇。

你可以選擇成為一名科學家,潛心研究,不必在乎世俗的聲音或建議。

你也可以轉化行道,嫁人生子,透過自己曾經積累過的知識和經驗成為kol或者網紅。

我和朋友曾經聊過一個很趣味的話題:亦舒師太標榜女性獨立,是真的享受獨立,還是為了釣到更高階的男人?

我們倆默契笑笑,紛紛覺得也許是後者。

即便是後者又如何呢?

聰慧的女孩子靠自己的計謀攻城略地,靠學歷給自己加碼,或者靠獨立給自己豎立人設,吸引到了她喜歡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早早失去了加碼或武器的人,只能等待著被選擇。

不,不應該這樣被動地生活,不應該僅僅被選擇。

知乎上有個問題叫“你認識的那些女博士都是怎樣的?她們畢業都幹什麼去了?過得好嗎?”

有一個回答裡列舉了6個案例,有的進了幼兒機構,有的進了外企,還有的成為了網紅。

除了一位在做博士後,其他的五個女孩都脫離了科研圈子。

其中提到的拐點,多多少少都與結婚和孩子有關。

在寥寥數筆的背後,是各自漫長的選擇。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其中的網紅博主剛好在我的關注列表裡,她現在在做vlog,也經常會發乾貨文章,拉了老公一起做自媒體。

她寫過長文分享過:如何讓自己更好更體面地活著,在裡面講述了自己在面臨科研和生娃兩難困境時候的想法。

另一位科研老師告訴她:她33歲生孩子,後來五年內沒有寫出像樣的文章,休息了好長時間照顧孩子,40歲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上,重新投入,現在四十五歲,感覺很快恢復到了原來的狀態。

這位博主想了很久後決定調整自己的計劃,把一些科研任務放緩,把重心放在孩子上。

所謂最好的生活,無非是不被外界所束縛,不被自己的認知所困擾,在某個階段找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專注自己的目標,不要動搖。

在生活狀態上,她和顏寧各有各的快樂和獲得。

4

如果說我有什麼一貫以之的價值觀的話,那就只有一句:成為更好的自己。

無論是科學家還是女科學家,無論是博士還是女博士,在剝離性別之後討論學歷和未來選擇這件事,才有她真正的價值所在。

得到專欄的導師萬維剛曾是美國科羅拉多物理系研究員,物理學家,成功轉型為作者,他的博文介紹是“用理工科的思維理解世界。”

跟中文世界的經管社科類作者相比,科學家背景讓萬維剛的作品的邏輯性、可靠性增色不少:他知道依照什麼原則去找不熟悉的領域去找可靠的資料,引用別人的東西和自己的觀點能嚴格區分開

曾經寫出過《暗時間》的作者劉未鵬反而在程式設計師的專業道路上越走越遠,這本書是他八年寫部落格的積累。

他是個不錯的程式設計師,翻譯過一些經典教材。他對人類心智很感興趣,讀了很多書,寫了一些文章,還給人做了些心理諮詢。

但是部落格更新速度很慢。

我想表達的是,在這個時代其實並沒有必須一條路走到黑的選擇,更多的是不同路徑的自由切換。

像萬維剛從科學家到寫作者,像劉未鵬從寫作繼續轉向或深入研究。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在去年自學考取了荷蘭的博士,在世俗眼中他早已是男大當婚的年紀,而且履歷優秀,基本上可以在北京過得很好,但是他選擇了更難的那條路。

沒錯,他就是上文中我喜歡的那位男生,現在想想自己不斷地想要向前,也是因為自己身邊的人越來越優秀,成為一道光照亮著自己的緣故吧。

就像顏寧說的:不要盲目遵循世俗給我們的一些標準。

很多壓力並不是外界給女性的,而是女性群體自己給自己的。

在《萬萬沒想到》中,萬維剛提到過競爭。

競爭是進化的產物,正是因為競爭我們才從幾千萬前的物種迭代中脫穎而出,成為現代人類的祖先。

但面對競爭時,男性往往比女性有更多的主動性和盲目樂觀。

競爭分為有限博弈和無限博弈,有限博弈中,也就是類似於體育比賽,有明確的結束時間和目標的比賽。而日常中,大部分的活動都是“無限博弈”,競爭永遠都在進行中,拼的是持久力。

其實對於女生來說,無限博弈的持續力反而是我們的優勢所在。

在採訪中記者問顏寧女性的成長有哪些關鍵點?

她回答說:女孩子們要更自信,很多時候你們自己比想象的要更強大。做選擇時,要儘量遵從內心,一定要自己做決定,並能為自己負責。

你要想不明白,可以跟很多人去聊,瞭解更多的層面,但最後一定是自己做決定,之後也不會後悔。

我還看到了一個數據,據悉,本次美國科學院院士與外籍院士當選名單中,女性佔40%,是歷年來佔比最高的一次。

女性的意識覺醒需要時間,更需要同類的支援和引導。有的時候看到別人飛得高了,自己也會忍不住抖抖翅膀,向天空最高處扎過去。

好的人生,是敢於做最好的自己,不負此生。

作者:七天路過(私人微信:cherishbaobao)

青年作者,編輯,ONE·一個熱門作者,步履不停、永遠向上的“士力架女友”。

新書《大大的城市,小小的我》全網熱賣中。公眾號@天天成長研習社(ID:Taocituzi77)

標簽: 自己  女性  女博士  顏寧  萬維